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OsAAP13改良稻米品质
1
作者 吴凌珺 盛淑婕 +4 位作者 单欣兰 周恺 卞天宇 董雨泽 杨宜豪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4-702,共9页
【目的】水稻Oryza sativa品质改良已成为中国现代育种研究的核心课题。解析相关基因对稻米蛋白质、淀粉及蒸煮食味特性的调控作用,对稻米品质改良的遗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3个粳稻品种‘武运粳30’‘Wuy... 【目的】水稻Oryza sativa品质改良已成为中国现代育种研究的核心课题。解析相关基因对稻米蛋白质、淀粉及蒸煮食味特性的调控作用,对稻米品质改良的遗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3个粳稻品种‘武运粳30’‘Wuyungeng 30’、‘南粳9108’‘Nangeng 9108’、‘扬粳158’‘Yanggeng 158’胚乳中高效表达的OsAAP13基因(LOC_Os04g39489)进行了敲除,构建了相应的突变体。综合测定农艺性状、蛋白质与淀粉质量分数及食味值,结合多遗传背景验证基因功能。【结果】OsAAP13在花后第5天的种子中表达较强。农艺性状及稻米理化特性测定发现:OsAAP13敲除并未影响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但显著降低了稻米中总蛋白质量分数(7.8%~15.8%)及部分组分蛋白质量分数(球蛋白5.5%~21.1%和谷蛋白9.0%~15.8%);总淀粉质量分数在各突变体中有一定上升(2.1%~8.7%),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4.0%~6.9%);突变体米饭食味测定表明:稻米适口性获得了有效改善(2.9%~11.6%)。【结论】敲除OsAAP13可在保证水稻品种优良农艺性状的基础上,有效改良稻米多个理化指标并改善稻米食味值,为未来水稻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米品质 CRISPR/Cas9 OsAAP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姚金保 张鹏 +4 位作者 余桂红 马鸿翔 杨学明 周淼平 张平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 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在12个试点的籽粒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试验中,基因型效应(G)、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分别占淮南和淮北处理平方和的89.55%和70.71%,基因型效应分别占3.10%和12.89%,互作效应分别占7.35%和16.19%。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两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淮南60.54%和淮北56.53%的互作平方和。在本年度特定的气候条件下,15个淮南小麦品种(系)中,宁红1479、金丰1701和盐麦0816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4个淮北小麦品种(系)中,保麦1702、淮核16174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2个试点中,淮南以南通、扬州和金湖试点的分辨力最强;淮北以响水、徐州和宿豫试点的分辨力最强。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两组试验的高产品系对某些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MMI模型 稳定性 适应性 试点鉴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与穗颈瘟抗性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军 宫丹妮 +5 位作者 杨杰 朱金燕 范方军 李文奇 王芳权 仲维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稻瘟病是江苏省粳稻的主要病害,以穗颈瘟的危害最为严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明确江苏省粳稻穗颈瘟的主要抗病基因以及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型,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h、Pi-km的功能标记对2... 稻瘟病是江苏省粳稻的主要病害,以穗颈瘟的危害最为严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明确江苏省粳稻穗颈瘟的主要抗病基因以及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型,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h、Pi-km的功能标记对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65份审定的粳稻品种中同时含有3个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品种6份,占审定品种的9.2%;同时含有2个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品种23份,占审定品种的35.4%;含有1个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品种27份,占审定品种的41.5%;不含有这4个抗病基因的品种9份,占审定品种的13.9%。2014年穗颈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含有3个抗病基因的6份品种均表现为抗穗颈瘟;含有2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中19份品种抗穗颈瘟,4份品种感穗颈瘟;含有1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中12份品种抗穗颈瘟,15份品种感穗颈瘟;不含有这4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中1份品种抗穗颈瘟,8份品种感穗颈瘟。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m与穗颈瘟的抗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81、0.11和0.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k^h与穗颈瘟抗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稻瘟病 穗颈瘟 稻瘟病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淮北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姚金保 周淼平 +3 位作者 马鸿翔 王化敦 张平平 宋桂成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73-77,共5页
