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太湖地区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华小龙 周丽瑶 +1 位作者 徐烨 霍中洋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提升了稻米的营养品质,改善了米粉的RVA谱黏滞特性,提升了南粳46的综合食味水平,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46 缓混肥 侧深施肥 品质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4-三氯苯胁迫对水稻分蘖盛期植株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丁秀文 张国良 +1 位作者 戴其根 朱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7-496,共10页
在土培条件下,以对1,2,4-三氯苯(TCB)敏感性显著差异的宁粳1号(敏感)和扬辐粳8号(耐性)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TCB)胁迫对两品种分蘖盛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最长根长、株... 在土培条件下,以对1,2,4-三氯苯(TCB)敏感性显著差异的宁粳1号(敏感)和扬辐粳8号(耐性)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TCB)胁迫对两品种分蘖盛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最长根长、株高、单穴分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随胁迫程度加深均显著递减;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在低浓度(20 mg kg–1)TCB胁迫下,最长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极显著增加,当中高浓度(40 mg kg–1、60 mg kg–1)TCB胁迫时,最长根长、株高、单穴分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显著下降。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2O–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高;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在低浓度(20 mg kg–1)TCB胁迫下,根系活力、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极显著增加,2O–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当中等浓度(40 mg kg–1)TCB胁迫时,SOD、POD、CAT活性虽然增强,但2O–产生速率显著增加,MDA大量积累,当高浓度(60 mg kg–1)TCB胁迫时,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根系中SOD、CAT活性显著降低,2O–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显著增加。总之,低浓度TCB胁迫下,长势良好、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能力强、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是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区别于敏感型宁粳1号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盛期 1 2 4-三氯苯 毒性 生长发育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振玲 林兵 +7 位作者 周群 杨波 刘艳 周天阳 王宝祥 顾骏飞 徐大勇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比,在盐胁迫下两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耐盐品种减产的幅度明显小于盐敏感品种。耐盐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主要在于较高的颖花量和结实率。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水稻品种在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拔节期和抽穗期具有较高根系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合成酶活性和较高的K^(+)/Na^(+)值,分蘖至拔节以及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的作物生长率,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抽穗至灌浆中期具有较高的根系氧化力。【结论】在盐胁迫下耐盐水稻品种较高的总颖花量、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K^(+)/Na^(+)值是其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原因。在盐胁迫下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强和根系氧化力较高可作为评定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重要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抗氧化 渗透调节 根系氧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李婷婷 冯钰枫 +7 位作者 朱安 黄健 汪浩 李思宇 刘昆 彭如梦 张宏路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覆盖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下水稻根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根系 形态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 被引量:12
5
作者 乔胜锋 邓亚萍 +6 位作者 瞿寒冰 张伟杨 顾骏飞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6-406,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标准培养液配方)为对照。【结果】将耐低磷指数作为评价籼稻品种耐低磷性的指标,并将供试品种分为3类:强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9)、中耐低磷品种(0.5<耐低磷指数<0.9)、弱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5)。选择耐低磷性差异明显的强耐低磷品种2个以及弱耐低磷品种2个进行农艺与生理特征分析。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各品种产量。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增加了水稻的磷素运转率(PTE)、磷产谷利用率(IPE)和磷收获指数(PHI),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的PTE和IPE高于弱耐低磷品种。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较大的地上部干物质、根干质量和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根系氧化力降幅小,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高,分蘖受抑制程度小,并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灌浆期较高的光合速率。【结论】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在低磷处理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NSC积累和运转、根系氧化力、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光合速率以及磷素利用效率是强耐低磷品种重要的农艺与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耐低磷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可 禹晴 +1 位作者 徐云姬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研究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及生理性状,有助于了解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和机理。本文简述了叶片衰老特征和衰老机制,重点综述了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类型、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及延缓水稻叶片衰老的... 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研究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及生理性状,有助于了解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和机理。本文简述了叶片衰老特征和衰老机制,重点综述了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类型、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及延缓水稻叶片衰老的栽培调控途径。可为水稻抗衰老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早衰突变体 农艺性状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的碳氮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任维晨 常庆霞 +3 位作者 张亚军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600,共15页
【目的】探明不同氮利用率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机制。【方法】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和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种植于大田,设置2个施氮量:全生育期不施氮(0 N)和全生育期施氮180 kg/hm^(2)(180N),... 【目的】探明不同氮利用率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机制。【方法】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和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种植于大田,设置2个施氮量:全生育期不施氮(0 N)和全生育期施氮180 kg/hm^(2)(180N),比较分析了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与转运差异及其机制。【结果】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总颖花量和结实率,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蘖至穗分化始期和抽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抽穗期较高的糖花比,灌浆期较高的籽粒库活性、籽粒中脱落酸与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含量的比值和茎鞘中较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抽穗后较高的氮转运、氮素吸收量,灌浆期较高的比叶氮含量、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以及氮素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氮高效品种穗分化前和抽穗后较高的物质生产效率以及灌浆期较高的碳氮转运与积累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积累 氮转运 物质转运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的生理功能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8
