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导致斑马鱼生殖毒性及其跨代影响
1
作者 吴小凤 周晨宇 +6 位作者 刘甲 王静 连祎璘 鲁艺可 李勋 王玲 梁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03,共11页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BP-3)是一种用于防止光降解的紫外吸收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并被证明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将两性斑马鱼连续14 d暴露于低浓度的BP-3,观察了暴露后亲代F0性腺损伤情况及F1代培养...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BP-3)是一种用于防止光降解的紫外吸收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并被证明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将两性斑马鱼连续14 d暴露于低浓度的BP-3,观察了暴露后亲代F0性腺损伤情况及F1代培养至60 dpf内的各项表型指标。结果显示,BP-3暴露后F0代雌鱼雌二醇(E2)激素水平上升,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激素水平下降,雄鱼睾酮(T)的激素水平下降;BP-3导致雌雄鱼性腺皆出现病理学损伤,雌鱼产卵量、子代受精率及雄鱼精子活力下降,表明BP-3对亲鱼生殖力产生显著影响。此外,BP-3暴露后产生的F1代在发育早期心跳速率显著下降,60 dpf时性腺发育和分化出现异常,同时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上与内分泌、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受到影响,表明BP-3可能跨代影响斑马鱼后代的性腺正常功能。因此,BP-3暴露会造成F0代性腺损伤及繁殖能力下降,影响F1代的健康结局,同时BP-3对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稳态的负面影响会跨代传递至F1代,其生殖健康效应需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 斑马鱼 生殖毒性 跨代毒性 有机紫外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后向家坝库区鱼类物种、分类和功能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熊飞 张伟 +5 位作者 翟东东 刘红艳 陈元元 段辛斌 田辉伍 陈大庆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12,I0004-I0010,共20页
为了解向家坝水电工程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基于2016-2018年邵女坪(库首)、绥江(库中)和桧溪(库尾)3个江段的鱼类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了向家坝库区鱼类物种、分类和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结合蓄水前(2011年)和蓄水初期(2015年)的资... 为了解向家坝水电工程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基于2016-2018年邵女坪(库首)、绥江(库中)和桧溪(库尾)3个江段的鱼类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了向家坝库区鱼类物种、分类和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结合蓄水前(2011年)和蓄水初期(2015年)的资料,探讨了蓄水后向家坝库区不同维度鱼类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向家坝库区各江段以广适性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静水性的■(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优势,两者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30.15%±14.82%和13.91%±11.16%。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蓄水后向家坝库区库首邵女坪和库中绥江鱼类群落差异最小,库首邵女坪和库尾桧溪鱼类群落差异最大;库中绥江在蓄水前、蓄水初期和2016-2018年3个时期的鱼类群落差异均较大,表明蓄水后绥江江段鱼类群落经历了剧烈变化。库区不同江段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桧溪>邵女坪>绥江,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指数均表现为:桧溪>绥江>邵女坪。库区鱼类摄食、运动和繁殖等不同维度的功能多样性(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空间格局不同,但总体上库中绥江鱼类功能丰富度最高,功能均匀度最低。与蓄水前相比,绥江江段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鱼类功能丰富度和均匀度也有下降趋势。蓄水后绥江江段鱼类群落主要功能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蓄水前以下位口、纺锤形体型鱼类占优势,蓄水后以端位口、侧扁形体型鱼类占优势。不同维度多样性指数侧重于鱼类多样性的不同方面,结合多种指数分析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群落对环境变化和外界干扰的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电工程建设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为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也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分类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大坝 鱼类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在化学品高通量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俊 刘力 +6 位作者 徐颖君 刘俊杰 程波 张蒙 庞少臣 梁勇 宋茂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9,共13页
随着全球化学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哺乳动物毒性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化学品环境监管的需求.21世纪毒性测试转变成以高通量体外测试和非哺乳类动物模型替代方法为主的新模式.斑马鱼既有生物复杂度又具一定的分析通量,是高通量的药物... 随着全球化学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哺乳动物毒性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化学品环境监管的需求.21世纪毒性测试转变成以高通量体外测试和非哺乳类动物模型替代方法为主的新模式.斑马鱼既有生物复杂度又具一定的分析通量,是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和化学品毒性测试中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斑马鱼在化学品高通量毒性评价中应用的重要研究进展,分析了多种自动化技术在斑马鱼高通量分析中的优势和潜力,最后探讨了斑马鱼高通量毒性测试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为研究人员高效利用斑马鱼胚胎开展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毒性筛查 风险评估 斑马鱼 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汉阳水网中5个连通湖泊的轮虫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熊雪平 罗进勇 +3 位作者 翟东东 刘红艳 陈元元 熊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9-1492,I0016-I0018,共17页
