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氮素高效吸收的主要根系性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琛 羊彬 +11 位作者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王熠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8,共9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采用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单株吸氮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两个性状进行聚类,将供试群体分为6种类型,并按单株吸氮量从低到高排序分为A、B、C、D、E和F类。结果表明:1)供试...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采用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单株吸氮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两个性状进行聚类,将供试群体分为6种类型,并按单株吸氮量从低到高排序分为A、B、C、D、E和F类。结果表明:1)供试群体单株吸氮量差异较大,变幅为0.32g^0.91g,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5倍。2)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前者对产量的正向贡献度显著大于后者。3)随着吸氮量的增加,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吸氮量类型与产量类型并不完全吻合,高吸氮量仅是产量提高的重要基础,产量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4)不同类型间遗传群体株系活性性状(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差异较小,根系形态性状(根总长、根干质量、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及冠根比差异显著,氮高吸高产型水稻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质量、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冠根比显著大于氮低吸低产型水稻。5)综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影响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氮素高效吸收主要根系性状为单株根干质量、抽穗期冠根比、最长根长和单株不定根总长。通过遗传改良根系的形态性状可实现氮素吸收能力的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氮素吸收 根系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干旱对小麦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张伟杨 钱希旸 +3 位作者 李银银 徐云姬 王志琴 杨建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为探讨土壤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为材料进行盆栽,自分蘖末期至成熟设置正常供水(WW)、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3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 为探讨土壤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为材料进行盆栽,自分蘖末期至成熟设置正常供水(WW)、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3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W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的根系氧化力、根系及籽粒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的含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运转量;根冠比、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片中Z+ZR的含量在WW和MD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D处理则降低了产量和植株生理活性。MD处理显著提高了穗粒数、粒重和产量,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穗数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两个品种的结果趋势相同。相关分析表明,根系氧化力、根系和籽粒中Z+ZR含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NSC运转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轻度干旱可提高小麦根系生理活性并促进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进而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干旱 根系活性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20
3
作者 徐云姬 张伟杨 +3 位作者 钱希旸 李银银 张耗 杨建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9-1126,共8页
为探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当地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为材料,设置120 kg·hm-2(LN)、180 kg·hm-2(MN)和240 kg·hm-2(HN)3个施氮量处理,分析了在不同施氮量下,强、弱势籽粒灌浆特征与籽粒中蔗... 为探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当地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为材料,设置120 kg·hm-2(LN)、180 kg·hm-2(MN)和240 kg·hm-2(HN)3个施氮量处理,分析了在不同施氮量下,强、弱势籽粒灌浆特征与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MN与HN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LN处理相比,MN处理提高了扬麦16弱势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HN则降低了扬麦16弱势粒中被测酶的活性和粒重。宁麦13弱势粒中AGPase、SSS和SBE活性、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对两个小麦品种强势粒中被测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施氮量主要是影响小麦弱势粒的灌浆,且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施用氮肥后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的增加或降低与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增强或降低密切相关;在地力较好条件下,施氮量为180kg·hm-2时就可以获得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强势粒 弱势粒 籽粒灌浆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的耐低磷性及其农艺生理性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银银 许更文 +3 位作者 李俊峰 郭佳蓉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66,共1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稻耐低磷性的评价指标和耐低磷品种的农艺生理特征。【方法】以11个江苏省近70年来的代表性粳稻品种作为材料,进行水培种植,设置低磷(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浓度(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营养液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稻耐低磷性的评价指标和耐低磷品种的农艺生理特征。【方法】以11个江苏省近70年来的代表性粳稻品种作为材料,进行水培种植,设置低磷(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浓度(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营养液配方)为对照。