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范志奎 王胜林 +4 位作者 崔志新 葛伟 杨玉萍 吴永奎 宋静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简称隔期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隔期联合诊断的53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采用常规剂量,提示创伤4周后复查.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密度较低者以50mA、12...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MSCT隔期联合诊断法(简称隔期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隔期联合诊断的53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首次MSCT采用常规剂量,提示创伤4周后复查.复查预扫描错位最轻的骨折,骨性骨痂明显、密度较低者以50mA、120mA的低剂量扫描全部肋骨,不明显者2周后以120mA的低剂量扫描全部肋骨.由2名放射科医师评估低剂量图像诊断可接受率、主观噪声,通过对比观察首次及骨性骨痂形成期薄层图像确定骨折数.以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次(首次及隔期联合诊断)诊断结果的差异,以Kappa检验评价两位医师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首次诊断肋骨骨折234处、疑似骨折26处,隔期联合诊断诊断肋骨骨折313处.64.15%的患者两次诊断不一致,首次有34处不完全性、28处无错位完全性、2处隐性骨内骨折未显示,26处疑似骨折经复查诊断骨折15处、排除骨折11处.两次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5.018,P<0.01).清晰可见的骨性骨痂发现于4周末~5周41例,4周末未发现6周清晰可见11例,5周未发现7周清晰可见1例.两位医师评估结果获得近乎完美的一致(Kappa值为0.863、0.826、0.838、0.826).结论:隔期联合诊断可良好把握肋骨骨折复查时机,避免首次MSCT有可能发生的漏诊,降低患者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鞠智卿 姜贵云 +2 位作者 杨晓莲 周志强 杨小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491-3492,共2页
目的 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会阴部PHN患者13例,经骶尾关节行奇神经节毁损术,观察其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疼痛障碍指数(PDI)... 目的 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会阴部PHN患者13例,经骶尾关节行奇神经节毁损术,观察其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疼痛障碍指数(PD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13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治疗时间为6~12 min,平均(8.4±1.7)min,无一例发生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排尿和(或)排便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治疗4周、治疗8周VAS评分、PDI评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会阴部PHN疗效确切,安全可行,且穿刺路径短、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神经节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会阴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IGF-Ⅱ、IGFBP-6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晶 赵杨 +2 位作者 张建伟 焦艳 申兴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6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6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及RT-PCR法检测50例CRC组织和50例对应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IGF-Ⅱ及IGFBP-6的表达。结果 (1)CRC组织中IGF-Ⅱ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CRC组织中IGFBP-6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IGF-Ⅱ和IGFBP-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IGF-Ⅱ及IGFBP-6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IGF-Ⅱ及IGFBP-6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量与CRC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IGF-Ⅱ及IGFBP-6有可能作为CRC发生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CR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 免疫组织化学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志奎 王胜林 +3 位作者 崔志新 赵兴家 陈贺明 王富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腰椎侧弯患者的195个L1~S1椎间盘。4名放射科医师常规阅片诊断后,用轮廓勾画法再行诊断,逐个对比两次诊断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运用轮廓... 目的:探讨轮廓勾画法在CT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突出、膨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腰椎侧弯患者的195个L1~S1椎间盘。4名放射科医师常规阅片诊断后,用轮廓勾画法再行诊断,逐个对比两次诊断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运用轮廓勾画法有16.9%(11/65)的正常椎间盘被重新诊断为膨出,26.9%(18/67)的膨出被重新诊断为正常,4.5%(3/67)的膨出被重新诊断为突出,26.1%(6/23)的不对称膨出被重新诊断为正常,20.6%(7/34)的突出被重新诊断为不对称膨出,6个膨出并突出中有2个被否定膨出,2种方法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阅片相比,轮廓勾画法更有利于准确诊断腰椎侧弯阶段椎间盘的突出、膨出,值得临床试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