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轴承沟道低粗糙度旋转磁场磁粒研磨研究
1
作者
王栋
任泊龙
+3 位作者
吕二阳
吕梦涵
陈磊
韩奥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为降低轴承沟道的表面粗糙度,设计了一种可以生成旋转磁场的磁粒研磨装置,对轴承沟道进行光整加工。采用正交试验探究SiC粒度号、Fe粒度号、加工间隙及工件转速4个工艺参数对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轴承沟道...
为降低轴承沟道的表面粗糙度,设计了一种可以生成旋转磁场的磁粒研磨装置,对轴承沟道进行光整加工。采用正交试验探究SiC粒度号、Fe粒度号、加工间隙及工件转速4个工艺参数对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轴承沟道进行加工验证。结果表明:在SiC粒度号为400#、Fe粉粒度号为115#、加工间隙为0.5 mm、工件转速为1200 r/min的试验条件下,试样表面粗糙度S_(a)可达到0.056μm;SiC颗粒粒径对试样沟道表面粗糙度S_(a)影响最大,Fe颗粒粒径影响最小;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SiC粒度号为600#,Fe粉粒度号为120#,加工间隙为1 mm,工件转速为1200 r/min;以该工艺参数组合开展旋转磁场磁粒研磨试验,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S_(a)可降至0.04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磁场
磁粒研磨
轴承沟道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切向车铣轴承内沟道表面粗糙度研究
2
作者
王栋
吕二阳
+2 位作者
陈磊
任泊龙
吕梦涵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5,共7页
为探究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车铣加工代替传统磨削加工的可行性,对切向车铣加工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进行了研究,基于Matlab提出了一种三维表面粗糙度Sa仿真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对比了铣刀转速、工件转速和每齿进给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
为探究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车铣加工代替传统磨削加工的可行性,对切向车铣加工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进行了研究,基于Matlab提出了一种三维表面粗糙度Sa仿真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对比了铣刀转速、工件转速和每齿进给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铣刀转速的提高,三维表面粗糙度值减小,随着工件转速的提高和每齿进给量的增大,三维表面粗糙度值增大,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均方根误差为12%,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车铣
深沟球轴承内沟道
MATLAB
三维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力比对高碳Q—P—T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宋子欣
秦盛伟
+1 位作者
朱志民
刘冰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8-2235,共8页
在3种不同的应力比(R=-0.5、0和0.5)下,对高碳淬火—分配—回火(Q—P—T)钢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和显微组织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比R的增加,高碳Q—P—T钢的裂纹扩展速率升高;疲劳裂纹扩展以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混合扩展的方式...
在3种不同的应力比(R=-0.5、0和0.5)下,对高碳淬火—分配—回火(Q—P—T)钢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和显微组织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比R的增加,高碳Q—P—T钢的裂纹扩展速率升高;疲劳裂纹扩展以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混合扩展的方式进行;在裂纹稳定扩展区,随着R的增加,冰糖状沿晶断裂逐渐增多;使用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值ΔK_(eff)表征试样的裂纹扩展速率时,不同应力比下的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几乎重合,表明裂纹闭合效应是应力比影响裂纹扩展速率的主要机制。当R=-0.5时,裂纹附近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高于R=0和0.5时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且分布均匀,说明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发生了更均匀的塑性变形,导致裂纹尖端更容易闭合,降低了裂纹扩展的驱动力,从而减缓了裂纹扩展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应力比
裂纹扩展
裂纹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CrNiMo7-6钢V型缺口成形外圆磨削三维表面粗糙度
4
作者
张银霞
宋作鹏
+2 位作者
梁蓝夫
李梦琪
王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了探究成形外圆磨削加工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利用万能工具磨床和CBN成形砂轮,采用成形磨削V型缺口技术,以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为变量,以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表...
