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水稻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OsIP1的克隆及其遗传转化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亚芳 余永旗 +3 位作者 左示敏 娄丽娟 陈宗祥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5,共9页
无机焦磷酸化酶在植物体内催化焦磷酸基团分解为磷酸基团的反应,而焦磷酸的及时降解,被认为是原初光合产物合成双糖特别是蔗糖,进而进行长距离运输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蔗糖在维管束中的运输需要焦磷酸,因此,在叶肉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 无机焦磷酸化酶在植物体内催化焦磷酸基团分解为磷酸基团的反应,而焦磷酸的及时降解,被认为是原初光合产物合成双糖特别是蔗糖,进而进行长距离运输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蔗糖在维管束中的运输需要焦磷酸,因此,在叶肉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焦磷酸化酶基因,被认为是拉动和促进光合作用的关键措施之一。对水稻中约30个无机焦磷酸化酶编码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构域特征、亚细胞定位预测以及上游顺式元件释义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克隆了1个预测为编码胞质型可溶性无机焦磷酸化酶的基因OsIP1(Os04g0687100),并将其与叶肉细胞特异性启动子cyFBPase相连,构建成嵌合基因cyFBPase:OsIP1;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转入2个水稻品种中,累计获得48个阳性转基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机焦磷酸化酶 基因克隆 叶肉细胞特异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裂颖突变体sg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2
作者 曾生元 郭旻 +3 位作者 李荣德 盛生兰 龚红兵 严长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7,共6页
从中籼3037辐射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个颖花开裂突变体(split glume1,sg1),表型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不仅颖壳异常,且伴随着生育期提前,植株变矮,颖花退化等现象,结实率也显著降低。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从中籼3037辐射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个颖花开裂突变体(split glume1,sg1),表型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不仅颖壳异常,且伴随着生育期提前,植株变矮,颖花退化等现象,结实率也显著降低。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并最终将其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分子标记M1-z21与M1-z27之间,物理距离约为47kb,这是一种控制颖花发育的新基因,通过预测发现该区段内存在6个开放阅读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器官 颖花开裂突变体 精细定位 sg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水稻种质穗部性状相关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利用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左示敏 康厚祥 +6 位作者 李前前 陈宗祥 张亚芳 刘文德 王国梁 陈红旗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9-658,共10页
对从国际水稻核心种质库中引进的315份水稻品种的5个穗部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穗长和一次枝粳数受环境影响大,而粒长、粒宽和籽粒长宽比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较小。检测到与穗长、一次枝粳数、粒长、粒宽和籽粒长宽比显著关联... 对从国际水稻核心种质库中引进的315份水稻品种的5个穗部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穗长和一次枝粳数受环境影响大,而粒长、粒宽和籽粒长宽比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较小。检测到与穗长、一次枝粳数、粒长、粒宽和籽粒长宽比显著关联的标记区域分别有7、5、10、8和6个,其中,粒型相关的11个区域和一次枝粳数相关的1个区域在两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各品种携带的增效等位变异的个数与性状表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所有关联位点中,香稻亚群(ARO)和热带粳稻(TRJ)亚群品种平均携带的增效等位变异数最多,最少的为温带粳稻(TEJ)亚群品种;我国水稻品种在其中6个关联位点上主要携带减效等位变异。筛选到具有30个以上增效等位变异的15份水稻种质,均属于TRJ亚群,来自11个不同国家。TRJ亚群品种在我国水稻高产、稳产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讨论了利用TRJ亚群品种改良我国水稻穗部性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水稻核心种质 穗部性状 关联分析 增效等位基因 育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玲 左示敏 +3 位作者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7-334,共8页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6对 SSR 荧光标记对采自四川绵阳、营山、雅安、北川和武胜地区的5个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4个稻瘟病菌中检测出43个...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6对 SSR 荧光标记对采自四川绵阳、营山、雅安、北川和武胜地区的5个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4个稻瘟病菌中检测出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所有位点均显著偏离 Hardy-Weinberg平衡.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374)低于期望杂合度(0.502),暗示群体内存在因近交而导致的杂合子缺失. AMOVA 分析显示,绝大多数遗传变异(81.17%)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仅有18.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的差异.5个地理群体间呈现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为0.057~0.528).Mantel 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为0.472~4.347),基于贝叶斯聚类法的 Structure 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稻瘟病菌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SSR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玉米类ABC1基因ZmABC1-10的克隆及其对镉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英文) 被引量:7
