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卷积-长短记忆神经网络的页岩气井短期产量预测与概率性评价
1
作者 郭建春 任文希 +3 位作者 曾凡辉 刘彧轩 段又菁 罗扬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7,共8页
页岩气赋存方式多样、渗流机理复杂,气井生产制度多变,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量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想,对历史生产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建立了由产量、油嘴尺寸、生产时间和关井时间组成的多维时间序列,结合卷积神经网... 页岩气赋存方式多样、渗流机理复杂,气井生产制度多变,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量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想,对历史生产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建立了由产量、油嘴尺寸、生产时间和关井时间组成的多维时间序列,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记忆神经网络(LSTM),基于混合式深度学习架构,建立了基于卷积-长短记忆神经网络的页岩气井短期产量预测模型(CNN-LSTM)。CNN-LSTM采用CNN提取高维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信息,并利用LSTM提取这些特征的时序信息,实现了交互作用信息和时序信息的融合。生产数据测试表明:CNN-LSTM考虑了生产制度的影响,因此其产量预测精度高于单变量LSTM和多变量LSTM。进一步发展了基于核密度估计理论的产量概率性预测方法,实现了产量预测结果的不确定分析,获得了未来气井产量的变化范围。研究成果有望为页岩气井生产动态分析、产量预测和生产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产量预测 神经网络 不确定分析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压力对X70钢管线断裂韧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千昌 宋卫臣 付国强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3,共6页
采用气相原位充氢方法开展了不同氢气压力条件下X70钢管线的断裂韧性试验,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断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氢气压力为0.6 MPa时,X70钢管线的断裂韧性J0值比无氢环境中降低了23.4%,将氢气压力继续升高至0.96 MPa及1.2 ... 采用气相原位充氢方法开展了不同氢气压力条件下X70钢管线的断裂韧性试验,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断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氢气压力为0.6 MPa时,X70钢管线的断裂韧性J0值比无氢环境中降低了23.4%,将氢气压力继续升高至0.96 MPa及1.2 MPa时,断裂韧性J0值分别下降了35.3%和37.1%;随着氢气压力的升高,断面形貌从韧性断裂转变为韧脆混合断裂,最后转变为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钢管线 气相原位充氢 氢脆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断层流体溶蚀-沉淀作用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
3
作者 刘晨虎 杨明磊 +3 位作者 诸丹诚 杨伟强 陈凡卓 邹华耀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5-878,共14页
含膏盐白云岩储层非均质性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岩芯、薄片、测井、包裹体、物性等资料,深入探讨川东南平桥地区洗象池群储层中石膏和方解石充填物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定量表征胶结物的发育分布特征,分析... 含膏盐白云岩储层非均质性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岩芯、薄片、测井、包裹体、物性等资料,深入探讨川东南平桥地区洗象池群储层中石膏和方解石充填物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定量表征胶结物的发育分布特征,分析胶结物的成因,半定量恢复储层孔隙差异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虽然PQ2井裂缝相对PQ1井较为发育,但裂缝和孔洞中的充填物含量相对较高,裂缝对储层物性改造相对较差。②石膏胶结物来源于下伏高台组含膏流体,早白垩世断层形成时期,高温高压条件下富含SO_(4)^(2-)的高台组地层水上涌与富含Ca^(2+)、Mg^(2+)、CO_(3)^(2-)的洗象池群地层水混合,在同离子效应和地层抬升导致的降温条件下,发生方解石和石膏沉淀。③断层流体胶结物充填的颗粒白云岩和残余孔隙的颗粒白云岩在燕山期构造运动之前孔隙演化相似,即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溶蚀孔洞,淡水和海水胶结作用以及压实压溶作用破坏孔隙;但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育的逆断层的影响下,流体混合溶蚀-沉淀作用优先发生在断层附近的颗粒白云岩,造成孔隙差异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流体 石膏胶结 白云岩储层 洗象池群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 foam-Ni-Sn/Bi电极制备及其电还原NO_(3)^(-)-N的性能
4
作者 张海兵 刘云遏 +1 位作者 黄志昊 沈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0-1109,共10页
水体中硝酸盐氮(NO_(3)^(-)-N)的污染不仅会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在泡沫钛板(Ti foam)上化学镀Ni-电沉积镀Sn/Bi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含有中间层的Ti foam-Ni-Sn/Bi电极。扫描... 水体中硝酸盐氮(NO_(3)^(-)-N)的污染不仅会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在泡沫钛板(Ti foam)上化学镀Ni-电沉积镀Sn/Bi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含有中间层的Ti foam-Ni-Sn/Bi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电极性能特性测试结果表明Ni以及Sn/Bi被分别成功沉积到了Ti基底和Ni中间层上,并具备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较多的活性位点。以制备的Ti foam-Ni-Sn/Bi电极为阴极、Ti/RuO_(2)-Ir_(2)O_(3)电极为阳极构建电还原体系,对水中NO_(3)^(-)-N进行电还原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NO_(3)^(-)-N浓度为150mg/L、电流密度为20m A/cm^(2)、pH为3、搅拌速率600r/min、板间距为3cm时,电还原6h后NO_(3)^(-)-N去除率达87.43%,氮气(N_(2))选择性为90.73%。因此,本方法制备的Ti foam-Ni-Sn/Bi电极在NO_(3)^(-)-N电还原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还原性能和较高的N_(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foam-Ni-Sn/Bi电极 硝酸盐氮 电还原 氮气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地下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与修复进展
