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小方 张嘉妮 +3 位作者 张伟霞 陈柄旭 范丽雅 叶代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62-4071,共10页
以珠三角某化工园区为对象,利用监测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结合计算了园区内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编制了分物种的VOCs排放清单,并利用该清单估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析了该园区VOCs排放对大... 以珠三角某化工园区为对象,利用监测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结合计算了园区内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编制了分物种的VOCs排放清单,并利用该清单估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析了该园区VOCs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园区VOCs排放总量为9118.61t,单个企业排放量为2.98~4176.97t不等,园区内共监测到58种VOCs物种,排放量前3位的物种为乙二醇、丙酸甲酯和二甲苯,3者占园区VOCs排放总量的52.3%.该园区OFP总量为27733.42t,其中贡献量最大的企业为ZR储运,占该园区OFP总量的45.90%.园区内对OFP贡献最大的前10物种是二甲苯、乙二醇、甲苯、2-丙基-1-戊醇、癸醛、三甲苯、辛醇、丙酸甲酯、壬醛、和2,4-二甲苯酚,对OFP的贡献达到94.11%.园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总量为11187.41×10^(-2)t,其中贡献量最大的企业仍为ZR储运,占园区SOA生成潜势总量的37.25%.园区内对SOA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前10物种有二甲苯、甲苯、2,4-二甲苯酚、乙苯、三甲苯、叔丁苯、异丙苯、仲丁苯、甲基叔丁基醚和二十烷,SOA生成潜势的贡献为98.93%.利用VOCs排放清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法以及气溶胶生成系数(FAC)计算法估算区域OFP和SOA生成潜势有助于精确了解区域的污染情况,对于制定相应的VOCs减排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排放清单 源谱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汽车涂装行业VOCs排放及其异味特征
2
作者 纪宇婧 陈妤晴 +5 位作者 谢龙飞 王诗怡 孙晓晶 卢莉雯 黄皓旻 叶代启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9-1809,共11页
针对位于中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典型汽车制造厂涂装车间不同工序所产生废气进行采样与检测,详细分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特征以及异味特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异味特征预测方法.结果表明,OVOCs、烷烃和芳香烃是废气中的主要组分,O... 针对位于中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典型汽车制造厂涂装车间不同工序所产生废气进行采样与检测,详细分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特征以及异味特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异味特征预测方法.结果表明,OVOCs、烷烃和芳香烃是废气中的主要组分,OVOCs的气味活性值(OAV)贡献为73.80%~99.03%,是最关键的气味贡献物质类别.乙醛、乙酸正丁酯、乙酸仲丁酯、正丁醛在废气处理设备进口和出口处均有显著气味贡献.通过电子鼻对废气样本进行异味分类,在进口和出口分类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8.1%.在异味定量分析上,通过回归分析发现OVOCs物质浓度与OAV_(max)和OAV_(sum)呈现良好线性相关关系.结合BP神经网络的电子鼻技术可有效预测OAV_(max)和OAV_(sum),且OVOCs物质浓度、OAV_(max)、OAV_(sum)与臭气浓度之间存在对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涂装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排放特征 异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不同站点类型PM_(2.5)与O_(3)污染特征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27
3
作者 姚懿娟 王美圆 +2 位作者 曾春玲 范丽雅 叶代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495-4506,共12页
基于2015~2019年广州4个不同国控站点类型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研究了广州各站点类型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的污染特征,并分析了O_(3)污染季节和PM_(2.5)污染季节PM_(2.5)和O_(3)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015~2019年广州... 基于2015~2019年广州4个不同国控站点类型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研究了广州各站点类型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的污染特征,并分析了O_(3)污染季节和PM_(2.5)污染季节PM_(2.5)和O_(3)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015~2019年广州各站点类型PM_(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O_(3)浓度呈上升趋势.