轮虫是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是反映水环境现状的有效生物指标。为评估汉阳水网的水体健康状况及富营养化发展趋势,为湖泊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2022年对水网中5个不同富营养化程... 轮虫是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是反映水环境现状的有效生物指标。为评估汉阳水网的水体健康状况及富营养化发展趋势,为湖泊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2022年对水网中5个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湖泊的水环境及轮虫等浮游生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网中大多数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5个湖泊共采集到轮虫15科25属51种,共有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对棘异尾轮虫(Trichcoerca similis),均为典型的富营养指示种。5个湖泊轮虫的年均密度范围为109.65~995.92 ind./L,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年均值的范围分别为0.86~1.68和0.65~1.44,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峰值多出现在夏、秋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除后官湖外,其余湖泊的空间差异较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轮虫种类数和Margalef指数主要受原生动物密度的影响,Shannon-Wiener指数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轮虫密度主要受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典范对应分析显示,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与水温、氨氮、透明度、总氮、浮游植物密度和枝角类密度有关。分段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轮虫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正相关,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达到70后,轮虫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富营养化 汉阳水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阳水网中5个连通湖泊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熊雪平 翟东东 +2 位作者 刘红艳 陈元元 熊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6-1477,共12页
为了解汉阳水网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原生动物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响应规律,于2021~2022年对水网中5个湖泊的水环境及原生动物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后官湖为轻度富营养,三角湖和南太子湖... 为了解汉阳水网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原生动物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响应规律,于2021~2022年对水网中5个湖泊的水环境及原生动物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后官湖为轻度富营养,三角湖和南太子湖为中度富营养,墨水湖和龙阳湖为重度富营养。共检出原生动物31属59种,其中后官湖种类最少,有21种,龙阳湖和墨水湖种类较多,分别有41种、40种。原生动物年均密度的变化范围为123.37~579.47ind./L,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年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5~1.73、0.47~1.32。从季节看,秋季原生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较高;从空间看,后官湖原生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较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叶绿素a(chl a)和轮虫密度是影响原生动物种类数、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WT)、枝角类密度、浮游植物密度、透明度(SD)、chl a、总氮(TN)等是驱动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原生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Margalef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规律,当44≤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77时,各参数随着TLI(∑)增大先增加后下降,峰值出现在TLI(∑)为7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阳地区3个小型富营养化湖泊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乐 罗进勇 +5 位作者 王东 熊飞 翟东东 刘红艳 陈元元 喻记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4,共12页
为探讨富营养化背景下城市湖泊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于2021-2022年对汉阳地区三角湖、南太子湖和墨水湖等3个小型湖泊的鱼类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受干扰情况。在3个湖泊共采集鱼类24... 为探讨富营养化背景下城市湖泊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于2021-2022年对汉阳地区三角湖、南太子湖和墨水湖等3个小型湖泊的鱼类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受干扰情况。在3个湖泊共采集鱼类24种,隶属于5目6科20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5.0%。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表明,三角湖与南太子湖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与墨水湖差异较大,3个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为3个湖泊的第一优势种。各湖泊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变化范围分别为1.3~1.4、1.6~1.9和0.5~0.6,夏季或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各湖泊以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产沉粘性卵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的鱼类群落受干扰较大,墨水湖的受干扰程度相对较轻。