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宁 张春山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第1期55-57,共3页
拜泉县经过30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87%的坡耕地得到了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治理程度在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全县应治理小流域面积的60%,水土... 拜泉县经过30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县域内禁垦坡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87%的坡耕地得到了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治理程度在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全县应治理小流域面积的6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0%,土壤侵蚀量减少了60%,农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可持续发展。介绍了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文明 建设成效 拜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泉县实施水保生态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春山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38,共2页
拜泉县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 3 5 0 5km2 ,占全县幅员面积 3 5 99km2 的 97 4% ,年流失表土 14 0 0万t ,致使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 1m下降到 2 0~ 3 0cm ,县域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1986年以来 ,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 ,对生态环境进行了... 拜泉县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 3 5 0 5km2 ,占全县幅员面积 3 5 99km2 的 97 4% ,年流失表土 14 0 0万t ,致使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 1m下降到 2 0~ 3 0cm ,县域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1986年以来 ,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 ,对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 ,现生态环境已大为改观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拜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泉县实施试点工程的做法与成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春山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54,共2页
拜泉县在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中,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3个关系,突出抓住4个重点,做到5个推进,保证了试点工程的顺利完成,共完成26条小流域的治理任务,综合治理面积200 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 拜泉县在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中,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3个关系,突出抓住4个重点,做到5个推进,保证了试点工程的顺利完成,共完成26条小流域的治理任务,综合治理面积200 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防治 水土流失 试点工程 拜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黑麦草品种在松嫩平原盐碱地的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研究
4
作者 王雪珊 史育丞 +4 位作者 张强 彭大庆 孔晓蕾 秦立刚 刘杰淋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6-140,共5页
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松嫩平原盐碱地种植的黑麦草品种,引进种植了10个黑麦草品种,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株高、鲜重和生长速度)和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进行测定,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和皮尔森相关分析进行... 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松嫩平原盐碱地种植的黑麦草品种,引进种植了10个黑麦草品种,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株高、鲜重和生长速度)和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进行测定,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和皮尔森相关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先锋的平均株高最高,为70.67 cm;雷明顿的鲜草总产量最高,为28987.82 kg/hm^(2);除先锋外,其余品种的生长速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雷明顿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3.89%;BTO1的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最高,分别为2.72%和110.16,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相对饲喂价值与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BTO1、雷明顿和特高适合在松嫩平原盐碱地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适应性评价 灰色关联度分析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农业景观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被引量:41
5
作者 魏建兵 肖笃宁 +2 位作者 李秀珍 布仁仓 张春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08-2615,共8页
以黑土侵蚀区的拜泉县双阳河流域为案例,提取地形和土壤类型相对接近的30个上游子流域作为分析样本。以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平台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基于GIS的RUSLE模拟土壤侵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研究景观指数与侵蚀... 以黑土侵蚀区的拜泉县双阳河流域为案例,提取地形和土壤类型相对接近的30个上游子流域作为分析样本。以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平台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基于GIS的RUSLE模拟土壤侵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研究景观指数与侵蚀模数的呼应关系。从而探讨土地利用调整和流域综合治理下的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当地或同类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侵蚀治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顺坡垄农田面积百分比、景观聚集度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正相关,灌木林地、草地面积百分比、香农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负相关。9个结构因子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复相关系数(R=0·931)大于单因子相关系数,多个景观结构因子综合地影响了土壤侵蚀,且达到高度相关。研究区侵蚀强度较轻,但大于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标准。农田是土壤水蚀的主要景观要素,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的主战场。增加灌草地斑块、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将是该流域继续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办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侵蚀模数 RUSLE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小流域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侵蚀产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盛美玲 方海燕 +1 位作者 孙亚茹 郭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2,共7页
利用东北黑土区拜泉县17个水库控制流域作为分析样本,提取水库控制流域侵蚀产沙及相关影响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小流域产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得出:该研究区产沙模数变异大,与流域面积相... 利用东北黑土区拜泉县17个水库控制流域作为分析样本,提取水库控制流域侵蚀产沙及相关影响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小流域产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得出:该研究区产沙模数变异大,与流域面积相关性不显著,而在0.01水平上与流域平均坡度、最大高程、高程差和降雨侵蚀力等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土保持因子和聚集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构建的多因素产沙模数回归方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和地形起伏度2个因素对悬移质产沙模数SSY的解释度达到68.0%。流域景观水平因子、流域形态因子、地形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对流域产沙的贡献率分别为25.1%、13.8%、7.1%和26.1%,这4个主成分对SSY的解释程度为72.2%。研究表明,在东北黑土区设法减小流域坡度、高差和土地的破碎化是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办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小流域 侵蚀产沙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空间分异及其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未 张春山 +1 位作者 胡伟 张兴义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结构及功能的重要指标,探究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有助于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蚀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对象,通过田间采样,选取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结构及功能的重要指标,探究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有助于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蚀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对象,通过田间采样,选取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WR_(0.25))和平均重量直径(MWD)5种土壤物理性质,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信息熵等方法,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水土保持措施(梯田、等高垄作、乔木林、草地和灌木林)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通双小流域表层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MWD属于中等变异,而土壤WR_(0.25)属弱变异。各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斑块状或带状分布。信息熵结果表明,各土壤物理性质与水土保持措施间存在空间相关性,排序依次为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MWD和WR_(0.2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间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乔木林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梯田、等高垄作和灌木林,而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梯田、等高垄作和灌木林;草地的土壤WR_(0.25)含量和MWD显著高于梯田和等高垄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土保持措施 小流域 土壤物理性质 空间分异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保持“三道防线”模式建设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志学 李志飞 +1 位作者 张春山 于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9期260-262,共3页
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探索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保持"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的可行性。第一道防线是在坡顶岗脊栽树戴帽,开挖截流沟,涵养水源,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坡耕地等... 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探索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保持"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的可行性。第一道防线是在坡顶岗脊栽树戴帽,开挖截流沟,涵养水源,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坡耕地等高种植,修梯田,种植植物防冲带,达到拦截径流、蓄水保墒的目的;第三道防线是沟壑中修跌水、谷坊,栽植乔灌木,以便拦泥蓄水,控制沟壑发展。采用小区及实测对比的方法,分析模式效益。结果表明,选择拜泉县永安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三道防线"典型模式建设,流域保水率和保土率分别达78.36%和95.73%,实施治理坡耕地平均每年产粮191万kg,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38%,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可见,"三道防线"是漫川漫岗黑土区有效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川漫岗黑土区 水土保持 三道防线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