不同污染季节PM_(2.5)与O_(3)浓度均呈正相关.O_(3)污染季节二次PM_(2.5)的生成对颗粒物的影响显著大于一次PM_(2.5),随着光化学水平的升高,一次PM_(2.5)的贡献浓度基本不变(均在21.03~31.37μg/m^(3)范围内),贡献率逐渐下降;而二次PM_(2.5)的贡献浓度逐渐升高(3.51~7.72μg/m^(3)升高到16.04~18.45μg/m^(3)),贡献率也逐渐升高(11%~27%升高到34%~44%),且呈倍数增加.不同站点类型贡献差异明显,背景站点二次PM_(2.5)的贡献最大,城区站点在中和高光化学水平下二次PM_(2.5)的贡献最小;PM_(2.5)污染季节各站点类型在不同PM_(2.5)污染水平下O_(3)浓度均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均呈现背景站点>郊区站点>城区站点的特点.气溶胶的消光作用和非均相反应均显著促进O_(3)生成,随着PM_(2.5)浓度升高,各站点类型的O_(3)浓度峰值逐渐升高,由62.12~83.82μg/m^(3)升高到92.49~135.4μg/m^(3);O_(3)变化率峰值也逐渐升高,由8.42~10.02μg/(m3⋅h)升高到21.33~27.04μg/(m3⋅h).进一步促进了广州PM_(2.5)和O_(3)浓度的协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污染季节 相互作用 不同站点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金属有机骨架为牺牲模板制备MnOx-CeO2及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林雪婷 付名利 +6 位作者 贺辉 吴军良 陈礼敏 叶代启 胡芸 王逸凡 WEN William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9-730,共12页
以均苯三甲酸合铈-金属有机骨架(Ce BTC-MOF)作为模板制备系列不同Mn含量的Mn O_x-Ce O_2催化剂,用于甲苯催化氧化。应用X射线衍射(XRD)、N_2物理吸附-脱附、热重分析(TG)、元素分析(E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扫描电... 以均苯三甲酸合铈-金属有机骨架(Ce BTC-MOF)作为模板制备系列不同Mn含量的Mn O_x-Ce O_2催化剂,用于甲苯催化氧化。应用X射线衍射(XRD)、N_2物理吸附-脱附、热重分析(TG)、元素分析(E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程序升温还原(H_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MOF模板法制备的复合氧化物具备棒状形貌、高度分散、高比表面积和纳米晶体颗粒等特征。Mn在引入MOF的过程中,一部分进入Ce O_2晶格形成固溶体,另一部分则分散在Ce O_2表面,且分散的Mn分为单层分散态和晶相态。其中,Ce O_2载体表面和Mn分散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影响活性的重要因素。当表面分散的Mn低于单层分散阈值6.2%时,Mn以嵌入模型的形式与表面Ce O_2发生强相互作用,有效促进催化剂的还原从而提高活性;当表面分散的Mn超过单层分散阈值6.2%时,载体表面形成Mn_3O_4晶相结构,对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MnOx-CeO2复合氧化物 甲苯 单层分散阈值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典型印刷企业VOCs排放特征及环境影响和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4
5
作者 冯旸 刘锐源 +4 位作者 刘雷璐 卢诗文 黄皓旻 范丽雅 叶代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91-3800,共10页
本文以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排放环节的浓度和组分的全面统计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广州市该行业VOCs排放特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印前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3.51~73.57mg/m^3,印刷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86~4... 本文以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排放环节的浓度和组分的全面统计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广州市该行业VOCs排放特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印前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3.51~73.57mg/m^3,印刷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86~435.10mg/m^3,印后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05~221.93mg/m^3,废气治理设施出口浓度为4.28~66.84mg/m^3,处理效率为3.01%~54.90%;且VOCs物种以芳香烃类、醇醚类和酯类为主,平均臭氧生成潜势为111.09mg/m^3,其中芳香烃类物质对环境影响贡献和人体健康风险较大,建议加强针对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企业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排放浓度 环境影响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制家具中典型板材VOCs的溯源及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田娇 覃业霞 +3 位作者 杨帅俊 吕烨同 黄皓旻 叶代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58-3067,共10页
