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安永胜 杜心如 +4 位作者 石友民 李桂萍 唐世英 孔祥玉 王天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5,398,共4页
目的:研究外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影像特征,探讨外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外斜45°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外斜位和正位显示股骨距阳性率分别为86.5%和29.0%。股骨颈主要抗压... 目的:研究外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影像特征,探讨外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外斜45°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外斜位和正位显示股骨距阳性率分别为86.5%和29.0%。股骨颈主要抗压力骨小梁总宽度由上向下递减,与股骨距相交于Ward三角下角,此区骨小梁稀疏。次级抗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相连为一体。结论:股骨距与主要抗压力骨小梁交界处相对薄弱,是股骨颈骨折的好发部位。次级抗压力骨小梁即股骨距松质骨影像。外斜位X线片可以为临床上显示股骨距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股骨距 外斜位 X线片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骨折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玉红 杜心如 +5 位作者 徐小青 王天成 仇恒志 孔祥玉 万荣 安永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折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 被引量:3
3
作者 孙贺 赵慧敏 +3 位作者 赵国军 刘文涛 李志怀 王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3-455,共3页
目的:介绍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小切口间接复位,经皮置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23例。小切口间接复位后,在胫骨内侧骨折两端建立皮下隧道,钢板经此隧道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外,少数螺钉固定... 目的:介绍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小切口间接复位,经皮置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23例。小切口间接复位后,在胫骨内侧骨折两端建立皮下隧道,钢板经此隧道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外,少数螺钉固定。结果:随访23例,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钢板固定可靠,未见断裂与松动。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经皮置入钢板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安永胜 杜心如 +3 位作者 李桂萍 石友民 孔祥玉 唐世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研究内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形态特征,探讨内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内斜位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根据其特点进行分型。结果:在内斜45°X线片均观察到完整股骨距影像(100%),... 目的:研究内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形态特征,探讨内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内斜位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根据其特点进行分型。结果:在内斜45°X线片均观察到完整股骨距影像(100%),主要由线形的致密的皮质骨和密集的松质骨小梁组成。股骨距长度INL为(4.36±0.46、)cm。股骨距分为:弧线型,29.5%(42例);骨小梁型,21.6%(31例);断线型,27.3%(39例);融合型,21.6%(31例)。结论:内斜45°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清晰恒定。股骨距是股骨颈干交界后内侧重要的支撑结构,股骨上段疾病患者应常规加拍内斜位X线片,观察股骨距变化,决定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距 内斜位 X线片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XA测量松质骨BMD与其生物力学相关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徐丛 徐世田 +1 位作者 汪宏斌 王志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52-157,共6页
目的研究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生物力学相关性;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 目的研究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生物力学相关性;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假体置换术取下的股骨头共42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离体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值;在股骨头主要承重区取柱状试件,行纵向压缩力学试验,记录极限应力、极限能量和弹性模量。利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判定BMD与极限应力、极限能量和弹性模量的相关性。结果(1)BMD测量值在0.39~1.05g/cm2之间,呈正态分布,为0.71±0.17g/cm2;(2)极限应力在2.09~23.49MPa范围之间,呈非正态分布,为9.69±6.36MPa;(3)极限能量在2.04~11.76J范围之间,呈非正态分布,为5.45±2.80J;(4)弹性模量在16.59~218.58MPa之间,呈非正态分布,为88.89±48.45MPa;(5)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与极限应力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s=0.765,P<0.001;(6)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与极限能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s=0.717,P<0.001;(7)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与弹性模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s=0.669,P<0.001;结论BMD与极限应力、极限能量和弹性模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通过测量股骨头的BMD可以初步预测骨的抗压强度和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密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宋莺春 徐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对照组... 目的探讨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术后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4、8、12、24、48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及上述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PCIA按键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1、4、8、12、24、48小时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仅HR在术后1、4、8小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SBP、DBP及MA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4、8小时对照组患者HR高于观察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4、8、12、24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患者PCIA按键平均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后PCIA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芬太尼,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下肢骨折 芬太尼 右美托咪定 自控静脉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不同塌陷高度对膝关节接触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447-1449,共3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不同塌陷高度对膝关节接触应力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具成人防腐膝关节标本,人为造成胫骨外侧平台塌陷0、1、2、3mm的骨折塌陷模型,之后对不同塌陷高度时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进行测定...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不同塌陷高度对膝关节接触应力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具成人防腐膝关节标本,人为造成胫骨外侧平台塌陷0、1、2、3mm的骨折塌陷模型,之后对不同塌陷高度时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进行测定。