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多发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阳 王子凡 +6 位作者 张静铮 林丽 韦薇 李岩 陈莹莹 杨新宏 王丽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1-724,共4页
目的提高临床对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多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万方、中国知网数据... 目的提高临床对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多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10日,收集236例文献报道的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病例资料。结果该例患者血培养提示蜡样芽孢杆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多部位脓肿。给予万古霉素联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痊愈。检索文献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感染部位前三位分别是眼部感染、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蜡样芽孢杆菌感染患者18例,死亡6例,死亡率33.3%。蜡样芽孢杆菌感染致多发脓肿在临床诊疗中十分罕见,治疗经验值得借鉴。结论蜡样芽孢杆菌为常见条件致病菌,具有引发致死性感染的风险,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脓肿 蜡样芽孢杆菌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南内中国专家Ⅰ级推荐行^(18)F-FDG PET/CT检查淋巴瘤代谢特点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启琛 白静 +3 位作者 张志华 高宇 吴丽迎 王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36-1940,共5页
目的观察相关指南内中国专家Ⅰ级推荐行^(18)F-FDG PET/CT检查淋巴瘤的PET/CT代谢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接受基线^(18)F-FDG 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根据指南推荐级别分为Ⅰ级A组[n=69,国际专家Ⅰ级推荐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 目的观察相关指南内中国专家Ⅰ级推荐行^(18)F-FDG PET/CT检查淋巴瘤的PET/CT代谢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接受基线^(18)F-FDG 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根据指南推荐级别分为Ⅰ级A组[n=69,国际专家Ⅰ级推荐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Ⅰ级B组[n=26,中国专家Ⅰ级推荐淋巴瘤,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伯基特淋巴瘤(BL)、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L)及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及Ⅱ级组[n=20,国际专家Ⅱ级推荐淋巴瘤,包括结边缘区淋巴瘤(MZL)、套细胞淋巴瘤(MCL)、低级别FL及非胃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oma)];比较3组及两两组间PET/CT参数。结果3组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平均标准摄取值、峰值标准摄取值、最大瘦体质量标准摄取值、平均瘦体质量标准摄取值、峰值瘦体质量标准摄取值、病灶/肝脏SUV_(max)及病灶/纵隔SUV_(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Ⅱ级组与其他2组上述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指南内中国专家Ⅰ级推荐行^(18)F-FDG PET/CT检查淋巴瘤呈高摄取,与HL及DLBCL类似而高于MZL、MCL、低级别FL和非胃MALT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JQ-1通过破坏DNA损伤反应途径杀伤MLL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
3
作者 张青 李凤梅 +4 位作者 王玮 张志华 张荣娟 马铭帅 王丽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3-1333,共11页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与BRD4抑制剂(+)-JQ-1联合对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MLL-r AML)细胞的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将MLL-r AML细胞系Molm-13、MV4-11细胞和非MLL-r AML细胞系Kasumi细胞分成对照组(contr)、西...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与BRD4抑制剂(+)-JQ-1联合对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MLL-r AML)细胞的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将MLL-r AML细胞系Molm-13、MV4-11细胞和非MLL-r AML细胞系Kasumi细胞分成对照组(contr)、西达本胺组(chida)、(+)-JQ-1组、联合组(combi) 4组。采用CCK-8检测Molm-13细胞活力,以确定西达本胺和(+)-JQ-1的给药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检测DNA损伤标志物γH2AX;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因子γH2AX,DNA损伤检查点激酶p-ATR、p-CHK1、p-ATM、p-CHK2和DNA损伤修复因子Rad51、53BP1蛋白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DNA损伤修复因子Rad51、53B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药物西达本胺(300 nmol/L)和(+)-JQ-1(400 nmol/L)的联合作用下,MLL-r AML细胞系Molm-13、MV4-11中,与contr组相比,combi组G1期细胞比例升高;非MLL-r AML细胞系Kasumi中,与contr组相比,combi组G1期细胞比例升高(P <0.05)。在Molm-13、MV4-11细胞系中,与contr组相比,combi组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水平升高(P <0.05),DNA损伤检查点和损伤修复因子p-ATR、p-CHK1、p-ATM、p-CHK2、Rad51、53BP1表达水平降低(P <0.05);而在Kasumi细胞系中,与contr组相比,combi组上述因子部分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部分因子的表达趋势与MLL-r AML细胞系相反。在MLL-r AML细胞系Molm-13、MV4-11中,与contr组相比,combi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 <0.05);非MLL-r AML细胞系Kasumi细胞中,与contr组相比,combi组凋亡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西达本胺联合(+)-JQ-1可抑制MLL-r AML细胞的增殖,并通过抑制DNA损伤反应途径抑制此类白血病细胞保护性自我修复的启动,最终增加细胞的凋亡,而非MLL-r AML细胞却无类似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 BRD4 西达本胺 DNA损伤反应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表达对裸鼠白血病移植瘤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志华 刘鹏 +3 位作者 王丽红 王陶然 薛倩 郝长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21-823,共3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VPA治疗组进行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组织血管内皮...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VPA治疗组进行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CD34,计算微血管密度。RT-PCR、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水平。