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被引量:50
1
作者 龚开政 张振刚 +2 位作者 朱宁 孙红光 凤以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评价中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法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及明尼苏达州心衰生活质量问卷同时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HRQOL进行评价,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 目的探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评价中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方法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及明尼苏达州心衰生活质量问卷同时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HRQOL进行评价,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诊观察。结果SF-36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8个维度的Cronbach'sα均>0.70)和重复性。因子分析产生的两个因子与量表的原理论结构假设基本一致。4—8周内共有78例完成随访,对40例病情好转的随访患者进行再次评价时,应用SF-36可从总体上及心理健康内容方面辨别出患者HRQOL的变化。结论中文版SF-36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时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36 慢性心力衰竭 信度 效度 生存质量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符雪涛 周龙江 +2 位作者 张新江 刘振生 褚澄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FHP)和(或)血管高信号(FHA)与静脉溶栓后临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FHP)和(或)血管高信号(FHA)与静脉溶栓后临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在溶栓前行头颅MRI检查,根据FLAIR序列上有无FHP、FHA,分为阳性组23例和阴性组59例。静脉溶栓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估。结果阳性组患者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基线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损害体积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0.01)。阳性组14例FHP,16例FHA,7例FHP合并FHA。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有高血压(OR=0.04,95%CI:0.00~0.50,P=0.012)、入院时NIHSS(OR=1.32,95%CI:1.08~1.57,P=0.005)、1个FLAIR高信号(OR=6.21,95%CI:1.05~36.65,P=0.044)和FHP合并FHA(OR=14.45,95%CI:1.32~158.51,P=0.02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MRI FLAIR序列出现FHP和(或)FHA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临床转归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磁共振成像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符雪涛 周龙江 +2 位作者 张新江 褚澄 薛贞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静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静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FLAIR阳性组6例,FLAIR阴性组30例,在溶栓前行头颅MRI检查,分别判断FLAIR上脑实质有无高信号。在溶栓后24h行头颅CT复查,了解有无出血。有出血性转化但不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出血性梗死(HI),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脑实质出血(PH)。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出血性转化与FLAIR高信号、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灶体积、血清葡萄糖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11.1%,3例HI,1例PH)。FLAIR阳性组(3例)NIHSS评分、DWI缺血灶体积、出血转化发生率较FLAIR阴性组(1例)明显增高(10分vs 6分,P〈0.05;6.6ml vs 1.1ml,P〈0.05;50.0%vs 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LAIR脑实质高信号为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I:1.8-175.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MRI的FLAIR序列出现DWI缺血区相对应的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或序贯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吴健 丁岩冰 +5 位作者 邓彬 鞠泽生 李强 孙建宏 马建明 王远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996-999,共4页
目的探讨同步或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2月,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分为同步手... 目的探讨同步或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2月,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分为同步手术组42例(LC联合术中EST)和序贯手术组43例(LC联合术前EST),比较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115.3±64.8)min vs.(107.8±57.9)min,t=0.563,P=0.575]。与序贯手术组比较,同步手术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2.4%(1/42)vs.18.6%(8/43),χ2=5.907,P=0.01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9±1.7)d vs.(7.8±2.4)d,t=-4.203,P=0.000]。结论同步LC联合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中选择性应用腹腔镜内镜会合或逆行胆管插管方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甲状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晨 袁晓晨 +5 位作者 张振刚 骆秋平 严俊峰 龚开政 秦建华 周桂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9-752,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01-01至2012-10-01期间收住我院的非瓣膜性心脏病致慢性心衰患者共322例,根据既往有无房颤史及入院后心电图检查分为房...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01-01至2012-10-01期间收住我院的非瓣膜性心脏病致慢性心衰患者共322例,根据既往有无房颤史及入院后心电图检查分为房颤组187例和窦性心律组135例。入院后24 h内记录患者病史,测定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行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的FT4水平明显增加[以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间距(Q1,Q3)表示,14.52(12.74,15.85)pmol/L vs 13.11(11.68,14.85)p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T3水平两组比较[4.06(3.76,4.44)pmol/L vs 4.1(3.80,4.52)pmol/L,P=0.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FT4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134,P=0.016),FT3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r=0.235,P〈0.001),FT3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8,P〈0.001)。