从湖泊水质保护的角度,建议对鱼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控,提高湖中滤食性及肉食性鱼类的数量,增强对藻类的下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鱼类群落 多样性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药菌的环境分布、传播及新型抗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欧阳富成 曹慧明 +3 位作者 陈博磊 李准洁 李智 梁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多重耐药菌菌群数量急剧增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环境中耐药菌(ARB)及耐药基因(ARGs)的存在给临床治疗耐药菌感染带来了巨大挑战.有关医院中常见耐药致病菌的研究已有很多,尚缺乏环境中耐药...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多重耐药菌菌群数量急剧增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环境中耐药菌(ARB)及耐药基因(ARGs)的存在给临床治疗耐药菌感染带来了巨大挑战.有关医院中常见耐药致病菌的研究已有很多,尚缺乏环境中耐药菌的分布、传播及新型耐药菌抗菌技术等的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耐药菌的环境分布特征及其传播机制,概述了新型抗菌技术及其应用,最后展望了有关环境耐药菌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菌 环境分布 传播 抗菌技术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向家坝库区鱼类群落构建机制
8
作者 雷天娇 张韵 +3 位作者 翟东东 熊飞 陈元元 刘红艳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4-954,共11页
2017年4月、8月和11月对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库区的鱼类群落进行调查,通过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分析,从空间尺度(库首邵女坪、库中绥江、库尾桧溪)和时间尺度[蓄水前(2011年)、蓄水完成1年后(2015年)和蓄水完成3年后(2017年)]探讨向... 2017年4月、8月和11月对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库区的鱼类群落进行调查,通过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分析,从空间尺度(库首邵女坪、库中绥江、库尾桧溪)和时间尺度[蓄水前(2011年)、蓄水完成1年后(2015年)和蓄水完成3年后(2017年)]探讨向家坝库区鱼类群落构建机制。结果显示:(1)在空间尺度上,库首邵女坪和库中绥江2个江段鱼类群落的标准化效应成对系统发育距离<0和标准化效应成对功能距离<0,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比随机群落更为聚集,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库尾桧溪江段的标准化效应成对系统发育距离>0和标准化效应成对功能距离>0,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比随机群落更为发散,物种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2)在时间尺度上,绥江江段蓄水前的标准化效应成对系统发育距离<0和标准化效应成对功能距离<0,表现为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聚集,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但蓄水完成1年和3年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分析结果不一致,蓄水后绥江江段的环境可能通过不同过滤方式影响鱼类群落构建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研究尺度下,向家坝库区鱼类群落具有不同的构建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向家坝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鱼类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群落构建 向家坝库区 系统发育 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三角湖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玉 翟东东 +3 位作者 刘红艳 陈元元 熊飞 喻记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了解短颌鲚在城市湖泊食物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为鱼类群落调控提供科学依据。2021—2022年对武汉市三角湖短颌鲚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短颌鲚的δ^(13)C、δ^(15)N特征,以及营养级、营养生态位及其季节变化... 了解短颌鲚在城市湖泊食物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为鱼类群落调控提供科学依据。2021—2022年对武汉市三角湖短颌鲚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短颌鲚的δ^(13)C、δ^(15)N特征,以及营养级、营养生态位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角湖短颌鲚δ^(13)C为-27.69‰~-23.99‰,平均值为-25.96‰±1.04‰,δ^(15)N为14.72‰~18.52‰,平均值为16.77‰±1.00‰。春季短颌鲚δ^(13)C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1),δ^(15)N显著高于夏、秋季节(P<0.01);除春季外,其他季节短颌鲚的δ^(13)C与体长呈负相关,δ^(15)N与体长呈正相关。三角湖短颌鲚营养级范围为3.45~4.56,平均值为4.05±0.29。除春季外,各季节短颌鲚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短颌鲚体长小于170 mm时,夏、秋季节营养级显著大于春、冬季节(P<0.01),体长大于170 mm时,各季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生态位指标分析表明,夏、秋季短颌鲚的饵料来源较春、冬季广泛,春季营养生态位面积与其他季节无重叠,生态位宽幅小于其他季节。短颌鲚摄食浮游动物会降低浮游动物对藻类的牧食,建议在春季通过捕捞或放养更高营养级的食鱼性鱼类控制短颌鲚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颌鲚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季节变化 三角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汞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分析
10
作者 郭自瑞 高家晖 +6 位作者 陈路锋 曹梦西 王璞 傅建捷 梁勇 布多 江桂斌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6,共14页
