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条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书俊 钟环 +2 位作者 左慧 顾铭洪 梁国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72-77,101,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水稻条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转录、功能、分子变异和基因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病毒基因组 外壳蛋白 病害特异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和Pi2的抗谱差异及与Pi1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40
2
作者 于苗苗 戴正元 +10 位作者 潘存红 陈夕军 余玲 张晓祥 李育红 肖宁 龚红兵 盛生兰 潘学彪 张洪熙 李爱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27-1934,共8页
Pigm是Pi2基因簇的等位或紧密连锁基因。本研究构建了4个不同遗传背景下Pigm和Pi2的系列近等基因系,204个菌株苗期接种结果显示其抗性频率均超过70%,但Pigm和Pi2的抗谱重叠度仅为54.4%~65.7%,聚合Pi1/Pigm和Pi1/Pi2以杂种的抗... Pigm是Pi2基因簇的等位或紧密连锁基因。本研究构建了4个不同遗传背景下Pigm和Pi2的系列近等基因系,204个菌株苗期接种结果显示其抗性频率均超过70%,但Pigm和Pi2的抗谱重叠度仅为54.4%~65.7%,聚合Pi1/Pigm和Pi1/Pi2以杂种的抗性频率均超过90%。穗瘟人工接种及病圃自然诱发鉴定表现与苗期接种一致的发病趋势。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近等基因系与其轮回亲本基本相似,存在较少的累赘连锁。表明Pigm是一个与Pi2抗谱差异明显的广谱抗性基因,对稻瘟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抗性基因 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抗谱 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RVA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吴洪恺 梁国华 +4 位作者 顾燕娟 单丽丽 王芳 韩月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97-1603,共7页
以优质粳型糯稻苏御糯为供体,品质较差的籼稻桂朝2号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2F4群体,通过发展分子标记,研究了淀粉合成相关基因Wx、Sbe1、Sbe3I、sa、Pul、SssⅠ等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x基因对RVA谱8个特征值的表现均起... 以优质粳型糯稻苏御糯为供体,品质较差的籼稻桂朝2号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2F4群体,通过发展分子标记,研究了淀粉合成相关基因Wx、Sbe1、Sbe3I、sa、Pul、SssⅠ等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x基因对RVA谱8个特征值的表现均起主要作用,对支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Sbe1、SssⅠ、Sss-Ⅱ3和Sss-Ⅲ1表现明显的上位效应。在糯稻遗传背景下,分支酶基因Sbe1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Ⅰ、Sss-Ⅱ3和Sss-Ⅲ1都可对RVA谱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尤以Sss-Ⅱ3的作用最为明显。支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之间普遍存在着互作。根据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RVA谱特征作用的复杂性,对稻米淀粉黏性特征的遗传改良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淀粉 RVA谱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新黄绿叶突变体基因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34
4
作者 王军 王宝和 +3 位作者 周丽慧 徐洁芬 顾铭洪 梁国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5-459,共5页
在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中发现了一个黄绿叶自然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形成了稳定的突变系。该突变系和武运粳7号的正反交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材料的黄绿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命名为ygl-2。利用已有的微卫星(SSR)标记和新发展的SSR标记将yg... 在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中发现了一个黄绿叶自然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形成了稳定的突变系。该突变系和武运粳7号的正反交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材料的黄绿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命名为ygl-2。利用已有的微卫星(SSR)标记和新发展的SSR标记将ygl-2基因定位于RM1340、RM7269、RM6298、SSR6-16和RM7434、SSR6-5、SSR6-9、RM5957之间,排列位置为RM1340-RM7269-RM6298-SSR6-16-ygl-2-RM7434-SSR6-5、SSR6-9-RM5957,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8、0.37、0.00、0.62、0.74、0.49、0.86和1.62cM,这为ygl-2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基因 微卫星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玉银 左示敏 +2 位作者 张在金 王如平 陈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7167-7168,共2页
介绍了多次回交转育、从突变体中分离以及从杂交高世代群体中分离选育等构建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叙述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在水稻育种、基因效应、基因定位方面的应用,对水稻近等基因系的广阔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多系品种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焦磷酸化酶融合基因克隆分析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范海阔 黄东杰 +2 位作者 刘巧泉 顾丽红 张树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1267-1271,共5页
无机焦磷酸化酶(PPa)基因是植物糖代谢过程中的蔗糖合成调控基因,为将该基因运用于甘蔗转基因的研究,从面包酵母克隆了该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预测分析其疏水性/亲水性,并将其核苷酸和编码氨基... 无机焦磷酸化酶(PPa)基因是植物糖代谢过程中的蔗糖合成调控基因,为将该基因运用于甘蔗转基因的研究,从面包酵母克隆了该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预测分析其疏水性/亲水性,并将其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提交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利用从武运粳8号水稻中克隆得到Rub isco小亚基基因(rbcS)的5'上游调控区rbcS启动子,构建了由rbcS引导的无机焦磷酸化酶融合基因,并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甘蔗 PPA 水稻rbcS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角基因TAC1的育种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宗祥 冯志明 +5 位作者 王龙平 冯凡 张亚芳 马玉银 潘学彪 左示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0-598,共9页
