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V_(3)段与第2颈神经毗邻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安雷雷 孔祥玉 +3 位作者 刘鹏飞 张宾 马真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椎动脉第3段垂直段(V_(3)v)与第2颈神经(C_(2N))毗邻关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CSA)及枕颈痛合并眩晕的发生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头颈标本33侧,解剖剥离法显露C_(2N)和V_(3)v及其相邻的结构... 目的观察椎动脉第3段垂直段(V_(3)v)与第2颈神经(C_(2N))毗邻关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CSA)及枕颈痛合并眩晕的发生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头颈标本33侧,解剖剥离法显露C_(2N)和V_(3)v及其相邻的结构,观测V_(3)v与C_(2N)交叉部位,范围及形态。结果所有标本中V_(3)v与C_(2N)前支均为横向交叉,跨越椎动脉后方(33/33,100%)。依据其接触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①接触性交叉:C_(2N)的前支依其条索状原形与V_(3)v横向交叉,共6侧占18.2%;②压痕性交叉:C_(2N)横跨V_(3)v段呈扁带状或纵向凹痕状,共7侧占21.2%;③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C_(2N)前支呈扁带状横向半环形缠绕V_(3)v,共20侧占60.6%。交叉处呈直角交叉16侧占48.5%。V_(3)v交叉前和交叉处管径分别为(3.82±0.07)mm、(3.35±0.05)mm;交叉前和交叉处C_(2N)前支宽径为(2.38±0.05)mm、(3.53±0.09)mm。交叉处距中线距离(23.25±0.39)mm;交叉处距同侧寰枢外侧关节囊距离(6.26±0.2)mm;距同侧C2-3关节突关节距离(11.78±0.3)mm。结论V_(3)v与C_(2N)前支形成横向交叉性接触,其中以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为主,这种毗邻关系可能使C_(2N)前支压迫V_(3)v使大脑供血减少,可能是CSA发生机制之一和/或高血压合并枕颈痛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第3段 第2颈神经 枕颈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 解剖剥离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天性腰椎峡部不连发生机制的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广林 孙义清 +2 位作者 吴玉琳 孔祥玉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1-23,共3页
对500侧腰椎峡部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L4和L5峡部与其它腰椎在形态学上的差别。据所发现的解剖学特点,分析了后天性腰椎峡部不连的原因:①L4(26%)和L5(76%)的峡部为新月形柱,应力作用下易断裂;②... 对500侧腰椎峡部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L4和L5峡部与其它腰椎在形态学上的差别。据所发现的解剖学特点,分析了后天性腰椎峡部不连的原因:①L4(26%)和L5(76%)的峡部为新月形柱,应力作用下易断裂;②L5峡部的背内侧骨密质菲薄,骨小梁呈横向排列,骨质构造不坚,应力作用易使其断裂;③L5峡部明显外展且与上关节突间形成60°~110°的仰角,在剪力作用下,常易发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连 峡部 脊柱疾病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0
3
作者 杜心如 赵玲秀 +1 位作者 石继川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脊柱标本上模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拧入60枚螺钉,观察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椎体终板与螺钉的位置关系、前纵韧带和膈肌脚的位置及毗邻。结果:侧面观椎...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脊柱标本上模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拧入60枚螺钉,观察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椎体终板与螺钉的位置关系、前纵韧带和膈肌脚的位置及毗邻。结果:侧面观椎弓根螺钉于椎体上1/4处;冠状面观,螺钉位于椎体侧缘,距椎体边缘5~8mm,螺钉前端可直达椎体前缘;矢状面观,椎弓根螺钉紧贴上终板,距终板仅2~3mm。膈肌脚纤维粗大,左右各一,呈腱肌混合纵行,紧密附着于椎体前侧方。结论:(1)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直接撬拨复位的解剖学依据;(2)腰大肌及膈肌脚纤维是经伤椎椎弓根撑开复位的软组织夹板样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构特点进行伤椎复位;(3)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科学和可靠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外科学 螺钉 胸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上关节突关节面5点7点螺钉进钉点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玲秀 杜心如 +2 位作者 叶启彬 孔祥玉 薛景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 :研究以骶骨上关节突关节面 5点 7点处为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成人 115块干燥骶骨标本上观测上关节突关节面形态 ,确定其 5点 7点处的部位 ,观测该点与骶骨外侧沟的关系及该点进钉时的角度、深度。