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苯酚的导数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洋 朱培华 +1 位作者 姚国军 胡效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22-826,共5页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苯酚及其混合物在pH6.0的磷酸二氢钠一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的一阶导数同步荧光光谱,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波长差△λ=60n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波长为224nm,苯酚的测定波长为258nm,建立了一阶导数同步...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苯酚及其混合物在pH6.0的磷酸二氢钠一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的一阶导数同步荧光光谱,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波长差△λ=60n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测定波长为224nm,苯酚的测定波长为258nm,建立了一阶导数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混合物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苯酚的新方法。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苯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8.00mg/L和0.10-5.50mg/L;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5和0.9997;检出限分别为8.4μg/L和5.3μg/L;回收率分别为95%~100%和98%-10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和1.9%。该方法可用于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苯酚的同时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数同步荧光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复杂氧化物纳米粉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叶佳梅 陈秀雷 +4 位作者 刘萍 张兴凯 刘俊亮 张明 曾燕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7,共5页
着力于高质量功能复杂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合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溶胶-凝胶自燃烧法结合了溶胶-凝胶法与自蔓延燃烧法的特点,可实现快速原位合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合成粉体的团聚,使之成为合成复杂氧化物纳米粉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总结... 着力于高质量功能复杂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合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溶胶-凝胶自燃烧法结合了溶胶-凝胶法与自蔓延燃烧法的特点,可实现快速原位合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合成粉体的团聚,使之成为合成复杂氧化物纳米粉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总结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合成复杂氧化物纳米粉体的一般工艺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其在实现对合成产物粉体质量与形貌的控制上的关键工艺,分析了针对不同复杂氧化物采用该法合成的设计思路,进而探讨了该法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氧化物 纳米粉体 溶胶-凝胶自燃烧 工艺设计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对SiO_2气凝胶薄膜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高远 魏巍 +3 位作者 丁当仁 宗瑟凯 张明 谢吉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7-1212,共6页
为了快速制备平整高透过率SiO2 气凝胶薄膜,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乙二醇甲醚(EGGME)为溶剂,氟化铵为催化剂,甲酰胺(FORM)等为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DCCA),通过浸渍提拉法制备SiO2 气凝胶薄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TGI... 为了快速制备平整高透过率SiO2 气凝胶薄膜,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乙二醇甲醚(EGGME)为溶剂,氟化铵为催化剂,甲酰胺(FORM)等为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DCCA),通过浸渍提拉法制备SiO2 气凝胶薄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TGIR)、X 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孔径吸附仪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考察了材料的减反性能. 结果表明,所制SiO2 气凝胶薄膜的比表面积为890.9m^2/g,孔径集中分布在22.6nm 处,孔容集中分布在0.69cm^3/g,400-800nm 范围平均透过率可达95.71%.这种均匀、平整、致密的膜层,是理想的光学减反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凝胶薄膜 乙二醇甲醚 氟化铵 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 减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白蛋白包裹复合磁性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翠香 季明春 +3 位作者 严长浩 王志峰 朱爱萍 张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39-642,共4页
