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开通时间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急诊PCI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开通时间分为2组,早期介入组46例(发病<6 h)、晚期介入组(发病6~12 h ),2组...目的:观察开通时间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急诊PCI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开通时间分为2组,早期介入组46例(发病<6 h)、晚期介入组(发病6~12 h ),2组患者均给予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药物治疗,在出院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室重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心脏功能(LVEF)情况。结果早期介入组和晚期介入组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缩小,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缩小程度、LVEF升高程度明显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逆转、心脏功能的改善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经桡动脉入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或者介入治疗的患者845例,根据是否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分为桡动脉闭塞组(n=46)和非桡动脉闭塞组...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经桡动脉入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或者介入治疗的患者845例,根据是否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分为桡动脉闭塞组(n=46)和非桡动脉闭塞组(n=799)。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桡动脉急性闭塞发生率为5.4%(46/845)。桡动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及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桡动脉闭塞组(P均<0.05);桡动脉闭塞组的术后桡动脉置管时间较非桡动脉闭塞组明显延长[41.1(25.5,60.8) h vs 19.9(10.3,26.6) h,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415,95%CI:2.718~7.172,P<0.001)、桡动脉穿刺置管时间> 20 h(OR=3.078,95%CI:2.332~4.064,P<0.001)、糖尿病(OR=2.855,95%CI:1.286~6.336,P=0.010)为桡动脉闭塞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糖尿病患者、穿刺置管时间过长均易造成桡动脉急性闭塞,是发生桡动脉闭塞的预测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按照病变血管数量及年龄进行评分(number of vessels diseased and age,简称NVDA危险评分),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前降支近段或中段临界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MLA),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管腔面积的相关因素,建立相关因素...目的:按照病变血管数量及年龄进行评分(number of vessels diseased and age,简称NVDA危险评分),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前降支近段或中段临界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MLA),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管腔面积的相关因素,建立相关因素评分体系预测MLA。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2例,年龄41~77岁。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MLA的因素。随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预测前降支临界病变的MLA,计算相关因素权重,得出相关因素评分体系。结果:NVDA危险评分≤4分为阴性,推测MLA≥3.0 mm2;评分>4分为阳性,推测MLA<3.0 mm2。NVDA危险评分预测MLA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75.00%,阴性预测价值90.00%。结论:NVDA危险评分对于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MLA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一定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开通时间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急诊PCI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开通时间分为2组,早期介入组46例(发病<6 h)、晚期介入组(发病6~12 h ),2组患者均给予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药物治疗,在出院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室重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心脏功能(LVEF)情况。结果早期介入组和晚期介入组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缩小,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缩小程度、LVEF升高程度明显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逆转、心脏功能的改善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文摘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经桡动脉入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或者介入治疗的患者845例,根据是否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分为桡动脉闭塞组(n=46)和非桡动脉闭塞组(n=799)。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桡动脉急性闭塞发生率为5.4%(46/845)。桡动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及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桡动脉闭塞组(P均<0.05);桡动脉闭塞组的术后桡动脉置管时间较非桡动脉闭塞组明显延长[41.1(25.5,60.8) h vs 19.9(10.3,26.6) h,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415,95%CI:2.718~7.172,P<0.001)、桡动脉穿刺置管时间> 20 h(OR=3.078,95%CI:2.332~4.064,P<0.001)、糖尿病(OR=2.855,95%CI:1.286~6.336,P=0.010)为桡动脉闭塞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糖尿病患者、穿刺置管时间过长均易造成桡动脉急性闭塞,是发生桡动脉闭塞的预测因素。
文摘目的:按照病变血管数量及年龄进行评分(number of vessels diseased and age,简称NVDA危险评分),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前降支近段或中段临界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MLA),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管腔面积的相关因素,建立相关因素评分体系预测MLA。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2例,年龄41~77岁。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MLA的因素。随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预测前降支临界病变的MLA,计算相关因素权重,得出相关因素评分体系。结果:NVDA危险评分≤4分为阴性,推测MLA≥3.0 mm2;评分>4分为阳性,推测MLA<3.0 mm2。NVDA危险评分预测MLA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75.00%,阴性预测价值90.00%。结论:NVDA危险评分对于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MLA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