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制备
1
作者 李松涛 杨雪 +2 位作者 郝婷 范彦芳 王燕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2,共4页
以Rink Amide树脂为固相载体、N-芴甲氧羰基(Fmoc)保护氨基酸为原料,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了一种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LHRH)6位经D-构型半胱氨酸(D-Cys)取代的类似物[D-Cys^(6)]-LHRH。优化的... 以Rink Amide树脂为固相载体、N-芴甲氧羰基(Fmoc)保护氨基酸为原料,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了一种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LHRH)6位经D-构型半胱氨酸(D-Cys)取代的类似物[D-Cys^(6)]-LHRH。优化的裂解试剂为三氟乙酸-水-三异丙基硅烷(95.0∶2.5∶2.5,体积比),纯品的HPLC纯度为97.8%,总收率为47.5%。该方法简便高效、总收率高,为LHRH类似物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构建LHRH受体靶向的多肽-药物偶联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类似物 多肽 固相合成 D-构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围术期指标及CD63、α2-AP、LPA建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警模型及验证
2
作者 周国胜 徐昆 +4 位作者 郭晓燕 郝佳颖 曹胜 王建华 张义龙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抗纤溶酶(α2-AP)、溶血磷脂酸(LPA)建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95例老年腰椎管... 目的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抗纤溶酶(α2-AP)、溶血磷脂酸(LPA)建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9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3∶2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建模集(n=237)和验证集(n=158),根据患者术后7 d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1)和无血栓组(n=19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集患者临床数据,筛选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并通过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39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共有63例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5.95%。血栓组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63、α2-AP、LPA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后D-二聚体、hs-CRP、CD63、α2-AP、LPA水平升高均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警模型,ROC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集、验证集中预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95%CI:0.815~0.922)、0.852(95%CI:0.797~0.910)。建模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DCA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收益和阈值概率。结论基于围术期资料及CD63、α2-AP、LPA建立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下肢DVT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为此类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3 Α2-抗纤溶酶 溶血磷脂酸 腰椎管狭窄症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部形态变化的CT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李海艳 吴迪 +1 位作者 杨志鹏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观测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部的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及骨组织形态变化,探讨股骨颈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干燥股骨标本65例(骨质疏松30例,正常组35例)。对股骨头颈部进行CT扫描及数字化重建,观测股骨头颈各部位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 目的观测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部的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及骨组织形态变化,探讨股骨颈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干燥股骨标本65例(骨质疏松30例,正常组35例)。对股骨头颈部进行CT扫描及数字化重建,观测股骨头颈各部位骨皮质厚度、径线和面积,计算各部位径线和面积的比值,扫描电镜观察股骨颈骨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骨质疏松组股骨头颈交界处内、外侧皮质和颈中内侧皮质的厚度均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股骨头最大径线与颈中径线的比值以及股骨头最大横切面积与基底面积的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电镜下骨质疏松组骨皮质的骨板层排列不规则,结构松散,骨小梁排列紊乱。结论骨质疏松时股骨头颈交界处和颈中内侧的皮质较薄弱;股骨头呈头大颈小样变化;股骨颈骨皮质骨板松散和骨小梁排列紊乱,可能是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发生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CT三维重建 骨皮质厚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李海艳 黎萌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形态特点,为明确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股骨标本102具,分别拍摄正侧位、内斜45°、外斜45°位股骨上端X线片,观测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股骨距... 目的探讨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形态特点,为明确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股骨标本102具,分别拍摄正侧位、内斜45°、外斜45°位股骨上端X线片,观测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股骨距和股骨颈后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对股骨标本60具(正常组34具,骨质疏松组26具)头颈部行CT扫描及重建,比较两组压力骨小梁和股骨距形态差异;6具股骨标本沿股骨颈轴线的垂直面、冠状面、矢状面切开,观察压力骨小梁、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形态特点。