5
作者 高清松 杨泽峰 +4 位作者 周勇 张丹 闫成海 梁国华 徐辰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73-2083,共11页
镉是一种非必需的重金属元素,对动植物有严重毒害作用。几个与ABC1(activity of the bc1 complex)家族有关的基因参与植物镉胁迫的应答。本研究从玉米中克隆并鉴定了一个类ABC1基因,命名为ZmABC1-10。该基因cDNA全长2 519 bp,包含一个2 ... 镉是一种非必需的重金属元素,对动植物有严重毒害作用。几个与ABC1(activity of the bc1 complex)家族有关的基因参与植物镉胁迫的应答。本研究从玉米中克隆并鉴定了一个类ABC1基因,命名为ZmABC1-10。该基因cDNA全长2 519 bp,包含一个2 2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预测的叶绿体膜蛋白。启动子顺式元件扫描发现该基因含有大量的非生物胁迫、光以及植物激素应答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叶片、茎秆等绿色组织中表达。镉处理实验表明,该基因能够被诱导并且受植物发育时期的调控。除镉之外,该基因还受多种非生物因素包括ABA、H2O2、干旱和黑暗的共同调控。此外,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序列信息共鉴定出19个玉米ABC1基因。对植物界8个代表性物种中148个ABC1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ABC1蛋白已经发生了分化;物种特异性扩张是植物中该家族进化的主要动力。这些结果表明ZmAbc1-10是一个镉应答因子并且可能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类ABC1基因 克隆 镉应答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WR78的恢复基因定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宏根 朱正斌 +4 位作者 李波 刘超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7-382,共6页
利用野败(WA)型粳稻广亲和不育系苏秋A和广亲和广谱型恢复系SWR78配组,根据F2与BC1F1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初步推测WA型苏秋A的育性恢复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无染色花粉植株,采用隐性基因组分析法进行恢复基因定位,将其中1个... 利用野败(WA)型粳稻广亲和不育系苏秋A和广亲和广谱型恢复系SWR78配组,根据F2与BC1F1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初步推测WA型苏秋A的育性恢复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无染色花粉植株,采用隐性基因组分析法进行恢复基因定位,将其中1个主效基因Rf4定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上,与标记RM5629、RM5373、STS10-17和STS10-18分别相距0.17、0.03、0.03和0.07 cM。Rf4位于标记RM5373与STS10-17之间,两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78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亚民 汤在祥 +2 位作者 陈志军 阚海华 徐辰武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2-50,共9页
农作物种子是由世代不同的母体部分和子代部分组成的,种子性状包括胚乳成分决定的胚乳性状以及胚成分决定的胚性状。由于种子着生在母株上,其遗传表达有别于普通的农艺性状。因此,探究种子性状的遗传基础对于作物改良有着重要意义。本... 农作物种子是由世代不同的母体部分和子代部分组成的,种子性状包括胚乳成分决定的胚乳性状以及胚成分决定的胚性状。由于种子着生在母株上,其遗传表达有别于普通的农艺性状。因此,探究种子性状的遗传基础对于作物改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种子性状特殊的遗传特性,综述了近年来在种子性状遗传基础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当前种子性状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性状 胚乳性状 胚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端四体的分子细胞学鉴定及染色体行为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龚志云 高清松 +2 位作者 于恒秀 裔传灯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5-339,共5页
在水稻品种中籼3037第9染色体短臂端三体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变异株。该植株叶片内卷,株型偏散,结实率差。分子细胞学鉴定表明,该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比正常植株多2条,多出的染色体均比较小。进一步用来源于水稻着丝粒特异DNA序列(RC... 在水稻品种中籼3037第9染色体短臂端三体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变异株。该植株叶片内卷,株型偏散,结实率差。分子细胞学鉴定表明,该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比正常植株多2条,多出的染色体均比较小。进一步用来源于水稻着丝粒特异DNA序列(RCS2)以及位于水稻第9染色体短臂上的特异性DNA序列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证明该变异株多出的染色体均为第9染色体短臂,故该变异株为第9染色体短臂端四体。对变异株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分析表明,在所观察的25个细胞中,96%的细胞增加的两个端着丝粒染色体可配对形成二价体,一般不与正常的第9染色体配对形成多价体。但额外染色体形成的二价体在中期Ⅰ容易发生提前解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端四体 减数分裂 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细胞学 染色体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wy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宏根 王茂宇 +6 位作者 张丽佳 胡雅 马佳琦 张翼帆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wy3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类病斑部位有大量的死亡细胞。突变体wy3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较野生型显著降低,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BSA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2染色体短臂端粒附近。采用F2群体中1099株类病斑单株将基因定位在标记W2-17和W2-18之间28kb的物理距离内。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wy3中的LOC_Os02g02000编码区(CDS)第375位碱基C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突变体中该候选基因为OsHPL3的一个新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非整倍体无性繁殖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志云 石国新 +2 位作者 刘秀秀 裔传灯 于恒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05-1510,共6页