5
作者 林韦翰 杜欣如 +3 位作者 张海兵 刘云遏 吕航 伍思凯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化合物,在工业品和消费品中应用广泛。PFAS具有多种毒性,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的来源、迁移途径和污染现状...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化合物,在工业品和消费品中应用广泛。PFAS具有多种毒性,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的来源、迁移途径和污染现状,详细介绍了各项土壤与地下水中PAFS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土壤 地下水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储备的补仓与释放策略及最优规模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楠 林伯强 +1 位作者 苏彤 庞连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37,共16页
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部分,保障石油安全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减轻国际原油断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平抑石油价格、保障原油供应。充分发挥石油储备... 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部分,保障石油安全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减轻国际原油断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平抑石油价格、保障原油供应。充分发挥石油储备的作用需要明确影响储备补仓与释放的不确定因素,构建合理的补仓与释放策略,最终实现长期成本控制,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的现实情况构建出最优的石油储备规模,保证石油储备能够发挥足够的应急作用。影响石油储备补仓和释放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供给以及需求的不确定性。定量模型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石油储备的最优规模应当在117天左右,储备成本的下降、石油供应中断天数的上升以及石油价格的下降都倾向于最优石油储备规模的提升。结合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石油最优储备规模对于石油供应中断天数最敏感,其次是储备成本,对石油价格则较不敏感。同时,根据对模型加入GDP收益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当考虑GDP收益时,石油储备规模必然会相应上升,而在这一前提下得出的石油储备规模适用于我国当前的主要发展状况,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储备 能源安全 补仓与释放 最优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需求与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楠 龚旭 +1 位作者 林伯强 庞连芳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8,共8页
本文基于全球石油总供给、中国石油需求、其它国家或地区石油需求、全球石油库存和国际石油价格等时间序列,构建一个五变量的SVAR模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各因素的结构响应。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 本文基于全球石油总供给、中国石油需求、其它国家或地区石油需求、全球石油库存和国际石油价格等时间序列,构建一个五变量的SVAR模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各因素的结构响应。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对国际石油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冲击,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冲击。本文还发现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贡献度较大,两者之和占比高达20%左右。因此,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是影响国际石油价格重要因素,分析国际石油价格变化时不能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石油价格 中国石油需求 全球石油库存 SVAR模型 结构脉冲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数据协同驱动的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任文希 段又菁 +3 位作者 郭建春 田助红 曾凡辉 罗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139,共13页
由于页岩气渗流机理复杂,赋存方式多样,压裂后对裂缝网络的精确识别和表征存在较大困难,现有方法难以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量。为此,提出了机理—数据融合建模的思路,结合连续拟稳态假设、物质平衡方程、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和递推原理,建立... 由于页岩气渗流机理复杂,赋存方式多样,压裂后对裂缝网络的精确识别和表征存在较大困难,现有方法难以准确预测页岩气井产量。为此,提出了机理—数据融合建模的思路,结合连续拟稳态假设、物质平衡方程、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和递推原理,建立了物理—数据协同驱动的产量预测方法,进而以中国某区块页岩气井现场生产数据为例,对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了测试,并与经验产量递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的产能模型采用拟压力代替压力,采用物质平衡拟时间代替时间,弱化了产量、流压和甲烷物性变化带来的影响;(2)以累计产量误差最小为目标开展历史拟合,弱化了生产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使得建立的产能模型能够自动适应流压—产量变化;(3)应用该方法的关键在于采气指数—物质平衡拟时间双对数图中的特征直线,若图中出现特征直线,则可以开展产量预测,反之,则不能预测。