为评价小麦新品种(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丰产稳定性,应用高稳系数(high-stably coefficient,简称HSC)法与常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2017—2018年江苏省淮北片小麦良种区域C组、D组等2组26个参试新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进行分析。... 为评价小麦新品种(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丰产稳定性,应用高稳系数(high-stably coefficient,简称HSC)法与常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2017—2018年江苏省淮北片小麦良种区域C组、D组等2组26个参试新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组试验参试品系徐麦14123、江麦977和D组试验参试品系江麦9131、淮核16132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小,回归系数均小于1,HSC较大,分别为84.97%(居C组第1位)、84.90%(居C组第2位)、85.18%(居D组第2位)、84.47%(居D组第4位),说明这4个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好。研究表明,用高稳系数法评价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是可行的,将2种方法相结合则更能准确反映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丰产稳产性 高稳系数 新品种(系)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RM技术开发水稻糊化温度基因ALK功能标记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军 周晶 +9 位作者 陶亚军 李文奇 朱建平 范方军 王芳权 许扬 陈智慧 蒋彦婕 李霞 杨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糊化温度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ALK是控制水稻糊化温度的主效基因,开发可快速高通量鉴定ALK基因型的功能标记有助于提高水稻品质改良的效率。【方法】根据ALK基因4198位、4329位和4330位存在的单碱基差异,设计基于... 【目的】糊化温度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ALK是控制水稻糊化温度的主效基因,开发可快速高通量鉴定ALK基因型的功能标记有助于提高水稻品质改良的效率。【方法】根据ALK基因4198位、4329位和4330位存在的单碱基差异,设计基于HRM技术检测的基因功能标记。【结果】通过PCR检测结合测序分析,筛选了ALK基因2个功能区域的功能标记ALKH4、ALKH5。利用ALKH4、ALKH5对81份籼稻品种、279份粳稻品种进行了ALK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16份粳稻和19份籼稻为G-GC基因型;51份粳稻为A-GC基因型;212份粳稻和62份籼稻为G-TT基因型。【结论】基于HRM技术开发的基因功能标记ALKH4、ALKH5可以快速高通量鉴定控制糊化温度ALK不同基因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糊化温度 ALK 功能标记 HRM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的KASP标记开发及应用
6
作者 李文奇 许扬 +7 位作者 王芳权 朱建平 陶亚军 李霞 范方军 蒋彦婕 陈智慧 杨杰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对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改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根据其编码区变异位点开发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PCR KASP)标记,有利于提升PigmR育种利用的效率。【方法】通过序列比对明确Pi... 【目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对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改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根据其编码区变异位点开发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PCR KASP)标记,有利于提升PigmR育种利用的效率。【方法】通过序列比对明确PigmR基因编码区存在单核苷酸变异,开发KASP分子标记PigmR-K,通过对水稻品种和F_(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合稻瘟病表型鉴定,并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对标记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根据PigmR基因编码区序列第2503位存在特异性单核苷酸A>C变异,建立基于KASP的PigmR精准高效基因分型技术体系,通过对159份水稻品种、270份F_(2)群体单株以及247份BC_(1)F_(3)群体单株进行基因型检测,PigmR-K能够高效区分供试水稻材料的纯合抗病、纯合感病和杂合基因型,并与人工接种穗颈瘟症状一致。【结论】利用PigmR基因编码区变异位点开发的KASP标记PigmR-K具有精准高效等优势,有利于稻瘟病抗性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谱抗性 稻瘟病 PigmR基因 KASP 育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水稻Pi21基因的效率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芳权 范方军 +4 位作者 李文奇 朱金燕 王军 仲维功 杨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9-478,共10页
利用CRISPR/Cas9技术,针对Pi21基因的两个靶位点(靶位1和靶位2),构建基因敲除载体,转化水稻品种南粳9108。经PCR鉴定,获得了28株T0代阳性转基因植株。对靶位点酶切检测发现,靶位1突变效率为78.57%,靶位2突变效率为92.86%;靶位1和靶位2... 利用CRISPR/Cas9技术,针对Pi21基因的两个靶位点(靶位1和靶位2),构建基因敲除载体,转化水稻品种南粳9108。经PCR鉴定,获得了28株T0代阳性转基因植株。对靶位点酶切检测发现,靶位1突变效率为78.57%,靶位2突变效率为92.86%;靶位1和靶位2同时突变的效率为78.57%,突变效率较高。通过对靶位点进行测序,发现靶位点突变类型较多,包括碱基缺失、碱基插入、碱基缺失后插入其他碱基和大片段DNA缺失等类型。对突变株系进行氨基酸预测,发现大部分株系都存在移码突变现象而使基因突变彻底,少数株系表现为部分氨基酸的缺失或变异。成功敲除了水稻Pi21基因,并对突变效率和类型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Pi21基因功能、培育广谱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稻瘟病 Pi21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粉质胚乳突变体we1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8
