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9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粳稻品种近60年演进过程中产量与形态生理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3 位作者 薛亚光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而这又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自早期的50年代品种,结实率逐步提高,但90年代品种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结实率有下降的趋势,穗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随着品种演进,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同步提高,以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明显,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但现代超级稻品种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在结实期下降较快。品种改良提高了抽穗期总叶面积、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粒叶比,还增加了穗长、着粒密度、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目。由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品种,植株高度降低,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显著上升,升至120cm左右。抽穗期顶三叶叶片角度则随品种更替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随品种演进,粳稻的农艺、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明显改良,但超级稻较低的结实率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演进 产量 形态 生理 超级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在江苏省不同纬度点的播期效应 被引量:19
2
作者 沈新平 沈晓燕 +2 位作者 顾丽 龚丽萍 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680,共4页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的纬向性递变特征,种植的适宜区域在扬州至东海间,并以偏北地区(建湖、东海)较优,而在江苏的南北两端(昆山、沛县)要显著差于中间地带。在各稻作区稻米的垩白率(度)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并且在江苏北部地区更易受播期调节。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因此,在高产条件下适当迟播栽培,是降低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的优质生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垩白 纬度 播期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2 位作者 孙小淋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37-2044,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同一类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在品种演进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稻米的垩白度显著降低,崩解值变大,消减值变小,稻米中的清蛋白、谷蛋白、赖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醇溶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及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和产量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品质 产量 氨基酸 蛋白质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45
4
作者 张耗 黄钻华 +2 位作者 王静超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0-1030,共11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SDC)和超级稻(SR)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SDC)和超级稻(SR)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重密度、根长、根长密度和根直径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自抽穗期,地上部干物重随品种演进显著增加。在分蘖中期和穗分化始期,超级稻品种的根冠比显著大于其他类型品种,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分蘖中期,随品种演进,比根长显著降低,但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早期和中期,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的增多导致总颖花量的增加。回归分析表明,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改善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促进了现代品种特别是超级稻品种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根系形态/生理 产量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43
5
作者 潘学彪 陈宗祥 +1 位作者 左示敏 张亚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4,共3页
分析了江苏省杂草稻蔓延危害的原因,提出以稻田耕翻为主、配合使用清洁种源、人工除草和合理轮作等综合防控杂草稻危害的策略。
关键词 杂草稻 合理轮作 土壤耕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小虎 钟卫国 +7 位作者 李标 潘斌清 端木李玲 俞良 胡江 端木银熙 梁国华 钱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9-738,共10页
利用2013-2015年江苏省粳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在株高、分蘖率和每穗总粒数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竞争优势,但成穗率、有效穗数... 利用2013-2015年江苏省粳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在株高、分蘖率和每穗总粒数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竞争优势,但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为负优势,杂交粳稻在产量上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杂交粳稻产量贡献最大。杂交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各类型品种(组合)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他品质性状。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均偏低,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总体强于常规粳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弱于常规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中粳较弱,杂交晚粳较强。综上所述,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中在提高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基础上应加强垩白性状的改良,并重视综合抗病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常规粳稻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典型区农田土壤及小麦中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被引量:76
7
作者 陈京都 戴其根 +7 位作者 许学宏 仲晓春 郭保卫 郑超 张洪程 许轲 霍中洋 魏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87-3496,共10页
为了研究江苏省典型区地震带农田土壤和小麦中重金属的污染,在具有代表性的农田采集收获期小麦及耕层土壤,分析和评价了土壤和小麦中重金属Cu、Pb、Cd、Ni、Cr、Hg、As和Zn的含量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Cd、Zn、Pb的含量均超... 为了研究江苏省典型区地震带农田土壤和小麦中重金属的污染,在具有代表性的农田采集收获期小麦及耕层土壤,分析和评价了土壤和小麦中重金属Cu、Pb、Cd、Ni、Cr、Hg、As和Zn的含量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Cd、Zn、Pb的含量均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Cr、Cu、Ni和As分别有25.64%、97.44%、92.31%和92.31%的土壤样品中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Hg的含量均在背景值以下;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Ⅱ级标准相比,Cd的含量均超出标准限值,其它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标准限值以下。土壤中重金属相关分析表明,Cd、Cu、Cr、Ni、Pb、Zn、As具有相同的来源的可能性较大,而Hg与Cd、Cu、Cr、Ni、Pb、Zn、As的来源均不相同。以NY 861—2004为评价标准,小麦籽粒Pb、Cr、Hg、Ni、As样品超标率分别为100%、58.97%、33.33%、10.26%、2.56%,Cu、Zn和Cd没有样品超标,由此可见小麦籽粒中Pb的污染最为严重。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评价指数法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江苏省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值,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从单项污染指数来看只有Cd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它元素均在安全范围以内,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中度污染水平,从潜在生态评价指数法来看,研究区域表现为很强的生态危害,并以Cd为主要污染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区 土壤 小麦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江苏滨海盐碱地棉花产量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勇 衡丽 +4 位作者 李华 徐建峰 符建美 张祥 陈德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以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种植方式(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高垄不覆膜)对盐碱地棉花产量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洒土壤改良剂+覆... 