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涉农高校助推土壤保护工作路径新探究——以扬州大学土壤医院为例
1
作者 刘蕾 王娟娟 +4 位作者 钱晓晴 陶天云 赵海涛 高亚娟 钱艳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65-69,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虽然乡村振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方面的问题有待创新性解决。由于人为管理土壤肥力方式不当,导致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等退化问题频发,给耕地土壤...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虽然乡村振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方面的问题有待创新性解决。由于人为管理土壤肥力方式不当,导致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等退化问题频发,给耕地土壤质量、农产品安全与质量保障造成严重威胁。但土壤问题综合性强、复杂多样,农民、农技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土壤修复成本过高,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耕地保护计划实施。土壤医院以高校师生团队为平台,对障碍土壤开展调查与采样分析,综合立定土壤地力质量等级,确定土壤地力质量定量提升方法,结合目标作物产量推荐土壤-作物养分管理实施方案,并开展实验室模拟试验、校验和田间试验示范。该模式将农教学、产学研深度结合,把知识播撒在大地,把技术教给农民,可有效地促进各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值得涉农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涉农高校 耕地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土壤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低洼区次生盐渍化复合障碍轮作换茬技术——以秧草—玉米轮作为例
2
作者 张颖 曾晓萍 +6 位作者 高亚娟 张倩 包亚菁 刘蕾 钱晓晴 钱艳玲 左晓勇 《长江蔬菜》 2025年第13期68-70,共3页
我国沿江低洼区土壤普遍存在地下水埋深浅、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调、土传病害等障碍因子。针对该土壤复合障碍情况,以秧草—玉米轮作为例,总结出沿江低洼区次生盐渍化为主复合障碍的轮作换茬技术模式。该模式可供沿江低洼区土壤保护与改... 我国沿江低洼区土壤普遍存在地下水埋深浅、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调、土传病害等障碍因子。针对该土壤复合障碍情况,以秧草—玉米轮作为例,总结出沿江低洼区次生盐渍化为主复合障碍的轮作换茬技术模式。该模式可供沿江低洼区土壤保护与改良参考,从而提升沿江低洼区土壤养分科学管理水平,为土壤健康与合理利用创造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低洼区 次生盐渍化 秧草—玉米轮作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韭菜减氮增产增效潜力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娟娟 马云 +4 位作者 高亚娟 纪燕 盛海君 钱晓晴 王桂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3期171-174,178,共5页
在全面诊断土壤养分平衡状况的基础上,通过适量推荐所缺养分元素肥料的施用,探索减氮对设施韭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适量底施无氮配方肥的基础上,设置常规施氮(T1)、减氮25%(T2)、减氮50%(T3)、减氮75%(T4)和减氮100%(T5)5个施... 在全面诊断土壤养分平衡状况的基础上,通过适量推荐所缺养分元素肥料的施用,探索减氮对设施韭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适量底施无氮配方肥的基础上,设置常规施氮(T1)、减氮25%(T2)、减氮50%(T3)、减氮75%(T4)和减氮100%(T5)5个施氮处理,另外设置完全不施肥对照(T0),观测韭菜生长形态、生理、产量与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适当控制氮肥施用有利于韭菜作物生长形态、生理指标的优化。在减氮75%以内,韭菜株高、茎宽、叶宽、叶绿素含量等形态、生理指标均未受到明显不良影响,减氮50%时韭菜产量最高,减氮100%处理韭菜产量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完全不施肥对照。减氮处理显著降低韭菜体内硝酸盐含量,以减氮50%和75%2个处理效果最为明显。韭菜V;含量随减氮比例提高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减氮50%处理最高。减氮处理可提高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当减氮比例达75%时,韭菜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减氮使韭菜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略有降低,粗纤维含量略有提高。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氮肥施用有利于提高韭菜产值和净效益,减氮50%、75%2个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8.26%、1.60%,对应的增收率分别为8.35%、1.61%。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及生态环境因素,相似生产条件下推荐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减氮5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韭菜 减氮 增产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元生物有机肥对丝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曹雪林 柯帅 +5 位作者 承杰 邵建国 承尧兴 高亚娟 曹永宏 钱晓晴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1期72-73,78,共3页
为了验证全元生物有机肥对蔬菜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增产效应,本文以丝瓜为试验作物进行小区对比试验,探究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对丝瓜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元生物有机肥处理丝瓜的单瓜干重和鲜重均最高,其他处理产量... 为了验证全元生物有机肥对蔬菜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增产效应,本文以丝瓜为试验作物进行小区对比试验,探究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对丝瓜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元生物有机肥处理丝瓜的单瓜干重和鲜重均最高,其他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单施有机肥、单施无机肥、完全不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全元生物有机肥 产量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降水集散程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克新 王娟娟 +1 位作者 彭娇婷 苏志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0-18,共9页