应用Graphpad Prism v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向内后方汇合,止于股骨颈后内骨皮质并与股骨距相续;股骨距向外上发出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骨质疏松组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萎缩变细。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呈交叉连接,交叉处夹角[正常组(82.96±2.91)°,骨质疏松组(116.4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横断面上股骨距夹角[正常组(17.52±0.71)°,骨质疏松组(13.0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上端均附着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共同承接压应力,移行处是压力传导枢纽。骨质疏松时股骨距变小、移行处骨皮质薄弱是造成骨质疏松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骨小梁 股骨距 股骨颈后内侧皮质 骨质疏松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圆形亚科线虫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5
作者 剧慧栋 肖霄 +5 位作者 张琳琳 王名玉 赵宁 杨欣颖 回艳淑 菅蕊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3,共8页
为了分析3种圆形亚科线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寄生于马属动物肠道内的短尾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brevicauda Boulenger,1916)、细颈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tenuicollis Boulenger,1916)... 为了分析3种圆形亚科线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寄生于马属动物肠道内的短尾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brevicauda Boulenger,1916)、细颈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tenuicollis Boulenger,1916)和伊氏双齿口线虫(Bidentostomum ivaschkini Tshoijo,1957)的体表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SEM观察结果显示,短尾三齿线虫外叶冠较短,呈小刺状,雄虫46枚,雌虫64枚;雄虫尾端交合伞缘锯齿状,有1对线状交合刺,末端有倒钩。细颈三齿线虫外叶冠短小,呈刺状,雄虫45枚,雌虫49枚;雄虫交合伞缘锯齿状,有1对线状交合刺,末端有倒钩,生殖锥附属物不发达。伊氏双齿口线虫外叶冠宽大,雌雄虫均有8枚,内叶冠细小;雄虫交合伞长,边缘光滑,背叶形状窄长,生殖锥极长,末端具3个囊状突起。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三齿属线虫和双齿口属线虫亲缘关系较近且相互独立,圆形属与三齿属和双齿口属线虫亲缘关系较远,细颈三齿线虫与日本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nipponicus)亲缘关系较近,短尾三齿线虫与锯齿三齿线虫(Triodontophorus serratus)亲缘关系较近。本试验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并利用系统发育分析描述了3种线虫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三齿线虫 细颈三齿线虫 伊氏双齿口线虫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6
作者 杨英 赵亮 +2 位作者 由涌 许倩 杨振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4,共8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新生24 h内SD大鼠海马组织NSCs,分为对照组和17β-E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NSCs中巢蛋白(Nestin)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的表达情况,计算NSCs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周期NSCs百分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分化后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计算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GFAP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法,2组NSCs中Nestin均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中Nes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S期NSCs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相对比值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17β-E2组NSCs分化后βⅢ-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Akt、p-Akt、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7β-E2可以促进NSCs增殖并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预处理对枸杞果渣蛋白酶解效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陈建双 陈程 +1 位作者 杨雪 杨洋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3,154,共7页
以枸杞果渣为原料提取蛋白质后,分别采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对枸杞果渣蛋白进行超声处理,然后添加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制备枸杞抗氧化肽,并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枸杞果渣蛋白酶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 以枸杞果渣为原料提取蛋白质后,分别采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对枸杞果渣蛋白进行超声处理,然后添加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制备枸杞抗氧化肽,并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枸杞果渣蛋白酶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超声预处理均可提高枸杞果渣蛋白的水解度、多肽质量浓度及抗氧化活性;同时能够降低高分子质量(>3000 u)肽段的含量,提高200~3000 u肽段的含量;降低酶解所需活化能,提高酶解速率,其中超声波细胞粉碎机更有利于辅助枸杞果渣蛋白酶解制备抗氧化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果渣蛋白 超声预处理 动力学 热力学 抗氧化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99a-5p对胶质瘤U251细胞小窝蛋白1表达及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8