结果:对裸鼠白血病移植瘤研究发现,VPA治疗14 d后,裸鼠瘤组织CD34+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减少,微血管密度(MVD)为32.59±5.76较对照组12.23±4.11明显减少(P<0.01);VPA治疗组bFGF mRNA的表达0.321±0.046较对照组0.151±0.036明显降低(P<0.01),bFGF蛋白表达为0.493±0.026较对照组0.298±0.011明显下降。结论:VPA可以抑制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的血管新生,其发生的机制与抑制血管新生相关因子bF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裸鼠移植瘤 白血病 BF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抗裸鼠Kasumi-1细胞移植瘤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丽红 张志华 +3 位作者 赵蕾 朱翠敏 赵立双 郝长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体内、体外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及其作用机制。用不同浓度的VPA处理人t(8;21)急性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细胞3 d后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细胞Ang1、Ang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体内、体外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及其作用机制。用不同浓度的VPA处理人t(8;21)急性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细胞3 d后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细胞Ang1、Ang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建立Kasumi-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对照组和VPA治疗组瘤组织Ang1、Ang2、VEGF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瘤组织CD34及Ang1、Ang2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VPA 1-3 mmol/L处理3 d能够下调Kasumi-1细胞Ang1 mRNA(3 mmol/L组0.040±0.008,对照组0.360±0.116)、Ang2 mRNA(3 mmol/L组0.146±0.038,对照组0.540±0.049)及蛋白的相对表达,呈浓度依赖性;VPA 500 mg/kg,ip,处理14 d能够明显降低裸鼠瘤组织Ang1、Ang2、VEGF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P<0.01),并能明显减少荷Kasumi-1细胞裸鼠移植瘤微血管密度(8.470±0.300vs 2.600±0.200)。结论:VPA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素及VEGF的表达,阻碍白血病的血管新生,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急性髓系白血病 Kasumi-1细胞株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逆转Kasumi-1白血病细胞株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抑制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蕾 朱翠敏 +2 位作者 张志华 田文亮 郝长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63-367,共5页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丙戊酸钠(VPA)逆转Kasumi-1白血病细胞株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抑制机制的作用。Kasumi-1细胞经不同浓度VPA处理不同时间,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AML1-ETO、AML1及cyclin D2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丙戊酸钠(VPA)逆转Kasumi-1白血病细胞株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抑制机制的作用。Kasumi-1细胞经不同浓度VPA处理不同时间,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AML1-ETO、AML1及cyclin D2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VPA处理Kasumi-1不同时间,AML1-ETO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1-3mmol/LVPA处理Kasumi-1细胞3天时,与对照组比较,AML1mRNA表达水平增高,呈现剂量依赖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以3mmol/L VPA处理Kasumi-1细胞,与对照组比较,3mmol/L VPA组cyclin D2mRNA表达水平降低;以不同浓度VPA处理Kasumi-1细胞3天,结果发现随着VPA药物浓度加大cyclinD2mRNA表达水平降低,呈现剂量依赖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PA能通过抑制HDAC的活性,消除AML1/ETO融合蛋白的转录抑制并增加aml-1基因转录,下调aml-1靶基因cyclin D2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 丙戊酸钠 Kasumi-1细胞株 AML1-ET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PICC家庭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赵立双 孙淑华 +1 位作者 林占峰 郝长来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3期43-44,共2页
目的提高PICC家庭护理质量,降低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将90例置PICC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换药处理,家属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并观摩换药过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安排家属参与到换药过程并亲自实践,患者出院... 目的提高PICC家庭护理质量,降低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将90例置PICC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换药处理,家属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并观摩换药过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安排家属参与到换药过程并亲自实践,患者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每周电话随访1次。结果观察组患者局部炎症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均P<0.01)。结论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PICC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白血病 家属参与 家庭护理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甲状腺素蛋白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赵蕾 张志华 +4 位作者 白春强 姜凤云 梁志强 王雪燕 郝长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337-2339,共3页