作者 朱建平 李霞 +7 位作者 李文奇 许扬 王芳权 陶亚军 蒋彦婕 陈智慧 范方军 杨杰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3-551,共9页
【目的】对粉质胚乳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从日本晴60Co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粉质皱缩胚乳突变体we1(white endosperm1),对其表型、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we1与9311杂交获得的F2群体对目标基因... 【目的】对粉质胚乳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从日本晴60Co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粉质皱缩胚乳突变体we1(white endosperm1),对其表型、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we1与9311杂交获得的F2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we1胚乳表现为白色粉质皱缩状,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千粒重、株高、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脂肪含量显著上升。遗传分析表明we1粉质皱缩胚乳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we1/9311 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WE1被定位在6号染色体短臂P16和P18之间约181 k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s)。qRT-PCR结果显示,WE1的突变会影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WE1可能是一个参与淀粉合成的新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WE1调控水稻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粉质胚乳 淀粉 理化性质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优化及批量筛选
9
作者 李静 李雨欣 +4 位作者 赵洁 黄奕 李霞 谢寅峰 杨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86,共18页
【目的】建立科学简便的水稻穗发芽抗性鉴定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以批量筛选穗发芽抗性种质资源,为抗穗发芽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6个水稻试验品系为材料,优化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和取样时间,采用优化后的抗性鉴定方法对2023—2... 【目的】建立科学简便的水稻穗发芽抗性鉴定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以批量筛选穗发芽抗性种质资源,为抗穗发芽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6个水稻试验品系为材料,优化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和取样时间,采用优化后的抗性鉴定方法对2023—2024年在南京正季种植的360份水稻材料进行人工穗发芽鉴定试验,结合聚类分析评价其穗发芽抗性,并与熟期特性及大田穗发芽情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16个水稻试验品系在开花后20~50 d取样条件下的穗发芽表现显示,在水稻开花后35 d取样,供试材料整穗相对含水量比较稳定,既能保证相似的成熟度,也更有利于区分不同材料间的穗发芽抗性差异;相比于籽粒发芽法,整穗发芽法能反映不同材料穗发芽抗性,且省工省时;(2)360份水稻材料整穗发芽试验的平均发芽率呈现正态分布,2年的变化趋势类似,且在试验第4天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第6天后差异缩小;(3)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2年人工整穗发芽试验的平均发芽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聚类,将360份供试水稻材料按照穗发芽抗性等级划分为高抗穗发芽类型(聚类I)、中抗穗发芽类型(聚类Ⅱ)和易穗发芽类型(聚类Ⅲ)3类;(4)分析熟期与穗发芽试验结果发现,在南京正季种植的水稻,8月5日—8月15日期间开花的水稻平均穗发芽率较大,更易发生穗发芽;(5)将2年的人工穗发芽试验结果与当年大田穗发芽表现进行比较,建立穗发芽抗性评价标准:高抗穗发芽类型整穗发芽试验第4天发芽率<15%,第6天发芽率<25%;易穗发芽类型整穗发芽试验第4天发芽率>20%,第6天发芽率>50%。【结论】在水稻开花后35 d取整穗,进行人工整穗发芽试验,根据试验第4天和第6天的发芽率即可鉴定水稻穗发芽类型,该方法为水稻抗穗发芽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发芽 批量筛选 聚类分析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粉质胚乳突变体we2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10
作者 朱建平 李文奇 +8 位作者 许扬 王芳权 李霞 蒋彦婕 范方军 陶亚军 陈智慧 吴莹莹 杨杰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0-1117,共8页