作者 刘东慧 次云哲 +1 位作者 王春艳 麻雯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3-671,共9页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过表达微小RNA (miR)-199a-5p后对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miR-199a-5p与小窝蛋白1 (CAV-1)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瘤Hs68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过表达微小RNA (miR)-199a-5p后对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miR-199a-5p与小窝蛋白1 (CAV-1)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瘤Hs68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种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2种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U251细胞分为空白组(不进行转染)、mimics NC组(转染空载质粒)和miR-199a-5p mimics组(转染miR-199a-5p模拟物),Hs683细胞分为空白组(不进行转染)、 inhibitor NC组(转染空载质粒)和miR-199a-5p inhibitor组(转染miR-199a-5p抑制物),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转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99a-5p与CAV-1在3'非翻译区(3'UTR)的结合位点,将psiCHECKTM-2-CAV-1-WT和psiCHECKTM-2-CAV-1-Mut分别与miR-199a-5p mimics和mimics NC共转染至U251细胞中,即psiCHECKTM-2-CAV-1-WT+mimics NC组、psiCHECKTM-2-CAV-1-WT+miR-199a-5p mimics组、 psiCHECKTM-2-CAV-1-Mut+mimics NC组和psiCHECKTM-2-CAV1-Mut+miR-199a-5p mimics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9a-5p与CAV-1的靶向关系,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U251细胞划痕愈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U251细胞凋亡率。结果:Western blotting法和RT-qPCR法检测,与Hs683细胞比较,U251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U251细胞比较,Hs683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和mimics NC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AV-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inhibitor NC组和miR-199a-5p inhibitor组Hs683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各组Hs683细胞中CAV-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成功构建psiCHECKTM-2-CAV-1-野生型(WT)和psiCHECKTM-2-CAV-1-突变型(Mut)表达载体;与psiCHECKTM-2-CAV-1-WT-mimicsNC组比较,psiCHECKTM-2-CAV-1-WT-miR-199a-5pmimics组U251细胞WT CAV-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转染12、24和48 h时,与空白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转染48和72 h时,与mimics NC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与空白组和mimics NC组比较,miR-199a-5p mimics组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通过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转染miR-199a-5p成熟模拟物,可降低CAV-1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促进其凋亡,抑制肿瘤发生发展。miR-199a-5p与CAV-1之间的靶向关系可能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并可能成为胶质瘤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细胞 微小RNA-199a-5p 小窝蛋白1 细胞迁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胶通过Akt1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链脲佐菌素引起INS-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9
作者 陈程 李警耀 +2 位作者 胡万祥 刘东慧 陈志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0-598,共9页
目的:探讨丝胶对链脲佐菌素(STZ)致损伤INS-1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0、0.1、0.3、1.0、3.0和10.0μmol·L^(-1)Akt1抑制剂A-674563... 目的:探讨丝胶对链脲佐菌素(STZ)致损伤INS-1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0、0.1、0.3、1.0、3.0和10.0μmol·L^(-1)Akt1抑制剂A-674563及10 mmol·L^(-1)STZ及600 mg·L^(-1)丝胶的完全培养基培养INS-1细胞,分为0、0.1、0.3、1.0、3.0和10.0μmol·L^(-1)A-674563组,另设置对照组(不含药物的完全培养基),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INS-1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筛选A-674563最佳抑制浓度,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将INS-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模型组(10 mmol·L^(-1)STZ+完全培养基)、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10 mmol·L^(-1)STZ+15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10 mmol·L^(-1)STZ+3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和10mmol·L^(-1)STZ+600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存活率,筛选丝胶最佳作用浓度。