并在横断面标本上进... 目的 :研究以骶骨上关节突关节面 5点 7点处为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成人 115块干燥骶骨标本上观测上关节突关节面形态 ,确定其 5点 7点处的部位 ,观测该点与骶骨外侧沟的关系及该点进钉时的角度、深度。并在横断面标本上进行观测 ,在干燥骶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结果 :骶骨上关节突关节面呈圆形者 63 .5 % ( 14 6侧 ) ,椭圆形者 3 6.5 % ( 84侧 ) ;5点 7点低于骶骨外侧沟最低点的距离 ,左侧 ( 7.4± 1.5 )mm ,右侧 ( 7.3± 1.6)mm。横断面标本上自此点向前与矢状面平行 ( 0°)时 ,进钉深度 ,左侧 ( 3 1.3± 4.3 )mm ,右侧 ( 3 1.9± 4.9)mm。当钉尖向内侧与矢状面呈 10°角时 ,进钉深度 ,左侧为 ( 3 4.1± 4.3 )mm ,右侧 ( 3 4.0± 4.9)mm。结论 :骶骨上关节突恒定存在 ,将每侧上关节突关节面看成一个时钟表盘 ,右侧关节面相当于 5点处、左侧相当于 7点处为螺钉进钉点。其 5点 7点进钉点的确定较为客观 ,不受上关节突关节面方向的影响 ,也不受退变影响 ,可很容易地确定 5点 7点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螺钉 上关节突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泉 孔祥玉 +1 位作者 杜心如 贺小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定位方法。方法:在44侧上肢标本上观测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其主干和各肌支的走行、各肌支发出顺序及体表定位。结果:各肌支的发出顺序不恒定,存在交叉;其主干和各肌支均... 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定位方法。方法:在44侧上肢标本上观测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管后其主干和各肌支的走行、各肌支发出顺序及体表定位。结果:各肌支的发出顺序不恒定,存在交叉;其主干和各肌支均位于肱骨外上髁、尺骨茎突、桡骨Lister结节三点连成的“骨间后三角”内,其起点距肱骨外上髁(6.7±0.5)cm;主干与“骨间后三角”的中线远侧3/4基本吻合。结论:骨间后三角”远侧3/4可作为桡神经深支管后段的体表定位区,该部位深达肌层的损伤均应行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深支 体表定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腰椎斜位片上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杜心如 赵玲秀 +2 位作者 张一模 孔祥玉 万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腰椎斜位片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 3 3套腰椎骨标本上按人字嵴顶点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螺钉 ,拍腰椎横断面片 ,其中 18套拍腰椎左右前斜位片 ,观察进钉角度与螺钉穿出椎体前侧骨皮质部位的关... 目的 :探讨利用腰椎斜位片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 3 3套腰椎骨标本上按人字嵴顶点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螺钉 ,拍腰椎横断面片 ,其中 18套拍腰椎左右前斜位片 ,观察进钉角度与螺钉穿出椎体前侧骨皮质部位的关系及螺钉顶端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显影的关系。结果 :该进钉方法的出钉点 76.6%位于椎体前侧方 ,6.3 %位于椎体侧方。斜位片上螺钉顶端 63 .9%恰位于前侧方骨皮质显影处 ,18.3 %螺钉顶端距前侧骨皮质 1mm。结论 :斜位片上椎体前方显影部位是椎弓根螺钉穿出骨皮质的部位 ,当进钉角度在 5~ 10°时 ,斜位片可准确地判断螺钉进钉深度 ,此判断方法简单、实用 ,适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 螺钉 深度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时股骨颈结构薄弱区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志刚 杜心如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颈部位是否存在结构薄弱区。方法股骨颈X片159例,观察由主压力、主张力与次压力骨小梁形成的斜"V"形结构薄弱区。按Singh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结构薄弱区之间的关系。另收集10例股骨干燥标本按横断...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颈部位是否存在结构薄弱区。方法股骨颈X片159例,观察由主压力、主张力与次压力骨小梁形成的斜"V"形结构薄弱区。按Singh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结构薄弱区之间的关系。另收集10例股骨干燥标本按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观察内部骨小梁走行及薄弱区特点。部分老年股骨颈骨折三维CT观察股骨颈内部骨小梁走行。