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州早茶文化的形成与价值
1
作者 仇雨景 朱季康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6,共6页
扬州早茶文化在扬州地域美食文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并发扬和传承,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为扬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机理深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融合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中。扬州早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传... 扬州早茶文化在扬州地域美食文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并发扬和传承,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为扬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机理深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融合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中。扬州早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承历史文化、反映社会变迁、丰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是见证城市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独特视角,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更是扬州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扬州早茶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饮酒看晚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世俗化——以S.6452—3、S.6452—5号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李文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由吐蕃占领和统治所造成的佛教戒律松弛的问题,一直到晚唐五代北宋初年依然没有解决,诸如饮酒、食肉、蓄奴、敛财,甚至是娶妻等违反释门戒律的行为,普遍存在于其时的敦煌佛教界。除了削发、着僧衣、吃斋、念佛等例行功课外,僧侣的生活... 由吐蕃占领和统治所造成的佛教戒律松弛的问题,一直到晚唐五代北宋初年依然没有解决,诸如饮酒、食肉、蓄奴、敛财,甚至是娶妻等违反释门戒律的行为,普遍存在于其时的敦煌佛教界。除了削发、着僧衣、吃斋、念佛等例行功课外,僧侣的生活方式几与俗世民众没有差别,过着一种出家而又不离家、是僧而又非僧的世俗生活。以酒戒而言,晚唐五代北宋初年的敦煌诸寺非但没有受到酒戒的约束,反而呈现愈发松弛的态势。僧侣普遍饮酒正可视为晚唐五代北宋初年敦煌佛教界世俗化倾向的明显表征,S.6452—3、S.6452—5号文书所反映的北宋初年净土寺常住酒库酒水支出帐目,则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敦煌 饮酒文化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风雅自此萌:论江苏地区高等(高等级)教育的诞生
3
作者 朱季康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156,166,共6页
先秦与秦朝时期,江苏地区开始出现高等(高等级)教育的形式,但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两汉时期,江苏高等(高等级)教育在制度与教学内容上有所提升,实现了由初等教育向高等(高等级)教育的转变。从对先秦及秦汉时期江苏地区高等教... 先秦与秦朝时期,江苏地区开始出现高等(高等级)教育的形式,但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两汉时期,江苏高等(高等级)教育在制度与教学内容上有所提升,实现了由初等教育向高等(高等级)教育的转变。从对先秦及秦汉时期江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实际考察中发现,其历史内涵应具有超越一般蒙学及基础文化教育的层次,具有较高程度的经学教育与研究,在某种范围内为政权输送高级官僚的职能。同时,江苏地区高等教育具有官私立并萌性、区域不平衡性、家学奠基性等三个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江苏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今教育史学科危机及出路的思考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季康 胡金平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当今教育史学科隶属于教育学学科体系,目前的教育史学科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危机。其危机表现是课程危机,但实质是由于其学科的学术危机而引发。热衷于理论而不善于与实际结合;研究者的实证史学功力与运用明显不足;制度化、模式化、... 当今教育史学科隶属于教育学学科体系,目前的教育史学科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危机。其危机表现是课程危机,但实质是由于其学科的学术危机而引发。热衷于理论而不善于与实际结合;研究者的实证史学功力与运用明显不足;制度化、模式化、概念化教育研究一家独大,缺少历史学研究的细致与多样;对分析的教育历史学与教育史概念的混淆等。对实践性的单纯追求不是解决教育史学科危机的根本办法,只有重视作为教育史学科的双重属性之一的历史学属性,解决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危机,才有可能解决教育史学科的全面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学科 学术危机 历史学属性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及日本等国近代儿童保育理念的引介——民国时期学者的观察(1912-1949)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季康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共8页
儿童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主张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侧重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朱季康与孔祥德(Hsiang Kung)对民国... 儿童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主张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侧重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朱季康与孔祥德(Hsiang Kung)对民国时期学者之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儿童保育理念的引介情况进行了研究,涉及幼儿基本养护、幼儿身体素质分析、幼儿生长阶段及生理心理反应、幼儿与周围环境关系及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我们认为,这些引介内容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范逢春则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切入留守儿童这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伴生社会问题,从留守儿童整体性治理的目标出发,重申国家与政府的责任,经由责任分层、主体整合、制度化和操作化的路径,构建留守儿童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框架,为治理的主导者提供系统有效的对策建议。行红芳认为,调整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实现福利供给与需要的平衡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对儿童福利政策及服务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预防"脆弱儿童"事件的再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学者 民国时期 儿童保护 近代化 欧美 保育 儿童福利 引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妇女身份的转变对幼儿公育思想的影响——基于民国学者视野的考察(1912-1949)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季康 孔祥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7,共7页
民国时期,妇女从事职业、服务社会的趋势及妇女解放运动,造成了妇女身份地位的历史转变,并因此与妇女的传统育儿劳动产生矛盾。民国学者希冀通过幼儿公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此矛盾,提出了许多设想,丰富了民国学前教育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民国 妇女 幼儿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皇国史观”思想的演进与甲午战争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新国 周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87,308-309,共6页