结果:随着骨折塌陷高度的增加胫骨外侧的平均接触面积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塌陷高度为1mm时接触面积约减小2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胫骨内侧的平均接触面积虽然呈现出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内侧的接触应力从塌陷高度为2mm时,平均接触应力、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26.12%、2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外侧的平均接触应力、峰值应力从塌陷高度为1mm时,平均接触应力、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20.23%、2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重关节面塌陷超过1mm时,接触面积、接触应力均发生变化,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并且复位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塌陷高度 接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与半月板径向移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孔令伟 赵景新 金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882-3885,共4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半月板径向移位可能是膝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半月板径向移位现象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以...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半月板径向移位可能是膝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半月板径向移位现象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现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半月板 胫骨 径向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培 孙勃 +2 位作者 杜元良 杨振军 孙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报道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2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结果桡神经浅支距桡骨茎突(8.33±1.16)cm处自肱桡肌深层浅出,沿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于皮... 目的报道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2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结果桡神经浅支距桡骨茎突(8.33±1.16)cm处自肱桡肌深层浅出,沿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于皮下前行,在桡骨茎突近端(4.58±1.06)cm处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在桡骨茎突掌侧面前行至拇指桡背侧成为拇指的感觉神经,内侧支则在桡骨茎突的近侧段绕向背侧,于桡骨茎突远侧(1.32±0.26)cm处在1、2掌骨中段水平分为第1、2掌背皮神经,进而成为手背桡侧半的感觉神经。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和肱桡肌的夹角为(20.7±3.16)°,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两侧支间的夹角为(18.0±4.4)°,桡骨茎突水平内、外侧支的间距为(1.4±0.23)cm。结论(1)根据桡神经浅支的解剖学特点,在不同的损伤平面进行修复,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手部的感觉;(2)在应用含有桡神经浅支的皮瓣修复创面时,尽可能以神经为轴线,将神经置于皮瓣中央位置,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手术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浅支 体表定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穿刺活检技术改善穿刺孔出血情况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景新 金宇 +1 位作者 王瑜 孔令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0-1041,104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活检技术改善穿刺孔出血情况。方法选择成年家兔30只进行双侧髋臼骨穿刺,左侧髋臼设为左侧组,右侧髋臼设为右侧组,左侧髋臼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右侧髋臼骨穿刺活检后通过套管植入密封栓封堵穿刺孔,穿刺后对穿刺孔及周围...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活检技术改善穿刺孔出血情况。方法选择成年家兔30只进行双侧髋臼骨穿刺,左侧髋臼设为左侧组,右侧髋臼设为右侧组,左侧髋臼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右侧髋臼骨穿刺活检后通过套管植入密封栓封堵穿刺孔,穿刺后对穿刺孔及周围进行彩超检查,评定穿刺孔出血情况。结果 30只家兔穿刺半小时后,左侧髋臼穿刺孔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右侧髋臼穿刺孔周围基本无出血渗出。左侧组无出血3只、穿刺孔周围血肿最大直径(A)≤10 mm 7只、A>10 mm 20只,右侧组无出血27只、A≤10 mm 3只、A>10 mm 0只,两组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15,P=0.000 1)。结论改良穿刺活检技术能够减少穿刺孔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穿刺术 髋臼 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缝合固定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附着部松弛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宇 王瑜 +1 位作者 赵景新 孔令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78-1780,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固定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附着部松弛的术后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经术中探查膝关节外侧半月板附着部位松弛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半月板缝合固定,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固定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附着部松弛的术后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经术中探查膝关节外侧半月板附着部位松弛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半月板缝合固定,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0例膝关节中前角松弛6例,体部松弛3例,前角合并体部松弛1例,未发现后角松弛患者;3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外侧边缘与外侧关节囊相邻部位退变,2例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向外侧移位,1例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内侧边缘退行性改变。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关节僵硬、神经损伤及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HSS〔(83.5±12.6)分,(89.0±7.3)分〕均高于术前〔(32.6±14.6)分,(4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82和2.956,P<0.01)。结论对松弛的膝关节半月板附着部位进行缝合固定,效果满意,有利于恢复半月板正常功能,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 胫骨 关节镜检查 缝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pine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疗效 被引量:6
12
作者 安永胜 刘文涛 +3 位作者 吕永明 李桂萍 杨晓华 李明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症患者39例,对比治疗前后JOA29分评分... 目的:探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症患者39例,对比治疗前后JOA29分评分,随访观察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5d常规下地活动,随访8~20个月,JOA29分评分达到23.89±1.98,病变椎间隙高度与L1~2间隙比值增加为1.15±0.07,椎间孔上下直径与L1~2椎间孔比值增加为1.22±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滑脱完全复位,全部随访病例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螺钉设计理念独特,应用简便,提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同时行神经周围充分减压,椎间cage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滑脱 后路椎体间融合 椎间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周高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关节液及滑膜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景新 王瑜 +2 位作者 何曼 金宇 白伦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关节液及滑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高强度运动组各12只。高强度运动组进行6周高强度跑台运动。取各组大鼠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及滑膜组织... 目的探讨高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关节液及滑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高强度运动组各12只。高强度运动组进行6周高强度跑台运动。取各组大鼠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及滑膜组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在大鼠滑膜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关节液中IL-1β水平。