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被引量:50
1
作者 龚开政 张振刚 +2 位作者 朱宁 孙红光 凤以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评价中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法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及明尼苏达州心衰生活质量问卷同时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HRQOL进行评价,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 目的探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评价中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法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及明尼苏达州心衰生活质量问卷同时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HRQOL进行评价,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诊观察。结果SF-36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8个维度的Cronbach'sα均>0.70)和重复性。因子分析产生的两个因子与量表的原理论结构假设基本一致。4—8周内共有78例完成随访,对40例病情好转的随访患者进行再次评价时,应用SF-36可从总体上及心理健康内容方面辨别出患者HRQOL的变化。结论中文版SF-36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时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36 慢性心力衰竭 信度 效度 生存质量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甲状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晨 袁晓晨 +5 位作者 张振刚 骆秋平 严俊峰 龚开政 秦建华 周桂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9-752,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01-01至2012-10-01期间收住我院的非瓣膜性心脏病致慢性心衰患者共322例,根据既往有无房颤史及入院后心电图检查分为房...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01-01至2012-10-01期间收住我院的非瓣膜性心脏病致慢性心衰患者共322例,根据既往有无房颤史及入院后心电图检查分为房颤组187例和窦性心律组135例。入院后24 h内记录患者病史,测定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行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的FT4水平明显增加[以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间距(Q1,Q3)表示,14.52(12.74,15.85)pmol/L vs 13.11(11.68,14.85)p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T3水平两组比较[4.06(3.76,4.44)pmol/L vs 4.1(3.80,4.52)pmol/L,P=0.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FT4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134,P=0.016),FT3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r=0.235,P〈0.001),FT3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8,P〈0.001)。将FT4以连续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FT4水平[比值比(OR):1.227,95%可信区间(CI)1.112-1.354,P〈0.001]、左心房内径[OR:1.154,95%CI(1.105-1.205),P〈0.001]、年龄[OR:1.038,95%CI(1.012-1.064),P=0.003]、心衰持续时间[OR:1.111,95%CI(1.021-1.209),P=0.015]、LDL-C水平[OR:0.689,95%CI(0.493-0.963),P=0.029]与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相关。结论:高FT4水平可能增加了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慢性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高阳 刘广彬 王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 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 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 M 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入院时心率偏快、TIMI分级及GRACE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比例明显降低(30.9% vs 48.6%, P=0.012);院内死亡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 vs 9.3%,P=0.077),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男性(27.9% vs 15.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8,95% CI:1.035~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 CI:1.373~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 C I:1.008~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 C I:1.170~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 CI:0.026~0.306,P=0.000)是3个月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年龄偏大、心功能差、危险程度高,接受 PCI比例低,但性别本身并非预测院内死亡及3个月随访M 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昕 袁晓晨 张振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557,共2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变化以及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按随机单盲平行的原则分为3组:20例服用伊贝沙坦50~75mg qd,20例服用依那普利5~10mg qd,14例服用安慰剂,疗程4周。治...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变化以及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按随机单盲平行的原则分为3组:20例服用伊贝沙坦50~75mg qd,20例服用依那普利5~10mg qd,14例服用安慰剂,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并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的指标变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2±0.14)vs(0.56±0.16),P〈0.05],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22±0.09)vs(0.57±0.11),P〈0.05];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后,PAI-1降低,t-PA水平增高(P〈0.05),并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血纤溶功能异常,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失调,并且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贝沙坦 依那普利 心肌病 扩张型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分析
5
作者 祝宝华 吴福康 +4 位作者 季家风 风以良 何黎民 陈忠培 杨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6期614-616,共3页
对30例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腔内电生理检查发现:22例为房室折返型室上速,8例为房室结折返型室上速。经大头电极导管标测后在靶点位发放射频能量,均成功阻断房室旁路或房室结慢径传导。随访3~12月,2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 对30例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腔内电生理检查发现:22例为房室折返型室上速,8例为房室结折返型室上速。经大头电极导管标测后在靶点位发放射频能量,均成功阻断房室旁路或房室结慢径传导。随访3~12月,2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说明该法为根治折返性室上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折返性室上性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心肌梗塞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变化
6