为了探究成形外圆磨削加工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利用万能工具磨床和CBN成形砂轮,采用成形磨削V型缺口技术,以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为变量,以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等三维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为评价表面质量的指标开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件转速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和表面偏斜度均先减小后增大,而表面峭度逐渐减小;随着砂轮转速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也先减小后增大,而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砂轮径向进给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均逐渐增大,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则先增大后减小.三变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砂轮转速、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和工件转速.综合试验结果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分别为900 r/min、5000 r/min和0.15 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CrNiMo7-6钢
磨削加工
三维表面粗糙度
成形磨削
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临界区淬火对低碳Q—P—T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冰阳
陈生超
+2 位作者
刘治华
卢金生
秦盛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82-2692,共11页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IQ—P—T)工艺处理,在不同温度(25、100、200、300℃)下进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拉伸下,相较于Q—P—T组试验钢,I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上升。在100~300℃拉伸温度下,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随拉伸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IQ—P—T组试验钢表现出与Q—P—T组试验钢相反的趋势,其原因是在高温软化作用下,Q—P—T试验钢强度本应一直降低,但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原本发生相变的残余奥氏体减少,在更高应变条件下,残余奥氏体可持续发生相变,进而产生较高程度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导致抗拉强度在300℃时不降反增。IQ—P—T组奥氏体热稳定性受温度、铁素体中C、Mn扩散以及奥氏体周围相的共同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奥氏体转变量先增后减,整体抗拉强度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
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
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高温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混合水射流组合喷丸的机理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马泳涛
张越江
+3 位作者
刘兰荣
李春凡
孙万顺
孙宝成
《表面技术》
2025年第9期225-238,共14页
目的对18CrNiMo7-6渗碳钢进行不同丸粒条件下的混合射流喷丸研究。方法基于Hertz理论分析,构建一次喷丸工艺的残余应力场解析预测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获取达到残余应力场近饱和的喷丸试验参数;选择不同的丸粒类型、压力等试...
目的对18CrNiMo7-6渗碳钢进行不同丸粒条件下的混合射流喷丸研究。方法基于Hertz理论分析,构建一次喷丸工艺的残余应力场解析预测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获取达到残余应力场近饱和的喷丸试验参数;选择不同的丸粒类型、压力等试验参数来探究二次微细喷丸处理渗碳钢对其残余应力、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在一次喷丸(First-shot peening)处理获得饱和残余应力场的条件下,采用ϕ0.1 mm的铸钢丸和ϕ0.05 mm的强化钢丸/玻璃丸进行二次喷丸(Secondary-shot peening)时,随着喷丸强度的提高,铸钢丸喷丸处理出现了过喷,并发生残余应力消退(消残)现象,在最高强度下残余应力最大值所在深度降低了约50μm,总影响深度降低了约120μm,表面粗糙度Ra随之增大,由0.78μm升至1.78μm;微细强化钢丸未对已有残余应力场造成过大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最低为0.81μm;微细玻璃丸对试样的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不大。铸钢丸在压力2 MPa、喷嘴移速16 mm/s,或微细强化钢丸在6 MPa、4 mm/s时,其喷丸效果更好。结论二次喷丸工艺中,在适宜的喷丸强度下使用微细丸粒不仅能增强原有的残余应力场,还可以显著提高一次喷丸处理后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混合水射流
二次喷丸
微细喷丸
粗糙度
残余应力
饱和残余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表面三维形貌的镜面铝光泽度研究
7
作者
王栋
陈磊
+3 位作者
马启昌
刘继刚
李朝锋
方治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5年第9期126-131,共6页
为了改善镜面铝表面的光泽度,通过研磨抛光试验结合统计学以及光学原理,系统探讨了三维形貌参数与光泽度的关系,并建立算数平均高度(Sa)、最小自相关长度(Sal)、界面扩展面积比(Sdr)与光泽度(Gloss)之间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Sa和Sd...