将FT4以连续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FT4水平[比值比(OR):1.227,95%可信区间(CI)1.112-1.354,P〈0.001]、左心房内径[OR:1.154,95%CI(1.105-1.205),P〈0.001]、年龄[OR:1.038,95%CI(1.012-1.064),P=0.003]、心衰持续时间[OR:1.111,95%CI(1.021-1.209),P=0.015]、LDL-C水平[OR:0.689,95%CI(0.493-0.963),P=0.029]与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相关。结论:高FT4水平可能增加了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慢性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总黄酮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PLTP、IL-6、CR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祝娉婷 卜平 +4 位作者 孙云 郑新梅 张振刚 张旭东 孙党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讨半枝莲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S病变形成早期血脂水平与血清磷脂转运蛋白(PLTP)、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银杏叶胶囊组、半枝莲总黄酮高、中、低剂量... 目的探讨半枝莲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S病变形成早期血脂水平与血清磷脂转运蛋白(PLTP)、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银杏叶胶囊组、半枝莲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取正常C57BL/6小鼠为对照组,各6只。除模型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羧甲基纤维素钠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阳性对照药与受试药8周。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脂、PLTP、IL-6及CRP的表达水平。取主动脉制作切片、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半枝莲总黄酮中、高剂量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半枝莲总黄酮各组PLTP、IL-6、CPR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LTP与IL-6水平呈正相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IL-6与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半枝莲总黄酮可通过降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PLTP、IL-6、CPR水平而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总黄酮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血脂 磷脂转运蛋白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对急性脑缺血后大鼠脑皮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姜冰 石静萍 +1 位作者 赵薛旭 李作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氨酸(Glutamin acid,glu)含量及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 目的:探讨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氨酸(Glutamin acid,glu)含量及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TPM组动物分别于插线和再灌注时腹腔注射新鲜配置成的TPM混悬液(8mg/ml,80mg/kg)。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测梗死体积百分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脑组织内GABA、glu的含量。结果:TPM组的梗死体积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减少41.8%,;TPM组神经功能评分与缺血再灌注组比有显著改善;TPM组脑组织中GABA含量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glu明显降低(P<0.05)。结论:托吡酯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干扰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兴奋性氨基酸glu的代谢,减少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损伤。提高了脑内GABA的含量,进一步平衡glu的兴奋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高阳 刘广彬 王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 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 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 M 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入院时心率偏快、TIMI分级及GRACE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比例明显降低(30.9% vs 48.6%, P=0.012);院内死亡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 vs 9.3%,P=0.077),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男性(27.9% vs 15.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8,95% CI:1.035~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 CI:1.373~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 C I:1.008~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 C I:1.170~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 CI:0.026~0.306,P=0.000)是3个月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年龄偏大、心功能差、危险程度高,接受 PCI比例低,但性别本身并非预测院内死亡及3个月随访M 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肿周围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的磁共振波谱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澄 王苇 +3 位作者 张新江 殷小平 何玲 符长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1-844,共4页
目的评价1H-MRS在脑血肿周围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对其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5例发病4周内颅内出血(ICH)患者进行MRS检查,观察血肿周围组织的MRS谱线,定量分析NAA变化和检测乳酸峰。结果88%(22/25)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获... 目的评价1H-MRS在脑血肿周围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对其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5例发病4周内颅内出血(ICH)患者进行MRS检查,观察血肿周围组织的MRS谱线,定量分析NAA变化和检测乳酸峰。结果88%(22/25)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获得可以进行分析的谱线。血肿周围NAA/Cr较对侧对称区域降低(11.3±8.5)%(P<0.01),NAA/Cr降低程度与血肿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r=0.674,P<0.05)。6例可见明确的乳酸峰。结论MRS可以应用于血肿周围损伤的研究。血肿周围NAA/Cr降低,在一定前提下反映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部分患者血肿周围出现乳酸峰,但并不足以作为组织缺血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磁共振波谱学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影像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3 位作者 张新江 刘振生 王凌云 李澄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图像表现。