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尚奇 王伯军 +3 位作者 孔凡忠 刘双卯 陈亚平 王家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147,共5页
为了确定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海塔油田贝中次凹区块应用的可行性,根据注空气的主要技术原理,设计了水驱和空气驱驱油效率对比实验、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和产出气体溶胀实验。研究表明... 为了确定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海塔油田贝中次凹区块应用的可行性,根据注空气的主要技术原理,设计了水驱和空气驱驱油效率对比实验、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和产出气体溶胀实验。研究表明:海塔油田空气驱比水驱驱油效率高22.19%;注空气后油藏中可以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且氧化随温度升高加速进行;取得了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得到了产出气组分变化关系及产出气溶于原油后溶解度、黏度、密度和体积系数的变化。验证了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技术原理,为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技术的矿场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空气驱油技术 低温氧化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俞宏伟 马德胜 +3 位作者 李实 冀中原 陈兴隆 张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9946-9949,共4页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整水气比例和分散方式,体系的流动性能可随油藏开发的需要进行调控,并可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同时提高波及效率,可有效调控特低渗、低渗、中渗岩心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水驱后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流动阻力 流度比 波及体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群 朱友益 +2 位作者 马德胜 王红庄 王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599-1603,共5页
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 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效果;还包括微-纳米颗粒封堵技术、纳米降压增注技术、纳米材料改性破乳技术、尤其是油藏纳米机器人等技术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的纳米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石油采收率 纳米材料 驱油效率 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9
4
作者 高明 罗文利 +3 位作者 张善严 王强 张群 史彦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面油膜状残余油为主,主要黏附在大粒间孔(大于10μm)的岩石表面,适宜超低界面张力的化学复合驱技术。通过室内天然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确定了化学复合驱注入参数。由于浅层油藏破裂压力低,化学复合驱的压力上升空间仅有1~3 MPa,故选择适宜的注入速度,控压注入,避免动态裂缝的产生。单井试注注入压力从空白水驱时的4.9 MPa升至7.7 MPa,3个月后见效油井含水降低至81.3%,验证了注入体系适应性好,注入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剩余油分析 数值模拟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强 高明 +2 位作者 刘朝霞 马德胜 刘皖露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3,共3页
针对油田面积大、区块多、油藏类型复杂的难题,建立了"利用敏感参数进行区块分组,优选代表区块计算,结果扩展到整个油田的潜力评价方法。首先根据潜力筛选标准进行各油田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初筛选,评价各油区适宜储量;而后按照... 针对油田面积大、区块多、油藏类型复杂的难题,建立了"利用敏感参数进行区块分组,优选代表区块计算,结果扩展到整个油田的潜力评价方法。首先根据潜力筛选标准进行各油田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初筛选,评价各油区适宜储量;而后按照影响化学驱效果的主要敏感因素分组,选取进行潜力评价计算的代表区块;再按照渗透率×孔隙度×油层厚度的累积分布函数,优选能够代表区块计算的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驱方法的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最终将计算结果应用到目标油田,得出了各油区开展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潜力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潜力评价 筛选标准 数值模拟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提高采收率方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石兰香 李秀峦 +2 位作者 王宏远 罗池辉 刘鹏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5-1593,共9页
