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疗联合热疗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力 龚明玉 +2 位作者 李毅学 张立广 王兴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随机分为未治疗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单纯热疗组、放疗联合热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随机分为未治疗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单纯热疗组、放疗联合热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4组肝癌HepG2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热疗组、单纯放疗组及放疗联合热疗组较未治疗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联合热疗组较单纯热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肝癌HepG2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和Bax/Bcl-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热疗组、单纯放疗组及放疗联合热疗组较未治疗对照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Bax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Bax/Bcl-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联合热疗组较单纯热疗组和单纯放疗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Bax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Bax/Bcl-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联合热疗能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Bax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凋亡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石远凯 许建萍 +22 位作者 吴昌平 张燕 杨俊泉 周涛 刘峥 茅卫东 张沂平 王嵬 于忠和 邬麟 陈建华 王娟 安永辉 蔡建辉 刘明 陈振东 李青山 任朝英 杨志勇 李宝兰 赵敏 刘哲峰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D-1表达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莉 张冠男 +1 位作者 王琳 吕喜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b protein 1-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NSCLC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b protein 1-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NSCLC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38例肺腺癌、35例肺鳞癌患者为实验组,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晨起外周血5 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19^+、NK细胞比例。结果:实验组血中PD-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04.98±20.76)、(109.13±24.65)vs(50.80±14.38)pg/ml,P<0.01];实验组外周血中CD4^+、NK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1),CD8^+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Ⅲ、Ⅳ期肺癌CD4^+细胞比例和NK细胞比例均低于Ⅰ、Ⅱ期(P<0.01),PD-1表达水平CD8^+细胞比例均高于Ⅰ、Ⅱ期(P<0.01);CD19^+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1的表达水平与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0.01),与CD8^+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1),与CD4^+、CD19^+无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PD-1的表达水平较健康体检者明显上调,检测外周血PD-1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对NSCLC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对阿霉素心肌病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英 李青山 +3 位作者 刘兰芳 吕喜英 高东奇 白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mg/m^2,进行1~5个化疗...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mg/m^2,进行1~5个化疗周期,随着化疗进程,体内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每个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分别为40.00(40.00,50.00)ms、42.50(30.75,60.00)ms、45.00(35.00,50.00)ms、40.00(35.00,55.00)ms、45.00(30.00,70.00)ms,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32.50(25.00,40.00)ms均明显延长(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疗程化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呈轻度增大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呈轻度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用于评价阿霉素心肌病较心脏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更为敏感。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从而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 阿霉素心肌病 早期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内镜下大蒜内膜贴补外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高珊 徐勤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目的分析鼓膜穿孔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简易手术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术后疗效以及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对我耳鼻喉科门诊43例外伤性鼓膜穿孔,3个月迁延不愈患者采用耳内镜在视频图像监视下应用大蒜内膜修补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随... 目的分析鼓膜穿孔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简易手术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术后疗效以及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对我耳鼻喉科门诊43例外伤性鼓膜穿孔,3个月迁延不愈患者采用耳内镜在视频图像监视下应用大蒜内膜修补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随访1~3年,43例中39例患者自诉听力好转,自感耳鸣减轻或消失。穿孔处上皮层完全愈合,但以上患者愈合时间均不同,1例术后3个月后鼓膜穿孔未能愈合,另外3例失访。结论表面麻醉下通过耳内镜下行大蒜内膜贴补外伤性鼓膜小穿孔是一个比较简单,疗效确切较好的手术方式,其具有治疗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特性、设备易于采购、患者无需住院换药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等特点,值得向广大基层医院门诊推荐,使之临床推广应用,造福于广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内镜 鼓膜穿孔 外伤性 大蒜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