从日本晴^(60)Co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粉质胚乳突变体we2(white endosperm2),对其表型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we2与9311杂交获得的F_(2)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we2胚乳表现为白色粉质,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千粒重、... 从日本晴^(60)Co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粉质胚乳突变体we2(white endosperm2),对其表型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利用we2与9311杂交获得的F_(2)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we2胚乳表现为白色粉质,淀粉颗粒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千粒重、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脂肪含量显著上升。遗传分析表明we2粉质胚乳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we2/9311 F_(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WE2被定位在第6染色体长臂P38和P39之间约244 k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qRT-PCR结果显示,we2胚乳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本研究为WE2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胚乳 淀粉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扬麦38/周麦22 RIL群体的株高QTL定位及矮秆多抗小麦材料的鉴定
11
作者 刘颖 陈甜甜 +8 位作者 王玲 陈树林 赵霈泽 李俊梅 梁倩 万文涛 别同德 赵仁慧 刘炳亮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5-643,共9页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第二大麦区,也是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的流行区。培育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保障。扬麦38是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含Pm21基因)和条锈病(含Yr26基因),中抗-抗赤...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第二大麦区,也是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的流行区。培育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保障。扬麦38是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含Pm21基因)和条锈病(含Yr26基因),中抗-抗赤霉病,但其株高偏高,抗倒伏性一般。周麦22是黄淮麦区的矮秆多抗骨干亲本,携带抗叶锈病Lr13基因和T1RS·1BL易位染色体。本研究以扬麦38/周麦22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获取基因型,对株高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分布于2B、4B、4D、5A和7B染色体上,其中QPH.yaas-4B、QPH.yaas-4D在多个环境中均可稳定检测到,分别可解释8.97%~16.20%、23.72%~28.35%的表型变异,通过物理图比对及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验证,确定它们分别为矮秆基因Rht1、Rht2。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Rht1、Rht2均可显著降低小麦株高,Rht2对株高的降低效应大于Rht1,二者共存时可使株高降低42.98%~47.16%。RIL群体的抗病基因分布结果显示,Pm21、Lr13、Yr26基因和T1RS·1BL易位染色体的纯合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77%、37.41%、63.07%和29.98%,均显著偏离了期望值(50.00%)。结合田间农艺评价,筛选出5份聚合Pm21、Yr26和Lr13基因的矮秆小麦育种新材料。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抗病聚合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基因克隆及其广谱抗病性分析
12
作者 黄涛 魏兆根 +8 位作者 陈玘 程泽 刘欣 王广达 胡珂鸣 谢文亚 陈宗祥 冯志明 左示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0,共9页
【目的】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研究植物细胞死亡和抗病机制的理想材料,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育种材料。【方法】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利用CRISPR/Cas9敲除... 【目的】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研究植物细胞死亡和抗病机制的理想材料,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育种材料。【方法】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利用CRISPR/Cas9敲除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同时鉴定了lm52对水稻对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并分析其抗性机制。【结果】突变体lm52从4叶期开始逐渐出现褐色点状病斑,成熟期病斑扩展至全叶;ATP酶基因LOC_Os06g03940上的单碱基突变(G1440A)是lm52产生类病斑表型的原因;lm52显著增强了对水稻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且这与突变体中活氧性(ROS)的过度积累和防御基因的激活表达有关。【结论】ATP酶基因LM52的突变增强了水稻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抗性,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图位克隆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和辐射技术在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创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士强 何震天 +4 位作者 张容 王建华 袁媛 陈秀兰 陈建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5-231,共7页