针对中国浅层及中深层稠油油藏,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发规律和蒸汽驱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稠油油藏蒸汽驱中后期的提高采收率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稠油油藏与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开发规律... 针对中国浅层及中深层稠油油藏,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发规律和蒸汽驱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稠油油藏蒸汽驱中后期的提高采收率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稠油油藏与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开发规律基本一致。驱替阶段生产效果好、产量高且稳定、油汽比高、含水率低;蒸汽突破后的开发阶段也是蒸汽驱开发的重要阶段,但是该阶段油汽比明显低于驱替阶段,表明该阶段蒸汽热效率明显降低。不同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类似,均表现出明显的垂向动用差异特征,即油层上部动用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油层下部动用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高,下部油层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从下到上逐层上返开发和多介质辅助是提高蒸汽驱中后期采收率的有效方式。研究结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中后期 剩余油 多介质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巨厚油藏顶部注烃气提高采收率调控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韩海水 周代余 +4 位作者 王丽 俞宏伟 范坤 周炜 张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以超深巨厚D油藏顶部注烃气开发为背景,针对注入气气源不稳定、甲烷物质的量分数增加的现场情况,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多种烃气/地层油混相能力、驱替特征及产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根据5种不同组成注入气/地层油的混相能... 以超深巨厚D油藏顶部注烃气开发为背景,针对注入气气源不稳定、甲烷物质的量分数增加的现场情况,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多种烃气/地层油混相能力、驱替特征及产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根据5种不同组成注入气/地层油的混相能力实验,得到最小混相压力与注入气中甲烷物质的量分数的对数计算关系式。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中产出端多次取样,分析不同驱替阶段的产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油藏目前注入气与地层油的最低混相压力为38.9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42 MPa下可以实现混相驱,且最终驱油效率达81.35%;注入烃气中甲烷物质的量分数小于92.38%时能确保D油藏实现烃气混相驱;注入气突破后产出流体中轻质组分物质的量分数增加,重质组分物质的量分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巨厚油藏 烃气驱 混相能力 注入气突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物模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樊剑 韦莉 +2 位作者 韩冬 林庆霞 罗文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326,共4页
本文采用人造岩心双管并联模型系统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注入乙酸铬交联剂实施原位交联,能够维持聚合物驱后续转水驱阶段压力长期稳定不降,大幅度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出程度;在渗透率级... 本文采用人造岩心双管并联模型系统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注入乙酸铬交联剂实施原位交联,能够维持聚合物驱后续转水驱阶段压力长期稳定不降,大幅度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出程度;在渗透率级差为3~10的范围内,渗透率级差越大,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体系注入时机越早,改善后续水驱的效果越好,室内条件下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技术提高采收率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原位交联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渗透率级差 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分析提高采收率驱替方式优选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婷婷 吴贵彬 +4 位作者 陈建玲 孙勤江 王正波 冯笑含 赵万春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803-808,共6页
为了保证在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新的油田目标区块能够优选出最佳的采油驱替方式,以国内外典型区块三次采油驱替方式矿场应用作为基础,统计分析得到23项油藏参数作为影响采油驱替方式优选的关键参数,并通过模糊评判方法优选出目标区块合... 为了保证在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新的油田目标区块能够优选出最佳的采油驱替方式,以国内外典型区块三次采油驱替方式矿场应用作为基础,统计分析得到23项油藏参数作为影响采油驱替方式优选的关键参数,并通过模糊评判方法优选出目标区块合适的驱替方式。通过改进的邓氏关联法计算得到目标区块与实例应用区块的关联度,进而预测目标区块采收率,根据预测的采收率来选取最佳的驱替方式。最后,选取国内某油田的新区块作为研究实例,优选得到最佳驱替方式是火烧油层驱替方式,提出的方法为新区块的驱替方式优选提供了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驱替方式 优选方法 快速类比 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匹配精细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世京 伍家忠 +1 位作者 陈兴隆 刘庆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112,共8页