为了改善镜面铝表面的光泽度,通过研磨抛光试验结合统计学以及光学原理,系统探讨了三维形貌参数与光泽度的关系,并建立算数平均高度(Sa)、最小自相关长度(Sal)、界面扩展面积比(Sdr)与光泽度(Gloss)之间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Sa和Sdr与光泽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Sal与光泽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Sa和光泽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多个形貌参数综合影响光泽度;基于Sa、Sal和Sdq建立的光泽度经验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4.42%,所有预测误差均在1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铝
三维形貌参数
光泽度
研磨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轴承沟道低粗糙度旋转磁场磁粒研磨研究
1
作者
王栋
任泊龙
吕二阳
吕梦涵
陈磊
韩奥伟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
抗
疲劳
制造
技术
工程
研究
中心
出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U1804254)。
文摘
为降低轴承沟道的表面粗糙度,设计了一种可以生成旋转磁场的磁粒研磨装置,对轴承沟道进行光整加工。采用正交试验探究SiC粒度号、Fe粒度号、加工间隙及工件转速4个工艺参数对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轴承沟道进行加工验证。结果表明:在SiC粒度号为400#、Fe粉粒度号为115#、加工间隙为0.5 mm、工件转速为1200 r/min的试验条件下,试样表面粗糙度S_(a)可达到0.056μm;SiC颗粒粒径对试样沟道表面粗糙度S_(a)影响最大,Fe颗粒粒径影响最小;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SiC粒度号为600#,Fe粉粒度号为120#,加工间隙为1 mm,工件转速为1200 r/min;以该工艺参数组合开展旋转磁场磁粒研磨试验,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S_(a)可降至0.044μm。
关键词
旋转磁场
磁粒研磨
轴承沟道
表面粗糙度
Keywords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bearing channel
surface roughness
分类号
TG580.68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TG84 [金属学及工艺—公差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切向车铣轴承内沟道表面粗糙度研究
2
作者
王栋
吕二阳
陈磊
任泊龙
吕梦涵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
抗
疲劳
制造
技术
工程
研究
中心
出处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极限寿命制造基础理论与方法”(U1804254)。
文摘
为探究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车铣加工代替传统磨削加工的可行性,对切向车铣加工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进行了研究,基于Matlab提出了一种三维表面粗糙度Sa仿真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对比了铣刀转速、工件转速和每齿进给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铣刀转速的提高,三维表面粗糙度值减小,随着工件转速的提高和每齿进给量的增大,三维表面粗糙度值增大,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均方根误差为12%,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关键词
切向车铣
深沟球轴承内沟道
MATLAB
三维表面粗糙度
Keywords
tangential turn-milling
inner grooves in deep groove ball bearings
Matlab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roughness
分类号
TH161.14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力比对高碳Q—P—T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宋子欣
秦盛伟
朱志民
刘冰阳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
抗
疲劳
制造
技术
工程
研究
中心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8-2235,共8页
基金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科技专项(201400211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01281)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25A430025)。
文摘
在3种不同的应力比(R=-0.5、0和0.5)下,对高碳淬火—分配—回火(Q—P—T)钢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和显微组织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比R的增加,高碳Q—P—T钢的裂纹扩展速率升高;疲劳裂纹扩展以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混合扩展的方式进行;在裂纹稳定扩展区,随着R的增加,冰糖状沿晶断裂逐渐增多;使用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值ΔK_(eff)表征试样的裂纹扩展速率时,不同应力比下的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几乎重合,表明裂纹闭合效应是应力比影响裂纹扩展速率的主要机制。当R=-0.5时,裂纹附近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高于R=0和0.5时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且分布均匀,说明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发生了更均匀的塑性变形,导致裂纹尖端更容易闭合,降低了裂纹扩展的驱动力,从而减缓了裂纹扩展速率。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应力比
裂纹扩展
裂纹闭合
Keywords
Q-P-T process
stress ratio
crack propagation
crack closure
分类号
TG115.57 [金属学及工艺—物理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8CrNiMo7-6钢V型缺口成形外圆磨削三维表面粗糙度
4
作者
张银霞
宋作鹏
梁蓝夫
李梦琪
王栋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
抗
疲劳
制造
技术
工程
研究
中心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804254)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400211200)。
文摘
为了探究成形外圆磨削加工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利用万能工具磨床和CBN成形砂轮,采用成形磨削V型缺口技术,以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为变量,以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等三维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为评价表面质量的指标开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件转速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和表面偏斜度均先减小后增大,而表面峭度逐渐减小;随着砂轮转速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也先减小后增大,而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砂轮径向进给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均逐渐增大,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则先增大后减小.三变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砂轮转速、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和工件转速.综合试验结果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分别为900 r/min、5000 r/min和0.15 mm/min.