为了打破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种质资源狭窄的局限,丰富抗赤霉病遗传材料,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DS7E/7A与扬麦16杂交后代进行辐射诱变,以产生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选择群体,并结合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染色体... 为了打破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种质资源狭窄的局限,丰富抗赤霉病遗传材料,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DS7E/7A与扬麦16杂交后代进行辐射诱变,以产生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选择群体,并结合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获得了5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单株,创建了一条有效获得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的技术路线。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的成功创建不仅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也将为小麦近缘种的抗赤霉病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穗偃麦草 赤霉病 辐射 易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扬粳4227机插秧壮秧培育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敏 李爱宏 +5 位作者 张小祥 吴政 潘存红 肖宁 李育红 黄年生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89,共4页
应用高吸水种衣剂种子包衣,研究其在扬粳4227机插秧上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药种比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秧苗出苗率、成苗率、秧苗素质及秧苗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药种比包衣(1∶30)处理出苗率、成苗率分别比不包衣处理高出3.9... 应用高吸水种衣剂种子包衣,研究其在扬粳4227机插秧上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药种比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秧苗出苗率、成苗率、秧苗素质及秧苗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药种比包衣(1∶30)处理出苗率、成苗率分别比不包衣处理高出3.93个百分点和7.35个百分点;且壮秧率大幅度提高,秧苗素质明显增强;同时还起到了适当增强秧龄弹性,延长适栽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粳4227 机插秧 高吸水种衣剂 壮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粒重和粒型相关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15
作者 梁倩 刘颖 +5 位作者 石如晴 徐晓晓 陈立铖 付路平 别同德 刘炳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0,共9页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解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粒重与粒型相关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分别鉴定到9、13个稳定遗传的粒重、粒型相关QTL位点。其中,千粒重QTL的LOD值介于2.76~43.20之间,单个QTL可解释1.12%~23.08%的表型变异;粒型QTL的LOD值介于2.68~45.44之间,单个QTL可解释0.67%~31.93%的表型变异。其中,千粒重QTL QTkw-2D.1、粒长QTL QKl-1B和QKl-2D、粒宽QTL QKw-2D定位区间与已有研究相同或相似。同时在1B、2D、6A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一因多效QTL位点;其中,主效位点QTkw-6A/QKl-6A/QKw-6A可分别解释千粒重(10.12%~23.08%)、粒长(4.00%~24.29%)和粒宽(7.41%~17.52%)的表型变异,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扬麦18。遗传效应分析发现携带粒重、粒型主效QTL的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均可显著提高其表型值。本研究可为小麦籽粒形态的定向改良及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有效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粒重 粒型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稻花青素积累调控研究进展
16
作者 吴婉婷 徐倩 +7 位作者 刘丹彤 朱昌进 都昊田 居浩然 霍中洋 戴其根 李国辉 许轲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1-614,共14页
有色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含有花青素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预防癌症和抗病毒的功效,广受消费者喜爱。本文重点总结了有色稻营养和保健价值,从生理和分子角度综述了有色稻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和积累调控... 有色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含有花青素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预防癌症和抗病毒的功效,广受消费者喜爱。本文重点总结了有色稻营养和保健价值,从生理和分子角度综述了有色稻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和积累调控过程以及温光水肥等栽培条件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最后,对有色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稻 花青素 生物合成 转录调控 栽培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苗伴侣培育机插适龄壮秧技术
17