水驱是油田开发的主要技术,但常规水驱只是通过向地层补充能量的方式提高采收率,而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则是基于油藏介质中固液微界面作用强的特点,通过对注入水离子类型和强度的精确离子匹配实现剥离残余油膜提高驱油效率。以西峰油田为例... 水驱是油田开发的主要技术,但常规水驱只是通过向地层补充能量的方式提高采收率,而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则是基于油藏介质中固液微界面作用强的特点,通过对注入水离子类型和强度的精确离子匹配实现剥离残余油膜提高驱油效率。以西峰油田为例,结合室内驱油实验、Zeta电位测量、原子力显微分析和界面作用力数值计算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离子匹配精细水驱技术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水离子类型的调整和离子浓度的改变,在二次采油和在三次采油模式下,离子匹配精细水驱分别比模拟地层水驱提高采出程度15.6和9.8个百分点。其中,界面的Zeta电位和分离压的大小与离子匹配精细水的离子类型关系密切。相同离子浓度情况下,数值计算与原子力显微分析实验所得结果均表明,Na^(+)比Ca^(2+)和Mg^(2+)的分离压高,从而表现出了更有利于从岩石表面剥离油膜的能力;同时,随着注入水离子浓度的降低,盐水原油岩石界面的Zeta电位负值和分离压均呈增大的趋势,油和岩石表面之间的斥力增大,致使残余油更容易从岩石表面剥落,离子匹配精细水驱有助于提高水驱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匹配精细水驱 提高采收率 ZETA电位 原子力显微分析 分离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化评价稠油油藏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文会 刘鹏程 吴永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52,共6页
以往对于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通过设计10组稠油衰竭实验,定量化地研究了降压速度、溶解气油比、原油黏度对泡沫油采收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无因次泡沫油采收率(Re D)与无因次降压速度(Δpr... 以往对于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通过设计10组稠油衰竭实验,定量化地研究了降压速度、溶解气油比、原油黏度对泡沫油采收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无因次泡沫油采收率(Re D)与无因次降压速度(Δpr D)、无因次溶解气油比(Rs D)和无因次原油黏度(μD)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得到了临界降压速度、临界溶解气油比和临界原油黏度分别为0.004 MPa/min、5 m3/m3、72 m Pa·s。得到lnΔpr D、lnRs D和lnμD对lnRe D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48、0.257和0.195。由此可知,在泡沫油开发中,提高降压速度对提高泡沫油采收率最有效。这对于稠油油藏确定合理的开发操作策略,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油采收率 降压速度 溶解气油比 原油黏度 定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动态点火模拟系统及实验测试
12
作者 陈新远 于晓聪 +3 位作者 关文龙 唐君实 郑浩然 阚长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4,共7页
点火是火烧油层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燃烧能否成功启动,开展室内实验可以获取点火过程中的动态信息。该文针对燃烧管实验操作复杂和热分析实验难以模拟地层条件的问题,结合原油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温度变化迅速的特点,设计了高温高压... 点火是火烧油层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燃烧能否成功启动,开展室内实验可以获取点火过程中的动态信息。该文针对燃烧管实验操作复杂和热分析实验难以模拟地层条件的问题,结合原油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温度变化迅速的特点,设计了高温高压动态点火模拟系统。模拟系统使用程序控制可对岩心精准升温,温度控制采样分辨率为0.1℃,模拟系统可承受10 MPa的压力,可实时记录7种气体组分,并可实时动态监测温度压力、尾气组分。功能性实验表明:原油Arrhenius曲线在高低温区域呈现明显差异,曲线在高温区域的线性度较好,相关系数大于0.9,并求得高温区域表观活化能为8.01~26.7k J/mol。测试表明,模拟系统可实时监测记录原油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参数,为工程实施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点火参数模拟 实验系统 表观活化能分析 点火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
13