【目的】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株型性状,合理的分蘖角度是培育理想株型、达到高产育种的一个关键因素。【方法】以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增大的显性主效数量基因TAC1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品种背景下的TAC1近等基因系,通过单本栽插、多本栽插/高... 【目的】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株型性状,合理的分蘖角度是培育理想株型、达到高产育种的一个关键因素。【方法】以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增大的显性主效数量基因TAC1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品种背景下的TAC1近等基因系,通过单本栽插、多本栽插/高产栽培以及纹枯病菌接种鉴定,分析TAC1对其他农艺性状、纹枯病抗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同一背景近等基因系之间比较,TAC1使水稻品系分蘖角度增加,有利于减轻纹枯病危害,对其他农艺性状无不利影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背景TAC1系有效穗数均多于tac1系;籼稻特青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高于tac1系;美国稻Lemont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低于tac1系;粳稻武陵粳1号、镇稻88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均略低于tac1系,单株产量略高于tac1系,差异不显著。加工及外观品质方面,特青TAC1系优于tac1系,武陵粳1号、镇稻88以及Lemont背景TAC1系较tac1系有劣化趋势,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叶片较长的籼稻品种,适宜的分蘖角度范围较窄,叶片较小的粳稻品种,适宜的分蘖角度范围较宽。适当增加水稻品种的分蘖角度,有利于减轻纹枯病危害。TAC1可用于株型紧凑型籼稻品种及粳稻品种的株型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蘖角度 理想株型 纹枯病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态型品种间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洪恺 梁国华 +4 位作者 严长杰 顾燕娟 单丽丽 王芳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01-1305,共5页
以250个代表性水稻品种和一个籼粳交(巴利拉/南京11)DH群体为材料,研究了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生态型品种间的变异,以及不同品种Wx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50个水稻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存在着... 以250个代表性水稻品种和一个籼粳交(巴利拉/南京11)DH群体为材料,研究了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生态型品种间的变异,以及不同品种Wx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50个水稻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分布在9.2%~29.2%之间;用AccⅠ-PCR标记对这些品种和DH群体眠基因座基因型的检测表明,在200个籼稻品种中有151个品种带有等位基因Wx^a,有49个品种带有等位基因Wx^b;在供试的50个粳稻品种中绝大多数带有等位基因Wx^b,只有7个品种例外。进一步对250份品种和DH群体的耽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带有Wx^a和Wx^b等位基因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4%~14.01%和23.6%~25.1%,Wx基因对直链淀粉含量的贡献率在77.9%~91.4%之间;在耽位点上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不同品种间,直链淀粉含量仍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幅达1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眠基因控制外,同时还受到其他基因的影响。文中讨论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改良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W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QTL qSB-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被引量:14
9
作者 左示敏 殷跃军 +3 位作者 张丽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在相对感纹枯病品种Lemont的第11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性QTLqSB-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11Le)。对qSB-11Le的育种效应即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纹枯病较轻发生(4级左右)情况下,qSB-11Le基本未表现出明显的育种效应,相反在重发生(8级左... 在相对感纹枯病品种Lemont的第11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性QTLqSB-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11Le)。对qSB-11Le的育种效应即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纹枯病较轻发生(4级左右)情况下,qSB-11Le基本未表现出明显的育种效应,相反在重发生(8级左右)条件下,qSB-11Le能挽回的产量损失率达到10.71%。利用发展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及BC4F2代分离群体,qSB-11Le的存在区间被缩小到分子标记Z405与Z286之间,物理距离在1000kb左右。可以认为,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qSB-11Le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利用研究发展的多态性标记可以提高qSB-11Le的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性 数量性状座位 育种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程桂平 冯九焕 +2 位作者 梁国华 刘向东 李金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3-556,共4页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的单株自交获得BC2F2群体,用代换片段上具有双亲杂合型基因型的24对SSR标记进行QTL定位。在所选的BC2F1单株上,共检测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的20个野生稻的代换片段,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2.86个;代换片段长度最小为0.55cM,最大为33.00cM,平均长度为12.36cM,总覆盖长度为247.20cM,覆盖率为16.21%。利用BC2F2群体对1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控制8个性状的20个QTL。对性状表型值起增效作用的有11个,占总检出数的55%。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簇状分布现象,这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BC2F2群体 产量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组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苏衍菁 赵国琦 +2 位作者 王小山 严长杰 吕宗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157,共7页