无性繁殖是保存非整倍体的一个有效手段。为研究该过程中非整倍体的遗传稳定性,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端三体(2n+·8S)自交后代中筛选出相应的端四体(2n+·8S+·8S),其田间性状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非常窄且内卷,结实率差。在... 无性繁殖是保存非整倍体的一个有效手段。为研究该过程中非整倍体的遗传稳定性,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端三体(2n+·8S)自交后代中筛选出相应的端四体(2n+·8S+·8S),其田间性状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非常窄且内卷,结实率差。在多年无性繁殖过程中,该端四体所添加的其中1条·8S容易丢失使无性系产生性状变异。通过FISH分析发现该无性变异系的原始株中所添加的2条·8S具有以下特点:其中1条·8S在着丝粒区域检测不到水稻着丝粒的基本组分CentO序列,但可以检测到水稻着丝粒的另一基本组分CRR序列,该染色体可以稳定遗传;另外1条·8S在着丝粒区域同时检测不到CentO和CRR序列,该染色体不能稳定遗传。而在最初保存的相应端三体亲本材料的·8S中,同时包含CentO和CRR序列。说明·8S上的CentO和CRR在多年的组织培养过程中会随机丢失,导致含有·8S的非整倍体在无性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非整倍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CentO C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种间天然异交种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裔传灯 梁国华 +4 位作者 龚志云 于恒秀 汤述翥 严长杰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种间杂交种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位置的水稻与玉米重要农艺性状QTL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志军 汤在祥 +1 位作者 宋雯 徐辰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36,共8页
收集整理了水稻与玉米15个共有性状已发表的QTL定位信息,依据QTL遗传位置信息整合遗传图谱,开展了水稻与玉米基因组QTL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任一性状QTL的定位频率在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内是不同的,存在着若干"热点区域&... 收集整理了水稻与玉米15个共有性状已发表的QTL定位信息,依据QTL遗传位置信息整合遗传图谱,开展了水稻与玉米基因组QTL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任一性状QTL的定位频率在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内是不同的,存在着若干"热点区域"。QTL定位频率较高的区域,往往能够反映不同遗传背景、不同环境条件下这一区域对特定性状的强表达。在这些区段内,有较高的概率找到控制这一性状遗传率较高的QTL。2)几个不同性状QTL的热点区域常常发生重合,这可能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密集排列紧密连锁成一个基因簇造成的;也可能是一个基因影响了多个性状,即一因多效的结果。这些同时对几个性状产生影响的活跃区域,对作物的遗传改良有较大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玉米 数量性状基因座 比较基因组学 热点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桐子高分辨率细胞学图的建立
13
作者 龚志云 张明亮 +2 位作者 薛超 石国新 刘秀秀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7-381,共5页
摸索出小桐子高分辨率细胞学图的建立方法,在小桐子的染色体制片过程中,根尖的长短、预处理的时间、酶解相关因素对试验影响较大。小桐子根尖长度为1.5~2.0 cm,0.002 mol/L 8-羟基喹啉预处理2 h时,37℃酶解1.5 h后得的染色体... 摸索出小桐子高分辨率细胞学图的建立方法,在小桐子的染色体制片过程中,根尖的长短、预处理的时间、酶解相关因素对试验影响较大。小桐子根尖长度为1.5~2.0 cm,0.002 mol/L 8-羟基喹啉预处理2 h时,37℃酶解1.5 h后得的染色体浓缩程度适宜,分散均匀、形态清晰、细胞分裂相较多,没有细胞质覆盖。小桐子花粉母细胞直径在2 mm左右能获得较多粗线期染色体浓缩的分裂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 高分辨率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宏根 李波 +4 位作者 朱正斌 崔小芬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70,共8页
在对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Dular进行抗性基因定位的基础上,以它为抗性供体亲本,武育粳3号为抗性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从BC1F1开始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QTLqSTV-11b和qSTV-11c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 在对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Dular进行抗性基因定位的基础上,以它为抗性供体亲本,武育粳3号为抗性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从BC1F1开始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QTLqSTV-11b和qSTV-11c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和选育抗病新品种。对检测到抗病基因的回交后代进行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分别有9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3F2单株和31个抗病基因杂合的BC4F1单株与武育粳3号聚为一类。经进一步纯合稳定,有望筛选到抗性得到改良、性状回复到武育粳3号的株系。对18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2F3株系进行鉴定,其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均达到抗的水平,有5个株系丰产性较武育粳3号有明显提高,其中2个株系外观品质也较武育粳3号有了明显改进,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条纹叶枯病 抗性 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细胞质六千辛A粳稻不育系育种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正斌 张宏根 +4 位作者 刘超 李鹏 裔传灯 汤述翥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对由粳稻品系六千辛转育成的4种细胞质的一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及可恢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六千辛A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六千辛A花粉100%典败;BT型六千辛A平均自交... 