作者 姬泽敏 郝鹏飞 +2 位作者 陈兴隆 史彦尧 向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对CO_(2)中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NO_(2)、SO_(2)和NO_(2)+SO_(2)杂质气体,在地层水中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压力下与储层岩石的反应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进行常压和高压实验,并对反应前后岩心的溶蚀率、微观形貌、矿物组分、力学性能以及反应后溶液中阳离子质量浓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质气体-CO_(2)-地层水-储层岩石反应过程中,岩心中的长石类、白云石、绿泥石等矿物会发生溶蚀,且岩心溶蚀主要发生在长石类矿物中;在反应时间达到21d时,石英也会发生轻微的溶蚀现象。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岩心溶蚀率随之增加;在压力由常压变为10MPa时,岩心溶蚀率也随之增加,表明反应时间和压力对岩心溶蚀率影响较大;在杂质质量浓度相同时,SO_(2)比NO_(2)更容易使砂岩发生溶蚀,SO_(2)和NO_(2)一起注入时会使岩心溶蚀率更高;NO_(2)的注入使得砂岩的抗拉强度和泊松比下降,弹性模量上升;而SO_(2)的注入会使岩心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上升,泊松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 杂质气体 水岩反应 岩心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孔隙演化及其与残留烃量的关系:来自地质过程约束下模拟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42
14
作者 崔景伟 朱如凯 崔京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0-736,共7页
加强页岩孔隙演化规律研究,特别是定量评价其与残留烃之间的关系对页岩油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采集鄂尔多斯盆地低成熟度湖相Ⅰ型富有机质页岩,通过地质条件约束(埋藏史、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等)成岩物理模拟实验模拟页岩演化,利用... 加强页岩孔隙演化规律研究,特别是定量评价其与残留烃之间的关系对页岩油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采集鄂尔多斯盆地低成熟度湖相Ⅰ型富有机质页岩,通过地质条件约束(埋藏史、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等)成岩物理模拟实验模拟页岩演化,利用压汞法、氮气吸附法和二氧化碳吸附法获得不同温压段页岩的比孔容、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合氯仿沥青A抽提定量结果,确定孔隙演化规律及其与残留烃的关系。结果表明页岩大孔比孔容与残留烃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微孔和中孔的比孔容随着模拟实验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XRD分析显示黄铁矿含量控制大孔,有机质丰度和粘土含量控制微孔和中孔。微孔和中孔的比孔容增加为高—过成熟度阶段页岩气提供储集空间,大孔比孔容与残留烃含量变化一致,生油窗阶段大孔增加是页岩油的有利储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 成岩物理模拟实验 孔隙演化 残留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 被引量:61
15
作者 公言杰 柳少波 +2 位作者 赵孟军 谢红兵 刘可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9-394,共6页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致密油样品孔喉分布表征,不同含油饱和度样品孔喉分布数据表明,含油饱和度小于1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10-300 nm;含油饱和度介于10%~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1 000 nm;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3 000 nm。致密储层中不同级别微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育控制了致密油含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微纳米孔喉 孔喉分布 致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直径砾岩长岩心水驱后烟道气驱油与埋存实验 被引量:14
16
作者 韩海水 李实 +3 位作者 马德胜 姬泽敏 俞宏伟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7-852,共6页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道气驱的驱替特征和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可更大程度地模拟砾岩油藏的真实驱替特征和渗流特点;火驱产出烟道气可应用于砾岩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注气时机、注气压力、注气方式;水驱中期优势渗流通道尚未完全形成,此时适当提高油藏压力后转烟道气-水交替驱可避免烟道气过早气窜而形成无效循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烟道气-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可有效吸收烟道气中有害气体硫化氢,同时可实现烟道气的安全有效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全直径岩心 烟道气驱油 注气时机 提高采收率 废气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测定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吕伟峰 刘庆杰 +3 位作者 张祖波 马德胜 吴康云 冷振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3-719,共7页