【结果】耐低磷指数(低磷产量×耐低磷系数/所有供试品种低磷处理的平均产量)、干物质指数(低磷干物质量/对照干物质量)与耐低磷系数(低磷产量/对照产量)及低磷处理下的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将耐低磷指数和干物质指数作为评价水稻品种耐低磷性的指标。根据两指标值的大小将供试品种分成3类:强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和干物质指数均≥1;中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和干物质指数均>0.6,耐低磷指数或干物质指数<1;弱耐低磷品种或低磷敏感型品种,耐低磷指数或干物质指数≤0.6。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根量大、根系活力强,分蘖早期分蘖数多,总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LAI大、有效LAI比例高,库容量大,抽穗期茎鞘中糖积累量多,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生产能力强等特征。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增加了磷素产谷利用率(稻谷产量/磷吸收量)和磷收获指数(籽粒中磷/成熟期植株中总吸收的磷)。在低磷下的磷素产谷利用率,强耐低磷品种高于弱耐低磷品种。【结论】耐低磷指数和干物质指数可以作为耐低磷品种的筛选指标;在低磷处理下,根量大、分蘖早期分蘖数多、库容量大、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生产能力强是耐低磷性强和磷利用效率高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耐低磷性 评价指标 农艺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逆境对不同耐盐性小麦花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陶荣荣 陆钰 +8 位作者 于琪 马泉 丁永刚 钱进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朱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8-437,共10页
为筛选耐盐高产小麦品种,确定较为快捷有效的小麦耐盐鉴定指标,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以前期筛选出的5个耐盐差异性显著的春性小麦品种(较耐盐品种:‘宁麦21’‘扬麦20’‘扬辐麦4’;盐敏感品种:‘扬麦23’‘安农1124’)为材料,在江苏大... 为筛选耐盐高产小麦品种,确定较为快捷有效的小麦耐盐鉴定指标,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以前期筛选出的5个耐盐差异性显著的春性小麦品种(较耐盐品种:‘宁麦21’‘扬麦20’‘扬辐麦4’;盐敏感品种:‘扬麦23’‘安农1124’)为材料,在江苏大丰地区设置非盐逆境(S0,播前土壤含盐量0.770±0.062 g·kg^(−1))和盐逆境(S1,播前土壤含盐量3.294±0.198 g·kg^(−1))两个处理,研究了盐胁迫对不同耐盐性小麦花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逆境下,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茎蘖数显著下降;穗数、每穗粒数与千粒重也显著减少,其中穗数降幅达60.7%,为减产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粒重的减少,最终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仅为非逆境条件下的26.2%。研究还发现,在盐碱胁迫下,花后SPAD值与叶绿素荧光Fv/Fm降低,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变化幅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耐盐品种的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Fv/Fm的降幅与丙二醛的增幅较小,但脯氨酸含量的增幅较大,因而减产幅度较小。进一步分析表明,叶绿素荧光Fv/Fm与穗数、千粒重及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PAD值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千粒重及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盐胁迫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Fv/Fm抑制小麦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物的生成,造成最终的减产。因此在小麦耐盐性田间鉴定中,开花期SPAD值与叶绿素荧光Fv/Fm可作为耐盐性鉴定快捷可靠的指标。此外,‘扬麦20’在盐碱地中减产幅度最小,综合表现较好,适合在大丰地区盐碱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胁迫 花后 旗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崔思远 朱新开 +3 位作者 张莀茜 曹光乔 陈新华 沈有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5-121,共7页
为明确连续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该文于扬州大学试验场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10年,设置秸秆不还田(NR),秸秆还田1a(SR1),秸秆还田2a(SR2),秸秆还田3a(SR3),秸秆还田4a(SR4),秸秆还田5a(SR5),秸秆还田6a(SR6),秸秆还田... 为明确连续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该文于扬州大学试验场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10年,设置秸秆不还田(NR),秸秆还田1a(SR1),秸秆还田2a(SR2),秸秆还田3a(SR3),秸秆还田4a(SR4),秸秆还田5a(SR5),秸秆还田6a(SR6),秸秆还田7a(SR7),秸秆还田8a(SR8)9个处理。于2018年小麦收获后取样,测定分析了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计算碳氮比、层化率、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等质量法)。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各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逐渐提高,但增幅逐渐减小。0~5 cm土层土壤碳氮比在短期内(≤3 a)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对其他土层和年限的无显著影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表层0~5 cm与其他层次有机碳和碳氮比层化率先增长后下降,全氮层化率则先下降后上升。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较NR提高6.23%~27.85%和6.04%~25.66%,各土层碳氮储量均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当还田年限>6a其增幅明显降低。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碳氮固存效应,但是当秸秆还田年限>6a,土壤碳氮固存量的增幅明显降低,可适当减少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碳氮比 层化率 有机碳储量 全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对高CO_2浓度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宁 景立权 +3 位作者 朱建国 王云霞 王余龙 杨连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2-780,共9页
