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伐他汀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文丰 金大鹏 +3 位作者 张英 赵杰 张娜 王鹏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1-793,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辛伐他汀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2年6月—2014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88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 目的:研究并探讨辛伐他汀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2年6月—2014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88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对比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左心功能、炎性标志物水平、药物不良反应、远期生存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实验组的BNP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对比组明显更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间隔厚度、左心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2年发现,实验组的2年生存率为95.45%,较对比组更高。结论:在合并糖尿病且出现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辛伐他汀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内的血脂水平以及炎性反应,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提高远期生存率,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辛伐他汀 参附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对阿霉素心肌病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英 李青山 +3 位作者 刘兰芳 吕喜英 高东奇 白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mg/m^2,进行1~5个化疗...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mg/m^2,进行1~5个化疗周期,随着化疗进程,体内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每个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分别为40.00(40.00,50.00)ms、42.50(30.75,60.00)ms、45.00(35.00,50.00)ms、40.00(35.00,55.00)ms、45.00(30.00,70.00)ms,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32.50(25.00,40.00)ms均明显延长(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疗程化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呈轻度增大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呈轻度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用于评价阿霉素心肌病较心脏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更为敏感。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从而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 阿霉素心肌病 早期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蛋白α亚基T393C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宝群 李海艳 +1 位作者 孙立贤 王瑞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431-3433,共3页
目的:探讨Gs蛋白α亚基T393C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的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PCR-RFLP方法进行Gs蛋白α亚基多态性分型后均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Gs蛋白α亚基T393C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的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PCR-RFLP方法进行Gs蛋白α亚基多态性分型后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卡维地洛治疗。卡维地洛以12.5mg/d开始,每1~2周递增6.25 mg,连续使用12个月,最大剂量为50 mg/d。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和心功能改善的程度为指标,分析Gs蛋白基因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卡维地洛治疗12个月后,NYHA心功能分级与LVEF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均明显改善(P〈0.05)。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突变型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P〈0.01)和LVEF的增加程度(P〈0.01)更为显著。结论:Gs蛋白α亚基第393位遗传多态性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相关,393位突变纯合子和杂合子心功能改善和LVEF的提高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蛋白α亚基 遗传多态性 卡维地洛 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心肌病合并重症哮喘、心原性休克一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英 赵洁 +5 位作者 单伟超 李舒承 巨名飞 郭金锐 孙王乐贤 李春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0-631,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主因“发作性胸痛5天,再发17小时”于2012—06—29入院。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心原性休克 重症哮喘 发作性胸痛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马会利 冯军 +4 位作者 马永利 方业明 邓秀娟 陈纪林 陈在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42 0例 (>6 0岁 )资料完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 83例 (19.8% ) ;死亡 71例 (16 .9% )。结果  (1)单变量分析老年慢性...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42 0例 (>6 0岁 )资料完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 83例 (19.8% ) ;死亡 71例 (16 .9% )。结果  (1)单变量分析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P<0 .0 5 ) 。年龄、性别对血栓栓塞性中风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明显关系 (P <0 .0 1)。 (2 )Cox回归显示 :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增高是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危险因素众多 ;有效控制血压、积极降脂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房颤动 栓塞性中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时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晓堃 郝国贞 傅向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 探讨凯时注射液 (前列腺素 E1 )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68例 )和对照组 (64例 )。治疗组用凯时注射液 2 0 0μg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除... 目的 探讨凯时注射液 (前列腺素 E1 )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68例 )和对照组 (64例 )。治疗组用凯时注射液 2 0 0μg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除不用凯时注射液外 ,其他治疗与治疗组相同。治疗前后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EF )、心排血量 (CO)、氧耗量 (心率×收缩压 /10 0 )及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 ,比较其结果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 36例 (5 2 .9% ) ,有效 2 7例 (39.7% ) ,无效 5例 (7.4% ) ,总有效率 92 .6%。两组总有效率 (P<0 .0 5 )和显效率 (P<0 .0 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 EF、CO增加 ,氧耗量及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下降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凯时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疗效肯定 ,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冠心病 心力衰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习型护理院校组织创建措施的有效性