建立CT双能同步扫描实验方法,结合稳态物理模拟方法对油湿和水湿露头砂岩的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考察不同饱和历程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CT双能同步扫描法可准确获取三相流体饱和度并消除末端效应的影响,将实验测... 建立CT双能同步扫描实验方法,结合稳态物理模拟方法对油湿和水湿露头砂岩的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考察不同饱和历程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CT双能同步扫描法可准确获取三相流体饱和度并消除末端效应的影响,将实验测得相关数据代入达西公式可算得不同饱和度下各相的相对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对水湿岩心,水的等渗线为一系列直线,表明水相相对渗透率只与含水饱和度有关;油的等渗线为一系列凹向含油饱和度顶点的曲线,气的等渗线为一系列凸向含气饱和度顶点的曲线,表明油相和气相的相对渗透率与三相饱和度都有关;而在油湿岩心中,油气水三相的等渗线都是一系列凸向各自饱和度顶点的曲线,表明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与三相流体饱和度都有关。不同饱和历程对润湿相的等渗线影响不大,但对非润湿相的等渗线有影响,两种饱和历程下非润湿相等渗线形态基本相同但位置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相对渗透率 润湿性 饱和历程 CT双能同步扫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替实验压力变化特性 被引量:41
18
作者 沈平平 陈兴隆 秦积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 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稳定。结合液体升压过程中的体积缩小量计算及蒸馏水溶解实验,确认CO2在油相和水相中因溶解而导致液相体积缩小效应是填砂模型中压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二维砂岩模型CO2驱替实验过程中也存在压力降低现象,对产出液体积倍数与驱替体积倍数关系曲线分析后提出:CO2在渗流时能进入油、水所不能进入的微小孔隙从而导致注入压力降低,相对而言CO2在液相中的溶解效应可以忽略。孔隙度计算及不同生产控制方式下碳酸盐岩岩心的CO2驱替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CO2驱替实验 溶解 微小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驱驱替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秋 何厚锋 +5 位作者 关文龙 蒋有伟 唐君实 席长丰 郑浩然 王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6,共8页
火驱驱替特征是火驱的复杂物化过程和油藏地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火驱方案设计和跟踪调控的重要基础。利用一维热跟踪补偿燃烧管实验装置,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稠油线性火驱的驱替特征,并与烟道气驱驱替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 火驱驱替特征是火驱的复杂物化过程和油藏地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火驱方案设计和跟踪调控的重要基础。利用一维热跟踪补偿燃烧管实验装置,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稠油线性火驱的驱替特征,并与烟道气驱驱替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度对火驱产液速率影响较大,黏度较低时火驱初期产液速率较高,大部分原油在中前期采出;黏度较大时,初期产液速率较小,甚至不产液,大部分原油在火驱中后期产出。火驱阶段含水率主要由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火驱前含水饱和度)决定。当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高于束缚水饱和度时,火驱初期含水率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火驱初期(注气量小于1 PV)的生产动态特征与烟道气驱相近。在持续开发过程中,火驱仍保持稳定的采油速度,而烟道气驱采出程度增幅放缓。火驱开发的原油采出程度与累积注气量呈近似线性的关系,表明要保证火驱开发的效果则需保证相应的注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燃烧管实验 驱替特征 烟道气驱 稠油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溶剂辅助蒸汽重力泄油启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徐振华 刘鹏程 +4 位作者 张胜飞 袁哲 李秀峦 郝明强 刘灵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5,共6页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启动阶段注采井间的有效连通对生产阶段影响较大。现场实践表明,常规蒸汽循环预热时间长,蒸汽消耗量大,热损失严重。为此,设计填砂管注溶剂评价实验装置,通过在不同流速下注入二甲苯溶剂,并对填砂管进行浸泡,评价二甲...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启动阶段注采井间的有效连通对生产阶段影响较大。现场实践表明,常规蒸汽循环预热时间长,蒸汽消耗量大,热损失严重。为此,设计填砂管注溶剂评价实验装置,通过在不同流速下注入二甲苯溶剂,并对填砂管进行浸泡,评价二甲苯的降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甲苯含量的增加,原油粘度显著下降,流动性增强,且无沥青质沉淀产生,当溶剂注入量达到一定值后,降粘效果减弱;油相渗透率随着溶剂注入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通过带压溶剂浸泡,溶剂向四周扩散,使溶剂的波及面积和降粘范围扩大,油相渗透率增大。新疆A油田某区块的应用结果表明,经溶剂浸泡的井组需要的循环预热时间显著降低,相对缩短60 d左右,节省蒸汽注入量约为4000m^3,转入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生产时,注采井间的连通程度约为85%,取得了较好的连通效果。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均表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启动阶段注溶剂可缩短蒸汽循环预热时间,减少蒸汽注入量,使注采井间预热均匀,从而提高预热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启动阶段 溶剂辅助 井间连通 溶剂浸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