汞(Hg)具有毒性强、环境持久及可长距离迁移的特性,Hg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其有着丰富生态多样性的同时环境承载力极低。此外,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极... 汞(Hg)具有毒性强、环境持久及可长距离迁移的特性,Hg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其有着丰富生态多样性的同时环境承载力极低。此外,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随着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Hg污染问题。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Hg的持续累积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及当地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关青藏高原地区多介质Hg赋存及风险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Hg在特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Hg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发现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及当地人为活动排放的Hg可突破地理阻隔,实现从低海拔向青藏高原的迁移,并赋存于多种环境介质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全球气温变暖、生物质燃烧、传统藏药使用等人为活动显著影响了青藏高原大气、水环境、陆地环境Hg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鉴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生存环境,未来有关青藏高原Hg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应集中在主要来源解析、关键迁移转化过程、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长期生态风险及其对高原人群的健康风险机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险 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的大棚和露天种植模式下典型叶类蔬菜重金属累积特征
11
作者 庞婷婷 金紫依 +7 位作者 高家晖 潘钰 肖彩玲 陈路锋 曹梦西 刘艳伟 阴永光 梁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随着人类膳食结构的改变,因蔬菜摄入导致的重金属暴露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有关大棚和露天种植模式下叶类蔬菜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来源研究的缺乏,限制了对蔬菜富集重金属的有效控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 随着人类膳食结构的改变,因蔬菜摄入导致的重金属暴露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有关大棚和露天种植模式下叶类蔬菜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来源研究的缺乏,限制了对蔬菜富集重金属的有效控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湖南攸县大棚和露天种植的白苋菜和空心菜中Cd、Pb、As和Cr的含量发现,除白苋菜中As和空心菜中的Cd,其余叶类蔬菜重金属浓度呈现大棚种植低于露天种植的趋势。大棚种植模式下土壤水溶态Cd与叶类蔬菜各部位Cd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溶态Cd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也表明土壤可能是大棚种植叶类蔬菜Cd的主要来源;而土壤及大气共同影响了露天叶类蔬菜Cd的富集。除了大棚种植的空心菜Cd外,大棚种植的白苋菜和空心菜的其他单一重金属风险商(HQ)均低于露天种植,且露天种植的白苋菜的危害指数(HI)显著高于大棚种植,说明露天种植的叶类蔬菜存在较高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蔬菜重金属富集及健康风险的认识,并有望为蔬菜的安全种植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叶类蔬菜 富集 大棚种植 露天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配体强化沉积物活化氧气氧化三氯乙烯
12
作者 江胡俊婕 韦晖谠 +3 位作者 梁怡宁 谢雯静 王璞 梁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2100,共9页
地下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羟基自由基(·OH)氧化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已被证实,然而该过程因·OH产生效率不高使得其工程应用受限.本研究期望添加有机&无机二元复合配体,进一步提高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降解污染物效率... 地下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羟基自由基(·OH)氧化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已被证实,然而该过程因·OH产生效率不高使得其工程应用受限.本研究期望添加有机&无机二元复合配体,进一步提高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降解污染物效率.研究考察了二元复合配体对沉积物活化氧气产·OH的强化效果,采用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复合三聚磷酸钠(TPP)作为常见有机&无机复合配体,探索二元配体强化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对三氯乙烯(TCE)降解机制,在沉积物悬浮液(50 g·L^(−1),pH 7.0)中加入0.25 mmol·L^(−1) EDTA&0.75 mmol·L^(−1) TPP、0.5 mmol·L^(−1) EDTA&0.5 mmol·L^(−1) TPP、0.75 mmol·L^(−1) EDTA&0.25 mmol·L^(−1) TPP的复合配体后,三氯乙烯(TCE,15μmol·L^(−1))的降解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一配体,TPP在沉积物固相上的吸附提高了沉积物固相Fe(Ⅱ)向溶液中Fe(Ⅲ)-配体电子传递效率,溶液中Fe(Ⅲ)-EDTA(相较于Fe(Ⅲ)-TPP)更易发生氧化还原循环,这一过程增加了活化O_(2)的界面电子转移,使得活化氧气电子利用效率大大增加.通过有机&无机二元配体联用作用,进一步提高沉积物活化氧气产生·OH效率,提高了TCE降解效率.本研究为构建基于地下沉积物有氧氧化修复技术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氧化 二元配体 EDTA &TPP 羟基自由基 三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鲢群体耳石微化学差异分析
13
作者 翟东东 李雯 +5 位作者 王东 轩中亚 刘红艳 熊飞 李博 姜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80,共9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基于耳石边缘区微量元素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津区、巴南区、丰都县、太平溪镇等4个样点鲢的判别成功率均值为83.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Li/Ca、Na/Ca、Co/Ca、Sr/Ca、Ba/Ca在4个样点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点之间鲢耳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成分贡献率较高的指标是Sr/Ca (35.3%)、Co/Ca (28.4%)、Ba/Ca (20.2%),表明Sr/Ca、Co/Ca、Ba/Ca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微量元素指标。基于耳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δ^(13)C和δ^(18)O值均存在显著差异,δ^(13)C和δ^(18)O值双位图显示太平溪镇、万州区、丰都县聚为一组,巴南区、北碚区原种场、巴南区原种场聚为一组,表明巴南区采集的野外个体可能是来自增殖放流。综上所述,耳石微量元素Sr/Ca、Co/Ca、Ba/Ca和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在不同鲢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指标,其中δ^(13)C和δ^(18)O值分析可以有效实现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及风险评价
