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Hinchey等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1996年,Hinchey等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因此,2000年Casev等对其重新命名,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笔者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诊断与治疗的2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对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和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目的研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对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和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分散片(0.15 g,ti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0.1 g qd)]和对照组[阿司匹林(0.1 g qd)治疗],用药180 d。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5、IL-17A、IL-2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d、(30±7)d、(90±7)d、(180±7)d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变,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纳入60例患者,因血液标本不合格脱落8例,纳入统计分析的有试验组27例,对照组25例。治疗(13±1)d时,试验组血清IL-1β([1.55±0.43)pg/ml vs(2.05±0.74)pg/ml,P<0.001],IL-15([1.88±0.82)pg/ml vs(3.17±1.93)pg/ml,P<0.001],IL-6([5.57±4.96)pg/ml vs(8.81±8.00)pg/ml,P=0.042],IL-17A([5.11±1.51)pg/ml vs(6.67±2.24)pg/ml,P<0.001],IL-23([0.42±0.88)pg/ml vs(0.67±0.98)pg/ml,P<0.001],TNF-alpha([15.12±6.97)pg/ml vs(18.31±6.61)pg/ml,P=0.009]水平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而在对照组中仅IL-15([2.01±0.72)pg/ml vs(2.53±1.20)pg/ml,P=0.036]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两组各随访点MMSE和MOCA评分虽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用药后(30±7)d、(90±7)d、(180±7)d与用药前MMSE相比,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分别为0.036、0.012和0.048)。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能更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认知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1996年,Hinchey等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因此,2000年Casev等对其重新命名,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笔者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诊断与治疗的2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文摘目的研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对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和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分散片(0.15 g,ti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0.1 g qd)]和对照组[阿司匹林(0.1 g qd)治疗],用药180 d。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5、IL-17A、IL-2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d、(30±7)d、(90±7)d、(180±7)d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变,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纳入60例患者,因血液标本不合格脱落8例,纳入统计分析的有试验组27例,对照组25例。治疗(13±1)d时,试验组血清IL-1β([1.55±0.43)pg/ml vs(2.05±0.74)pg/ml,P<0.001],IL-15([1.88±0.82)pg/ml vs(3.17±1.93)pg/ml,P<0.001],IL-6([5.57±4.96)pg/ml vs(8.81±8.00)pg/ml,P=0.042],IL-17A([5.11±1.51)pg/ml vs(6.67±2.24)pg/ml,P<0.001],IL-23([0.42±0.88)pg/ml vs(0.67±0.98)pg/ml,P<0.001],TNF-alpha([15.12±6.97)pg/ml vs(18.31±6.61)pg/ml,P=0.009]水平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而在对照组中仅IL-15([2.01±0.72)pg/ml vs(2.53±1.20)pg/ml,P=0.036]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两组各随访点MMSE和MOCA评分虽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用药后(30±7)d、(90±7)d、(180±7)d与用药前MMSE相比,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分别为0.036、0.012和0.048)。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能更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认知功能。
文摘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