根据其位置、CT值、高密度量及24 h随访结果,术后CT图像颅内高密度病灶被分为3型,即Ⅰ型为正常对比剂分布,Ⅱ型为对比剂滞留或渗出,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示Ⅰ型74例(71.8%);Ⅱ型25例(24.3%),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8例,支架植入术6例,动脉溶栓11例;Ⅲ型4例(3.9%),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例,动脉溶栓3例。结论:正确诊断和鉴别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表现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放射学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培他滨联合草酸铂和紫杉醇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36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国勇 杨建国 +2 位作者 丁岩冰 吴健 肖炜明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评估卡培他滨联合苹酸铂和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全组36例患者,口服卡培他滨1250mg·(m^2)^-1·d^-1,连用14d;静脉滴注紫彬醇90mg·(m^2)^-1·d^-1,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 目的评估卡培他滨联合苹酸铂和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全组36例患者,口服卡培他滨1250mg·(m^2)^-1·d^-1,连用14d;静脉滴注紫彬醇90mg·(m^2)^-1·d^-1,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草酸铂100mg·(m^2)^-1·d^-1,第1天,第8天;21d为1周期,用药2~6个周期后进行评估。结果全组34例可评价,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4例,稳定6例,进展3例,有效率为69.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9个月(2~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2~3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和骨髓抑制,多为Ⅰ或Ⅱ度毒性反应,Ⅲ或Ⅳ度毒性反应主要为口腔炎、恶心呕吐、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所有患者均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卡培他滨联合草酸铂和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培他滨 草酸铂 紫杉醇 晚期胃癌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昕 袁晓晨 张振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557,共2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变化以及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按随机单盲平行的原则分为3组:20例服用伊贝沙坦50~75mg qd,20例服用依那普利5~10mg qd,14例服用安慰剂,疗程4周。治...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变化以及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按随机单盲平行的原则分为3组:20例服用伊贝沙坦50~75mg qd,20例服用依那普利5~10mg qd,14例服用安慰剂,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并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的指标变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2±0.14)vs(0.56±0.16),P〈0.05],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22±0.09)vs(0.57±0.11),P〈0.05];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后,PAI-1降低,t-PA水平增高(P〈0.05),并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血纤溶功能异常,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失调,并且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贝沙坦 依那普利 心肌病 扩张型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子泵抑制剂的序贯疗法对Barrett食管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慧 于金凤 +2 位作者 邓彬 丁岩冰 邹广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1-1036,共6页
目的:对比分别以埃索美拉唑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埃索美拉唑镁、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为基础进行治疗,对比患者在治... 目的:对比分别以埃索美拉唑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埃索美拉唑镁、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为基础进行治疗,对比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5周以及治疗后12~24个月的长程维持治疗期内罹患BE的发展变化情况。结果:埃索美拉唑镁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抑制情况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m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症状缓解情况均优于奥美拉唑组和兰索拉唑组(&0.019,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BE的直接治疗作用方面,相对于奥美拉唑组和兰索拉唑组,埃索美拉唑镁组在治疗后化生长度缩减率(P=0.0282)、化生面积减小率(P-0.0226)、鳞状上皮检出率(P=0.001)、混杂上皮检出率(P=-0.003)等评价指标上显示其疗效占优;对BE的预防作用方面,通过对比治疗后检出化生程度加剧的病例数(检出率)等指标,埃索美拉唑镁组与奥美拉唑组和兰索拉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0.483);不良反应发生的监测情况,埃索美拉唑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奥美拉唑组和兰索拉唑组(e=-0.013),显示其安全性较高。结论:基于埃索美拉唑镁的治疗方案更加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可以更好的控制Hp感染,抑制胃酸分泌,缓解、消除GERD对食管黏膜上皮的侵蚀,促进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病变组织的修复,遏制了BE向食管腺癌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BARRETT食管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性脑卒中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健 谢鹏飞 沈祥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15-215,共1页
为探讨青年性脑卒中的特点,我们对1992~1994年2年间收治的30例青年性脑卒中进行回顾性研究。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0例病人,均经头颅 CT 和(或)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证实诊断。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1.5:1。