基于贵州省1961—2017年19个气象站点逐月、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年尺度与多年尺度下的降水集中指数(PCI),分析贵州省降水集中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年PCI值介于12.81~16.39之间,属于中、高度集中度,多年尺度PCI... 基于贵州省1961—2017年19个气象站点逐月、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年尺度与多年尺度下的降水集中指数(PCI),分析贵州省降水集中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年PCI值介于12.81~16.39之间,属于中、高度集中度,多年尺度PCI值呈现出明显的局地空间差异;2)贵州省PCI值的变化趋势从东北部到西南部逐渐增大,说明研究区东北部年降水分配有逐渐趋于集中的趋势,西南部年降水呈现出逐渐趋于较为均匀的态势;3)该区域多年尺度下的春、夏、秋、冬季PCI值的范围均在9.0~13.37之间,属于中度集中度,但PCI值在各个季节的空间差异是较为明显的;4)海拔和大气环流是影响该区域降水的主要因素,海拔越高,PCI值越大,即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年降水趋于相对集中分布的态势。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分析表明贵州省年降水集中度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南亚夏季风指数(SASMI)和南海夏季风指数(SCSSMI)等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共振周期,但在不同时域中的相关性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大气环流指数是影响该区域年PCI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集中度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7年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克新 董小刚 +2 位作者 廖空太 蒋志成 曹立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为了研究黄河流域多变的气候变化特征,基于黄河流域66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法对该区域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极端高温天气的日数在各个季节均呈现出显著... 为了研究黄河流域多变的气候变化特征,基于黄河流域66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法对该区域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极端高温天气的日数在各个季节均呈现出显著增多的趋势,而极端低温天气的日数在四季却呈现出显著减少的趋势。在整个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增多和极端低温天气日数减少)较为显著,且升温趋势主要发生在1991—2017年。从空间尺度来看,春、夏和秋季黄河流域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在大多数地区呈现出增加趋势,仅有个别站点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冬季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在整个研究区均呈现出增加趋势,最显著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而各季节极端低温天气在大多数站点呈现出减少趋势,仅有少数站点呈现增加趋势。总之,在整个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极端高温天气增多和极端低温天气减少)较为显著,且升温趋势主要发生在1991—2017年。黄河流域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在春、夏、秋和冬季发生突变的时间点分别为2000年、2001年、1994年、1995年,极端低温天气在春、夏、秋、冬季发生突变的时间点分别为2006年、2015年、1988年、1990年;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极端高温天气与极端低温天气的突变的时间点较为接近,秋、冬季极端气温天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均比春、夏季要早。此外,交叉小波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极端高温与低温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存在多尺度的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季节变化 突变 ENSO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中^(137)C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克新 潘少明 +1 位作者 刘志勇 李国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9,共9页
选取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来分析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蓄积总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基于^(137)Cs的测年原理估算该区域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辽河口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137)Cs比活... 选取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来分析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蓄积总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基于^(137)Cs的测年原理估算该区域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辽河口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的变化范围为(1.03±1.01)~(15.68±1.13)Bq/kg,平均值为5.09±0.34Bq/kg(n=17),变化幅度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出由陆地向潮滩、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该区域沉积物柱样中^(137)Cs比活度的垂直分布主要呈现出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曲线的分布态势。采用^(137)Cs起始层位法与最大峰值法计算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均发现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现出从北到南(从陆地到海洋)逐渐增大的趋势。沉积物中^(137)Cs蓄积总量范围为(980±46)~(6094±92)Bq/m2,平均值为2278±42Bq/m2,高于研究区^(137)Cs的全球大气沉降通量值1310Bq/m2(衰变校正到2015年);全球大气沉降的^(137)Cs约占该区域^(137)Cs蓄积总量约57.5%,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137)Cs的主要来源是全球大气直接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活度浓度 沉积物 分布特征 沉积速率 辽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