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群 朱友益 +2 位作者 马德胜 王红庄 王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599-1603,共5页
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 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效果;还包括微-纳米颗粒封堵技术、纳米降压增注技术、纳米材料改性破乳技术、尤其是油藏纳米机器人等技术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的纳米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石油采收率 纳米材料 驱油效率 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俞宏伟 马德胜 +3 位作者 李实 冀中原 陈兴隆 张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9946-9949,共4页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 针对国内低渗及水驱后期高/特高含水油藏,研发了流度可调控的水气分散驱替体系,在测试了体系流动阻力和表观黏度的基础上,应用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替特征和驱油效率,进一步研究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室内实验证明,通过调整水气比例和分散方式,体系的流动性能可随油藏开发的需要进行调控,并可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同时提高波及效率,可有效调控特低渗、低渗、中渗岩心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水驱后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流动阻力 流度比 波及体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9
3
作者 高明 罗文利 +3 位作者 张善严 王强 张群 史彦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面油膜状残余油为主,主要黏附在大粒间孔(大于10μm)的岩石表面,适宜超低界面张力的化学复合驱技术。通过室内天然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确定了化学复合驱注入参数。由于浅层油藏破裂压力低,化学复合驱的压力上升空间仅有1~3 MPa,故选择适宜的注入速度,控压注入,避免动态裂缝的产生。单井试注注入压力从空白水驱时的4.9 MPa升至7.7 MPa,3个月后见效油井含水降低至81.3%,验证了注入体系适应性好,注入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剩余油分析 数值模拟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巨厚油藏顶部注烃气提高采收率调控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韩海水 周代余 +4 位作者 王丽 俞宏伟 范坤 周炜 张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以超深巨厚D油藏顶部注烃气开发为背景,针对注入气气源不稳定、甲烷物质的量分数增加的现场情况,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多种烃气/地层油混相能力、驱替特征及产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根据5种不同组成注入气/地层油的混相能... 以超深巨厚D油藏顶部注烃气开发为背景,针对注入气气源不稳定、甲烷物质的量分数增加的现场情况,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多种烃气/地层油混相能力、驱替特征及产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根据5种不同组成注入气/地层油的混相能力实验,得到最小混相压力与注入气中甲烷物质的量分数的对数计算关系式。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中产出端多次取样,分析不同驱替阶段的产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油藏目前注入气与地层油的最低混相压力为38.9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42 MPa下可以实现混相驱,且最终驱油效率达81.35%;注入烃气中甲烷物质的量分数小于92.38%时能确保D油藏实现烃气混相驱;注入气突破后产出流体中轻质组分物质的量分数增加,重质组分物质的量分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巨厚油藏 烃气驱 混相能力 注入气突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强 高明 +2 位作者 刘朝霞 马德胜 刘皖露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3,共3页
针对油田面积大、区块多、油藏类型复杂的难题,建立了"利用敏感参数进行区块分组,优选代表区块计算,结果扩展到整个油田的潜力评价方法。首先根据潜力筛选标准进行各油田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初筛选,评价各油区适宜储量;而后按照... 针对油田面积大、区块多、油藏类型复杂的难题,建立了"利用敏感参数进行区块分组,优选代表区块计算,结果扩展到整个油田的潜力评价方法。首先根据潜力筛选标准进行各油田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初筛选,评价各油区适宜储量;而后按照影响化学驱效果的主要敏感因素分组,选取进行潜力评价计算的代表区块;再按照渗透率×孔隙度×油层厚度的累积分布函数,优选能够代表区块计算的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驱方法的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最终将计算结果应用到目标油田,得出了各油区开展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潜力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潜力评价 筛选标准 数值模拟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物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樊剑 韦莉 +2 位作者 韩冬 林庆霞 罗文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326,共4页
本文采用人造岩心双管并联模型系统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注入乙酸铬交联剂实施原位交联,能够维持聚合物驱后续转水驱阶段压力长期稳定不降,大幅度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出程度;在渗透率级... 本文采用人造岩心双管并联模型系统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后注入乙酸铬交联剂实施原位交联,能够维持聚合物驱后续转水驱阶段压力长期稳定不降,大幅度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出程度;在渗透率级差为3~10的范围内,渗透率级差越大,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体系注入时机越早,改善后续水驱的效果越好,室内条件下聚合物驱后原位交联技术提高采收率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原位交联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渗透率级差 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匹配精细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许世京 伍家忠 +1 位作者 陈兴隆 刘庆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112,共8页