关键词 青年 病因 诊断 治疗 中风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病灶部位和面积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健 谢鹏飞 沈祥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5-366,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灶部位和面积与心电图 (EKG)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急性脑血管病人 2 66例 (排除病前患有心脏病者 )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测量其损伤部位和面积 ,EKG全导联测量其异常改变。结果 :脑出血组合并EKG异常高...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灶部位和面积与心电图 (EKG)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急性脑血管病人 2 66例 (排除病前患有心脏病者 )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测量其损伤部位和面积 ,EKG全导联测量其异常改变。结果 :脑出血组合并EKG异常高于梗塞组 ,并且小面积损伤引起EKG改变以基底节多见 ,大面积损伤引起的以皮层多见。结论 :脑卒中损伤面积及病灶部位与EKG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基底节小面积损伤和皮层大面积损伤直接或间接的累及下丘脑或更低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病灶部位 病灶面积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明 王军升 +2 位作者 朱锦涛 张小丽 朱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2-854,共3页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HCV-RNA的阳性率,探讨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北3个血透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3例,采集患者病史、输血史、透析...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HCV-RNA的阳性率,探讨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北3个血透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3例,采集患者病史、输血史、透析器复用史等临床资料,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抗HCV抗体及HCV-RNA。结果:30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39例(12.9%),其中HCV-RNA阳性33例(84.6%)。抗HCV(+)组和抗HCV(-)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而抗HCV(+)组患者血液透析时间显著长于抗HCV(-)组[(4.18±3.80)年vs(2.75±3.64)年,P=0.023],输血发生率、透析器复用率也高于抗HCV(-)组(59.0%vs 38.3%,P=0.014;28.2%vs 3.4%,P<0.001)。尽管抗HCV(+)组患者转氨酶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抗HCV(-)组患者,转氨酶异常的患者也较未感染者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患者(76.9%和79.5%)的转氨酶水平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史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血透患者HCV感染的监测主要检测抗HCV抗体,必要时应进一步监测HCV-RNA;转氨酶水平不宜作为判断血透患者HCV感染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血液透析 转氨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附二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刚 张新江 符长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69-471,共3页
1996年,Hinchey等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 1996年,Hinchey等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因此,2000年Casev等对其重新命名,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笔者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诊断与治疗的2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高血压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脑出血灶周水肿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苇 张新江 +3 位作者 殷小平 符长标 李澄 张苏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5期326-331,共6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急性期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性质及形成机制。方法对满足检查条件的连续发病2周内的4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DWI成像,测量血肿周围1cm区域和水肿区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情况,对水肿区相对ADC与水肿体积...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急性期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性质及形成机制。方法对满足检查条件的连续发病2周内的4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DWI成像,测量血肿周围1cm区域和水肿区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情况,对水肿区相对ADC与水肿体积做相关分析。结果44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均存在水肿,40例患者血肿周围ADC升高,水肿区ADC较对侧对称区域升高58.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血肿周围1 cm区域较对侧对称区域ADC升高24.1%;水肿区相对ADC与绝对水肿体积和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P=0.003)。另4例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区ADC降低。结论急性期大部分血肿周围水肿ADC升高,血管源性水肿是其主要的发生机制;少数患者血肿周围水肿ADC下降,提示细胞毒性水肿占主导地位,患者病情多危重,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弥散加权成像 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系统论角度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褚澄 薛利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7-339,共3页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逐渐增加。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学基础,系统论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系统论的原则,分别从整体性、层次性与时序性三个层面出发,通过近年...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逐渐增加。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学基础,系统论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系统论的原则,分别从整体性、层次性与时序性三个层面出发,通过近年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学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思路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苇 殷小平 +4 位作者 张新江 何玲 李澄 漆剑频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0期989-991,共3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观察脑出血后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其机制和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0例发病2周以内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动态磁化增强灌注成像。6例发病24h脑出血患者行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EST)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观察脑出血后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其机制和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0例发病2周以内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动态磁化增强灌注成像。6例发病24h脑出血患者行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EST)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血肿周围MTT较对侧延长,平均延长(0.458±0.945)s(P<0.01),MTT延长与血肿体积无明显相关性(r=0.32,P=0.08)。6例行FAIREST灌注成像2例血肿周围CBF较对侧明显减低,3例变化不明显,1例上升。结论:本组磁共振灌注成像未发现脑出血周围组织不可逆转的缺血,但存在血肿周围组织血量减少。FAIREST技术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 灌注成像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