以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种植方式(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高垄不覆膜)对盐碱地棉花产量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洒土壤改良剂+覆膜和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2种种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进一步分析表明这2种种植方式最有利于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同时阻止了可溶性糖含量积累;有助于棉花对K^+的吸收,抑制对Na^+的吸收,使得K^+/Na^+比值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滨海盐碱地 棉花 产量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帅 刘昆 +3 位作者 李思宇 叶凡 王俊 刘立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6,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急需推广和应用更加轻简的水稻栽培方式,以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水稻直播因具有省工省力、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水稻机械化、轻...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急需推广和应用更加轻简的水稻栽培方式,以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水稻直播因具有省工省力、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直播方式会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水稻地上部形态和产量形成。本文综合分析了水直播和旱直播2种主流直播方式下水稻根系分布、根长、根直径、根数等形态指标和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液、根系分泌物等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并从根系生长发育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直播对水稻根系细胞结构的影响和培育适宜不同直播方式的水稻品种方面提出了未来加强直播水稻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直播 旱直播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产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直播稻发展现状、问题及技术对策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明 崔军军 +6 位作者 李强 巢道平 王美娥 张平 曹晓利 赵田芬 张祖建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5期19-20,共2页
近年来,江苏省直播水稻发展很快,已成为省内不可忽视的主要稻作方式之一。为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阐述了江苏省近年来直播稻生产的现状,分析了直播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直播稻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直播稻 现状 主要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华小龙 周丽瑶 +1 位作者 徐烨 霍中洋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提升了稻米的营养品质,改善了米粉的RVA谱黏滞特性,提升了南粳46的综合食味水平,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46 缓混肥 侧深施肥 品质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与生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05
12
作者 魏海燕 张洪程 +7 位作者 张胜飞 杭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马群 张庆 刘艳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9-436,共8页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了225kghm-2施氮条件下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氮高效型水稻的根干重、根系体积、总...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了225kghm-2施氮条件下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氮高效型水稻的根干重、根系体积、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氮低效型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根冠比显著大于氮低效型,而抽穗和成熟期则表现相反趋势。成熟期前,氮高效型水稻的根系α-NA氧化量极显著大于氮低效型,而成熟期,氮高效型中杂交水稻的根系α-NA氧化量略低于个别氮低效型水稻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的根干重、根系体积、根系的α-NA氧化量、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植株的根冠比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抽穗和成熟期则呈极显著负相关。氮高效型水稻在其一生中具有良好的根系形态和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为植株大量吸收和高效利用氮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地下部与地上部的合理比例及协调生长也是促进植株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土壤水分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被引量:77
13
作者 刘凯 张耗 +2 位作者 张慎凤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以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土壤水分和灌溉方式对产量、米质、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内源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WW(保持水层,well-watered)或CI(常规灌溉,convention... 以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土壤水分和灌溉方式对产量、米质、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内源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WW(保持水层,well-watered)或CI(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相比,土壤轻度落干(MD,moderate soil-drying,土壤水势保持在-10~-30kPa)和轻干湿交替灌溉(W-MD,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drying irrigation,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25kPa时复水)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降低了垩白度和消减值;土壤干旱(SD,severesoil-drying,土壤水势保持在-40~-60kPa)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dryingirrigation,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50kPa时复水)则使稻米品质变劣。MD和W-MD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乙烯释放速率,增加了灌浆中后期籽粒中蔗糖合酶(Su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淀粉合酶(St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SD和W-SD处理则提高了籽粒内源乙烯释放速率,降低了上述各酶的活性。说明结实期土壤轻度落干或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籽粒SuS、AGP、StS和SBE活性的增强和内源乙烯水平的降低是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水分 品质 淀粉合成关键酶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9
14
作者 徐国伟 王贺正 +2 位作者 翟志华 孙梦 李友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2-141,共10页
为了探讨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防雨棚池栽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轻度水分胁迫(-20 k Pa)和重度水分胁迫(-40 k Pa)3种灌溉方式及不施氮肥,中氮(normal nitrogen,MN,240 kg/... 为了探讨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防雨棚池栽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轻度水分胁迫(-20 k Pa)和重度水分胁迫(-40 k Pa)3种灌溉方式及不施氮肥,中氮(normal nitrogen,MN,240 kg/hm2)和高氮(high nitrogen,HN,360 kg/hm2)3种氮水平,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对根系形态、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氧化力、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轻度水分胁迫增加了主要生育期根长、根质量、根质量密度、根系氧化力、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根系氮代谢酶活性,降低穗分化后水稻根冠比,且与MN耦合后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该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重度水分胁迫则降低根长、根质量、根系活力及氮代谢酶活性,增加主要生育期根冠比。相关分析表明:幼穗分化始期至成熟期根冠比与水稻籽粒产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其他根系形态、根系氧化力及氮代谢酶活性均与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根系质量、根质量密度及根冠比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呈负相关,而穗分化至成熟期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及穗分化至抽穗期根系氧化力均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表明通过适宜的水氮耦合调控,创造良好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力和氮代谢酶活性,将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认识水氮耦合下根系形态生理差异、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胁迫 水氮耦合 根系形态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和灌浆早期高温对耐热性不同籼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被引量:91
