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特征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对中年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常乾坤 吴文瑛 +3 位作者 白春强 丁智超 王伟芳 刘铭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0-556,共7页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乳腺癌病灶超声特征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827例,收集患者超声及免疫组织化学信息,随机分为训练集(579...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乳腺癌病灶超声特征联合免疫组织化学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827例,收集患者超声及免疫组织化学信息,随机分为训练集(579例)和验证集(248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年女性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危险因素,并制作列线图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应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价值。结果乳腺癌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钙化、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Ki-67表达是预测中年女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07~0.787)、0.714(0.647~0.780)。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和效能良好。结论乳腺癌原发灶超声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中年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超声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
作者 常乾坤 白春强 +1 位作者 丁智超 王伟芳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57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57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有微浸润分为DCIS组(n=68)和DCISM组(n=89)。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CIS组与DCISM组在病灶边缘、微钙化、导管改变、血供、触及肿物、ER、PR、HER2、Ki-67及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富血供、PR阴性、HER2阳性是DCISM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5%、77.9%,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DCISM的发生与病灶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血供丰富、PR阴性及HER2阳性的表达有关,对DCISM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 超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9
3
作者 周欢 许宏伟 袁慧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形态、信号、骨质破坏情况、增强特点及分型。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颈椎1例、胸椎15例...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形态、信号、骨质破坏情况、增强特点及分型。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颈椎1例、胸椎15例、腰椎2例。10例肿瘤经椎间孔或破坏相邻骨质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MRI显示T1WI呈等信号11例、混杂信号5例、稍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3例、混杂信号5例。5例肿瘤内部可见点片状脂肪信号,T1WI、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18例均明显强化。Ⅰ型(病变局限于椎管内)8例(8/18,44.44%),Ⅱ型(病变呈哑铃状突至椎管外)10例(10/18,55.56%)。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血管脂肪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夹层破裂伴特发性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建龙 段庆华 +1 位作者 申志华 许宏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92-1293,共2页
患者男性,46岁,因胸痛1h就诊于河北省承德市某医院急诊科。患者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入院后查心电图,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肌注地佐辛5mg,患者诉稍缓解,行胸部后前位片、胸部、上腹... 患者男性,46岁,因胸痛1h就诊于河北省承德市某医院急诊科。患者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入院后查心电图,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肌注地佐辛5mg,患者诉稍缓解,行胸部后前位片、胸部、上腹部CT、腹部B超、心脏超声、心肌酶、心梗三项、电解质及血常规检查。CT考虑肠梗阻,其余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按肠梗阻治疗。当日约17:00患者如厕时突然倒地,呼吸、心跳骤停,紧急抢救给予心肺复苏,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死亡后,第二天行尸体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破裂 特发性弥漫性肺骨化症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义 孟清丽 芦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56-1756,共1页
患者女,63岁,因“无明显诱因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9日”就诊;进食后腹痛明显,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无发热和黄疸。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腹膜后29 mm×38 mm×45 mm不规则包块,向后包绕、挤压下腔静脉,与左、右... 患者女,63岁,因“无明显诱因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9日”就诊;进食后腹痛明显,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无发热和黄疸。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腹膜后29 mm×38 mm×45 mm不规则包块,向后包绕、挤压下腔静脉,与左、右肾静脉后壁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匀,CT值46~60 HU;增强后肿块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58、52、56 HU(图1A^1C)。CT诊断:腹膜后血肿。于全麻下行腹膜后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后5.0 cm×6.0 cm黑色包块,表面不平,质硬,包裹下腔静脉,与右肾粘连紧密,双侧肾静脉被其包裹,右侧输尿管部分走行于其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冠状动脉瘤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6
作者 李亚新 芦钺 郑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51-1351,共1页
患者男,39岁,突然胸痛发作伴大汗淋漓、气短。晕厥20min;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查体: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108次/分,血压90mmHg/60mmHg,心率88次/分。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外敷对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婧辉 徐鸿雁 +3 位作者 赵丽华 李晓明 陈星 杨建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814-1815,共2页
目的:研究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的免疫学机制。方法:13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8例采用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治疗。对照组62例用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 目的:研究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的免疫学机制。方法:13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8例采用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治疗。对照组62例用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的血清中的CD3、CD4、CD4/CD8、IgM、IgG、IgA进行检测。结果:治疗14天后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下调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上调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D8+下调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①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疹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②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能够调节带状疱疹患者的的免疫功能,说明其治疗机制与它参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解毒活血汤 芦黄散 中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及超声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常乾坤 白春强 +1 位作者 王伟芳 丁智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 有关三阴性乳腺癌(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表现对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TNBC患者临床及超声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 目的 有关三阴性乳腺癌(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表现对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TNBC患者临床及超声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197例TNBC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进行常规乳腺超声检查,依据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64)和非转移组(n=133)。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是否绝经、组织学分级、体重指数、P53、Ki-67等)、超声表现(象限、直径、纵横比、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内部血流、内部钙化、后方回声、腋窝淋巴结超声等)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肿物所在象限、直径、腋窝淋巴结超声、组织学分级、体重指数、Ki-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肿物所在象限(OR=0.589,95%CI:0.376~0.924)、腋窝淋巴结超声阳性(OR=8.491,95%CI:4.006~17.994)是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肿物位于外上象限及腋窝淋巴结超声阳性对TNBC患者是否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临床病理特征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