另将INS-1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模型组(10 mmol·L^(-1)STZ+完全培养基)、丝胶组(10 mmol·L^(-1)STZ+6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和A-674563组(10 mmol·L^(-1)STZ+600 mg·L^(-1)丝胶+0.3μmol·L^(-1)A-674563+完全培养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INS-1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中Akt1、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磷酸化Akt1 (p-Akt1)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对照组INS-1细胞存活率为100.00%±0.00%,0、0.1、0.3、1.0、3.0和10.0μmol·L^(-1)A-674563+10 mmol·L^(-1)STZ+6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共同作用后INS-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50%±2.28%、69.47%±1.94%、51.51%±1.74%、38.94%±1.57%、24.79%±1.14%和19.85%±1.03%。A-674563对INS-1细胞的IC50值为0.3μmol·L^(-1),选择0.3μmol·L^(-1)A-674563作用INS-1细胞。与0μmol·L^(-1)A-674563比较,0.3μmol·L^(-1)A-674563+10 mmol·L^(-1)STZ+600 mg·L^(-1)丝胶+完全培养基共同作用下,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CK-8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丝胶组比较,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因此选择600 mg·L^(-1)丝胶作用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RT-qPCR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Akt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Akt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丝胶组比较,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Ak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NF-κB、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中NF-κB、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和中剂量丝胶组比较,高剂量丝胶组INS-1细胞中p-Ak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ELISA法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丝胶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丝胶组比较,A-674563组INS-1细胞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丝胶通过靶向Akt1减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对STZ引起的INS-1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胶 INS-1细胞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10
作者 朱清华 袁博 +5 位作者 王一伦 任淼 李晓飞 王思邈 甄子萱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样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节细胞 脂肪源性干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化细胞外基质材料浸提液对RAW264.7巨噬细胞免疫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马炬文 张航 +3 位作者 王蕴雯 王永为 宋鸿儒 高亚贤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8-1364,共7页
目的:研究脱细胞化细胞外基质材料(dECM)浸提液对巨噬细胞存活、迁移、吞噬功能、促炎因子表达、ROS产生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有无细胞毒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募集和趋化作用... 目的:研究脱细胞化细胞外基质材料(dECM)浸提液对巨噬细胞存活、迁移、吞噬功能、促炎因子表达、ROS产生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有无细胞毒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募集和趋化作用的影响;pHrodo染色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促炎基因和促炎特异性功能分子表达的影响;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方法检测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ROS产生的影响。结果:与DMEM完全培养基相比,(1)CCK-8实验结果显示,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没有毒性,能促进巨噬细胞集落形成;(2)pHrodo染色实验结果显示,dECM材料浸提液不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3)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dECM材料浸提液不促进巨噬细胞发生迁移;(4)RT-qPCR结果显示,dECM材料浸提液能够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和特异性促炎功能分子的基因表达;(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ECM材料浸提液能够降低巨噬细胞产生ROS。dECM材料浸提液对于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dECM材料浸提液对巨噬细胞无毒性,能够降低巨噬细胞促炎基因表达和ROS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M 脱细胞化细胞外基质 巨噬细胞极化 ROS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降胆固醇肽的原料来源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郭美霞 谭军 +4 位作者 张欣怡 张子成 王昱文 范怡然 杨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综述了食源性降胆固醇肽的原料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和乳源蛋白;阐述了食源性降胆固醇肽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食源性降胆固醇肽的深入研究和多元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食源性 降胆固醇 多肽 原料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的原发性痛经不同进展阶段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永洲 李娜 +4 位作者 崔晓燕 李哲 赵蓝青青 刘琦 熊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4-749,共6页