作者 祝宝华 张寄南 +1 位作者 马文珠 杨国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的变化。  方法 :将兔分为急性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塞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6小时后制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 ,用氚标记的兰尼定 (3H- ryanodine)对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进行...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的变化。  方法 :将兔分为急性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塞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6小时后制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 ,用氚标记的兰尼定 (3H- ryanodine)对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进行放射配基分析。  结果 :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梗塞区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总结合位点数 (Bmax值 )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93.91± 9.6 8fmol/ mg.pro比 15 5 .74± 2 3.5 0 fmol/ mg.pro,P<0 .0 1) ;两组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平衡解离常数 (Kd值 )无显著变化(P>0 .0 5 )。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肌浆网钙释放通道密度降低 ,而其亲和力则无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肌浆网 钙释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与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理论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志峰 龚开政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11期48-49,共2页
阐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借鉴对肿瘤发病机制的一些认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细致的剖析 ,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 病理生理机制 防治策略 作用 临床防治 方向 角度 剖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总黄酮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PLTP、IL-6、CR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祝娉婷 卜平 +4 位作者 孙云 郑新梅 张振刚 张旭东 孙党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讨半枝莲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S病变形成早期血脂水平与血清磷脂转运蛋白(PLTP)、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银杏叶胶囊组、半枝莲总黄酮高、中、低剂量... 目的探讨半枝莲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S病变形成早期血脂水平与血清磷脂转运蛋白(PLTP)、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银杏叶胶囊组、半枝莲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取正常C57BL/6小鼠为对照组,各6只。除模型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羧甲基纤维素钠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阳性对照药与受试药8周。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脂、PLTP、IL-6及CRP的表达水平。取主动脉制作切片、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半枝莲总黄酮中、高剂量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半枝莲总黄酮各组PLTP、IL-6、CPR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LTP与IL-6水平呈正相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IL-6与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半枝莲总黄酮可通过降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PLTP、IL-6、CPR水平而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总黄酮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血脂 磷脂转运蛋白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阻剂对犬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9
作者 陈向辉 崔凯 +4 位作者 胡锋 查道刚 修建成 吴平生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3-575,共3页
目的:探讨减阻剂改善实验犬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治疗心肌微循环障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对8只实验犬行开胸手术,选择前降支区域行心肌声学造影,依次给予静脉注射腺苷,250 mg/L的减阻剂溶液,以及减阻剂+腺苷。利用函数y=A&... 目的:探讨减阻剂改善实验犬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治疗心肌微循环障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对8只实验犬行开胸手术,选择前降支区域行心肌声学造影,依次给予静脉注射腺苷,250 mg/L的减阻剂溶液,以及减阻剂+腺苷。利用函数y=A×(1-e-βt)进行拟合,计算出心肌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容积(A值)、毛细血管血流速度(β值)及心肌血流量(A·β值)。结果:静脉注射减阻剂以后的毛细血管容积与基础状态以及静脉注射腺苷后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减阻剂后与基础状态比,毛细血管血流速率[(0.57±0.10)1/s vs(0.23±0.03)1/s,P<0.01]和心肌血流量[(11.51±1.96)VI/s vs(5.15±0.86)VI/s,P<0.05]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联合使用减阻剂+腺苷后毛细血管血流速率和心肌血流量与基础状态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减阻剂主要通过调节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血供,其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疗效有望为治疗心肌微循环障碍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剂 心肌声学造影 心肌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对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葛广豪 方唯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作用于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分成: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各1、10、100、1000nmol/L组,阴性对照组、无水乙醇组、二甲基亚...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作用于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分成: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各1、10、100、1000nmol/L组,阴性对照组、无水乙醇组、二甲基亚砜组及全反式维甲酸100nmol/L和紫杉醇1、10、100、1000nmol/L联合应用组,每组设6个孔,通过四噻氮唑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结果:①紫杉醇在1~1000nmol/L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紫杉醇(100nmol/L)对内皮细胞产生G2/M期阻滞。②全反式维甲酸在较低浓度下(1~100nmol/L),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殖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较高浓度时(1000nmol/L),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却产生轻度抑制作用,但与阴性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③全反式维甲酸100nmol/L与紫杉醇1nmol/L和10nmol/L分别联合应用,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殖作用,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两者合用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逐渐减弱,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紫杉醇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影响细胞周期是其机制之一。②全反式维甲酸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生作用。③紫杉醇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应用,在合适的浓度下,表现为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内皮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