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江楠 李作士 +3 位作者 蔡丹辉 黄敏东 陈曼华 黄嘉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6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对改善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我院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组,所有入组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组患者在治疗初期均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对改善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我院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组,所有入组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组患者在治疗初期均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数值并指导治疗方案,记录甘露醇用药剂量和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临床预后,比较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后患者的GCS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患者的GCS评分与治疗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甘露醇用药剂量为(702.55±83.62)g,应用时间为(6.36±4.37)d,住院时间为(15.25±2.75)d。本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76.67%。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展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该种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GCS昏迷评分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洁波 罗武锋 蔡跃豪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3D-CTA、3D-DSA检查,均进行... 目的探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3D-CTA、3D-DSA检查,均进行介入治疗。比较3D-CTA与3D-DSA的诊断效果,分析3D-CT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脑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的检测情况;评定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90例患者实施3D-DSA检查确诊为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87例,87例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92个;实施3D-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90个(其中误诊2个),漏诊2个,诊断符合率为95.7%(88/92)。3D-CTA与3D-DSA对各部位脑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与3D-DSA对脑动脉瘤形态分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对直径<3 mm的脑动脉瘤检出率100.0%显著高于3D-CTA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个动脉瘤实施介入治疗后Raymond分级:1级84个,2级8个。结论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运用3D-CTA对病灶部位、形态的诊断结果与3D-DSA相当,且具有无创性,但对微小病灶不如3D-DSA,临床需根据实际状况合理选用,辅助患者的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在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敏东 邹剑丹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3期159-161,19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在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昏迷患者及10例正常人采用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其脑干及丘脑进行NAA/Cr检测,同时进行脑灌注成像,结合临床表现(GCS评分,有无瘫痪,有无癫痫等),...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在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昏迷患者及10例正常人采用磁共振波谱分析,对其脑干及丘脑进行NAA/Cr检测,同时进行脑灌注成像,结合临床表现(GCS评分,有无瘫痪,有无癫痫等),对昏迷患者的能否苏醒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昏迷患者NAA/Cr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脑干灌注较差,预后为植物生存或死亡,9例NAA/Cr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脑干灌注无异常,预后为清醒。结论磁共振波谱分析联合脑灌注成像能够分析脑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反映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在对昏迷患者苏醒评估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磁共振波谱分析 脑灌注成像 脑血管意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配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蔡丹辉 江楠 李作士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4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配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IVH)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50例脑室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配合... 目的观察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配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IVH)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50例脑室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配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为(4.13±0.68)分,对照组GOS评分为(3.34±0.63)分;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0,对照组病死率为16.67%(4/24);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脑积水2例(7.69%),颅内感染2例(7.69%);对照组术后发生脑积水7例(29.17%),颅内感染3例(12.50%);观察组脑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配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更佳,且方法简便、损伤轻微,能够有效降低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高,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侧脑室外引流术 腰大池引流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颞肌下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汉城 杨克 +1 位作者 吴植念 谢乐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应用数字成型三维钛网进行颞肌下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2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额颞顶区颅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颞肌外组与颞肌下组,每组31例。颞肌下组采取颞肌...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应用数字成型三维钛网进行颞肌下与颞肌外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2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额颞顶区颅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颞肌外组与颞肌下组,每组31例。颞肌下组采取颞肌下颅骨修补术进行治疗,颞肌外组采取颞肌外颅骨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颞肌外组的手术时间为(2.67±0.59)h,与颞肌下组的手术时间(2.89±0.47)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下组皮下积液、咀嚼受限发生率分别为6.45%、0,均低于颞肌外组的25.81%、16.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脑膜或脑损伤、脑内血肿、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应用颞肌下颅骨修补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该手术方法与生理解剖结构的复位较为接近,并且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手术治疗时间较短,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继发性损伤的减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将其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颅骨修补术 颞肌下 颞肌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策略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敏东 邹剑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8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策略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6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保守治疗(118例)、脑内血肿钻孔引流(15例)及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30例)三种策略进行治疗。结果保守治疗组(第一组)恢复... 目的探讨三种策略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6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保守治疗(118例)、脑内血肿钻孔引流(15例)及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30例)三种策略进行治疗。结果保守治疗组(第一组)恢复良好105例(89.0%),轻度残疾13例(11.0%)。钻孔引流组(第二组)恢复良好10例(66.7%),轻度残疾4例(26.7%),重度残疾1例(6.7%)。开颅手术组(第三组)恢复良好15例(50.0%),轻度残疾5例(16.7%),重度残疾3例(10.0%),植物生存2例(6.7%),死亡5例(16.7%)。结论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三种策略治疗额叶脑挫裂伤,可提高生存率,减少创伤,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脑挫裂伤 保守治疗 脑内血肿钻孔引流术 去骨瓣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患者行前颅窝颅底骨折重建术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邱平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2期82-83,共2页
目的研究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行前颅窝颅底骨折重建术的实施效果。方法 20例行前颅窝颅底骨折重建术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使用颅骨蜡填塞方式,研究组实施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方式。比较两组患... 目的研究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行前颅窝颅底骨折重建术的实施效果。方法 20例行前颅窝颅底骨折重建术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使用颅骨蜡填塞方式,研究组实施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以及脑脊液再漏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脑脊液再漏发生率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行前颅窝颅底骨折重建术的效果显著,能够手术一次性修补成功,无脑脊液在漏或发生颅内感染的情况,具有实施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颞肌筋膜-骨膜瓣 前颅窝颅底骨折 重建术 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干扰电疗法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黄敏东 袁晓思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0期189-191,共3页
目的研究脊髓干扰电疗法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常规临床促醒疗法及促醒康复治疗,包括手术、甘露醇脱水、高压氧等。试验组20例在常... 目的研究脊髓干扰电疗法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常规临床促醒疗法及促醒康复治疗,包括手术、甘露醇脱水、高压氧等。试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脊髓干扰电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意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清醒的患者数多于对照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干扰电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兴奋脑干网状结构等,促进患者清醒,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干扰电 意识障碍 促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谢乐辉 李汉城 邱平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9期136-139,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则...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分别于干预后1、3、7、14d测定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LB(31.57±2.53)cm、TP(69.22±3.57)g/L、BMI(18.32±1.73)kg/m^2、TSF(6.72±1.55)mm、HB(126.44±5.65)g/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时,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3、7、14d时,观察组CR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机体内环境,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恢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重症颅脑损伤 炎症反应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