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以38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学生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各阶段对应的每周能耗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本文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以38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学生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各阶段对应的每周能耗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各阶段平均每周身体活动能耗量依次为:前考虑期188.30千卡、考虑期319.30千卡、准备期586.84千卡、波动期1270.73千卡、探索期1604.44千卡和保持期1862.59千卡。变化阶段与能耗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27,P<0.001)。(2)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每周身体活动能耗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大学生在考虑期、准备期和波动期的每周能耗量均显著高于高年级,男大学生在保持期和波动期的每周能耗量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每两个相邻阶段的能耗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前考虑期、考虑期和准备期三个不活动阶段的每周身体活动能耗水平均显著小于800千卡(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身体活动推荐最低标准)。波动期、探索期和保持期三个活动阶段的每周身体活动能耗水平均显著大于800千卡。本研究验证了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每周能耗量的对应关系,为考察FIT模型身体活动阶段测量的效度提供了初步的实证性支持。展开更多
介绍了一个近期由中国和德国锻炼心理学家们共同构建的、针对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理论——"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并初步检验了基于FIT模型编制的测量工具...介绍了一个近期由中国和德国锻炼心理学家们共同构建的、针对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理论——"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并初步检验了基于FIT模型编制的测量工具——《成年人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研究认为,FIT模型系统地描述了中德两国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阶段特点,以及与行为阶段转化密切相关的健康体质因素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两国成年人样本中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信、效度水平。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系列实证性研究,以推动FIT模型在中德两国的发展。展开更多
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将个体的身体活动变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前考虑期,考虑期,准备期,探索期,波动期和保持期。其中前三个阶段为不活动期,后三个阶段为活动期。本研究基...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将个体的身体活动变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前考虑期,考虑期,准备期,探索期,波动期和保持期。其中前三个阶段为不活动期,后三个阶段为活动期。本研究基于FIT模型,采用横断性研究设计,考查了1206名成年人(27~55岁)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健康变量(身体体质、积极/消极主观良好感、健康满意度、不适感和BMI)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BMI之外,健康变量在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上的主效应均显著,处于活动阶段的个体健康水平均好于处于不活动阶段的个体;处于保持期(即长期保持规律性身体活动)的个体身体体质、积极主观良好感和健康满意度水平均高于探索期和波动期,其消极主观良好感和身体不适感均低于探索期和波动期。此外,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不同程度调节了变化阶段与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验证了FIT模型中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健康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运用FIT模型诊断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阶段及其相应健康状况提供了实证性依据。展开更多
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 tivity;FIT模型),以1 20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性研究考查了6个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10个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 tivity;FIT模型),以1 20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性研究考查了6个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10个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身体活动阶段上的分布为:前考虑期147(12.2%),考虑期273(22.6%),准备期148(12.3%),探索期144(11.9%),波动期201(16.7%)和保持期293(24.3%)。有关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在相邻阶段间的配对比较,37项假设关系中的22项得到了支持,假设符合率为59.5%。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主观障碍、自我效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支持共同解释了阶段方差变异的32.6%。该研究初步验证了FIT模型所涉及的重要社会心理学相关因素与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支持了FIT模型的理论建构。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以38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学生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各阶段对应的每周能耗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各阶段平均每周身体活动能耗量依次为:前考虑期188.30千卡、考虑期319.30千卡、准备期586.84千卡、波动期1270.73千卡、探索期1604.44千卡和保持期1862.59千卡。变化阶段与能耗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27,P<0.001)。(2)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每周身体活动能耗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大学生在考虑期、准备期和波动期的每周能耗量均显著高于高年级,男大学生在保持期和波动期的每周能耗量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每两个相邻阶段的能耗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前考虑期、考虑期和准备期三个不活动阶段的每周身体活动能耗水平均显著小于800千卡(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身体活动推荐最低标准)。波动期、探索期和保持期三个活动阶段的每周身体活动能耗水平均显著大于800千卡。本研究验证了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每周能耗量的对应关系,为考察FIT模型身体活动阶段测量的效度提供了初步的实证性支持。
文摘介绍了一个近期由中国和德国锻炼心理学家们共同构建的、针对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理论——"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并初步检验了基于FIT模型编制的测量工具——《成年人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研究认为,FIT模型系统地描述了中德两国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阶段特点,以及与行为阶段转化密切相关的健康体质因素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两国成年人样本中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信、效度水平。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系列实证性研究,以推动FIT模型在中德两国的发展。
文摘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将个体的身体活动变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前考虑期,考虑期,准备期,探索期,波动期和保持期。其中前三个阶段为不活动期,后三个阶段为活动期。本研究基于FIT模型,采用横断性研究设计,考查了1206名成年人(27~55岁)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健康变量(身体体质、积极/消极主观良好感、健康满意度、不适感和BMI)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BMI之外,健康变量在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上的主效应均显著,处于活动阶段的个体健康水平均好于处于不活动阶段的个体;处于保持期(即长期保持规律性身体活动)的个体身体体质、积极主观良好感和健康满意度水平均高于探索期和波动期,其消极主观良好感和身体不适感均低于探索期和波动期。此外,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不同程度调节了变化阶段与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验证了FIT模型中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健康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运用FIT模型诊断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阶段及其相应健康状况提供了实证性依据。
文摘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 tivity;FIT模型),以1 20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性研究考查了6个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10个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身体活动阶段上的分布为:前考虑期147(12.2%),考虑期273(22.6%),准备期148(12.3%),探索期144(11.9%),波动期201(16.7%)和保持期293(24.3%)。有关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在相邻阶段间的配对比较,37项假设关系中的22项得到了支持,假设符合率为59.5%。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主观障碍、自我效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支持共同解释了阶段方差变异的32.6%。该研究初步验证了FIT模型所涉及的重要社会心理学相关因素与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支持了FIT模型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