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理生理学机制
1
作者 金鑫 王燕 +2 位作者 刘斯平 王志兵 张志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08,共5页
目的采用规范性分析策略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图、脑血流(CBF)图、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及人脑空间基因转录图谱的相关性,分析PRES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PRES颅脑MRI,于T1WI勾画病... 目的采用规范性分析策略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图、脑血流(CBF)图、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及人脑空间基因转录图谱的相关性,分析PRES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PRES颅脑MRI,于T1WI勾画病灶ROI并将其配准至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MNI)标准空间,叠加后获得PRES空间分布频率图;利用空间相关分析分别计算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频率图与基于大样本所获脑微血管密度图、CBF图及脑代谢影像学标准模板的相关性;基于艾伦人脑图谱基因表达数据解码潜在相关基因表达,观察其与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PRES累及部位空间分布频率图与脑微血管密度、CBF及各神经递质分布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PLS1加权基因、VEGF-A基因、AQP-4基因及RGS2基因均与PRES累及部位的空间分布相关(r=-0.363~0.653,P均<0.05),以KCNAB3基因权重最高(Z=17.288)。结论PRES风险或保护基因在大脑区域的空间模式与PRES累及部位分布具有相关性,倾向于支持用于解释PRES发生、发展的精氨酸抗利尿激素(AVP)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病理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斯平 张宗军 +1 位作者 卢光明 张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0例肿块均位于侧脑室Monro孔附近,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病灶...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0例肿块均位于侧脑室Monro孔附近,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囊变5例、钙化2例;MRI平扫,1例肿瘤呈实体性,余肿瘤均伴有大小不等的囊变,肿块实体部分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肿块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MRI影像上有一定特征性,合理应用其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金鑫 李建瑞 +3 位作者 陆梦洁 王兴东 李德龙 张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8-692,共5页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通过不同序列MRI检查方法,观察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受累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NS组癫发作(χ~2=9.255,P=0.002)、视觉障碍(χ~2=7.005,P=0.008)发生率高于SLE组;而SLE组则以双侧侧脑室旁(校正χ~2=5.377,P=0.020)、基底节区(校正χ~2=4.825,P=0.028)和半卵圆中心(χ~2=8.113,P=0.004)受累为主;两组影像学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9),NS组顶枕叶型分布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SLE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6);与NS组相比,经药物治疗后SLE组患者预后更佳、病程更短(t=2.612,P=0.013)。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所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理解该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肾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原发不典型类癌影像学表现
4
作者 金鑫 黄文平 +3 位作者 沈杰 张伟 李德龙 俞同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6-1209,共4页
目的观察胸腺原发不典型类癌(pTA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pTAC胸部CT和MRI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pTAC均为前纵隔单发病灶,5个位于偏右、3个偏左,最大径3.5~16.0 cm、中位最大径8.3 cm;7个呈团块状、1个... 目的观察胸腺原发不典型类癌(pTA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pTAC胸部CT和MRI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pTAC均为前纵隔单发病灶,5个位于偏右、3个偏左,最大径3.5~16.0 cm、中位最大径8.3 cm;7个呈团块状、1个呈分叶状,边界均清晰;CT均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囊变和坏死,2个内见钙化;MR T1WI均呈等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见弥散受限,表观弥散系数(ADC)0.23×10^(-3)~1.12×1^(0-3)mm^(2)/s,中位ADC为0.64×10^(-3)mm^(2)/s;增强后7个病灶不均匀中度强化、1个不均匀轻度强化;4个见瘤内血管。8例中,3例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合并或不合并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4例胸膜转移,4例骨转移(累及邻近肋骨及颈、胸椎),1例肝转移。结论pTAC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诊断显像 类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小肠造影与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对Crohn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可乐 李响 +3 位作者 王兴东 李德龙 朱庆强 陈文新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常规MR小肠造影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评估Crohn病(Crohndisease,CD)患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CD常规MR小肠造影及DWI特征,基于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壁DWI信号及... 目的探讨常规MR小肠造影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评估Crohn病(Crohndisease,CD)患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CD常规MR小肠造影及DWI特征,基于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壁DWI信号及ADC值、肠腔狭窄后扩张、"木梳征"、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瘘管、溃疡、脓肿、腹腔蜂窝织炎10个征象,制定CD活动性的MR影像诊断标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CD活动性的诊断效能,3.0 T MRI与临床及病理评估CD活动度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分析,非活动性CD肠壁及活动性CD肠壁ADC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共评估了232组肠段,共发现116组肠段有异常。受累肠壁的平均厚度为(8.18±0.29)mm。49例CD,病变活动期41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中~重度强化、溃疡、肠腔狭窄后扩张、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蜂窝织炎,发生例数分别为:(33、39、21、18、22、19、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567、30.467、7.171、5.552、7.790、6.055、6.055,P<0.05或0.01)。CD活动期,DWI(b=1000)显示病变肠壁呈明显高信号,信号明显高于非活动期CD肠壁。活动期CD肠壁ADC值(0.89~1.31)×10-3 mm2/s,平均(1.08±0.12)×10-3 mm2/s。非活动期CD肠壁ADC值(1.16~1.56)×10-3 mm2/s,平均ADC值(1.35±0.15)×10-3 mm2/s。非活动期CD肠壁ADC值升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6,P<0.01)。ROC分析鉴别CD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ADC值诊断阈值为1.145×10-3 mm2/s,在该阈值时,CD活动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2%。MR小肠造影诊断CD活动度评分为7.63±1.06,其中40例患者的评分>5分,诊断为CD活动期。MR小肠造影与DWI相结合,对CD活动性的定位准确率为100%,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88.9%,Kappa值为0.832(P<0.05)。结论在传统的MRI序列基础上,应用DWI成像技术,对于CD活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小肠造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MRI动态增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馨 李响 +1 位作者 刘斯平 王振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通过MRI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解剖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上腹部MRI扫描资料,筛除肝脏手术、肝脏病变以及肝外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的病变。MRI扫描序列包括T1WI正反相位双回波序列,T2WI脂肪抑制... 目的:通过MRI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解剖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上腹部MRI扫描资料,筛除肝脏手术、肝脏病变以及肝外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的病变。MRI扫描序列包括T1WI正反相位双回波序列,T2WI脂肪抑制序列及应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动态增强序列。结果:24例(22.9%)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限性信号减低,其中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分别为10例、24例及6例。24例中仅3例反相位图像上镰状韧带旁肝实质信号降低,其余21例(87.5%)正反相位信号未见变化。结论: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仅少数部分由于局灶性脂肪沉积所致,大部分可能与肝脏异常引流静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状韧带 假性病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