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评价研究
1
作者 张丽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5年第2期31-33,共3页
从河岸带生态修复、生态水量调控、物理结构修复、水质提升以及水域生态重建等方面总结常用的治理技术,并考虑经济、技术和整治效果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按照四级标准筛选出不适宜、较适宜、适宜、极适宜的生态治理技术,为解决... 从河岸带生态修复、生态水量调控、物理结构修复、水质提升以及水域生态重建等方面总结常用的治理技术,并考虑经济、技术和整治效果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按照四级标准筛选出不适宜、较适宜、适宜、极适宜的生态治理技术,为解决平原区河道生态退化问题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区 生态治理 综合指数法 河流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原县大苏河水系生态防洪河道规划设计分析
2
作者 孟飞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4期62-64,共3页
考虑到清原大苏河山区性河流特征,在生态防洪规划设计时大多选用复式断面,这种断面能够保证河道汛期行洪以及枯水期过流水量要求。从蓝线、绿道、堤线和岸线4个方面对清原县大苏河平面形态进行设计,并论证分析水系的规划设计方法,科学... 考虑到清原大苏河山区性河流特征,在生态防洪规划设计时大多选用复式断面,这种断面能够保证河道汛期行洪以及枯水期过流水量要求。从蓝线、绿道、堤线和岸线4个方面对清原县大苏河平面形态进行设计,并论证分析水系的规划设计方法,科学评价河流的生态防洪功能,可为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及防洪规划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防洪 规划设计 景观建设 大苏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河水生态健康评价分析
3
作者 郎颖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5年第2期28-30,共3页
介绍了一个适用于平原河网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涉及生物、物理结构以及水文水质等方面,并以浑河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众满意度、土著鱼类保有指数、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和基本生态水位满足程度指标为“优秀”,生态缓冲带指数达到... 介绍了一个适用于平原河网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涉及生物、物理结构以及水文水质等方面,并以浑河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众满意度、土著鱼类保有指数、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和基本生态水位满足程度指标为“优秀”,生态缓冲带指数达到“中等”,其它指标均达到“良好”水平;浑河水生态健康综合评定为“良好”水平,针对浑河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可为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和修复河流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 指标体系 健康评价 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下施氮量对农田CO_(2)固定排放和花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夏桂敏 王瑞敏 +3 位作者 黄旭 聂修平 郑俊林 迟道才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9-358,共10页
为探究调亏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辽宁地区花生农田CO_(2)固定排放的影响,于2018、2019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和花针期、饱果期调亏灌溉(D))下施氮量(0 kg/hm^(2)(N0)、50 kg/hm^(2)(N50)、100 kg/hm^... 为探究调亏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辽宁地区花生农田CO_(2)固定排放的影响,于2018、2019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和花针期、饱果期调亏灌溉(D))下施氮量(0 kg/hm^(2)(N0)、50 kg/hm^(2)(N50)、100 kg/hm^(2)(N100)、150 kg/hm^(2)(N150))对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D处理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分别提高了7.59%、15.08%和7.16%(2年平均)。两种灌溉模式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00 kg/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从苗期至饱果期,花生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花针期达到最大值。与F处理相比,D处理显著降低了花针期、结荚期及饱果期土壤CO_(2)平均排放量及全生育期CO_(2)累积排放量。两种灌溉模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下,调亏灌溉较充分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CO_(2)累积排放量,DN100处理较FN100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降低了7.51%(2年平均)。不同水氮处理下,DN100处理花生植株固碳量和产量最大,且CO_(2)排放量较低,是花生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农田 调亏灌溉 施氮量 固碳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卫晓庆 王涛 +2 位作者 李嘉霖 程贇 刘晓艺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选取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与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效率指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2006—2015年土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随后,基...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选取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与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效率指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2006—2015年土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随后,基于人口、富裕和技术(STRIPAT)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各城市土地生态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政策的改变等均会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项研究旨在为提高城市土地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效率 新型城镇化 超效率DEA Malmquist效率指数 STRIPAT模型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