为探究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增高对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动态影响,利用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系统,研究高CO_2浓度对大田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动态影响及其种间差异。以高产杂交组合甬优2640和Y两优2号为... 为探究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增高对杂交水稻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动态影响,利用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系统,研究高CO_2浓度对大田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动态影响及其种间差异。以高产杂交组合甬优2640和Y两优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环境CO_2和高CO_2浓度2个水平,测定2个品种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移栽后30、59、76、91和108 d分别增加25%、16%、25%、18%和8%,除移栽后108 d外,均达极显著水平(P<0. 01);甬优2640移栽后76和91 d叶片Pn对CO_2的响应明显大于Y两优2号。除灌浆末期外,CO_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且Y两优2号的降幅多大于甬优2640。CO_2熏蒸下叶片气孔部分关闭,但叶片胞间与周围空气中CO_2浓度之比无显著变化,甚至明显增加。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2个品种灌浆末期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下降4%,但对其他各期均无显著影响;除灌浆末期外,CO_2浓度升高使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均显著增加。两杂交组合叶片光合参数对高CO_2浓度的动态响应多存在种间差异,但荧光参数的响应品种间差异较小。本研究结果为增强气候假定情景下水稻响应的预测能力并制订应对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光合作用 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宽宇 展明飞 +3 位作者 陈静 王志琴 杨建昌 赵步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 【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成熟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CI(保持水层灌溉)、WMD(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15 k Pa时复水)、WSD(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30 k Pa时复水)。【结果】在CI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MN水平最高;WM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水平最高,但与MN下差异不显著,WS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最高;而在籽粒灌浆上,两个品种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各个水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良好水势条件CI和轻度水分胁迫WMD下,分别在0 N和MN水平下表现较优;但在重度水分胁迫WSD下,0N水平表现最低,HN最高,但与MN差异不显著。以上都表明产量与弱势粒的灌浆在水氮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品种间,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弱势粒灌浆速率及粒重都低于中穗型常规粳稻淮稻5号,其产量优势主要源自较高的每穗粒数。最后,WMD+MN处理下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较少的施氮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节水节氮增产的效果,其次也增加了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光合性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率,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加强了物质运转,促进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籽粒的充实,最终达到产量增加的目的,成为本研究最佳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强势粒 弱势粒 互作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5
9
作者 褚光 展明飞 +2 位作者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6-1036,共11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影响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大田种植3个当地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24(粳稻)、扬两优6号(两系杂交籼稻)和甬优2640(三系籼/粳杂交粳稻)。自移栽后7 d设置: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和干湿交替灌溉(AWD),... 本研究旨在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影响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大田种植3个当地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24(粳稻)、扬两优6号(两系杂交籼稻)和甬优2640(三系籼/粳杂交粳稻)。自移栽后7 d设置: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和干湿交替灌溉(AWD),观察这2种灌溉模式对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3个供试品种产量分别提高了5.34%、5.85%和6.6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8.9%、25.3%和27.6%。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水稻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的生理功能的改善,表现出灌浆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液强度、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与玉米素核苷的含量、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中较高的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酶活性、较大的深层(10-20 cm)根系、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与叶面积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根系 水分利用率 干湿交替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类型与运筹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3
10
作者 魏海燕 李宏亮 +7 位作者 程金秋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郭保卫 胡雅杰 崔培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0-740,共11页
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多穗型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270 kg hm–2纯氮条件下,选用树脂包衣(PCU)、硫包衣(SCU)和脲甲醛(UF)3种缓控释肥类型,设置了缓控释肥与尿素均基施、缓控释肥基施后分蘖期施尿素2种施肥方式,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 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多穗型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270 kg hm–2纯氮条件下,选用树脂包衣(PCU)、硫包衣(SCU)和脲甲醛(UF)3种缓控释肥类型,设置了缓控释肥与尿素均基施、缓控释肥基施后分蘖期施尿素2种施肥方式,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缓控释肥的应用对甬优2640无增产效应。主要因为甬优2640穗大粒多,群体颖花量大。与CK比,相对集中在前中期的肥效难以满足植株全生育期生长,中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快,氮素积累少,光合势弱,物质生产量不足,不能实现群体大库容的有效充实。