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显示肺叶间裂 被引量:7
1
作者 薛贞龙 李一鸣 +1 位作者 李澄 成维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对显示肺叶间裂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0例胸部16层螺旋CT检查未见异常者,行重建薄层影像,比较斜裂显示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后处理;观察薄层(1.25mm)及后处理影像上水平裂的显示...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对显示肺叶间裂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0例胸部16层螺旋CT检查未见异常者,行重建薄层影像,比较斜裂显示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后处理;观察薄层(1.25mm)及后处理影像上水平裂的显示及不完全叶间裂与副裂的显示情况,评价25例病灶邻近叶间裂患者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上病灶与叶间裂的关系。结果在层厚1.25、2.50、3.75mm影像上,斜裂为线样影的显示率分别为90.0%、81.25%、42.5%。层厚2.50mm影像上线样影的显示率高于层厚3.75mm影像(χ2=24.754,P<0.001),层厚1.25mm影像上线样影的显示率高于层厚2.50mm影像(χ2=10.228,P<0.01)。层厚1.25mm时,73.3%的水平裂显示为带状影,23.3%呈线样影,水平裂在MPR与SSD上显示为细线影;不完全叶间裂的显示率为45.0%,副裂的显示率为35.0%。薄层影像、MPR和SSD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与叶间裂的关系,表现为病变牵拉、推压及跨越叶间裂。结论层厚1.25mm时,叶间裂及变异的显示更加清晰,MPR与SSD可以清晰地显示斜裂与水平裂,以及病变与叶间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肺疾病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分析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汤晓明 王礼同 +3 位作者 周丹 薛贞龙 罗志刚 颜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 探讨扬州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确定各年龄段的正常骨密度值标准,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Ul-tra型多层螺旋CT(MSCT)机对扬州地区300名(男145例,女155例)20-8... 目的 探讨扬州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确定各年龄段的正常骨密度值标准,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Ul-tra型多层螺旋CT(MSCT)机对扬州地区300名(男145例,女155例)20-89岁健康人群进行腰椎(L1-3)骨密度测量。结果 男、女腰椎骨密度峰值年龄均在20-2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岁,特别在绝经以后出现明显下降,男性下降速度比较平稳。结论 扬州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在50岁以前高于男性约15-20 mg/cm3,50-59岁年龄段有一加速下降过程,骨密度值开始低于男性约7-35 m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地区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多层螺旋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影像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3 位作者 张新江 刘振生 王凌云 李澄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图像表现。根据其位置、CT值、高密度量及24 h随访结果,术后CT图像颅内高密度病灶被分为3型,即Ⅰ型为正常对比剂分布,Ⅱ型为对比剂滞留或渗出,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示Ⅰ型74例(71.8%);Ⅱ型25例(24.3%),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8例,支架植入术6例,动脉溶栓11例;Ⅲ型4例(3.9%),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例,动脉溶栓3例。结论:正确诊断和鉴别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表现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放射学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分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苇 李澄 +1 位作者 杜芳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814-81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和分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 65例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MRI表现。其中 5 2例 96人次行CT检查 ,2 3例行MRIGd DTPA增强T1扫描。结果 :脑叶梗死 16例 ,出血位于皮质(14例 )和皮层下白质 (2例...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和分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 65例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MRI表现。其中 5 2例 96人次行CT检查 ,2 3例行MRIGd DTPA增强T1扫描。结果 :脑叶梗死 16例 ,出血位于皮质(14例 )和皮层下白质 (2例 ) ,出血形态主要为脑回状 (13例 )和斑片状 (2例 ) ;脑深部梗死 2 1例 ,出血均位于深部 (2 1例 ) ,其中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形态主要为团状 (10例 )和点状 (7例 ) ;梗死范围包括脑叶和深部 2 8例 44个出血性病灶 ,其中 2 2个病灶出血位于皮质 ,8个病灶位于皮层下白质 ,14个病灶位于深部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性病灶主要为脑回状 (2 0处 )和团状 (16处 )出血。结论 :继发出血性转换的影像学表现与脑梗死的范围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周长武 赵锡海 李澄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387,391,共5页
胸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栓子来源[1]。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栓子中,18%-24%来源于胸主动脉易损斑块[2-5]。而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未接受药物治疗,其主动脉易损斑块可能会导致卒中复发或增加死... 胸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栓子来源[1]。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栓子中,18%-24%来源于胸主动脉易损斑块[2-5]。而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未接受药物治疗,其主动脉易损斑块可能会导致卒中复发或增加死亡风险[6]。因此,早期识别胸主动脉易损斑块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有助于卒中的预防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的CT、MR比较影像学
6
作者 李澄 周丹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CT MR 比较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7
7