结论认为:(1)建立的产量预测方法将不稳定流动问题转化为拟稳态流动问题求解,简化了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避开了裂缝网络精确识别和定量表征的难题,计算效率高,可解释性强;(2)生产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产量预测方法精度高,长期预测结果稳定,并优于Logistic Growth Model、Duong和StretchedExponential Production Decline经验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也优于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产量预测 物理—数据协同驱动 人工智能 动态泄流区 产量递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物理约束的压裂水平井产能智能预测框架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卢聪 罗扬 +1 位作者 郭建春 曾凡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07,共9页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实现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对于井位优选和压裂参数优化至关重要。随着历史开发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为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提供了新的渠道...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实现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对于井位优选和压裂参数优化至关重要。随着历史开发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为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提供了新的渠道。为此,从压裂水平井生产物理过程出发,分析了产能智能预测的物理约束,提出了与物理过程相匹配的产能智能预测框架,并结合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页岩气开发生产数据开展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压裂水平井产能智能预测需要以压裂段为单位进行特征融合处理,单井产能是由初始压裂段到末尾压裂段依次累计作用的结果,各压裂段之间存在顺序关系,各单井的因素输入维度存在差异;(2)采用循环神经网络能够完全匹配压裂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和汇聚作用,而Mask屏蔽机制则能够解决各单井压裂段数量不统一的矛盾。结论认为:(1)该智能预测模型能够学习各单井输入序列与产能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训练集相对误差为0.098、测试集相对误差为0.117,较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误差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7.6%和37.0%,较多层感知机(MLP)模型误差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7.3%和77.4%,展现出优异的预测性能;(2)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页岩气 水平井 分段压裂 特征融合 产能预测 人工智能 循环神经网络 物理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
10
作者 李宗田 涂畅 涂兴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5-958,共4页
我国在海外投资油气开发项目已30余年,已开发的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占有一定比例,且与国内典型碳酸盐岩油藏相比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差异较大,开发难度较高。截至“十二五”,这类油藏总体开发效益不够高。由于海外优质项目获取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在海外投资油气开发项目已30余年,已开发的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占有一定比例,且与国内典型碳酸盐岩油藏相比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差异较大,开发难度较高。截至“十二五”,这类油藏总体开发效益不够高。由于海外优质项目获取难度越来越大,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必要性增加,需要大力加强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十三五”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海外低渗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较小排距水平井网有效控制动用低渗储量;矢量井网提高强非均质性储层开发井网的适应性;优化酸化/酸压改造技术提高低渗井产能、注入能力;水平井分段压裂提高特低渗储层产能;注水开发保障低渗油藏稳产及提高采收率。进而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开发策略:实施已开发正生产储量(PDP)方案初期,尽快弄清储量分布和储层物性、流体、压力非均质性;在优先动用优势储量的同时,根据已明晰的油藏地质特征、储量规模与品位和合同条款,及时分析、论证、编制正式开发方案(FDP),FDP既要充分重视科学性、经济性、灵活性,还要充分适应合同条款。目前,我国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特低渗 碳酸盐岩油藏 开发关键技术 开发策略 海外 合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下段厚层白云岩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明磊 刘晨虎 +4 位作者 杨伟强 诸丹诚 喻雅敏 陈凡卓 邹华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9-610,共12页
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洗象池群厚层白云岩分布广泛,具有勘探潜力。文中以川东地区南川三泉洗象池群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岩石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其在沉积旋回中的变化,探讨白云岩化流体性质、来源与迁移路径... 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洗象池群厚层白云岩分布广泛,具有勘探潜力。文中以川东地区南川三泉洗象池群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岩石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其在沉积旋回中的变化,探讨白云岩化流体性质、来源与迁移路径。