水驱是油田开发的主要技术,但常规水驱只是通过向地层补充能量的方式提高采收率,而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则是基于油藏介质中固液微界面作用强的特点,通过对注入水离子类型和强度的精确离子匹配实现剥离残余油膜提高驱油效率。以西峰油田为例... 水驱是油田开发的主要技术,但常规水驱只是通过向地层补充能量的方式提高采收率,而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则是基于油藏介质中固液微界面作用强的特点,通过对注入水离子类型和强度的精确离子匹配实现剥离残余油膜提高驱油效率。以西峰油田为例,结合室内驱油实验、Zeta电位测量、原子力显微分析和界面作用力数值计算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离子匹配精细水驱技术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水离子类型的调整和离子浓度的改变,在二次采油和在三次采油模式下,离子匹配精细水驱分别比模拟地层水驱提高采出程度15.6和9.8个百分点。其中,界面的Zeta电位和分离压的大小与离子匹配精细水的离子类型关系密切。相同离子浓度情况下,数值计算与原子力显微分析实验所得结果均表明,Na^(+)比Ca^(2+)和Mg^(2+)的分离压高,从而表现出了更有利于从岩石表面剥离油膜的能力;同时,随着注入水离子浓度的降低,盐水原油岩石界面的Zeta电位负值和分离压均呈增大的趋势,油和岩石表面之间的斥力增大,致使残余油更容易从岩石表面剥落,离子匹配精细水驱有助于提高水驱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匹配精细水驱 提高采收率 ZETA电位 原子力显微分析 分离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
8
作者 姬泽敏 郝鹏飞 +2 位作者 陈兴隆 史彦尧 向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对CO_(2)中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NO_(2)、SO_(2)和NO_(2)+SO_(2)杂质气体,在地层水中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压力下与储层岩石的反应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进行常压和高压实验,并对反应前后岩心的溶蚀率、微观形貌、矿物组分、力学性能以及反应后溶液中阳离子质量浓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质气体-CO_(2)-地层水-储层岩石反应过程中,岩心中的长石类、白云石、绿泥石等矿物会发生溶蚀,且岩心溶蚀主要发生在长石类矿物中;在反应时间达到21d时,石英也会发生轻微的溶蚀现象。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岩心溶蚀率随之增加;在压力由常压变为10MPa时,岩心溶蚀率也随之增加,表明反应时间和压力对岩心溶蚀率影响较大;在杂质质量浓度相同时,SO_(2)比NO_(2)更容易使砂岩发生溶蚀,SO_(2)和NO_(2)一起注入时会使岩心溶蚀率更高;NO_(2)的注入使得砂岩的抗拉强度和泊松比下降,弹性模量上升;而SO_(2)的注入会使岩心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上升,泊松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 杂质气体 水岩反应 岩心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 被引量:61
9
作者 公言杰 柳少波 +2 位作者 赵孟军 谢红兵 刘可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9-394,共6页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致密油样品孔喉分布表征,不同含油饱和度样品孔喉分布数据表明,含油饱和度小于1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10-300 nm;含油饱和度介于10%~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1 000 nm;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3 000 nm。致密储层中不同级别微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育控制了致密油含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微纳米孔喉 孔喉分布 致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直径砾岩长岩心水驱后烟道气驱油与埋存实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韩海水 李实 +3 位作者 马德胜 姬泽敏 俞宏伟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7-852,共6页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道气驱的驱替特征和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可更大程度地模拟砾岩油藏的真实驱替特征和渗流特点;火驱产出烟道气可应用于砾岩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注气时机、注气压力、注气方式;水驱中期优势渗流通道尚未完全形成,此时适当提高油藏压力后转烟道气-水交替驱可避免烟道气过早气窜而形成无效循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烟道气-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可有效吸收烟道气中有害气体硫化氢,同时可实现烟道气的安全有效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全直径岩心 烟道气驱油 注气时机 提高采收率 废气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测定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吕伟峰 刘庆杰 +3 位作者 张祖波 马德胜 吴康云 冷振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3-719,共7页
建立CT双能同步扫描实验方法,结合稳态物理模拟方法对油湿和水湿露头砂岩的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考察不同饱和历程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CT双能同步扫描法可准确获取三相流体饱和度并消除末端效应的影响,将实验测... 建立CT双能同步扫描实验方法,结合稳态物理模拟方法对油湿和水湿露头砂岩的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考察不同饱和历程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CT双能同步扫描法可准确获取三相流体饱和度并消除末端效应的影响,将实验测得相关数据代入达西公式可算得不同饱和度下各相的相对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对水湿岩心,水的等渗线为一系列直线,表明水相相对渗透率只与含水饱和度有关;油的等渗线为一系列凹向含油饱和度顶点的曲线,气的等渗线为一系列凸向含气饱和度顶点的曲线,表明油相和气相的相对渗透率与三相饱和度都有关;而在油湿岩心中,油气水三相的等渗线都是一系列凸向各自饱和度顶点的曲线,表明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与三相流体饱和度都有关。不同饱和历程对润湿相的等渗线影响不大,但对非润湿相的等渗线有影响,两种饱和历程下非润湿相等渗线形态基本相同但位置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相对渗透率 润湿性 饱和历程 CT双能同步扫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替实验压力变化特性 被引量:41