结果高强度运动组大鼠膝关节出现关节软骨损伤和滑膜炎表现,关节液中IL-1β的表达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滑膜组织中IL-1β的表达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结论高强度运动导致的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症,以及关节液、滑膜中IL-1β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白细胞介素-1Β 骨关节炎 滑膜 滑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临床解剖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小华 陈伟 +5 位作者 李国平 王建吉 赵海涛 石利涛 曹向宇 张英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对肘前内侧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为肘关节相关手术提供更佳的手术入路。方法福尔马林防腐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0侧,按层次解剖,从肱桡肌及旋前圆肌间隙进入,通过正中神经与肱、尺动脉之间的血管神经间隙,... 目的对肘前内侧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为肘关节相关手术提供更佳的手术入路。方法福尔马林防腐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0侧,按层次解剖,从肱桡肌及旋前圆肌间隙进入,通过正中神经与肱、尺动脉之间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肘前侧解剖结构。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向内、外侧的分支,测量分支到桡、尺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支管径;观察正中神经及分支走行情况,测量神经与血管伴行无相互交叉分支距离。结果血管神经无互相交叉分支伴行长度平均为6.04 cm,两者之间无重要分支相交叉,易于向两侧分开,能够清楚地提供肘关节相应部位的暴露。动脉向内侧分支较向外侧分支少且细,易于向外侧牵拉。神经肌支,基本上向内侧发出,以极小的锐角从主干发出,几乎与主干平行,易于向内侧牵拉。结论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可保护血管神经,能清楚显露肘关节前侧解剖结构,易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肘前内侧入路 血管神经间隙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霞 奚继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639-3641,共3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与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的不同点,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与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的不同点,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正确翻身,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时间与方法,并及时有效的做好出院指导。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术后3~5d即下床活动,随访3~12个月,58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经积极治疗后,均重返社会生活、劳动,未出现心理及社会问题。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固定效果好,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间融合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外静脉先天性缺如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宇 崔智超 +1 位作者 胡子娟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5-235,共1页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通常在耳下方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行向下,在锁骨中点上方约2.0cm处.芽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颈外静脉先...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通常在耳下方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行向下,在锁骨中点上方约2.0cm处.芽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颈外静脉先天性缺如,现报道如下:耳后静脉、面静脉在耳下方约1.0cm处汇入下颔后静脉,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下行约1.5cm穿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 先天性 缺如 胸锁乳突肌前缘 下颌后静脉 锁骨下静脉 耳后静脉 单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解剖和重建与髌股关节不稳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7-828,共2页
髌股关节不稳是指髌骨在伸屈活动中向外过度移位,在屈膝30°时,外推髌骨超过1cm,或轴位片上两侧髌股间隙相差2mm,即可诊断髌股关节不稳。
关键词 髌股韧带 髌股关节不稳 MPF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万细胞样细胞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元良 任旺 +4 位作者 刘琳 胡朔丹 刘茗宇 杜鹏飞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4-691,共8页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样细胞(SCL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阐明SCLCs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中钙化结节从而观察其分化能力,...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样细胞(SCL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阐明SCLCs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中钙化结节从而观察其分化能力,将其诱导分化为SCLCs,免疫荧光法检测SCLCs中S100蛋白的表达。分离培养DRG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RG细胞中神经元核抗原(NeuN)蛋白的表达。建立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体系,将细胞分为单培养组和共培养组。HE染色观察2组DRG细胞的形态结构,计数2组DRG细胞数和DRG细胞突起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组DRG细胞中NGF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DRG细胞中N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原代ADSCs培养7 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呈长梭形的细胞类似旋涡状或铺路石样排列。茜素红染色,镜下可见钙化结节,即所培养细胞具有分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大多数细胞均呈S100染色阳性,即ADSCs可成功诱导分化为SCLCs。培养72 h后,DRG细胞突起细而长、呈花环样排列,7~8 d后,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胞体较大,呈圆形,突起细长,相互连接似栅栏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几乎所有细胞核均被标记为棕褐色,呈NeuN染色阳性。与单培养组比较,共培养组DRG细胞数及细胞突起数均明显增加(P<0.05),共培养组DRG细胞中N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共培养条件下SCLCs可增加DRG细胞数和细胞突起数,提高DRG细胞中NGF蛋白的表达,发挥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样细胞 背根神经节细胞 共培养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元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9
作者 陈磊 杨植 +4 位作者 高建国 张青云 刘彦春 耿艳侠 张树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12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54.6±3.6)岁]行外科手术治疗及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62.0... 目的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54.6±3.6)岁]行外科手术治疗及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62.0±4.1)岁]行保守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2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保守治疗8例在住院期间死于动脉瘤破裂1例,随访4例,2例死于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组围手术期术后死亡3例,患急性缺血性直肠炎1例,术后住院(13.4±3.1)d,住院费用为(3.38±0.42)万元,随访22例,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介入腔内治疗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7.4±1.2)d,住院费用为(11.21±1.55)万元,随访3例,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切除和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较保守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手术切除 腔内修复 急性缺血性直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