作者 周丹 李澄 +3 位作者 杜先懋 颜虹 何玲 袁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40-1041,104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SCTA动脉期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结论:MSCTA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孤立性动脉夹层 MS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周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影响:来自行为和脑成像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爱国 金柳 +3 位作者 朱丽娜 熊轩 王苇 颜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32-1139,共8页
目的:探讨11周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及其脑激活模式的影响,并揭示运动干预影响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9~13岁聋哑儿童28名,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11周主要内容为“花样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 目的:探讨11周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及其脑激活模式的影响,并揭示运动干预影响聋哑儿童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9~13岁聋哑儿童28名,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11周主要内容为“花样跑步+武术操+花样跳绳”组合项目、中等强度、每周4次、每次30 min的运动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进行常规的学习生活。采用2-back任务测评11周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行为表现的改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11周运动干预前后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聋哑儿童11周运动干预后完成2-back任务的行为表现显著提高(P〈0.01)。(2)11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聋哑儿童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中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颞叶内侧、左侧颞上回、左侧海马和右侧后扣带回等脑区的激活增强。结论:11周运动干预可提高聋哑儿童工作记忆,其神经机制是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的工作记忆脑激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聋哑儿童 工作记忆 功能磁共振成像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曲面重建肠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礼同 李澄 +2 位作者 薛贞龙 汤晓明 颜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肠管成像技术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肠道病变患者,十二指肠腺癌3例,空肠脂肪瘤1例,回肠淋巴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腺癌4例,回肠及结肠Crohn病1例,结肠腺癌19例,结肠...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肠管成像技术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肠道病变患者,十二指肠腺癌3例,空肠脂肪瘤1例,回肠淋巴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腺癌4例,回肠及结肠Crohn病1例,结肠腺癌19例,结肠淋巴瘤1例,直肠腺癌11例。采用10mm层厚层距行全腹部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轴面源像(ASI),传输至AW4.0诊断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局部肠管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肠管图像,再沿肠管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结果:CPR肠管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清晰,均清楚地显示肠道病变。结论: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肠管图像,CPR肠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肠道病变,是对轴位CT图像一种很好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礼同 薛贞龙 +2 位作者 李澄 顾振 罗志刚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C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行CT平扫,16例加CT增强扫描。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行全腹部CT扫描,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用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C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行CT平扫,16例加CT增强扫描。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行全腹部CT扫描,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然后将ASI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MPR阑尾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阑尾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将沿曲线轨迹分布的体素重组,获得CPR阑尾图像。结果:MPR/CPR阑尾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直观,能清晰地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诊断正确率达96%(24/25)。结论:MPR/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阑尾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阑尾全貌,诊断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阑尾炎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曲面重组阴性法胆管成像与M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礼同 李澄 +3 位作者 顾振 陈建 何玲 袁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阴性法胆管成像与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外胆管癌(EHCC)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CP检查后,同期采用10mm...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阴性法胆管成像与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外胆管癌(EHCC)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CP检查后,同期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完成上腹部CT平扫及二期增强扫描,将门静脉期图像采用2.5mm层厚、1.25mm间距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数据传输至诊断工作站,利用reformat重组软件,进行胆管多平面重组(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胆管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胆管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进行曲面重组(CPR),获得CPR胆管图像。结果CPR、MRCP成功率为100%;CPR、MRCP均对肝外胆管癌部位做出明确诊断,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分别为97%(32/33)和90.9%(30/33);对合并症的诊断率分别为100%和62.5%(10/16)。