15
作者 曹云英 段骅 +3 位作者 杨立年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2-521,共10页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的花粉可育率、受精率,而耐热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明显降低热敏感品种的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且抽穗期高温处理影响大于灌浆早期处理。高温胁迫显著增加耐热品种黄华占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影响不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籽粒ATP酶活性,耐热品种结果则相反。高温处理增加两类品种叶片温度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耐热品种增降的幅度显著小于热敏感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较低的叶片温度,较强的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及较高的籽粒ATP酶活性是耐热性品种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也是耐热品种的重要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 产量 耐热性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原因 被引量:62
16
作者 刘立军 杨立年 +2 位作者 孙小淋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72-1680,共9页
以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SSNM的施氮量较常规施肥方法(FFP)降低了48.1%~63.0%,产量提高了0.1%~9.3%。SSNM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较FFP提高了31.4%~56.8%和... 以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SSNM的施氮量较常规施肥方法(FFP)降低了48.1%~63.0%,产量提高了0.1%~9.3%。SSNM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较FFP提高了31.4%~56.8%和143.6%~166.0%。水稻氮吸收高峰出现在穗分化期至抽穗期,此阶段SSNM处理氮的吸收量和其占最终总吸收量的比例均明显高于FFP。抽穗后SSNM水稻的吸氮量也明显高于FFP。自幼穗分化期开始,SSNM水稻根系重量和根系活力(尤其是单茎占有的根系活性)逐步超过FFP。SSNM明显提高了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水稻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和Fd-谷氨酸合酶的活性。抽穗后SSNM处理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高于FFP,上述结果表明SSNM有利于促进水稻中后期根系生长,提高物质生产和养分吸收,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 氮肥利用率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17
作者 薛亚光 陈婷婷 +3 位作者 杨成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了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粒叶比、灌浆中后期叶片光合速率、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产量增加了31%,氮肥农学利用率(单位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增加了57%。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植株生长,进而获得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高产高效 氮肥利用率 实地养分管理 精确灌溉 植株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分裂期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被引量:110
18
作者 曹云英 段骅 +3 位作者 杨立年 王志琴 周少川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34-2142,共9页
以两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减数分裂期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5℃)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3℃)为对照,研究减数分裂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热敏感品种双桂1号的... 以两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减数分裂期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5℃)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3℃)为对照,研究减数分裂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热敏感品种双桂1号的花药开裂率及花粉育性,对耐热品种黄华占影响较小;明显降低了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耐热品种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品种;热敏感品种粒宽显著缩短,长宽比显著增大,而对耐热型品种影响不大;明显降低了水稻的根系活力和幼穗的核糖核酸(RNA)含量,显著增加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热敏感品种变化幅度大于耐热品种;显著增加了耐热品种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无显著影响。总之,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强、RNA含量高、MDA含量低及乙烯合成少是耐热性品种在高温胁迫下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数分裂期 高温 耐热性 产量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陈露 张伟杨 +3 位作者 王志琴 张耗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2-1423,共12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和360 kg hm^-2(高氮, HN)3种氮肥用量处理,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品种改良逐步提高,在0N、MN和HN条件下,由20世纪50年代早期品种到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64、5.89~5.93和8.45~8.62 t hm^-2。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在MN处理下具有较高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成穗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着粒密度、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指标。这些结果表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响应较现代超级稻品种敏感,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水平下具有更高的产量。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品种改良增加产量以及超级稻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物质生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种改良 氮肥 产量 群体质量 超级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早发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氮素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猛 倪川 +3 位作者 康钰莹 毛雨欣 叶苗 张祖建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目的】探讨水稻分蘖早发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氮素调控效应,为丰产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分蘖速度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分蘖期不同供氮水平,分析水稻分蘖特性及光合... 【目的】探讨水稻分蘖早发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氮素调控效应,为丰产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分蘖速度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分蘖期不同供氮水平,分析水稻分蘖特性及光合同化、根系活力、植株氮浓度、分蘖节激素含量等农艺生理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结果】根据最大分蘖数和分蘖发生速率的差异,汕优63、两优培九和R3012表现为分蘖早发,扬稻6号表现居中,两个粳稻品种淮稻5号和南粳9108则表现为分蘖较慢。分蘖早发品种的分蘖特性对氮素较其他品种敏感。分蘖早发品种的生物量、每盆穗数和产量,分蘖期的植株氮浓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伤流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根系较为发达,分蘖节生长素含量较低,细胞分裂素含量则高于其他品种。分蘖早发品种相关农艺和生理性状对氮素也普遍较其他品种敏感。在各类型品种中也可见同样趋势的品种差异。【结论】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根系活力,较强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分蘖节较低的生长素、独脚金内酯含量和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是水稻品种分蘖早发的重要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早发 光合速率 根系活力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