首先在反相(W/O)微乳液体系中制备出Fe3O4/PAM(聚丙烯酰胺)磁性微球;然后在牛白蛋白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加入Fe3O4/PAM微球,使蛋白质特异性吸附在微球上。采用电子衍射、透射电镜、差热、热重、红外光谱等... 首先在反相(W/O)微乳液体系中制备出Fe3O4/PAM(聚丙烯酰胺)磁性微球;然后在牛白蛋白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加入Fe3O4/PAM微球,使蛋白质特异性吸附在微球上。采用电子衍射、透射电镜、差热、热重、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复合微球的粒径、结构等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并考察了牛白蛋白的浓度、pH以及保温时间对蛋白质吸附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微球粒径20 nm左右,粒径均匀;微球具有较大吸附量;pH增大使蛋白质的吸附量减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蛋白质初始浓度和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利于增加蛋白质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白蛋白 复合微球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铝渣去除水中磷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姜雅婧 丛海兵 黄廷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33,38,共6页
分别以蒸馏水和太湖水为例,研究了硫酸铝渣去除水中磷的能力,并分析了其对水体Al3+、SO42-以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太湖水pH为9.0、10.0两种条件外,随着磷平衡浓度的增加,硫酸铝渣除磷量趋于某一定值,其规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分别以蒸馏水和太湖水为例,研究了硫酸铝渣去除水中磷的能力,并分析了其对水体Al3+、SO42-以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太湖水pH为9.0、10.0两种条件外,随着磷平衡浓度的增加,硫酸铝渣除磷量趋于某一定值,其规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太湖水pH为9.0、10.0两种条件下,硫酸铝渣除磷量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2)随着pH的增加,硫酸铝渣最大除磷量逐渐减少;当pH为6~8时,蒸馏水、太湖水最大除磷量分别达到2.92~3.41、2.41~3.08mg/g。(3)在每组等温实验结束时,Al3+基本未检出;蒸馏水、太湖水中SO42-溶出量折合成单位质量硫酸铝渣的SO24-溶出量分别为0.09~0.37、0.24~0.37mmol/g。(4)当水渣比≥2 000(质量比)时不会引起太湖水pH的降低。240mL碱度为8.73mmol/L(以HCO3-计,下同)太湖水水样中加入0.50g硫酸铝渣振荡后,碱度降低了4.00mmol/L,则单位质量硫酸铝渣消耗的水体碱度为1.92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铝渣 PH 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BTE-1直接电催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萍 张恩仁 +2 位作者 周立 刁国旺 牛俊乐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8,共6页
研究产电绿脓杆菌P.aeruginosa BTE-1的电化学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P.aeruginosa BTE-1菌株不能分泌可充当电子介体的绿脓菌素,但可依靠在电极表面形成生物膜而呈现直接电催化性能.P.aeruginosaBTE-1在电极表面形成生物膜与... 研究产电绿脓杆菌P.aeruginosa BTE-1的电化学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P.aeruginosa BTE-1菌株不能分泌可充当电子介体的绿脓菌素,但可依靠在电极表面形成生物膜而呈现直接电催化性能.P.aeruginosaBTE-1在电极表面形成生物膜与其在特定电极电位下向电极传递电子的过程直接相关,适宜的电位为0.2 V(vs.SCE),电位过高可能会损害P.aeruginosa BTE-1细胞.室温范围内升高温度可增强P.aeruginosa BTE-1生物膜的电催化活性,但过高的温度(>60℃)会抑制生物膜电催化活性.循环伏安曲线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形成的P.aerugi-nosa BTE-1生物膜,具有与典型产电菌株G.sulfurreducens相近的氧化还原电位(-0.4 V~-0.2 V,vs.SCE).P.aeruginosa BTE-1生物膜可电催化酵母抽取物和葡萄糖,但不能电催化醋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TE-1 生物膜 电化学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极性反转现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恩仁 牛俊乐 +1 位作者 刘雷 刁国旺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6-382,共7页
本文在构建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极性反转现象.实验表明,由活性污泥混合菌源接种的微生物阳极在电极表面形成电化学生物膜,但平行构建的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系统在内阻、输出电压和放电时长等方面... 本文在构建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极性反转现象.实验表明,由活性污泥混合菌源接种的微生物阳极在电极表面形成电化学生物膜,但平行构建的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系统在内阻、输出电压和放电时长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串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组中,放电操作会导致性能较差的微生物单电池首先出现极性反转.电极电势测量表明,较高的放电电流使微生物阳极电势迅速正移,导致电池系统出现极性反转.在室温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使MFC承受较高的放电电流,不易发生极化.燃料物质缺乏时,MFC易发生极性反转,但过高的电流仍能使燃料物质充分的MFC出现极性反转.MFC极性反转会对微生物阳极性能造成影响.极性反转时间较短(<5 min),对微生物阳极影响不大,但延长极性反转时间,会导致微生物阳极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 极性反转 阳极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