12
作者 沈平平 陈兴隆 秦积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 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稳定。结合液体升压过程中的体积缩小量计算及蒸馏水溶解实验,确认CO2在油相和水相中因溶解而导致液相体积缩小效应是填砂模型中压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二维砂岩模型CO2驱替实验过程中也存在压力降低现象,对产出液体积倍数与驱替体积倍数关系曲线分析后提出:CO2在渗流时能进入油、水所不能进入的微小孔隙从而导致注入压力降低,相对而言CO2在液相中的溶解效应可以忽略。孔隙度计算及不同生产控制方式下碳酸盐岩岩心的CO2驱替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CO2驱替实验 溶解 微小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包裹体中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岩生气模拟实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天然气来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米敬奎 王晓梅 +1 位作者 朱光有 何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59-86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下古生界地层包裹体气体与气藏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对比表明:上古生界气藏中气体与包裹体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气藏中气体的地球化学性质能代表成藏初期气体的原始特征;而下古生界气藏中气体与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下古生界地层包裹体气体与气藏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对比表明:上古生界气藏中气体与包裹体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气藏中气体的地球化学性质能代表成藏初期气体的原始特征;而下古生界气藏中气体与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性质差别很大,下古生界气藏中的气体与下古生界源岩模拟生成气体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因此,下古生界气藏中的气体不能代表来自下古生界源岩产生天然气。结合前人关于奥陶系源岩的模拟生成天然气、包裹体中气体以及靖边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来源于奥陶系的天然气应具有δ13C1<-38‰、δ13C2<-28‰的特征。下古生界地层包裹体中气体与气藏中气体地球化学性质对比表明,下古生界气田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也比甲烷碳同位素的变化范围大很多,乙烷碳同位素不适合作为判断靖边气田天然气来源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以上古生界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平均值(-32.90‰)与下古生界δ13C1<-38‰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平均值(-39.04‰)分别作为上、下古生界来源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的界限值,通过简单计算认为靖边气田大约85%的天然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包裹体气体碳同位素 气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作用对水驱后残余油膜效果的实验与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孙盈盈 岳湘安 +3 位作者 张立娟 郭智 汪萍 刘皖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6,共4页
驱油剂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对化学驱的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人造残余油膜模型的基础上,筛选活性驱油剂对人造油膜进行驱替试验,实现了对乳化驱油效果的量化,为活性驱油体系的乳化驱油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驱油... 驱油剂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对化学驱的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人造残余油膜模型的基础上,筛选活性驱油剂对人造油膜进行驱替试验,实现了对乳化驱油效果的量化,为活性驱油体系的乳化驱油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驱油剂与原油的乳化过程能有效剥离油膜,适合在高含水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乳化能力与油膜驱替效率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决定其油膜驱替效率。通过分析证明界面张力并不能作为评价乳化能力的唯一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乳化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能力 界面张力 油膜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开发方式实验 被引量:14
15
作者 马德胜 郭嘉 +2 位作者 李秀峦 昝成 史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8-461,共4页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方式高产期较长,采油速率高,实验采出程度可达到70%.对于油层厚度为10~15 m的浅层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期,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是可选的接替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注蒸汽采油 三维比例物理模拟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烃模拟实验方法对比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34
16
作者 米敬奎 张水昌 王晓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9-414,共6页
有机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是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源对比等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该实验方法按其体系封闭程度可分为开放、半开放和封闭3种,各具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实际反应温度的测定... 有机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是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源对比等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该实验方法按其体系封闭程度可分为开放、半开放和封闭3种,各具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实际反应温度的测定是否准确,主要由实验体系的结构决定,对实验数据的应用效果影响非常大。不同类型样品在同一体系、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系统实验,对弄清压力对生烃过程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生气能力 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 半开放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新方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汇彤 翁娜 +2 位作者 张水昌 魏彩云 张朝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3-450,共8页