14
作者 王楚 罗希 +2 位作者 杨青青 陈路锋 王璞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40-2851,共12页
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Hg、Pb的浓度水平和形态特征,并对重金属环境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浓度(除Cr外)均超过湖北省土壤背景值,Hg和Cu为主要超标重金... 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Hg、Pb的浓度水平和形态特征,并对重金属环境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浓度(除Cr外)均超过湖北省土壤背景值,Hg和Cu为主要超标重金属,平均浓度分别达到0.319 mg·kg^(-1)和98.8 mg·kg^(-1).形态分析表明重金属主要为残渣态,其平均占比为37%—94%,而Cd的生物可利用态占比达63%,表明沉积物中Cd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度.源解析结果显示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燃煤与自然源,其平均贡献率为58%.重金属的地积累指数主要为清洁至轻度污染,部分点位中Hg、Cu达到中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估为中风险,但部分采样点达到高风险.人群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均总致癌和总非致癌指数分别为1.25×10^(-5)和0.02,表明其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基于污染源贡献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燃煤与自然源是非致癌风险的主要来源,而致癌风险主要来自于未知源,需进一步关注.本研究揭示了典型城市港渠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为开展长江中游城市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港渠 沉积物 重金属 形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翟东东 蔡金 +6 位作者 喻记新 王莹 刘红艳 熊飞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4-282,共9页
为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向家坝库区(邵女坪)、三峡库区干流(巴南、丰都、万州、太平溪)及支流(箭滩河、嘉陵江、小江)等8个鲢群体... 为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向家坝库区(邵女坪)、三峡库区干流(巴南、丰都、万州、太平溪)及支流(箭滩河、嘉陵江、小江)等8个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历史动态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单倍型多样性为0.770~0.876,核苷酸多样性为0.687%~1.967%;8个群体的错配分析图都呈双峰分布,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s值均为正值或统计上不显著的负值,表明长江上游鲢群体在历史上较为稳定;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显示,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95.87%),仅有4.13%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箭滩河群体与太平溪、小江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他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显著;Mantel检验显示,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远近无相关性;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长江上游鲢群体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建议加强长江上游鲢遗传资源保护,将产生分化的群体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遗传多样性 群体动态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环境传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亚妮 王玲 +6 位作者 曹梦西 黄子纯 杜蕊 胡立刚 曲广波 梁勇 王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45-1957,共13页
自2019年12月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来,疫情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针对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世界各国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和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自2019年12月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来,疫情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针对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世界各国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和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作为疫情防控成效最显著的国家,在2020年6月份以后,我国多地出现了由“物传人”进而引发“人传人”的小范围疫情,表明SARS-CoV-2传播的复杂性;此外,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多国出现SARS-CoV-2变异毒株感染病例,使得疫情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本文针对SARS-CoV-2的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包括病毒来源与感染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传播特征及环境影响等,重点对SARS-CoV-2传播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以期提升对SARS-CoV-2环境传播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感染机制 诊断与治疗 环境传播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翟东东 蔡金 +6 位作者 喻记新 刘红艳 陈元元 熊飞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87,共7页