对由粳稻品系六千辛转育成的4种细胞质的一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及可恢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六千辛A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六千辛A花粉100%典败;BT型六千辛A平均自交结实率为0.60%,生产应用的安全性较差;HL型、CL型六千辛A无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较BT型六千辛A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倒一节间长度,花粉败育越彻底,倒一节间越短,从而使穗伸出度和株高相应缩短;因此,WA型六千辛A表现包颈,而BT型、HL型、CL型六千辛A均无包颈。(3)WA型六千辛A开花不集中,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异交结实率低;HL型、CL型六千辛A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六千辛A无显著差异,明显好于WA型六千辛A。(4)BT型六千辛A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CL型六千辛A次之,WA型六千辛A最难恢复;从BT型粳稻恢复系中可以筛选到HL型或C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系。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选育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恢复系,可能是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问题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 不育性 开花习性 可恢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汤述翥 张宏根 +7 位作者 朱正斌 刘超 李鹏 梁国华 严长杰 刘巧泉 于恒秀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红莲型不育细胞质 恢复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种质YSBR1抗纹枯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左示敏 张玉梅 +5 位作者 薛芗 朱亚军 张亚芳 陈宗祥 陈夕军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通过测定蜡质含量、硅化细胞、硅含量以及相关防御酶和防卫基因诱导表达特征,对抗纹枯病品系YSBR1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叶片和叶鞘的蜡质含量在不同抗、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上、下表面的硅化细胞排列密度在各品种间... 通过测定蜡质含量、硅化细胞、硅含量以及相关防御酶和防卫基因诱导表达特征,对抗纹枯病品系YSBR1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叶片和叶鞘的蜡质含量在不同抗、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上、下表面的硅化细胞排列密度在各品种间总体差异不明显,各品种叶鞘内侧均未发现硅化细胞;纹枯菌接种后YSBR1叶片下表面和叶鞘内表面硅元素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上升,中抗品种Jasmine 85叶鞘内表面硅含量亦极显著上升,感病品种Lemont不同部位的硅含量在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纹枯病菌接种后YSBR1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诱导表达及活性高峰值总体上快于或高于其它供试品种;接种后12h,防卫基因OsPR4的表达量在YSBR1中急速上升且明显高于Jasmine 85和Lemont,OsPR10在特青中为诱导表达,但在YSBR1和Lemont中为组成型强表达。综上,YSBR1对纹枯病的高水平抗性与其防卫反应的快速启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抗病种质 蜡质 防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宏根 许作鹏 +8 位作者 李鹏 李波 刘超 朱邦辉 徐洁芬 钮中一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改良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2004年,在江苏扬州对江苏省1981—2002年间审定的25个迟熟中粳品种进行产量鉴定,从中筛选出直立穗高产品种武运粳8号作为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的受体亲本。利用抗条纹叶枯病品种葵风为供体亲本... 本研究旨在改良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2004年,在江苏扬州对江苏省1981—2002年间审定的25个迟熟中粳品种进行产量鉴定,从中筛选出直立穗高产品种武运粳8号作为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的受体亲本。利用抗条纹叶枯病品种葵风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同时利用4个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TS11-31、STS11-71、STS11-19和STS11-43进行辅助选择,至2008年正季,共计获得70个BC3F5以及115个BC4F4抗条纹叶枯病的稳定株系。经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性的系统鉴定,从中筛选出10个BC4F5株系和2个BC3F6株系,这些株系综合性状与武运粳8号已十分相近,保持了武运粳8号的丰产性和优良品质,明显提高了条纹叶枯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条纹叶枯病 抗性 改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粳稻产量性状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汤述翥 张宏根 +5 位作者 孔宪旺 万林生 朱正斌 裔传灯 龚志云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0-366,共7页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C Ⅲ和TTC设计的胚乳性状QTL区间作图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学枫 汤在祥 +2 位作者 王亚民 宋雯 徐辰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34-1743,共10页
根据三倍体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提出基于NCIII以及TTC两种遗传设计的胚乳性状QTL作图新方法,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验证。模拟研究供试因素包括QTL遗传力、F2群体植株数和每家系混合样品测定的胚乳... 根据三倍体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提出基于NCIII以及TTC两种遗传设计的胚乳性状QTL作图新方法,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验证。模拟研究供试因素包括QTL遗传力、F2群体植株数和每家系混合样品测定的胚乳数。考察指标包括QTL的统计功效以及QTL位置和效应估计的准确度与精确度。结果表明,2种设计均有较高的QTL统计功效,在供试的大多数处理中,即使QTL的遗传力只有5%,其被发现能力也可达100%。两种设计均可有效区分胚乳QTL的各种遗传效应。基于TTC设计的胚乳QTL作图方法,在QTL的统计功效、位置估计和效应估计上,均优于NCIII设计,虽然这一优势随着QTL遗传力的提高以及样本容量的增大而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乳性状 QTL作图 NCⅢ设计 TTC设计 极大似然估计 E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