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外翻量化切除超低位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恩宏 肖丽君 +1 位作者 刘志满 杨宗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利用瘤体外翻于肛门外、直视下量化切除、超低位吻合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探讨本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对97例肿瘤距齿状线2~5cm的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治疗,腹部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会阴部手术将瘤体外翻于肛门外,并依据... 目的:利用瘤体外翻于肛门外、直视下量化切除、超低位吻合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探讨本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对97例肿瘤距齿状线2~5cm的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治疗,腹部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会阴部手术将瘤体外翻于肛门外,并依据病理分化程度,直视下量化切除肿瘤,同时切除直肠系膜"舌部"。术中下切缘送冰冻病理,进一步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对结肠、直肠实施超低位吻合。按量化切除的肿瘤远端肠管切除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1、1.5、≥2cm组,观察3组局部复发率,分析吻合口复发与下切缘长度的关系;计算术中术后下切缘病理无癌残留符合率及直肠系膜"舌部"病理阳性率。按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不同分为3组:齿状线组,0~1 cm组,1~2 cm组,对3组肛门节制大便、大便失禁等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全组无手术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5.2%,局部复发率6.2%,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72.6%。下切缘长度不同的3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9.7%、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术后下切缘病理无癌残留符合率为100%,直肠系膜"舌部"病理阳性率为1.03%。术后9个月肛门功能优良率评定结果分别为,齿状线组:87.0%,0~1cm组:97.1%,1~2 cm组:100%;术后9个月,对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秩和检验:各组间P值均>0.05,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无一例大便失禁,患者满意度均达85%以上。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依据病理分化报告结果,瘤体外翻于肛门外直视下并量化切除后,在齿状线上2 cm内甚至齿状线处实施超低位吻合的保肛手术简便可行,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外翻 量化切除 超低位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对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预防效果
2
作者 孙志杰 张义龙 +2 位作者 孙贺 刘正蓬 王雅辉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A0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在神经根和硬脊膜周围放置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对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预防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 目的:探讨在神经根和硬脊膜周围放置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对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预防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实施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在神经根和硬脊膜周围放置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而对照组在实施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不放置任何组织,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均进行卧床休息1周,患者下床时进行腰围保护一个半月,然后进行腰背肌功能的锻炼.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的6h,术后1d,术后3d分别采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的3个月分别采用JOA-17分评分表进行评分,并采用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两组患者在术后分别采用Macnab疗效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术后6h,术后1d,术后3d,术后7d的VAS评分分别为0.84±1.02,2.04±1.05,1.86±1.03,0.82±1.04,与对照组在术后6h,术后1d,术后3d,术后7d的VAS评分分别为1.35±1.01,3.56±1.07,2.46±1.03,1.23±1.05.两组相比所得P值分别为0.04632102,0.03567441,0.04211102,0.046985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6.54±0.22,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6.50±0.89,两组比较,P=0.0451223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Macnab评分中评价为优良的56例,中等,差的4例,优良率(构成比)为93.33%(0.4667),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Macnab评分中评价为优良的38例,中等,差的22例,优良率(构成比)为63.33%(0.3167),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X2值为4.426,P=0.0395622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能够将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隔断分开,从而减少硬膜外瘫痕组织与神经粘连,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还能够促进成纤细胞的活动增加,不断加速硬膜的再生.关于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的临床效果还需要相关的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倍他米松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 硬脊膜外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1
3
作者 郑志方 陈国利 +3 位作者 孙鹏 刘利蕊 王文涛 王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PNS患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他克莫司治疗...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PNS患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百令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B)、血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24 h尿蛋白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74,P=0.044);观察组肾功能指标ALB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BUN、SCr和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脂指标HDL-C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LDL-C、TG和TC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D-D、FB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百令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能有效纠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免疫功能,改善症状,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令胶囊 他克莫司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培 孙勃 +2 位作者 杜元良 杨振军 孙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报道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2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结果桡神经浅支距桡骨茎突(8.33±1.16)cm处自肱桡肌深层浅出,沿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于皮... 目的报道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2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结果桡神经浅支距桡骨茎突(8.33±1.16)cm处自肱桡肌深层浅出,沿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于皮下前行,在桡骨茎突近端(4.58±1.06)cm处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在桡骨茎突掌侧面前行至拇指桡背侧成为拇指的感觉神经,内侧支则在桡骨茎突的近侧段绕向背侧,于桡骨茎突远侧(1.32±0.26)cm处在1、2掌骨中段水平分为第1、2掌背皮神经,进而成为手背桡侧半的感觉神经。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和肱桡肌的夹角为(20.7±3.16)°,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两侧支间的夹角为(18.0±4.4)°,桡骨茎突水平内、外侧支的间距为(1.4±0.23)cm。结论(1)根据桡神经浅支的解剖学特点,在不同的损伤平面进行修复,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手部的感觉;(2)在应用含有桡神经浅支的皮瓣修复创面时,尽可能以神经为轴线,将神经置于皮瓣中央位置,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手术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浅支 体表定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AAG通过STAT3通路调控胃癌细胞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作用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恩宏 许倩 +4 位作者 肖丽君 刘镭 赵爽 高亚贤 郑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0,28,共6页
目的:观察17-烯丙胺-17-脱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smethoxy-geldanamycin,17-AAG)对人胃癌MKN-45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 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 目的:观察17-烯丙胺-17-脱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smethoxy-geldanamycin,17-AAG)对人胃癌MKN-45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 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寻STAT3通路所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MKN-45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17-AAG进行作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0.165~10 mg/L的17-AAG作用24、48 h后对MKN-45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1.0、2.0、3.0、5.0 mg/L的17-AAG作用48 h后,各组细胞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且具有浓度依赖性;3.0 mg/L 17-AAG作用12、24、48h后,各组细胞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17-AAG对人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17-AAG可能通过对STAT3通路的负性调控作用而抑制VE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AAG细胞增殖STAT3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