目的 通过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原发性痛经形成过程中大鼠的内源性代谢特征,探讨其潜在的生物学实质。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方法复制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正常饮食饮... 目的 通过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原发性痛经形成过程中大鼠的内源性代谢特征,探讨其潜在的生物学实质。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方法复制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正常饮食饮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合多变量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及核心代谢通路,使用MetaboAnalyst 5.0平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来评估核心代谢物临床诊断效能。结果 共筛选出马尿酸、苯乙醛、前列腺素G2、6-羟基-5-甲氧基吲哚葡萄糖醛酸等46种差异显著的小分子代谢物,涉及苯丙氨酸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3条核心代谢通路。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出4种核心生物标志物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结论 原发性痛经不同进展阶段呈现不同的代谢图谱,主要涉及脂肪酸代谢、糖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紊乱,同时提取出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估原发性痛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ROC曲线 生物学基础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驴消化道3种线虫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14
作者 菅蕊 张文娜 +4 位作者 张东红 解立斌 宋素洁 冯笑颜 剧慧栋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为深入研究采集到的驴消化道3种寄生线虫的体表形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对寄生于驴消化道内的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 equinus(Mueller,1780)]、无齿圆形线虫[Strongylus edentatus(Looss,1900)]和杯状彼... 为深入研究采集到的驴消化道3种寄生线虫的体表形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对寄生于驴消化道内的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 equinus(Mueller,1780)]、无齿圆形线虫[Strongylus edentatus(Looss,1900)]和杯状彼得洛夫线虫[Petrovinema poculatum(Looss,1900)]的体表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提取线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马圆形线虫有内叶冠80枚,外叶冠180枚,雄虫生殖锥具有2对指状突起,一长一短;无齿圆形线虫有外叶冠80枚,雄虫尾部生殖锥较长,具有2对附属物,分别为乳头状和细长状;杯状彼得洛夫线虫外叶冠呈刺状,32枚,雄虫尾部具有1对小囊状附属物。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上述3种线虫形态学鉴定结果与系统发育树中该种的分类学地位一致。本试验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更精确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圆形线虫 无齿圆形线虫 杯状彼得洛夫线虫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神经和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李海艳 刘英东 +2 位作者 宋东帅 杨志鹏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处的毗邻。方法解剖剥离头颈标本,观测颈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根与颈神经根的交通支。结果在颈静脉孔处,... 目的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处的毗邻。方法解剖剥离头颈标本,观测颈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根与颈神经根的交通支。结果在颈静脉孔处,左侧迷走道的面积为(6.99±0.74)mm2,右侧的面积为(5.02±0.37)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静脉孔下方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有交通支者29侧(76.3%),交通支有4种分型,左侧交通支的长度为(5.82±1.18)mm,右侧长度为(6.60±1.17)mm,左右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2侧标本上观测到副神经脊髓根和C1、C2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者17侧(77.27%,17/22)。结论副神经和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存在交通支,这种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上避免损伤副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副神经和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说明副神经含有感觉纤维,来源于颈神经后根,其功能可能与维持头部姿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颈静脉孔 迷走神经 颈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山龙薯蓣皂苷通过调控自噬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的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涛 由涌 +4 位作者 夏东帅 薄思涵 王永为 高亚贤 宋鸿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5-651,共7页
目的探讨穿山龙薯蓣皂苷通过自噬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鸡Ⅱ型胶原乳剂建立CIA模型小鼠,初次免疫DBA1小鼠(0.1 mL),第21天后再次给予相同剂量刺激。加强免疫后将胶原免疫... 目的探讨穿山龙薯蓣皂苷通过自噬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鸡Ⅱ型胶原乳剂建立CIA模型小鼠,初次免疫DBA1小鼠(0.1 mL),第21天后再次给予相同剂量刺激。加强免疫后将胶原免疫的50只小鼠随机分组为CIA模型组、雷公藤组和穿山龙薯蓣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另有10只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对小鼠进行连续14天灌胃治疗并观察各组小鼠足爪的炎症程度,取下各组小鼠脾、腹股沟淋巴结和踝关节、膝关节,对踝关节、膝关节进行HE染色,检测各组淋巴结、脾组织中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相关自噬指标。结果与CIA模型组相比,穿山龙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关节炎指数(AI)评分降低(P<0.05);雷公藤组及穿山龙薯蓣皂苷组足爪厚度差值减小(P<0.01)。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小鼠膝关节滑膜和足爪踝关节HE染色结果显示CIA模型组对比对照组出现免疫细胞浸润、骨质侵蚀、软骨破坏和滑膜增生的症状;雷公藤组与穿山龙薯蓣皂苷中、高剂量组对CIA模型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和预防症状。与CIA模型组相比,雷公藤组和穿山龙薯蓣皂苷治疗组中LC3、Beclin-1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升高,p62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结论穿山龙薯蓣皂苷可能通过抑制自噬对CIA模型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龙薯蓣皂苷 自噬 类风湿性关节炎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P62 LC3 BEC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枸杞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建双 苗惠 +1 位作者 杨雪 杨洋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6,162,共6页