为了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草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邵女坪、巴南、万州、太平溪、合川等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结果显示,长江上... 为了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草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邵女坪、巴南、万州、太平溪、合川等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结果显示,长江上游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18~0.8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88%~0.112%。5个群体的错配分析图呈单峰分布,表明长江上游草鱼在历史上发生过瓶颈效应和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显示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96.96%),仅有3.04%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邵女坪群体和合川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余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种群历史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石蜡的环境赋存及转化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钰晴 辛善志 +6 位作者 王得梁 徐菁 黄亚妮 毛小微 梁勇 王亚韡 王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0,共14页
氯化石蜡(CPs)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电绝缘性等,被广泛用于多种工业产品中。其中短链CPs(SCCPs)于2017年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中,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CPs的研究表明,SCCP... 氯化石蜡(CPs)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电绝缘性等,被广泛用于多种工业产品中。其中短链CPs(SCCPs)于2017年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中,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CPs的研究表明,SCCPs和中链CPs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有普遍检出,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方法、环境赋存等方面,对其转化降解的研究报道较少,而极短链CPs和长链CPs的研究数据相对匮乏。文章综述了CP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水平,尤其对其环境转化降解行为进行了梳理总结,相关工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CPs的环境归趋,为深入开展CPs的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石蜡 环境赋存 环境行为 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在三峡库区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杨 陈文俊 +7 位作者 陈洁琼 曾文文 张雪晶 杨婷 翟东东 刘红艳 熊飞 王莹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8-518,共11页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在三峡库区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本研究通过在三峡库区大规模采样,共采集鱼类标本18466尾,PCR扩增了其中946尾标本的COⅠ基因序列(639 bp),在NCBI和BOLD数据库中比对鉴定出71个物种,隶属于6目14科55属,其中5个...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在三峡库区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本研究通过在三峡库区大规模采样,共采集鱼类标本18466尾,PCR扩增了其中946尾标本的COⅠ基因序列(639 bp),在NCBI和BOLD数据库中比对鉴定出71个物种,隶属于6目14科55属,其中5个为未命名种,鉴定率为93%;种间遗传距离(6.88%)是种内遗传距离(0.36%)的19.11倍;贝叶斯系统进化树显示,71个物种各自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PP=1.00)。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三峡库区中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瓦氏黄颡鱼Tachysurus vachellii和蛇鮈Saurogobio dabryi具有较高的COⅠ条形码遗传多样性,而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光泽黄颡鱼Tachysurus nitidus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较低。本研究验证了DNA条形码在三峡库区大部分鱼类鉴定中的有效性,同时构建了三峡库区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评估了6个优势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为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三峡库区 物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高活性毒死蜱降解菌群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孝文 刘诚 王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3期64-68,73,共6页
[目的]通过对3种活性污泥的长期驯化、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菌筛选与复配,构建一种对毒死蜱具有高降解活性的菌群。[方法]以农药公司的3种不同废水处理工序的污泥为材料,利用毒死蜱长期胁迫驯化以获得高效降解毒死蜱的活性污泥;随后,... [目的]通过对3种活性污泥的长期驯化、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菌筛选与复配,构建一种对毒死蜱具有高降解活性的菌群。[方法]以农药公司的3种不同废水处理工序的污泥为材料,利用毒死蜱长期胁迫驯化以获得高效降解毒死蜱的活性污泥;随后,在驯化后的3种活性污泥中筛选优势菌株,并以筛选的菌株构建复合菌群用于毒死蜱的降解。[结果]以毒死蜱为碳源,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3株具有毒死蜱降解活性的菌株(Paracoccus MLCa-1、Klebsiella MLCp-2、Serratia MLCs-1),并对3种菌株进行复配,构建了复合菌群MLCF7。复合菌群MLCF7对100 mg/L毒死蜱降解率达82.84%。[结论]复合菌群对毒死蜱具有高降解活性,表明其在农药污染生物修复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活性污泥 胁迫驯化 复合菌群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