结果表明:洗象池群白云岩阴极发光弱,δ^(13)C,^(87)Sr/^(86)Sr值与洗象池群同期海水区间重叠,表明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同期海水,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准同生—浅埋藏时期;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与沉积旋回具有相关性,在向上变浅的旋回中,白云石含量、化学计量数和δ^(18)O升高,有序度降低,表明随相对海平面下降,白云岩化流体的温度、盐度和Mg/Ca值升高,旋回顶部白云岩化程度高;相对海平面较高时,研究区西北侧潟湖中的咸化海水穿过刚形成不久的泥晶灰岩和先期形成的孔渗性好的颗粒灰/白云岩,发生以横向远源渗透回流为主的白云岩化作用;随着相对海平面逐渐下降,潟湖水体循环逐渐变差、盐度升高,潮间—潮下带古地貌高地处形成颗粒灰岩,发生暴露溶蚀;暴露区域经波浪和潮汐作用带来潟湖中的咸化海水,白云岩化流体向下流动,发生以垂向近源渗透回流为主的白云岩化作用;多期横向远源和垂向近源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事件持续叠加,形成川东洗象池群下段潮间—潮下带厚层白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沉积旋回 相对海平面变化 洗象池群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储层质量差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允杰 吴胜和 +2 位作者 张可 熊绮聪 余季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41,共13页
扇三角洲沉积作为一种重要油气储集场所,其储层质量差异特征对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前人认为砂岩储层的物性韵律和粒度韵律变化一致,粒度较粗的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质量韵律和粒度韵律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为研究对... 扇三角洲沉积作为一种重要油气储集场所,其储层质量差异特征对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前人认为砂岩储层的物性韵律和粒度韵律变化一致,粒度较粗的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质量韵律和粒度韵律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拍摄、人工观测及室内岩石分析化验的方法,研究扇三角洲储层质量差异特征及控制机理。结果表明:1)小砾岩和粗砂岩分选适中,泥质含量低,原始孔隙高且更抗压实,储层物性最好;粒度变粗分选变差,粒度变细泥质含量增高,均会导致其储层物性变差。2)在正韵律分流河道和正韵律河口坝中,垂向上从底部向上由中-细砾岩变细至中-细砂岩,储层物性先变好再变差,横向上从中部向两侧粒度变细,储层物性变差;反韵律河口坝垂向上从底部向上由细砂岩变粗至粗砂岩、小砾岩,物性变好,横向上从中部向两侧粒度变细,储层物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盆地 西瓜园组 扇三角洲 桑园剖面 储层质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头营深层干热岩人工造储裂缝扩展机理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晓飞 肖勇 +4 位作者 上官拴通 苏野 王红科 李英英 胡志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234,共11页
干热岩具有清洁、稳定、可再生的资源优势和发电潜力,通过水力压裂构建裂缝网络,形成高导流能力人工热储是其高效开发的技术关键。深层干热岩往往是脆、硬,且岩石力学强度高的基底花岗岩,水力压裂破岩能量是传统沉积岩的数倍,难以从传... 干热岩具有清洁、稳定、可再生的资源优势和发电潜力,通过水力压裂构建裂缝网络,形成高导流能力人工热储是其高效开发的技术关键。深层干热岩往往是脆、硬,且岩石力学强度高的基底花岗岩,水力压裂破岩能量是传统沉积岩的数倍,难以从传统压裂力学机制上实现张性起裂,裂缝网络扩展是人工造储的核心,主要包括井筒附近的张性起裂、人工裂缝的扩展与岩体失稳和天然裂缝的滑移剪胀。本文以马头营深层干热岩水力压裂人工造储为例,结合岩体地质特征和缝网扩展机理,完成耐温抗剪和破胶性能评价,优选降阻率达到74%的耐高温低黏滑溜水作为主压裂液,剪切稳定后黏度为40 mPa·s的变黏滑溜水作为支撑剂和暂堵转向剂的携砂液;优化15000 m^(3)压裂液为5个泵注阶段和15个泵注单元,以交替注酸、变黏度剪切造缝和近井筒携砂3种工艺强化缝网扩展;优选200目、2和5 mm不同尺寸可降解暂堵剂促使裂缝均匀扩展;泵注40/70目中密高强度支撑陶粒,在剪切自支撑基础上强化支撑导流。压后评价与微震监测证实,马头营干热岩试验井组水力压裂构建了1004.03×10^(4) m^(3)的人工热储,包含18条典型相互沟通的裂缝面,裂缝类型为“张剪”混合裂缝;高黏滑溜水低排量携带的暂堵转向剂,促使远端新裂缝不断开启,增加了纵向的改造程度,且无诱发地震。该水力压裂工程案例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多体系小型压裂测试工艺、多阶段逐级提排量主压裂工艺和多方案转向压裂工艺的正确性,为我国干热岩水力压裂人工造储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水力压裂 人工造储 裂缝扩展 马头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79
14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1 位作者 程会明 杨渔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7,共7页
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 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实际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曲流带(平面相变、层间干扰等)、单一曲流带(层内韵律、废弃河道遮挡)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遮挡)3种不同规模储层构型及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单井上侧积层厚度为0.2~0.8m,空间上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分布,倾角为5°~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单井历史拟合符合率较高,检查井11J11的剩余油饱和度资料较好地验证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采用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坝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可有效挖潜曲流河点坝内部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储层 油藏数值模拟 储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59
15
作者 邵龙义 何志平 +5 位作者 顾家裕 罗文林 贾进华 刘永福 张丽娟 张鹏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53-364,共12页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古近系 古地理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邵龙义 罗文林 +6 位作者 顾家裕 鲁静 何志平 贾进华 刘永福 张丽娟 肖中尧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咸化潟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近系 层序地层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层序界面 下切谷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曲流河沉积点坝内部储层构型研究——以大港油田一区一断块Dj5井区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振永 吴胜和 +2 位作者 杨渔 倪小明 张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86-89,共4页