结果 Singh 1级(7/159),无"V"形薄弱区;Singh 2级(23/159),V形薄弱区34.78%;Singh 3级(42/159),"V"形薄弱区85.71%;Singh 4级(48/159),"V"形薄弱区75%;Singh 5级(27/159),"V"形薄弱区29.63%;Singh 6级(12/159),无薄弱区。横断面WARD三角底边为不连续主张力骨小梁;冠状面WARD三角形成斜向后外的"V"形薄弱区;矢状位WARD三角底边顶部在股骨颈滋养孔密集区,形成"V"形薄弱区。股骨颈三维CT内部骨小梁走行与干燥骨剖面内部小梁走行一致。结论 Singh 1、2级骨折倾向于头下型。Singh 3、4级骨折倾向于头颈型。Singh 5、6级不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 结构薄弱区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颈椎侧方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泉 孔祥玉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为上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30例(60侧)成人头颈标本上观察该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2)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副神经在乳突下方(3.89±0.56)cm进入胸锁乳突肌。(2)C_(1~3... 目的:为上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30例(60侧)成人头颈标本上观察该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2)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副神经在乳突下方(3.89±0.56)cm进入胸锁乳突肌。(2)C_(1~3)前支的长度分别为(2.19±0.17)cm、(2.23±0.59)cm、(2.05±0.60)cm;根角度分别为(25.8±6.9)°、(32.1±6.3)°、(40.9±4.4)°。(3)椎动脉在上、中、下三点的牵开距离为(2.14±0.35)、(3.53±0.46)、(2.47±0.38)cm。(4)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最大宽度为2.5~3.0cm。结论:上颈椎侧方入路可一次性切除寰枢椎侧方病灶。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分析,侧方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侧方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前路手术中保护生殖股神经的临床解剖学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永为 高亚贤 +1 位作者 马泉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为腰椎前路手术中避免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GF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具成年尸体标本上选择易于触及的椎间盘中点为标志,观察GFN在腰大肌中走行、分支的形态特点及穿出点位置,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GF... 目的为腰椎前路手术中避免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GF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具成年尸体标本上选择易于触及的椎间盘中点为标志,观察GFN在腰大肌中走行、分支的形态特点及穿出点位置,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GFN穿出腰大肌的位置主要集中在L3-4节段;GFN自腰大肌内穿出前未分支者占83.33%(25侧),穿出前已分支者占16.67%(5侧);根据GFN的走行分3型:Ⅰ型,在腰大肌内远离腰椎体走行;Ⅱ型,紧贴腰椎体走行;Ⅲ型,生殖支和股支分别穿出腰大肌,且两支在腰大肌内隔有肌纤维组织。结论在显露L2-4椎体前外侧时容易损伤GFN。Ⅰ型剥离腰大肌时紧贴椎体并向外侧牵开肌肉;Ⅱ型及Ⅲ型采用经腰大肌入路劈开肌纤维束,可避免损伤G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股神经 腰大肌 腰椎前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上神经卡压机制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云骏 王永为 +3 位作者 姜林鹤 黄微 辛建会 肖春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上切...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结论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神经卡压 肩胛上切迹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骨筋膜室的外科解剖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杜心如 张一模 +5 位作者 刘建丰 孙祥玉 翟栋 王文质 张宝琳 杜志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2-134,共3页