而对南粳9108,脲甲醛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处理比CK增产5.2%~5.9%,树脂包衣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和脲甲醛+尿素均基施处理与CK平产的同时可减少施肥2~3次。2种运筹方式中,以缓控释肥基施后分蘖期施用尿素处理能有效增加植株茎蘖数,提高成穗率和最终穗数,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势,增加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获得高产。3种肥料类型中,产量呈现UF>PCU>SCU。脲甲醛基施+分蘖期施尿素处理之所以能使南粳9108获得比CK更高的产量,是因为UF的肥效在中后期依然能相对稳定释放,配合尿素的分蘖期施用,既保证了前期分蘖的发生,又能保证高峰苗后稳定的茎蘖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植株在拔节后的光合势和物质积累量大,氮肥利用率高,增产显著。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穗型和产量特性的水稻品种,优选缓控释肥类型基施的同时,分蘖期配合速效肥料的施用,可获得既省工又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类型 肥料运筹 不同穗型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米质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陶进 钱希旸 +5 位作者 剧成欣 刘立军 张耗 顾骏飞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52-1362,共11页
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变化特点以及施氮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江苏省近70年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 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变化特点以及施氮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江苏省近70年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超级稻)4个类型,设置零氮(0N,全生育期不施氮)、中氮(MN,全生育期施氮210 kg hm–2)和高氮(HN,全生育期施氮300 kg hm–2)3个施氮水平,测定了产量和稻米品质诸性状。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和淀粉黏滞特性等显著改善,但现代品种的垩白度仍然较高。在3种施氮水平下,超级稻以HN的产量最高,其他年代品种以MN产量最高或MN与HN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垩白度增加,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增大,稻米的食味品质降低。在HN下稻米中K、P、S、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也较0N或MN下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稻米品质。总体上,增施氮肥特别是高量施用氮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如何通过氮肥的优化运筹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协调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品种改良 氮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不同生育类型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韩超 许方甫 +7 位作者 卞金龙 徐栋 裘实 赵晨 朱盈 刘国栋 张洪程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81-1693,共13页
为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中熟中粳品种南粳2728和南粳505,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3818为材料,研究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 为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中熟中粳品种南粳2728和南粳505,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3818为材料,研究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比例、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品种,与机械直播比,毯苗机插产量显著提高,因为毯苗机插条件下群体结构合理,穗数适宜,茎蘖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大,叶面积衰减率低,从而其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高。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2.3%~3.1%、1.2%~2.7%和1.8%~3.2%,但垩白有所增加。同时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长,增加了淀粉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减小消减值,除南粳2728外,最终黏度也均提高。相同种植方式下,与迟熟中粳比,中熟中粳产量极显著提高,是因为其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抽穗后30 d日均温度平均分别提高1.07°C和1.18°C,所以其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高,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高。中熟中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垩白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5%~5.1%,胶稠度变长7.0~16.7mm,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最终黏度和消减值降低。因此,淮北地区选择中熟中粳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并配套毯苗机插方式是实现粳稻优质、高产和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最佳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地区 机械化种植 优质食味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综述 被引量:48
13
作者 程金秋 朱盈 +7 位作者 魏海燕 李宏亮 李晓峰 陈雯 张洪程 戴其根 胡雅杰 崔培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1-15,共5页
缓控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缓慢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它在水稻上的应用对于水稻生产的增产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了缓控释肥定义、分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综述了缓控释肥施用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和稻田生态环... 缓控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缓慢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它在水稻上的应用对于水稻生产的增产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了缓控释肥定义、分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综述了缓控释肥施用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和稻田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探讨了现有的缓控释肥施肥技术,并针对目前缓控释肥在水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水稻 应用效果 展望 发长发育 氮素吸收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游离多胺对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伟杨 徐云姬 +3 位作者 钱希旸 李银银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0-872,共13页