结论CPR、MRCP对肝外胆管癌均能明确定位;CPR对肝外胆管癌的定性诊断率高于MRCP,显示肝外胆管癌与扩张胆管的关系更直观;CPR对合并症的诊断率明显高于MRCP;CPR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癌 曲面重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尿路成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澄 王礼同 +3 位作者 汤晓明 颜虹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9期644-646,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任意角度曲面重建 (CPR)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1例泌尿系病变患者中 ,肾盂癌 4例 ,肾盂结石 1例 ,输尿管结石 5例 ,输尿管单纯狭窄 3例 ,输尿管癌 2例 ,迷走血管压迫输尿...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任意角度曲面重建 (CPR)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1例泌尿系病变患者中 ,肾盂癌 4例 ,肾盂结石 1例 ,输尿管结石 5例 ,输尿管单纯狭窄 3例 ,输尿管癌 2例 ,迷走血管压迫输尿管 2例 ,膀胱癌 2例 ,前列腺癌侵犯膀胱 1例 ,腹腔脓肿压迫输尿管 1例 ,膀胱炎 3例 ,输尿管炎 7例。 3 1例均采用 10mm层厚、层距行腹盆部MSCT容积扫描 ,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 ,采用 2 .5mm层厚、1.2 5mm层间距重叠 5 0 %重建轴面源像 ,传输至AW 4.0图像工作站 ,利用reformat软件进行尿路多平面重建 (MPR) ,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尿路图像 ,再沿尿路走行划曲线进行CPR尿路成像。采用双盲法 ,对泌尿系病变作出定位、定性诊断。结果 :3 1例CPR尿路成像成功率为 10 0 % ,图像清晰 ,均清楚地显示尿路全程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结论 :任意角度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尿路成像 ,CPR尿路成像可全面、直观地跟踪显示尿路全程 ,在泌尿系病变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SCF 尿路成像技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泌尿系病变 C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结肠水灌肠与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锡海 许建荣 +2 位作者 李澄 华佳 路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6,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MSCT结肠水灌肠、钡剂灌肠(BE)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三者检查方法在大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对43例怀疑大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结肠水灌肠检查,其中21例先后接受BE检查,22例先后接受结肠镜检查。... 目的通过比较MSCT结肠水灌肠、钡剂灌肠(BE)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三者检查方法在大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对43例怀疑大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结肠水灌肠检查,其中21例先后接受BE检查,22例先后接受结肠镜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大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有无差异。结果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百分率分别为90.70%、95.24%、50%,MSCT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肠镜比较有显著差异。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病变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86.05%/86.05%、76.19%/66.67%、59.09%/77.27%,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病变定位准确率高于肠镜,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对大肠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结肠水灌肠 钡剂灌肠 结肠镜 大肠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结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 T...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II(dTVII)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6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结果25例患者的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9,P<0.01)。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定量分析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运动皮质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胆囊动脉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礼同 李澄 +1 位作者 刘淑惠 徐文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胆囊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的显示能力。方法:107例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行胆囊动脉成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MIP)、全体积最大密度投影(VMIP)和容积再现(VR)成像,观察胆囊动脉的... 目的:探讨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胆囊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的显示能力。方法:107例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行胆囊动脉成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MIP)、全体积最大密度投影(VMIP)和容积再现(VR)成像,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支数、走行及其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103例(96.3%)CTA能显示胆囊动脉(n=128)及其起源,起源于正常肝右动脉105支(82.0%),变异肝右动脉8支(6.3%),其它动脉15支(11.7%);单支胆囊动脉78例(75.7%),双支胆囊动脉25例(24.3%),共同起源于正常肝右动脉20例(80%)。98例(95.1%)MPR、SMIP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胆囊动脉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1支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内55例(56.1%),1支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外18例(18.4%),1支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内而另外1支走行于胆囊三角外18例(18.4%)。103例横轴面CT、MPR和SMIP图像均能显示胆囊动脉,VMIP图像能显示胆囊动脉92支(71.9%),VR图像仅能显示胆囊动脉59支(46.1%)。结论:CTA能清晰地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支数、走行及其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外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胆囊动脉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及心律对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袁保锋 李澄 +1 位作者 徐文娟 袁红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疾患的614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根据心率将心律整齐者分为Ⅰ~Ⅳ组,依照采集周期内心律变化幅度将心率≤80次/分者分为A~C组...