对25具成尸的腰背筋膜、骶棘肌及腰神经后支进行了观测,腰椎、骶骨及周围韧带与腰背筋膜浅、深层构成腰骶部骨筋膜室,是产生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腰背筋膜有约束骶棘肌、加强脊住稳定的作用,腰背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 对25具成尸的腰背筋膜、骶棘肌及腰神经后支进行了观测,腰椎、骶骨及周围韧带与腰背筋膜浅、深层构成腰骶部骨筋膜室,是产生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腰背筋膜有约束骶棘肌、加强脊住稳定的作用,腰背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有缓冲、减少腰背筋膜与骶棘肌摩擦的作用。腰神经后支穿经骶棘肌,手术时应保护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筋膜室 腰骶部 骶棘肌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毗邻关系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心如 孔祥玉 +2 位作者 郭森 马泉 刘英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探讨颈椎病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颅颈部标本15具,解剖剥离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的关系;椎动脉颅内段与延髓的关系。并测量其数据。结果 (1)椎动脉自穿经硬... 目的观察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探讨颈椎病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颅颈部标本15具,解剖剥离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的关系;椎动脉颅内段与延髓的关系。并测量其数据。结果 (1)椎动脉自穿经硬脑膜处向前内侧斜行,在延髓侧方走行于Ⅸ~Ⅻ脑神经根丝的前方。左右侧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与Ⅸ,Ⅹ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7例(7/15,占46.7%);(2)左右侧小脑下后动脉与Ⅸ~Ⅻ脑神经不接触者分别为5例(5/15,占33.3%)和1例;(3)左右侧椎动脉位于延髓腹外侧并与延髓相接触者分别为11例(11/15,占73.3%)和4例(4/15占26.7%),不接触者分别为4例(4/15占26.7%)和11例(11/15,占73.3%);相对于左侧,右侧椎动脉位置偏后。模拟颈部屈曲时椎动脉与延髓腹侧紧密接触,伸直时分离。结论椎动脉与Ⅺ,Ⅻ脑神经接触可能是高血压伴发枕后痛的形态学基础之一;小脑下后动脉走行迂曲,与Ⅸ~Ⅻ对脑神经根丝相互盘绕交叉,高血压搏动更易刺激脑神经根丝,出现相应症状。椎动脉和延髓密切接触极可能既产生颈部症状,又可能造成高血压。控制血压除了常规抗高血压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Ⅸ~Ⅻ脑神经 高血压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肋骨膜肌瓣食管成型术的应用解剖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旭 王笑茹 +3 位作者 张朝满 李汝弘 侯继申 薛景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为带血供的骨膜肋间肌瓣食管成型术提供解剖学和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0条犬的肋骨膜肌瓣标本,将其上的第7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分布情况。手术先切除部分第7肋骨,然后将保留的骨膜和上下肋间肌修整成一个带血管蒂的骨膜肌瓣... 目的:为带血供的骨膜肋间肌瓣食管成型术提供解剖学和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0条犬的肋骨膜肌瓣标本,将其上的第7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分布情况。手术先切除部分第7肋骨,然后将保留的骨膜和上下肋间肌修整成一个带血管蒂的骨膜肌瓣。瓣长85~ 12.5 cm,宽4.5 cm,以此肌瓣修复 1/2直径4cm长的食管缺损。结果:带蒂的骨膜肌瓣由肋间动脉的两条主干分支供血,具有良好的血运。尽管处死犬检查手术修复部位轻度狭窄,但术后实验犬与正常犬在进食与活动上相同。结论:带血供的肋骨膜肌瓣是胸段食管成型的良好组织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成型术 骨膜肋间肌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4
作者 杜心如 刘建丰 +4 位作者 张一模 乔跃兵 孙广林 孔祥玉 利义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对31具成尸 L4~5、L5~S1椎间盘及周围结构进行了观测,提出L4~5椎间盘经皮穿刺切除术以左侧进针为宜,进针处平髂嵴连线或其下方1~2cm,距后正中线6~8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45°,深度8~10cm;L5~S1椎间盘进针处于髂后上棘处距后... 对31具成尸 L4~5、L5~S1椎间盘及周围结构进行了观测,提出L4~5椎间盘经皮穿刺切除术以左侧进针为宜,进针处平髂嵴连线或其下方1~2cm,距后正中线6~8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45°,深度8~10cm;L5~S1椎间盘进针处于髂后上棘处距后正中线5~6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30°,与水平面呈向前下15°~20°的角,深度8~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经皮 穿刺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L断裂单束解剖重建及胫骨隧道扩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丛 陈永良 +5 位作者 吕永明 戴海峰 李嘉 王永为 刘文涛 CAO Xiang-yu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2-576,共5页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隧道扩大进行分级及定义。