利用1m^(3)的环境舱,探究5种典型定制家具板材在一定条件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分、浓度水平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5种板材中共检测出54种目标化合物,主要成分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为主,OVOCs的占比分别为71.37%~85.77%... 利用1m^(3)的环境舱,探究5种典型定制家具板材在一定条件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分、浓度水平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5种板材中共检测出54种目标化合物,主要成分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为主,OVOCs的占比分别为71.37%~85.77%,烷烃的占比分别为11.79%~24.84%.不同板材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水平差异较大,饰面中纤板的TVOCs浓度高达836.49μg/m^(3),远高于其他板材,实木生态板的TVOCs浓度最低,为最环保的板材.对5种板材VOCs的排放浓度进行逐时测量,发现甲醛的相对排放浓度比较为:饰面中纤板>防潮板>饰面颗粒板>实木生态板>PVC吸塑板,而TVOCs(除甲醛)的相对排放浓度比较为:饰面颗粒板>饰面中纤板>PVC吸塑板>防潮板>实木生态板.在这5种板材中,甲醛、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等化合物是主要成分,甲醛的浓度贡献占比为40.44%~82.59%.同时,在5种板材VOCs的排放特征基础上,对各类化合物进行了溯源分析,便于从VOCs产生源头对其进行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板材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组分特征 溯源分析 排放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氮石油焦基活性炭常温催化氧化硫化氢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皓鸣 朱文富 +6 位作者 罗颖鸿 王子琨 刘美茵 黄皓旻 叶代启 李洪祥 吴军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50-4560,共11页
以石油焦为碳源,以三聚氰胺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为氮源,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氮掺杂多孔碳,并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H2S催化氧化能力,穿透硫容可达398.4mg/g.制备过程中活化剂用量、氮掺杂温度、氮源用量三个工艺参数分别改变了催化剂的比... 以石油焦为碳源,以三聚氰胺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为氮源,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氮掺杂多孔碳,并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H2S催化氧化能力,穿透硫容可达398.4mg/g.制备过程中活化剂用量、氮掺杂温度、氮源用量三个工艺参数分别改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N构型、N含量.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可使最高的反应活性中心——吡啶N的含量达2.88at.%.与传统材料制备的催化剂相比,实现了废物利用和绿色制备.本文结果可为制备低成本、高突破硫容量的多孔碳材料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氮掺杂 活性炭 催化氧化 石油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钴纳米球与低载银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炭烟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婧 何文宇 +4 位作者 何欣阳 陈龙文 张俊 付名利 叶代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7,F0002,共10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纳米球状的钴氧化物和锰氧化物载体,并利用浸渍法制备出低载银量(质量分数0.9%~1.5%)的Ag/Co_(3)O_(4)和Ag/Mn_(2)O_(3)催化剂。在紧密接触条件下,Ag/Co_(3)O_(4)的T_(10)值、T_(50)值和T_(90)值分别为250℃、284℃和311... 通过水热法合成纳米球状的钴氧化物和锰氧化物载体,并利用浸渍法制备出低载银量(质量分数0.9%~1.5%)的Ag/Co_(3)O_(4)和Ag/Mn_(2)O_(3)催化剂。在紧密接触条件下,Ag/Co_(3)O_(4)的T_(10)值、T_(50)值和T_(90)值分别为250℃、284℃和311℃,表现出优异的炭烟催化氧化活性。采用XRD、H_(2)-TPR、TG、EPR、XPS等技术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钴氧化物和锰氧化物中分别引入Ag后,Ag/Co_(3)O_(4)表现出更好的炭烟燃烧性能,这是由于Ag与Co_(3)O_(4)之间具有更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使Ag/Co_(3)O_(4)呈现出更多Co^(3+)物种及适量氧空位,增加了其表面活性氧数量,提高了氧的迁移率,进而有效提升了Ag/Co_(3)O_(4)氧化炭烟的能力。此外,Ag的金属性质和催化剂的纳米球状形貌都有利于炭烟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烟 氧化钴 催化燃烧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