关键词
18CrNiMo7-6钢
磨削加工
三维表面粗糙度
成形磨削
灰色关联分析法
Keywords
18CrNiMo7-6 steel
grinding machining
3D surface roughness
form grind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分类号
TG583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临界区淬火对低碳Q—P—T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冰阳
陈生超
刘治华
卢金生
秦盛伟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
抗
疲劳
制造
技术
工程
研究
中心
郑机所(郑州)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82-2692,共11页
基金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科技专项(201400211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01281)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项目(25A430025)。
文摘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IQ—P—T)工艺处理,在不同温度(25、100、200、300℃)下进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拉伸下,相较于Q—P—T组试验钢,I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上升。在100~300℃拉伸温度下,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随拉伸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IQ—P—T组试验钢表现出与Q—P—T组试验钢相反的趋势,其原因是在高温软化作用下,Q—P—T试验钢强度本应一直降低,但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原本发生相变的残余奥氏体减少,在更高应变条件下,残余奥氏体可持续发生相变,进而产生较高程度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导致抗拉强度在300℃时不降反增。IQ—P—T组奥氏体热稳定性受温度、铁素体中C、Mn扩散以及奥氏体周围相的共同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奥氏体转变量先增后减,整体抗拉强度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
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
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高温拉伸性能
Keywords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ferrite
retained austenite
high temperature tensile properties
分类号
TG156 [金属学及工艺—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混合水射流组合喷丸的机理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马泳涛
张越江
刘兰荣
李春凡
孙万顺
孙宝成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出处
《表面技术》
2025年第9期225-238,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432004)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资助项目(21A460024)。
文摘
目的对18CrNiMo7-6渗碳钢进行不同丸粒条件下的混合射流喷丸研究。方法基于Hertz理论分析,构建一次喷丸工艺的残余应力场解析预测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获取达到残余应力场近饱和的喷丸试验参数;选择不同的丸粒类型、压力等试验参数来探究二次微细喷丸处理渗碳钢对其残余应力、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在一次喷丸(First-shot peening)处理获得饱和残余应力场的条件下,采用ϕ0.1 mm的铸钢丸和ϕ0.05 mm的强化钢丸/玻璃丸进行二次喷丸(Secondary-shot peening)时,随着喷丸强度的提高,铸钢丸喷丸处理出现了过喷,并发生残余应力消退(消残)现象,在最高强度下残余应力最大值所在深度降低了约50μm,总影响深度降低了约120μm,表面粗糙度Ra随之增大,由0.78μm升至1.78μm;微细强化钢丸未对已有残余应力场造成过大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最低为0.81μm;微细玻璃丸对试样的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不大。铸钢丸在压力2 MPa、喷嘴移速16 mm/s,或微细强化钢丸在6 MPa、4 mm/s时,其喷丸效果更好。结论二次喷丸工艺中,在适宜的喷丸强度下使用微细丸粒不仅能增强原有的残余应力场,还可以显著提高一次喷丸处理后的表面质量。
关键词
前混合水射流
二次喷丸
微细喷丸
粗糙度
残余应力
饱和残余应力场
Keywords
pre-mixed water jet
secondary shot peening
micro shot peening
roughness
residual stress
saturated residual stress field
分类号
TG176 [金属学及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表面三维形貌的镜面铝光泽度研究
7
作者
王栋
陈磊
马启昌
刘继刚
李朝锋
方治峰
机构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出处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5年第9期126-13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804254)
镜面铝光泽度评定及各向同性光整加工工艺研究项目(20230937A)。
文摘
为了改善镜面铝表面的光泽度,通过研磨抛光试验结合统计学以及光学原理,系统探讨了三维形貌参数与光泽度的关系,并建立算数平均高度(Sa)、最小自相关长度(Sal)、界面扩展面积比(Sdr)与光泽度(Gloss)之间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Sa和Sdr与光泽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Sal与光泽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Sa和光泽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多个形貌参数综合影响光泽度;基于Sa、Sal和Sdq建立的光泽度经验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4.42%,所有预测误差均在10%以下。
关键词
镜面铝
三维形貌参数
光泽度
研磨抛光
Keywords
mirror-finished aluminum
3D surface topographic parameters
glossiness
grinding and polishing
分类号
TH16 [机械工程]
TG506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轴承沟道低粗糙度旋转磁场磁粒研磨研究
王栋
任泊龙
吕二阳
吕梦涵
陈磊
韩奥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切向车铣轴承内沟道表面粗糙度研究
王栋
吕二阳
陈磊
任泊龙
吕梦涵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力比对高碳Q—P—T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宋子欣
秦盛伟
朱志民
刘冰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18CrNiMo7-6钢V型缺口成形外圆磨削三维表面粗糙度
张银霞
宋作鹏
梁蓝夫
李梦琪
王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临界区淬火对低碳Q—P—T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刘冰阳
陈生超
刘治华
卢金生
秦盛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前混合水射流组合喷丸的机理与试验研究
马泳涛
张越江
刘兰荣
李春凡
孙万顺
孙宝成
《表面技术》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基于表面三维形貌的镜面铝光泽度研究
王栋
陈磊
马启昌
刘继刚
李朝锋
方治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