本文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一区一断块为例,探索了一套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河流相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综合岩心、测井、试井以及吸水剖面等静态、动态资料,以露头、现代沉积地质知识库为指导,分层次对储层进行解剖... 本文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一区一断块为例,探索了一套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河流相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综合岩心、测井、试井以及吸水剖面等静态、动态资料,以露头、现代沉积地质知识库为指导,分层次对储层进行解剖。具体步骤包括沉积微相分析、复合砂体内识别单一河道、单一河道内识别点坝、点坝内识别侧积体,最终建立研究区代表性点坝三维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坝 储层构型 储层建模 构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底水油藏长水平井产能公式 被引量:14
18
作者 汪益宁 李洪 +4 位作者 曹淑慧 倪军 展转盈 王晖 欧阳静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111,116,共5页
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是油藏工程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现有的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公式均是基于短水平井渗流模型提出的,但对长水平井产能并不适用,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底水油藏长水平井产能,综合考虑各向异性和油井避水高度对长水平井产能的影... 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是油藏工程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现有的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公式均是基于短水平井渗流模型提出的,但对长水平井产能并不适用,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底水油藏长水平井产能,综合考虑各向异性和油井避水高度对长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运用等值渗流阻力、势的叠加原理以及镜像反映等方法推导出底水油藏长水平井产能公式。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各向异性对长水平井产能影响十分显著,其产量较不考虑各向异性的公式所计算的产量同比下降了53.52%,在用短水平井产能模型预测底水油藏长水平井产能时油井的产油量较大,最大可达实际产油量的5.01倍,而底水油藏长水平井产能模型的计算结果则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长水平井 产能公式 各向异性 避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井压裂参数智能优化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建春 任文希 +3 位作者 曾凡辉 罗扬 李宇麟 杜肖泱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F0003,共8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的特征,非常规油气井需要进行压裂才能投产,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其工程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对传统压裂参数优化方法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可以为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因此,被引入了...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的特征,非常规油气井需要进行压裂才能投产,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其工程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对传统压裂参数优化方法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可以为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因此,被引入了非常规油气井压裂参数优化。为推动智能压裂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介绍了非常规油气井压裂参数智能优化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压裂参数优化目标的确定、压裂参数与压裂效果映射关系的建立、最优压裂参数组合的求解,提出非常规油气井压裂参数智能优化主要向基于光纤的井下压裂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物理-数据协同的裂缝扩展-生产动态模拟、压裂参数智能优化及实时调控集成系统等3个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人工智能 压裂优化设计 压裂参数优化 产量预测 压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自喷深井井筒电加热降粘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林日亿 李兆敏 +3 位作者 董斌 李新勇 谭红旗 马培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70,共4页
为了解决塔河油田油藏埋藏深、原油粘度高、井筒热损失大导致自喷困难的问题,基于热量传递原理和两相流动理论,建立了井筒电加热降粘举升工艺中产液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和压力分布,分析了电加热工艺参数... 为了解决塔河油田油藏埋藏深、原油粘度高、井筒热损失大导致自喷困难的问题,基于热量传递原理和两相流动理论,建立了井筒电加热降粘举升工艺中产液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和压力分布,分析了电加热工艺参数对电加热效果的影响。运用该模型对塔河油田1口稠油井的电加热降粘效果进行了分析,界定了电加热井筒降粘工艺对原油粘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电加热工艺适用的最大原油粘度为30 Pa.s,这一结果为电加热降粘工艺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 电加热 降粘 适应性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