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 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PST)、Lysholm评分表、IKDC2000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未发现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术后患侧活动度与健侧活动度,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4,P=0.069)。骨隧道扩大组与非扩大组间ADT、Lachman和P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4、0.011、0.005,P=0.33、1.0、1.0)。40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与术后Lysholm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0,P〈0.001);术前IKDC2000评分与术后IKDC2000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8,P〈0.001)。骨隧道扩大各级别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4,P=0.292),各级别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镜下单束解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患者中期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骨隧道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切除术解剖面神经所致面神经核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笑茹 张旭 +1 位作者 霍峰 薛景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7-620,共4页
目的:了解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外血管系破坏与否对面神经核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相同手术,但破坏面神经外血管... 目的:了解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外血管系破坏与否对面神经核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相同手术,但破坏面神经外血管系。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术后3组动物实验侧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变化;对照侧面神经核内线粒体变性,大部分细胞器失去正常结构,随时间延长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在腮腺切除术中解剖面神经破坏其外血管系,可导致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这可能是腮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面瘫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切除术 腮腺 面神经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肋骨肌瓣的应用解剖与气管成型及气管再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旭 薛景凤 +3 位作者 张朝满 李汝泓 林健 周士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对犬肋骨肌瓣与肌瓣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以此组织瓣进行气管成型与气管再造动物实验。方法:将犬的第3 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其分布情况。将第3 肋骨与上下肋间肌修整成带血管蒂的肋骨肌瓣、骨肌瓣环,分别行胸内气管成型与环形... 目的:对犬肋骨肌瓣与肌瓣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以此组织瓣进行气管成型与气管再造动物实验。方法:将犬的第3 肋间血管灌注后观察其分布情况。将第3 肋骨与上下肋间肌修整成带血管蒂的肋骨肌瓣、骨肌瓣环,分别行胸内气管成型与环形替代术。结果:犬的肋骨肌瓣、瓣环血供均良好。第3肋间动脉、静脉有多个分支在胸膜与骨膜之间上行分布于上位肋间肌。实验获得满意效果,气管成型手术的犬与非手术犬一样正常活动。气管再造的18 条犬中11 条犬生存已超过3 个月。结论:肋骨肌瓣、骨肌瓣环有可能用于气管成型与再造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再造 肋骨肌瓣环 气管外科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腹膜后引流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8
作者 孔祥玉 杜心如 赵淑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77-279,共3页