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疾患的614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根据心率将心律整齐者分为Ⅰ~Ⅳ组,依照采集周期内心律变化幅度将心率≤80次/分者分为A~C组,评估各组图像质量。80例患者接受CAG检查,对其CTA与CAG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4例中,CTA显示RCA优良者占90.88%(558/614),显示LAD优良者占90.55%(556/614),显示LCX优良者占90.07%(553/614)。80例CAG共显示618个冠状动脉节段;以CAG为金标准,CTA检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度为81.82%(108/132),特异度为96.91%(471/486),阳性预测值为87.80%(108/123),阴性预测值为95.15%(471/495),准确率为93.69%(579/618);心率及心律变化幅度越低,CTA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越高;心率≤80次/分或心律变化幅度≤10次时,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 128层螺旋CT对于心律整齐、注射对比剂后心率≤80次/分者一般可以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CTA图像,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苇 李澄 +4 位作者 陈建 薛贞龙 刘德志 杜芳 孙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 探讨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 (FAIR)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名志愿者和18例脑肿瘤患者进行FAIR技术和磁敏感对比剂动态增强 (DSC)MR脑灌注成像。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45例 ,其中超急性期 8例 ,按照自行制定... 目的 探讨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 (FAIR)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名志愿者和18例脑肿瘤患者进行FAIR技术和磁敏感对比剂动态增强 (DSC)MR脑灌注成像。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45例 ,其中超急性期 8例 ,按照自行制定的脑卒中方案进行检查 ,包括DWI和FAIR序列。结果  10名志愿者FAIR △S和DSC CBV都清楚显示随血流灌注的变化颅内灰质、白质和灰质团块的分布。 18例脑肿瘤患者FAIR △S显示 11例肿瘤实质部分△S超过周围正常脑组织 ,3例△S与周围脑组织相仿 ,4例△S低于周围脑组织 ,所得结果与DSC CBV一致。缺血性脑梗死 45例在DWI均有阳性发现 ,3 9例FAIR发现明确的血流灌注减低。结论 FAIR灌注技术无需注射造影剂 ,是常规MR成像技术良好的补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 磁共振灌注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礼同 颜红 +1 位作者 罗志刚 汤晓明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 (MPR)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外胆管梗阻的患者 ,采用 1 0mm层厚、层距 ,使用血管对比剂行MSCT增强扫描 ,将肝实质期图像采用2 .5mm层厚、1 .2 5mm层距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 (MPR)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外胆管梗阻的患者 ,采用 1 0mm层厚、层距 ,使用血管对比剂行MSCT增强扫描 ,将肝实质期图像采用2 .5mm层厚、1 .2 5mm层距重建 ,获得轴面源像 (ASI) ,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 ,行MPR成像。采用盲法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结果 :MPR成像成功率为 1 0 0 % ,MPR像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 1 0 0 %和 97%。结论 :MPR像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 ,显示胆管的走行更具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多层螺旋CT检查 多平面重建技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曲面重组尿路成像与MR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礼同 李澄 +2 位作者 袁红梅 陈建 何玲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9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比较MSCT曲面重组尿路成像(CTU)与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泌尿系病变检查中显示和诊断疾病的能力,探讨CTU、MRU对泌尿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24例临床提示有泌尿系病变的患者,行MR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 目的:比较MSCT曲面重组尿路成像(CTU)与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泌尿系病变检查中显示和诊断疾病的能力,探讨CTU、MRU对泌尿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24例临床提示有泌尿系病变的患者,行MR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MRU检查,同期采用10mm层厚层距,完成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CT平扫及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将22例肾实质期和6例肾排泄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尿路图像,在此基础上,再沿尿路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进行曲面重组(CPR),获得CTU图像。采用盲法,比较CTU、MRU对泌尿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U、MRU均对泌尿系梗阻病变部位作出明确诊断,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CTU、MRU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和58.8%。对输尿管下段的显示CTU优于MRU,CTU能清楚地显示尿路全貌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结论:CTU、MRU对泌尿系梗阻病变均能明确定位;CTU定性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MRU,能更直观显示泌尿系病变与扩张肾盂、输尿管的关系,在泌尿系病变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静 李澄 +3 位作者 王苇 周长武 焦志云 陈文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3次不同时间及3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3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从而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3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3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3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的可重复性不佳,同一评定者的可重复性要高于不同评定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 定量测量 皮质脊髓束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