目的:本文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8例早期RA组患者、34例晚期RA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行血清TTR水平检测并行方差分析,分析TTR浓度与DAS28评分、RF等因... 目的:本文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8例早期RA组患者、34例晚期RA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行血清TTR水平检测并行方差分析,分析TTR浓度与DAS28评分、RF等因子相关性。结果:血清TTR浓度在早期RA组比晚期RA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晚期RA组与正常对照组间TTR浓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TTR水平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CCP抗体及抗AKA抗体、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TTR浓度在早期RA患者组明显增加,有助于RA患者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转甲状腺素蛋白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状况调查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淑华 刘宝芹 林占峰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8期26-27,共2页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的程度,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合格护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赖他人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对60名实习护生及54名在职工作3~5年的正式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评分与正式护士比较,...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的程度,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合格护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赖他人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对60名实习护生及54名在职工作3~5年的正式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评分与正式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习护生信赖他人程度高者(0~1分)占56.67%,正式护士信任程度高者占88.89%。结论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程度均低于正式护士,实习护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感、做事方法等缺乏理解和宽容。对他人的诚实、善良、友爱等缺乏信心,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实习护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护生 人际沟通 信赖 容纳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口服环孢素A致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立双 孙淑华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3期67-68,共2页
对1例口服环孢素A致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护理,采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安全护理、饮食护理及针对原发病护理等措施,结果患者好转出院。提示有效的护理能促进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环孢素A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发性神经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Notch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莲 杨悦 +5 位作者 赵瑞娟 王丽红 赵蕾 闫丽娜 张志华 郝长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和靶基因Hes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VPA 2、4和8 mmol/L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VPA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和靶基因Hes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VPA 2、4和8 mmol/L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VPA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靶基因Hes1 mRNA的表达,应用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ICN1、Hes1蛋白的表达。结果:同一时间、不同浓度VPA(0、2、4、8 mmol/L)处理RPM I 8226细胞,其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相同浓度的VPA作用于RPMI 8226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时,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2、4、8mmol/L VPA处理48 h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C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靶基因Hes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VPA明显抑制多发性骨髓瘤RPM I 8226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浓度依赖性(r=0.945)。VPA可以下调Notch通路中Notch1受体活性片段ICN1、靶基因He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VPA可能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实现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丙戊酸钠 NOTCH信号通路 ICN1 HES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构建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内源性竞争性RNA网络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新洋 连相尧 +6 位作者 白璐 员文静 赵如涵 钮淋 刘镭 王阳 朱翠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miRNA被发现。文中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相关的内源性竞争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NSCLC中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miRNA芯片技术筛选NSCL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DEmiRNA),应... 目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miRNA被发现。文中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相关的内源性竞争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NSCLC中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miRNA芯片技术筛选NSCL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DEmiRNA),应用targetScan、miRtarBase、miRDB、miRCode和lncBase数据库预测DEmiRNA的靶mRNA和与之作用的lncRNA,整合miRNA-mRNA和miRNA-lncRNA作用对,构建NSCLC的ceRNA网络。进一步,将靶mRNA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模块和基因。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基于生存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取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的亚ceRNA网络。结果筛选在NSCL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差异最显著的20个miRNA,根据数据库预测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有3个miRNA、130个mRNA和6个lncRNA的ceRNA网络。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共富集出有意义的861个生物过程、66个细胞组分、107个分子功能、32个KEGG条目。通过分析PPI网络结果,得到了3个关键模块和11个关键基因,其中8个关键基因与NSCLC患者预后有关。基于这8个基因,提取了包含有2个miRNA、5个lncRNA和8个mRNA预后相关的亚ceRNA网络。结论成功构建NSCLC预后相关的ceRNA网络,为NSCLC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内源性竞争性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