为探明干旱胁迫下小麦内源游离多胺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作用,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选用高产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进行不同水分条件的盆栽试验。自分蘖末期至成熟期设置正常供水(WW)、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3种处... 为探明干旱胁迫下小麦内源游离多胺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作用,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选用高产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进行不同水分条件的盆栽试验。自分蘖末期至成熟期设置正常供水(WW)、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3种处理,观察不同土壤水分对籽粒中游离多胺和籽粒灌浆的影响。2个品种的结果一致表明,与WW相比,MD处理对叶片水势及光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弱势粒灌浆速率(12.5%)和粒重(11.8%),对强势粒灌浆无显著影响;SD处理则严重抑制叶片光合作用,显著降低叶片水势,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分别下降10.1%和9.5%,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分别下降14.5%和11.7%。MD处理显著提高了灌浆期弱势粒中游离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及其与腐胺(Put)的比值,而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粒重与籽粒中Spd和Spm含量及Spd/Put和Spm/Put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ut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喷施Spd和Spm,显著增加3个处理弱势粒及SD处理强势粒的灌浆速率(11.2%~25.9%)和粒重(9.9%~17.7%),但对WW和MD处理的强势粒无显著影响;喷施Spd和Spm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后,3个处理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20.5%~28.8%和16.9%~28.5%。表明小麦籽粒中多胺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因土壤干旱程度而异,通过轻度土壤干旱处理增加籽粒中Spd和Spm含量以及Spd/Put和Spm/Put值,可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干旱 多胺 籽粒灌浆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黑麦易位系T1BL·1RS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联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韬 郑飞 +2 位作者 秦胜男 李磊 顾世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0-329,共10页
黑麦1R染色体短臂(1RS)携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抗性基因。为了检测1RS上是否携带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基因,本研究采用1RS特异标记Xscm9对19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品种/系构成的小麦自然群体和1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宁7... 黑麦1R染色体短臂(1RS)携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抗性基因。为了检测1RS上是否携带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基因,本研究采用1RS特异标记Xscm9对19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品种/系构成的小麦自然群体和1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宁7840与Chokwang杂交的F_7群体,共184个系)进行了分子检测,并在2011 2013年采用单花滴注法于温室中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自然群体中22个品种携带1RS,携带1RS的株系三季赤霉病平均病小穗率(PSS)均显著低于不携带1RS株系的PSS(P<0.01),表明1RS对降低病小穗率有显著作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结果表明,宁7840携带1RS。通过对宁7840/Chokwang衍生的RIL群体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基因型分析,发现不论主效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标记Xsts142)存在与否,携带1RS株系的PSS显著低于不携带1RS株系的PSS(P<0.01);方差分析表明,宁7840携带的Fhb1与1RS在赤霉病抗扩展性上无显著互作(P>0.05)。因此认为,黑麦1RS染色体很可能携带赤霉病扩展抗性相关基因,与Fhb1基因有累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T1BL·1RS易位系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性状的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秋员 周磊 +6 位作者 田晋钰 程爽 陶钰 邢志鹏 刘国栋 魏海燕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4-914,共11页
于2017—2018年分别收集长江中下游地区90份和105份常规中熟粳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各供试品种(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素吸收量,对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产量、品质... 于2017—2018年分别收集长江中下游地区90份和105份常规中熟粳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各供试品种(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素吸收量,对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协同提升途径。结果表明,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负相关,与有效穗数相关性不显著。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促进作用最大,而有效穗数通过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限制作用最大,千粒重通过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限制作用最小。总吸氮量与茎、叶、穗的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叶、穗含氮率相关性较弱,增加茎、叶、穗的干重是增加氮素吸收量的有效途径。直链淀粉、蛋白质与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以及稻米食味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降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提升稻米食味品质,但不利于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影响产量的关键指标千粒重、穗粒数与影响氮素吸收的关键指标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千粒重以及穗粒数无显著相关性,而蛋白质与茎干重、叶干重、穗干重、千粒重、穗粒数总体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直链淀粉淀粉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中,选择生物量较大,且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的品种,能够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产量、氮素吸收以及食味品质的协同提升,但这可能不利于加工以及外观品质的改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中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氮素 稻米品质 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麦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牛东 潘慧 +5 位作者 丛美娟 尹萍 吴浩 孙娟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67-1673,共7页