7
作者 安文忠 单伟超 +2 位作者 单伟颖 王颖 杨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4期17-20,共4页
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型护理院校组织创建措施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河北承德医学院护理学院作为创建组(30人),选择河北省另外一所护理学院为非创建组(30人),主要采取行动研究,并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 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型护理院校组织创建措施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河北承德医学院护理学院作为创建组(30人),选择河北省另外一所护理学院为非创建组(30人),主要采取行动研究,并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会议等多种方法,依次按照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行动实施、评价结果四个阶段进行创建。2年后,通过自行研制的学习型护理院校评价工具和半结构式质性访谈评价创建措施的有效性。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创建组创建前、后以及创建组与非创建组比较,学习型护理院校评价问卷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质性访谈显示,通过行动创建学习型组织,该学院组织成员团队学习氛围趋于惯性运行;明确了共同愿景;该学院管理模式实现了扁平化;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学院及广大教师不仅改善了心智模式并形成系统思考,且在不同方面实现了超越。结论从心理学视角考量选取的措施更加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可明显提高护理学院成员及其组织整体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护理院校 行动研究 心理学 创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贤胜 曹振东 +3 位作者 李俊玫 李春华 丁振江 王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7-49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63例中ACS组44例,检出软斑块30个,中等密度斑块18个,钙化斑块11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检出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6个,钙化斑块18个,非钙化斑块(软斑块和中等密度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14处,重度狭窄32处;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7处,重度狭窄8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性度的一种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春华 马家骥 +1 位作者 王虹 丁振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C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导管断裂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贤胜 郝志敏 +1 位作者 赵杰 赵利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6-156,共1页
患者,男性,76岁。主因发作性胸骨后紧缩感10年,加重3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30年,脑梗死后遗症病史6年。查体:血压:180/100mmHg(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率68次/分,律齐,A2〉P2,心尖部可闻及2/6... 患者,男性,76岁。主因发作性胸骨后紧缩感10年,加重3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30年,脑梗死后遗症病史6年。查体:血压:180/100mmHg(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率68次/分,律齐,A2〉P2,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辅助检查:X线检查:主动脉迂曲增宽,左心室略增大,心胸比例0.53;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顺应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导管断裂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心室顺应性 脑梗死后遗症 高血压病 主动脉迂曲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品试验引起老年人幻觉一例
11
作者 王虹 王春华 单伟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6-1116,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5岁,主因胸闷乏力1周余入院。体检:体温36℃,心率46/min,呼吸16/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口唇无发绀,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46/min,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5岁,主因胸闷乏力1周余入院。体检:体温36℃,心率46/min,呼吸16/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口唇无发绀,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46/min,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品试验 老年人 幻觉 窦性心动过缓 临床资料 心电图示 双下肢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郝国贞 刘晓堃 傅向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DS)治疗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将 10 5例病人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置入术 (DS)组和在球囊预扩张的基础上行支架置入术 (对照 )组 ,分别比较两组的支架置... 目的 探讨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DS)治疗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将 10 5例病人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置入术 (DS)组和在球囊预扩张的基础上行支架置入术 (对照 )组 ,分别比较两组的支架置入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 X线照射时间、平均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DS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91.0 % ,对照组为 95 .7%(P>0 .0 5 )。DS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2 3.5 0± 13.5 4min vs2 7.96± 15 .2 3min,P<0 .0 5 )。DS组平均 X线照射时间较对照组减少 (6.0 4± 4.13m in vs 6.67± 3.65 min,P<0 .0 5 ) ,而且平均造影剂用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135± 65 ml vs 15 7± 62 ml,P<0 .0 1)。DS组和对照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3.85 % ,P>0 .0 5。结论  DS治疗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而且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利娇 王虹 +3 位作者 王文丰 张一达 袁月敏 韩婷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72-774,共3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组织器官经历较长时间缺血恢复血流灌注后,出现较再灌注前更严重的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的过程。IRI广泛存在于急性闭塞血管的开通、器官组织移植及其他外科手术中,大大减...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组织器官经历较长时间缺血恢复血流灌注后,出现较再灌注前更严重的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的过程。IRI广泛存在于急性闭塞血管的开通、器官组织移植及其他外科手术中,大大减弱了对缺血组织器官进行再灌注带来的益处,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