作者 邱园园 刘昆 +6 位作者 卓鑫鑫 余锋 李思宇 黄建 朱安 汪浩 刘立军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稻米是世界上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可有效从土壤中吸收铁元素供人类食用,改善人类铁缺乏的现状。本文综述了水稻中铁的生理功能和水稻对铁的吸收及转运调控机制...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稻米是世界上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可有效从土壤中吸收铁元素供人类食用,改善人类铁缺乏的现状。本文综述了水稻中铁的生理功能和水稻对铁的吸收及转运调控机制,重点阐述了缺铁和铁过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铁生物强化和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运机制 信号转导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茎秆抗倒伏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顾汉柱 王琛 +4 位作者 张瑛 吴昊 肖治林 景文疆 张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7,共7页
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水稻群体数量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风险,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茎秆作为水稻抗倒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水稻抗倒伏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理解茎秆抗倒性的生... 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水稻群体数量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风险,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茎秆作为水稻抗倒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水稻抗倒伏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理解茎秆抗倒性的生理机制是进一步改善高产品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水稻倒伏的类型和评价方法,并依据前人研究梳理了水稻茎秆的力学特性、形态学特性(株高、节间长度、秆壁厚和茎秆直径)、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生物合成、植物激素)、品种差异、水分管理及肥料管理在水稻抗倒伏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目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生理机制 水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优化对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和稻米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昊 张瑛 +7 位作者 王琛 顾汉柱 周天阳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张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92,共15页
为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下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与稻米淀粉特性的关系,以甬优2640、武运粳24号、扬稻6号和金香玉1号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常规(对照)、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5种栽培模式处... 为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下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与稻米淀粉特性的关系,以甬优2640、武运粳24号、扬稻6号和金香玉1号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常规(对照)、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5种栽培模式处理。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处理(对照)相比,甬优2640在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处理下的产量增幅分别为6.49%、11.06%和12.72%,武运粳24号分别增加1.92%、11.10%和17.05%,扬稻6号增幅分别为9.30%、18.50%和22.89%,金香玉1号产量增幅分别为6.92%、14.72%和17.89%。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强度、根系和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和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以及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溶解度和膨胀度逐渐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与产量和稻米淀粉特性关系密切。表明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能通过调节地下部根系生长来改善稻米品质,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策略 产量 米质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凡 赵一函 +6 位作者 王训康 苏禹 赵福成 侯俊峰 王云霞 杨连新 景立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为明确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长期效应,于2011—2021年开展了持续11年的定位试验,设不施肥、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的配方施肥4个处理,分析了2020—2021年各处理下的稻谷产量及品质变化。与常规施肥相比,长期定位配... 为明确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长期效应,于2011—2021年开展了持续11年的定位试验,设不施肥、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的配方施肥4个处理,分析了2020—2021年各处理下的稻谷产量及品质变化。与常规施肥相比,长期定位配方施肥及增施有机肥处理平均使水稻理产分别显著增加15.5%、46.8%。前者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23.6%),而后者继续增产则得益于每穗粒数增多(27.8%)。10年后,配方施肥多恶化了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其中对后者影响较大,2020—2021年2年平均垩白度增加61.6%,增施有机肥有加重的趋势。长期定位配方施肥恶化了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使综合食味值、胶稠度及崩解值分别降低5.4%、1.8%、10.3%;或得益于米粉热力学转变温度(-0.8%)及热焓值(-11.8%)降低,增施有机肥可有效弥补这一恶化效应,3个指标改善幅度达9.1%、4.0%和18.3%。长期定位配方施肥增加了米粉Fe、Zn、Cd及Ca等矿质元素含量,而增施有机肥后则效应相反,但二者均提高了稻米矿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2个处理降低植酸与矿质元素的摩尔比平均分别为54.0%和47.2%。以上结果表明,长期配方施肥及增施有机肥等可持续提高稻谷的理论产量,而前者多恶化稻米品质,增施有机肥仅对食味品质有小幅弥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期定位 配方施肥 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及减排研究进展
12
作者 方鑫池 冯佳欣 +1 位作者 周天阳 顾骏飞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8,共8页
水分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稻田甲烷(CH_(4))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同时,节水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干湿交替(AWD)灌溉是水稻生产中被广泛推广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能有效减少稻田的CH4排放... 水分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稻田甲烷(CH_(4))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同时,节水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干湿交替(AWD)灌溉是水稻生产中被广泛推广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能有效减少稻田的CH4排放。目前,关于AWD灌溉减少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AWD灌溉与其他栽培措施相结合对稻田CH4排放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前人研究,介绍稻田CH4的排放机理,综述在AWD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势、进行AWD调控的时期以及土壤类型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此外,还探讨AWD灌溉与氮肥运筹、品种选择和秸秆还田措施相结合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以充分发挥AWD灌溉对稻田CH4减排的潜力,为实现水分高效利用和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排放 干湿交替灌溉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水肥互作调控