在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石油样品中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前处理方法在内的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分析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正交分离的特点... 在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石油样品中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前处理方法在内的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分析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正交分离的特点,使得常规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在色谱条件下就能很好地分离,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色谱定量分析。为减少前处理过程中低碳数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挥发损失,新方法中对现有的石油样品饱和烃馏分的分离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用小柱法分离收集饱和烃前馏分的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时间短、实验耗材少的特点,金刚烷回收率满足色谱定量分析的需要。与传统的色谱—质谱定量方法相比,全二维色谱定量方法分离度高,重复性好,对内标物质要求低,7次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满足复杂体系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金刚烷 石油样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润湿性对储层烃类包裹体形成制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勇 葛云锦 +1 位作者 周振柱 毛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9-575,共7页
储层矿物润湿性制约了流体的微观流动特性,从而影响流体在储层的微观分布特征。油和水在矿物表面的润湿性差异导致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不同特征的流体包裹体类型。矿物表面实验分析表明,对于水和原油而言,石英具有较明显的亲水性,而方解... 储层矿物润湿性制约了流体的微观流动特性,从而影响流体在储层的微观分布特征。油和水在矿物表面的润湿性差异导致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不同特征的流体包裹体类型。矿物表面实验分析表明,对于水和原油而言,石英具有较明显的亲水性,而方解石的亲水性和亲油性差别不大。轻质油(汽油)在矿物表面完全铺展,储层矿物具有明显的亲油性。通过在不同油气条件下的人工合成包裹体实验模拟和天然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观察分析,讨论了矿物润湿性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制约作用及其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由于轻质油的润湿性很强,在充注过程中容易发生侵位驱排水,明显影响矿物晶体生长,成岩作用受到抑制,流体包裹体难以形成,包裹体数量显著减少;而重油充注过程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总的来看,石英比方解石更具有亲水性,在同样条件下,油气在充注过程中相对难以进入石英颗粒的微裂隙中,而容易进入方解石微裂隙,因此在方解石中更容易形成烃类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润湿性 储层 流体包裹体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斜坡带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特征与有利储层评价:基于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佳睿 高志勇 +1 位作者 崔京钢 郭美丽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4-140,148,共8页
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斜坡带侏罗系细砂岩进行了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对前陆盆地特有的埋藏方式,即沉积早期长期浅埋,沉积晚期快速深埋影响下的储层物性特征、孔隙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 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斜坡带侏罗系细砂岩进行了成岩物理模拟实验,对前陆盆地特有的埋藏方式,即沉积早期长期浅埋,沉积晚期快速深埋影响下的储层物性特征、孔隙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度、压力和模拟埋深的逐渐增大以及压实作用的不断加强,细砂岩颗粒间接触关系由点-线-凹凸接触,粒内裂纹逐渐出现,裂纹呈不规则分布或呈共轭剪切关系;模拟埋深2 000~3 000m时次生孔隙较为发育,孔径和喉径也表现出快速增大的趋势,埋深大于4 000m后,次生孔隙与孔径、喉径均开始呈现递减趋势。因此,推测埋深2 000~3 000m是准南斜坡带侏罗系有利储层发育的关键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斜坡带 成岩物理模拟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公言杰 柳少波 +2 位作者 姜林 洪峰 张赞武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4期458-462,共5页
油气二次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石油地质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国内外大量油气二次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情况,按照物理模拟设备类别将其划分为一维玻璃管油气运移模拟实验、二维可视... 油气二次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石油地质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国内外大量油气二次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情况,按照物理模拟设备类别将其划分为一维玻璃管油气运移模拟实验、二维可视油气运移模拟实验、三维油气运移模拟实验等3类。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油气二次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实验条件,总结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运移 可视化 物理模拟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