作者 张秀琴 蒋敏 +6 位作者 张小祥 肖宁 李育红 吴政 袁静 李爱宏 黄年生 《耕作与栽培》 2017年第6期63-65,共3页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具有营养全面、配比科学、安全性高、使用简便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机插秧苗的出苗、成苗率,提高秧苗素质,增强盘根力度,延长适栽秧龄,缩短机插缓苗期,提高产量,并形成了育苗伴侣培育机插适龄壮秧技...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具有营养全面、配比科学、安全性高、使用简便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机插秧苗的出苗、成苗率,提高秧苗素质,增强盘根力度,延长适栽秧龄,缩短机插缓苗期,提高产量,并形成了育苗伴侣培育机插适龄壮秧技术。特通过育苗伴侣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试验示范,总结其技术优势和使用技术,为该项技术在各地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苗伴侣 机插秧 秧龄 壮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年育成粳稻新品种/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及穗颈瘟抗性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小秋 杜海波 +6 位作者 陈夕军 李明友 王嘉楠 许志文 冯志明 陈宗祥 左示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3-424,共12页
【目的】明确水稻品种携带的抗稻瘟病基育种应用价值,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前期工作。【方法】利用功能标记分析了1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江苏近年育成的195个粳稻新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中158个品种和17份... 【目的】明确水稻品种携带的抗稻瘟病基育种应用价值,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前期工作。【方法】利用功能标记分析了1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江苏近年育成的195个粳稻新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中158个品种和17份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高世代回交株系进行穗颈瘟接种鉴定。【结果】大多数品种携带2~5个抗病基因,但所有品种均不含有Pigm基因;Pib、Pita和Pikh基因在供试品种中的分布频率较高,均在45%以上,其余基因均在30%以内;Pid3、Pid2、Pia、Pb1在新育成品种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审定品种。测试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主要与3个基因显著相关,贡献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a、Pi3/5/i和Pita;其中,Pia或Pi3/5/i与Pita间的聚合效应均显著高于各基因单独存在时的抗病效应,且以Pia和Pita间的聚合效应最强,携带该基因组合的所有品种对穗颈瘟均表现抗至高抗水平抗性。回交导入Pigm基因的所有17份株系对穗颈瘟的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轮回亲本,且均达到了抗病以上水平。【结论】抗病基因Pigm及基因组合“Pia+Pita”在江苏粳稻抗穗颈瘟育种中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颈瘟 抗病基因 基因分布 育种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展示品种HMW-GS组分及GMP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颛孙湘溪 包晓婷 +3 位作者 郑文寅 张文明 郭文善 姚大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70-1577,共8页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及黄淮麦区的小麦加工品质,以52个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展示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供试小麦品种HMW-GS的组成和分布、谷蛋白聚合体(GMP)含量、小麦蛋白质含量、Zeleny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结果表明,52个供试小麦品种的HMW-G... 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及黄淮麦区的小麦加工品质,以52个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展示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供试小麦品种HMW-GS的组成和分布、谷蛋白聚合体(GMP)含量、小麦蛋白质含量、Zeleny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结果表明,52个供试小麦品种的HMW-GS变异类型众多,共发现13种变异类型,包含6种优质亚基类型;共出现了21种HMW-GS组合。按照GMP、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Zeleny沉降值可将52个供试品种分为4类。供试品种的品质评分介于4~10分之间,平均7.4分。基因位点Glu-A1含有1亚基的品种,GMP含量高于含有Null亚基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品质评分 谷蛋白聚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南粳88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芳权 李文奇 +7 位作者 范方军 许扬 陶亚军 朱建平 蒋彦婕 陈智慧 李霞 杨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3-116,共4页
南粳8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系南粳53045为母本,以抗病品系07GY31(别称扬粳7311)为父本通过杂交,并与南粳53045回交1代,经过连续多代分子标记辅助检测、品质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粳... 南粳8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系南粳53045为母本,以抗病品系07GY31(别称扬粳7311)为父本通过杂交,并与南粳53045回交1代,经过连续多代分子标记辅助检测、品质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南粳88的突出优点是(1)群体整齐度好,后期叶片转色好,秆青籽黄,熟相好;(2)穗型较大,穗粒结构协调,高产且稳产,适应性广;(3)携带Pigm、Pib等多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穗颈瘟抗性好,稻瘟病自然发病很轻;(4)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p和香味基因fgr,米饭香味浓郁、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饭不回生,而且垩白度低、出米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88 优质 分子标记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