采用微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枸杞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质量比3∶1∶2、加酶量7%(以枸杞质量计)、酶解时间2.50 h... 采用微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枸杞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质量比3∶1∶2、加酶量7%(以枸杞质量计)、酶解时间2.50 h、微波时间4 min、酶解温度52℃、酶解pH 5.2,在此条件下,枸杞多糖得率为24.37%±1.65%,制得的枸杞多糖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62.07%、47.82%,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微波 复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热水浸提黄芩茎叶多糖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彦 段涵怡 +2 位作者 叶敬榕 杨雪 张凤英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112,共7页
为确定黄芩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逐级优化试验与响应面分析法,以提取液中的多糖含量为指标,优化微波辅助热水浸提黄芩茎叶多糖的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逐级优化试验筛选获得黄芩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预... 为确定黄芩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逐级优化试验与响应面分析法,以提取液中的多糖含量为指标,优化微波辅助热水浸提黄芩茎叶多糖的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逐级优化试验筛选获得黄芩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预处理时间5 min,微波预处理功率800 W,料液比1∶35(g/mL),水提时间4 h,水提温度100℃,在此条件下黄芩茎叶多糖的提取率为17.39%。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后所得黄芩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预处理时间312 s,微波预处理功率800 W,料液比1∶34(g/mL),水提时间280 min,水提温度100℃,在此条件下黄芩茎叶多糖的提取率为17.49%。优化得到的黄芩茎叶多糖提取工艺操作简单,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茎叶 多糖 微波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味蛋白酶酶解桑葚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梦萍 段涵怡 +1 位作者 陈晓萌 杨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利用风味蛋白酶酶解桑葚粉制备抗氧化肽。以多肽得率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4℃、pH 6.95、酶解时间4.25 h、酶添加量8%(以桑葚蛋白质量计)、料液... 利用风味蛋白酶酶解桑葚粉制备抗氧化肽。以多肽得率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4℃、pH 6.95、酶解时间4.25 h、酶添加量8%(以桑葚蛋白质量计)、料液比30∶1(g/L),在此条件下桑葚多肽得率为16.76%±0.58%、DPPH·清除率为62.45%±0.93%,制得的桑葚抗氧化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 风味蛋白酶 酶解工艺 抗氧化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联合热疗诱导U937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20
作者 乔晋宇 付思雨 +3 位作者 陈明雪 贾子贤 于大永 史丽颖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探讨二甲双胍(Met)联合热疗(HT)诱导人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MTT法检测二甲双胍联合温热(HT+Met)处理对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U937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U937细胞凋亡、周期、活性氧以及线粒... 探讨二甲双胍(Met)联合热疗(HT)诱导人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MTT法检测二甲双胍联合温热(HT+Met)处理对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U937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U937细胞凋亡、周期、活性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U937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计数及活力实验确定Met 10 mmol/L和HT 44℃、15 min为化疗联合热疗的实验条件.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及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与Met或HT单独处理相比,HT+Met诱导U937细胞凋亡作用增强、活性氧(ROS)产生增加、线粒体膜电位(MMP)降低及G2/M期阻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Met或HT单独处理相比,HT+Met组Bax/Bcl-2蛋白表达上调,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下调,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和周期蛋白Cyclin B1表达下调,p-P38/P38水平显著升高,加入NAC(一种ROS清除剂)后可显著恢复HT+Met组诱导的p-P38蛋白和Caspase-3蛋白表达.二甲双胍联合热疗能够诱导U937细胞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死亡受体(外源性)途径、ROS介导调节线粒体(内源性)途径以及P38 MAPK信号通路诱导人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热疗 细胞凋亡 P38 MAPK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