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腹膜后引流途径进行了解剖学观测。探查直从第12肋下1~1.5cm做横切口深入腹膜后间隙。壁腹膜与肾前筋膜间无肉眼可见的小血管,易分离。胰床内门静脉等管道性结构、肠系膜下静脉、... 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腹膜后引流途径进行了解剖学观测。探查直从第12肋下1~1.5cm做横切口深入腹膜后间隙。壁腹膜与肾前筋膜间无肉眼可见的小血管,易分离。胰床内门静脉等管道性结构、肠系膜下静脉、十二指肠空肠曲、降部、胆总管、胰十二抬肠后静脉弓的1~3条小静脉为左右探查时易损伤之结构,应注意保护。左右肾旁前间隙可经肠系膜上动脉与睾丸或卵巢动脉根之间的腹主动脉前方互相连通。腹膜后引流具有不进入腹膜腔,减少并发症等优点,符合低位、捷径、大口的原则,是一条理想的引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 胰腺炎 腹膜 引流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铁胺通过降低脑铁含量抑制T1DM大鼠神经元损伤
19
作者 次云哲 李海艳 +1 位作者 白雪冬 麻雯熠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558-2568,共11页
目的探讨去铁胺(deferoxamine,DFO)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并阐明T1DM大鼠脑铁过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50 g)用计算机生成随机序列分为3组,每组12只:... 目的探讨去铁胺(deferoxamine,DFO)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并阐明T1DM大鼠脑铁过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50 g)用计算机生成随机序列分为3组,每组12只: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Ctrl),不作处理;第2组与第3组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65 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T1DM大鼠模型,3 d后筛选空腹血糖≥16.7 mmol/L者纳入实验,其中第2组为糖尿病组(T1DM),第3组在STZ注射21 d后予以侧脑室注射DFO(5μg/kg·d),连续给药28 d,设为DFO治疗组(DFO)。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及皮层神经元形态与数量变化;ICP-MS法检测海马组织铁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脑铁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显示T1DM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尼氏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表明T1DM大鼠神经元形态损伤,海马CA1区(P<0.01)、CA3区(P<0.01)及皮层(P<0.05)神经元数量减少;ICP-MS检测提示T1DM组海马铁含量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1DM组海马铁储存蛋白FTH(P<0.01)和FTL(P<0.05)及皮层FTH(P<0.05)和FTL(P<0.01)表达显著上调;海马与皮层中铁摄取蛋白DMT1表达均升高(P<0.05);海马铁输出蛋白FPN1(P<0.01)及皮层FPN1(P<0.05)表达下降;DFO干预后上述异常表现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T1DM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与脑铁过载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铁摄取蛋白DMT1与铁输出蛋白FPN1共同参与影响T1DM大鼠脑铁含量;DFO可通过调控DMT1与FPN1的表达,降低T1DM大鼠脑铁含量,从而减轻脑铁过载介导的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铁过载 去铁胺 神经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脚在上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复位作用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端 杜心如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0-404,共5页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方法(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 目的探讨膈肌脚的解剖形态及其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复位过程的作用。方法(1)成人躯干标本24具,男16具,女8具,游离腰椎前方双侧膈肌脚,观测其跨椎体节段数、长度、宽度与厚度;(2)将该24具标本制作骨折复位模型。进行实体测量并X线机动态的记录伤椎及椎体前方膈肌脚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1)75%(18例)膈肌脚上端至T12下缘水平,下端多起自L3/4椎间,右侧稍长。右侧膈肌脚长(12.1±1.8)cm,与前纵韧带融合长度为(7.0±1.1)cm;左侧膈肌脚长(9.6±1.5)cm,融合长度(5.3±1.1)cm。膈肌脚宽度与厚度随着节段水平变化而变化。(2)手术中各步骤复位量进行对比,发现伤椎的Cobb角和矢状径在俯卧位时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恢复。结论(1)正常成人有发达的膈肌脚附着在T12~L4前面,膈肌脚与前纵韧带融合;双侧强大的膈肌脚在骨折时对椎体具有保护作用,使骨折碎片不至于移位过大。(2)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复位作用;俯卧位是手术复位中最关键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爆裂性骨折 伤椎内固定 膈肌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