为了解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N1)、5∶1∶2∶2(N2)、7∶1∶2∶0(N3)三个氮肥运筹方式,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设置5∶1∶2∶2一个氮肥运筹方式(N... 为了解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N1)、5∶1∶2∶2(N2)、7∶1∶2∶0(N3)三个氮肥运筹方式,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设置5∶1∶2∶2一个氮肥运筹方式(N4),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进行观测,测定小麦籽粒产量,估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麦季全球增温潜势(GWP)。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麦季CH4和CO2的排放,显著降低了N2O的排放,显著提高了麦季GWP。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间CH4、CO2累积排放量和GWP差异不显著,但N3处理显著提高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较N1、N2处理提高61.22%、51.92%。N1、N2处理的GHGI最低,分别较N4处理降低41.27%和39.67%,N3处理的GHGI较N4处理增加3.30%。因此,麦季秸秆还田下采用3∶1∶3∶3和5∶1∶2∶2氮肥运筹方式有显著地增产与综合减排作用,是低碳生产的合理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抗性的综合评价和高抗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韬 李嫒嫒 +1 位作者 李磊 顾世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5-442,共8页
为进一步培育高抗白粉病小麦品种提供材料,在温室白粉病高选择压和自然侵染条件下,先后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对80份小麦材料(地方品种、国内育成品种/系、国外引进品种及部分中国春非整倍体材料)的白粉病抗性情况进行调查记载,然后利用马... 为进一步培育高抗白粉病小麦品种提供材料,在温室白粉病高选择压和自然侵染条件下,先后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对80份小麦材料(地方品种、国内育成品种/系、国外引进品种及部分中国春非整倍体材料)的白粉病抗性情况进行调查记载,然后利用马氏距离及其聚类法对不同材料的抗性进行多生育时期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国外引进品种Capo全生育期免疫白粉病,中国春衍生的大多非整倍体材料和国外引进品种Coop Capoildo表现高抗。依据各材料间的马氏距离将80份材料分为6类,Capo所在的第2类总体抗性最好,该类包含17份材料,抽穗期和灌浆期平均侵染型小于1.0,平均严重度小于10.0%。中国春及其衍生的非整倍体材料与Capo抗性较为相似,表明中国春携带的广谱抗性基因Lr34仍然具有优异的白粉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侵染型 严重度 马氏距离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播方式与减氮对扬辐麦13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迪迪 徐东忆 +6 位作者 陈立 赵凯敏 朱敏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9-1517,共9页
为明确不同机械耕播方式下减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扬辐麦13为材料,研究两种机械耕播方式[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NT)、旋耕+2BFG-10(8)230型播种机(CT)]和三个施氮模式[常规模式(N1):施氮量270kg&... 为明确不同机械耕播方式下减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扬辐麦13为材料,研究两种机械耕播方式[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NT)、旋耕+2BFG-10(8)230型播种机(CT)]和三个施氮模式[常规模式(N1):施氮量270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减氮模式(N2):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减氮减次模式(N3):施氮量180kg·hm^(-2),基肥∶拔节肥=5∶5]对小麦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4%,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提高了植株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使花前氮素转运量增加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分别增加10.78%(P<0.01)和7.56%(P<0.05),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其最终籽粒产量提高5.36%(P<0.05)。N2处理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可维持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花后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但氮代谢酶活性较低,影响氮素在植株中的积累和转运,且籽粒产量最低。因此,播前土壤偏湿条件下推荐采用NT耕播方式,配N2减氮模式,有利于小麦生育中后期维持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的积累,促进氮素向籽粒转运,提升氮肥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若CT耕播方式下宜采用N1施肥方式才能实现稳产,但氮肥利用效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耕播方式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薹肥对毯状苗移栽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正贵 李苗苗 +7 位作者 吴玉珍 张含笑 冯云艳 刘浩 冯倩南 左青松 冷锁虎 杨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81-85,共5页
为研究薹肥对毯状苗移栽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2012—2013年以宁杂1818和苏油4号为材料,在水稻标准硬质育秧盘内培育油菜毯状苗并移栽,设置不同的薹肥施用时期和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主茎干物质量和分枝干物质量显著增加... 为研究薹肥对毯状苗移栽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2012—2013年以宁杂1818和苏油4号为材料,在水稻标准硬质育秧盘内培育油菜毯状苗并移栽,设置不同的薹肥施用时期和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主茎干物质量和分枝干物质量显著增加,而主序轴干物质量呈下降趋势;高氮条件下主茎干物质量增加15.11%,分枝干物质量增加7.54%,而主序轴干物质量减少4.32%;随着薹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主序轴干物质量、主茎干物质量和分枝干物质量均呈上升趋势;增加施氮量、推迟施肥时期均能显著增加成熟期主茎、分枝角果壳的干物质积累量;2个品种主茎籽粒平均干物质量高氮比低氮处理高0.78 g,增幅为10.5%;与薹高0、30 cm时施肥相比,薹高50 cm时施肥主茎籽粒千粒干质量分别高0.91、0.26 g,增幅分别为12.55%、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毯状苗 薹肥 成熟期 主茎干物质量 分枝干物质量 主序轴干物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