"皇国史观"又称"国体史观",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日本军国主义动员的精神主脉。它的思想因子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汉字书写的日本古典《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中世纪的《倭姬命世纪》所包涵... "皇国史观"又称"国体史观",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日本军国主义动员的精神主脉。它的思想因子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汉字书写的日本古典《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中世纪的《倭姬命世纪》所包涵的"日本神国论"和"八纮为宇"。此后,经过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镰仓时代的北畠亲房和江户时期的山鹿素行、本居宣长,尤其是佐藤信渊、吉田松荫和福泽谕吉等人的阐发、发酵,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先导。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皇国史观"的重要实践,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实现了兼并朝鲜、侵占台湾的目标,进而推进其"称霸世界"的战略,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日本整个国家推向毁灭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皇国史观 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文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3,共10页
唐高宗在礼仪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成功举行封禅典礼之后,又开始积极推动明堂创制及其礼仪的讨论,并先后提出明堂"九室"内样和明堂建筑形制的定本。明堂创制并非单纯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而是包含有复杂的现实政治内涵... 唐高宗在礼仪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成功举行封禅典礼之后,又开始积极推动明堂创制及其礼仪的讨论,并先后提出明堂"九室"内样和明堂建筑形制的定本。明堂创制并非单纯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而是包含有复杂的现实政治内涵,推动明堂创制乃是唐高宗实现政治上去贞观化、树立个人政治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试图实现超越唐太宗功业的政治心态。唐高宗在其统治后期与武则天之间的权力之争愈趋激烈,令他无暇亦无力于制度文化建设,是明堂在其统治时期最终未能创建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礼制 唐高宗 武则天 明堂 政治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维桢《史通评》编纂考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嘉川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8,共9页
关于李维桢、郭孔延、《史通》三者之间的关系,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错误较多,不足尽据。李郭二人是各自撰写自己评论《史通》的著作的,并没有相约著书,不存在年轻的郭孔延为年长的李维桢续作评释的情况,相反倒是郭孔延写作在前,... 关于李维桢、郭孔延、《史通》三者之间的关系,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错误较多,不足尽据。李郭二人是各自撰写自己评论《史通》的著作的,并没有相约著书,不存在年轻的郭孔延为年长的李维桢续作评释的情况,相反倒是郭孔延写作在前,李维桢反在其后。郭孔延是依据李维桢提供的张之象校刻本《史通》修订其书的,并非没有见到张之象刻本。李维桢也应该是依据这一刻本来撰写其书的。二人著作的合刊本不是出自二人之手,而是出自第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维桢 郭孔延 张之象 《史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福保与近代中国营养卫生科学的传播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进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107,共4页
晚清民国时期,丁福保出版发行了一大批营养卫生学著述,为近代中国营养卫生科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丁福保对近代营养卫生科学的推介,既显示出相当的科学性,又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关键词 丁福保 近代中国 营养卫生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佛教的区域性特色及其人文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尚全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汉魏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分布在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和长江流域。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是皇族和士大夫信仰的佛教,而长江流域的墓葬出土的佛教文物,则表明佛教与民间丧葬风俗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首先草... 汉魏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分布在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和长江流域。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洛阳及其以东各郡国是皇族和士大夫信仰的佛教,而长江流域的墓葬出土的佛教文物,则表明佛教与民间丧葬风俗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首先草根化。汉魏时期的佛教信仰,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佛教都是一种祭祀工具,日本学者称之为"道教的佛教"。汉魏佛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在洛阳和建业的政治中心,佛教的祭祀功能表现为为现实生活祈福,满足上流社会的重生需求,而在长江流域的民间,则表现为祈祷祖先在彼岸世界过上美好生活。祭祀化的汉魏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地认为,佛教文化并非外来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的中国化 祭祀佛教 皇族佛教 民俗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深《史通会要》“摭刘知几之精华”吗?
12
作者 王嘉川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55,共9页
明清时期,陆深《史通会要》一直被认为是采《史通》精华而成。二十世纪以来,虽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但新近的研究成果不仅仍坚持明清时期的观点,而且还更甚其词地称其"发展了《史通》","使《史通》的基本要义更加凸现&qu... 明清时期,陆深《史通会要》一直被认为是采《史通》精华而成。二十世纪以来,虽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但新近的研究成果不仅仍坚持明清时期的观点,而且还更甚其词地称其"发展了《史通》","使《史通》的基本要义更加凸现"。但逐篇考察和梳理《史通会要》与《史通》内容的应合关系,可知这些学界新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史通会要》并没有使"《史通》的精华部分更加突出",相反却隐没了不少《史通》真正的精华,因而也就未能"使《史通》的基本要义更加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几 《史通》 陆深 《史通会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连氏夏政权职官制度考论
13
作者 李文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69,共6页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颇有建树,体现在官制方面,就是建立了一套"胡汉杂糅"、新旧并用的职官制度。赫连夏的中央官制构成中,既继承和保留了三公制、司隶校尉等两汉旧制的因素,也有对三省制等魏晋新制的吸收和利...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颇有建树,体现在官制方面,就是建立了一套"胡汉杂糅"、新旧并用的职官制度。赫连夏的中央官制构成中,既继承和保留了三公制、司隶校尉等两汉旧制的因素,也有对三省制等魏晋新制的吸收和利用,诸如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御史台等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在夏政权的中央官制中都有所反映。赫连夏的中央官制中,还有一套与魏晋武官制度相似度较高的中央武官系统。除中央官制外,赫连夏并不算完善的地方职官系统则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但无论是称为州牧,还是称为刺史,赫连夏的地方长官均非虚设,而是有其实际管辖权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连勃勃 职官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