13
作者 王超瑞 周宇琨 +4 位作者 温雅 张瑛 法晓彤 肖治林 张耗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保证粮食生产力和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有积极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会改变稻田土壤特性进而改变... 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保证粮食生产力和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有积极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会改变稻田土壤特性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组成和活性,最终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综述了秸秆翻耕还田、免耕覆盖还田和炭化还田等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总结了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配套水肥栽培调控措施,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讨论了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特性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李心月 王杰 +1 位作者 鞠梦倩 刘世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4,共11页
为探索定点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长期影响,自2001年秋播到2021年夏播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 为探索定点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长期影响,自2001年秋播到2021年夏播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每年在水稻成熟后,对各个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与CT处理相比,20年平均来看,NTS、RT1、RT2、CTS、MTS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28%、5.95%、7.10%、16.55%、15.23%;(2)NTS处理对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较CT处理提高14.16%;MTS处理促进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的积累,较CT处理提高18.42%;CTS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较CT处理提高20.74%;(3)CTS和MTS处理水稻产量较高,与CT处理相比平均增产4.48%和5.07%,NTS处理下的水稻产量相比CT处理则减产5.58%,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在中期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的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前期表现不明显;(4)除NTS处理外,其他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产量表现出不同幅度地增加;(5)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r=0.26)。综合以上结果表明,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还田对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提升效果均显著,从省工、节本和高效角度考虑,稻麦少耕秸秆还田是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速效钾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鞠梦倩 王杰 +1 位作者 李心月 刘世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6,共10页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01年秋播开始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开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01年秋播开始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开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在小麦成熟后,对土壤全氮含量进行测定,并测定小麦产量。结果表明:(1)连续的秸秆还田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CTS、MTS处理土壤耕层全氮含量分别比CT处理提高了12.63%、14.74%;(2)NTS处理对提高土壤表层全氮含量的作用更大,比CT处理提高了24.53%,但耕层下层降低了15.49%,CTS和MTS处理的耕层全氮含量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3)长期免耕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产量,较CT处理20年平均降低2.07%,20年小麦平均产量RT1、RT2、CTS和MTS处理比CT处理分别提高1.17%、2.20%、1.76%和1.95%。因此,轮耕、少耕和翻耕与适量秸秆还田结合的耕作方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小麦产量,从节本增效的角度出发,麦季免耕稻季翻耕的轮耕和少耕秸秆还田是适用于本地区的耕作方式,也可不同年间两者有机结合进行轮耕,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全氮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产减排的氮肥管理技术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温雅 顾嘉怡 +3 位作者 王超瑞 张瑛 肖治林 张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氮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氮肥管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至关重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稻田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氮肥的使用对其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机理,... 氮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氮肥管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至关重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稻田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氮肥的使用对其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机理,系统综述了氮肥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实现高产与减排兼顾的氮肥管理技术。此外,本文还归纳总结了当前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管理 温室气体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农艺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治林 吴昊 +6 位作者 顾汉柱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8-1000,共13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4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措施 产量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昆 李婷婷 +4 位作者 李思宇 朱安 汪浩 黄健 刘立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4期1-5,共5页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机械直播、机械插秧和机械抛秧等机械化栽培方式的技术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加...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机械直播、机械插秧和机械抛秧等机械化栽培方式的技术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加强我国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直播 机械插秧 机械抛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杰 鞠梦倩 +1 位作者 李心月 刘世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从2001年秋播开始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开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从2001年秋播开始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农场开始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在水稻成熟后,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与CT处理相比,20年NTS、RT1、RT2、CTS和M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3.29%、4.76%、8.18%、19.88%和21.34%;(2)NTS处理对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影响更大,比其他耕作方式提高14.49%~39.02%,RT1、RT2、CTS、MTS处理则可以均衡提高耕层有机碳含量;(3)CTS和MTS处理稻麦产量较高,与CT处理相比平均分别增产3.68%和4.09%,NTS处理则减产3.48%。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适量秸秆还田与少耕相结合对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和产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是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治林 王琛 +7 位作者 张瑛 景文疆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84,共13页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控释氮肥 速效氮肥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