试验以伽马射线辐射选育的脆性突变(brittleness mutation,BM)水稻和亲本中花11(Zhonghua 11)为材料,分析分蘖期、抽穗期(约50%抽穗)、成熟期细胞壁纤维组成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BM水稻都具有茎叶易折的特点。2)对照亲... 试验以伽马射线辐射选育的脆性突变(brittleness mutation,BM)水稻和亲本中花11(Zhonghua 11)为材料,分析分蘖期、抽穗期(约50%抽穗)、成熟期细胞壁纤维组成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BM水稻都具有茎叶易折的特点。2)对照亲本各部位的纤维素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半纤维素含量前期变化不显著,后期显著下降;BM水稻各部位的纤维素含量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半纤维素含量尽管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变化不显著。3)与对照亲本相比,BM水稻细胞壁纤维组分变化较大:分蘖期,BM水稻茎、叶、鞘纤维素含量分别极显著下降34.69%,25.89%和28.85%(P<0.01),而半纤维素含量则分别极显著上升15.77%,31.31%和19.32%(P<0.01);抽穗期,BM水稻茎、叶、鞘纤维素含量分别极显著下降32.31%,32.25%和34.69%(P<0.01),而半纤维素含量则分别极显著上升25.39%,32.78%和20.91%(P<0.01);成熟期,两者纤维素差异不显著,但BM水稻茎、叶、鞘半纤维素含量依然极显著高于对照亲本。鉴于以上特征,BM水稻具有作为饲料稻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突变水稻 不同生育期 细胞壁组分 饲料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玉银 王如平 +3 位作者 左示敏 殷跃军 张在金 陈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8032-8034,共3页
概述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和栽培措施,提出水稻保优栽培基本原则,即首先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在保证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因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气候因子,综合利用栽培因素,使稻米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有利于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 稻米品质 环境因子 栽培措施 保优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江苏主栽粳稻品种“淮稻5号”黑条矮缩病抗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爱宏 潘存红 +6 位作者 戴正元 肖宁 余玲 李育红 张小祥 张洪熙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75-1781,共7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最近在江苏、浙江等省暴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在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紧密连锁的2个抗性QTL,以抗性亲本"明恢63"为供体...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最近在江苏、浙江等省暴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在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紧密连锁的2个抗性QTL,以抗性亲本"明恢63"为供体,感病亲本"淮稻5号"为轮回亲本,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携带目标抗性QTL的系列近等基因系。自然接种和人工接种鉴定表明新培育的近等基因系其发病率较对照轮回亲本下降25%左右,抗性得到显著改良。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近等基因系其生育期、株高及产量构成性状等与轮回亲本相似,表明目标区段存在较少的累赘连锁。此外,对有关如何实现目标QTL的精细定位,以及利用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多个抗性QTL培育抗病品种的策略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淮稻5号 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粳稻食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7
14
作者 龚红兵 曾生元 +9 位作者 李闯 林添资 景德道 钱华飞 余波 盛生兰 左示敏 陈宗祥 张亚芳 潘学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3,共5页
以江苏省2001—2013年通过审定的83份常规粳稻品种及4份对照品种为对象,利用食味仪测定各品种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及食味值,分析各生态型品种食味品质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加快江苏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选育进展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 江苏粳稻 生态型 食味品质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江苏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龚红兵 曾生元 +9 位作者 李闯 林添资 景德道 钱华飞 余波 盛生兰 左示敏 陈宗祥 张亚芳 潘学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5-57,共3页
以江苏省2000-2012年通过审定的84份常规粳稻品种及3份对照种为对象,研究江苏句容、海南2种生态条件下,各生态类型品种(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及食味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苏句容正季条件下,不... 以江苏省2000-2012年通过审定的84份常规粳稻品种及3份对照种为对象,研究江苏句容、海南2种生态条件下,各生态类型品种(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及食味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苏句容正季条件下,不同生态类型间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在海南,不同生态类型间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水平趋于一致。环境变化对江苏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十分明显,与江苏句容正季相比,在海南除中熟中粳稻食味值略有升高外,其他3种生态类型的食味值均极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粳稻 生态型 食味品质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成分及其超微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苏衍菁 严长杰 +1 位作者 王小山 赵国琦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94-599,共6页
以通过伽马射线选育的脆性突变水稻(brittleness mutationrice,BM)和对照亲本中花11(Zhonghua11)为研究对象,分析突变基因对水稻细胞壁成分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纤维组分含量发生了变化。其中,与对... 以通过伽马射线选育的脆性突变水稻(brittleness mutationrice,BM)和对照亲本中花11(Zhonghua11)为研究对象,分析突变基因对水稻细胞壁成分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纤维组分含量发生了变化。其中,与对照亲本相比,脆性突变水稻叶、茎、根纤维素含量分别极显著下降了18.99%、37.29%和23.34%(P<0.01);半纤维素的含量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6.07%、85.26%和61.90%(P<0.01)。(2)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脆性突变水稻的组织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叶片薄壁组织扩张,厚壁组织收缩,维管束数目减少;茎杆外表皮硅质瘤状结构分布稀疏;根中柱韧皮部组织排列稀疏,连接松散。(3)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脆性突变水稻的细胞和细胞壁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叶片厚壁组织细胞细胞壁分层不明显;茎杆薄壁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均一;根薄壁组织细胞细胞壁表面凹凸不平,形体膨松胀大。鉴于以上特征,脆性突变水稻具有作为饲料稻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突变水稻 细胞壁组分 超微结构 饲料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水稻插入突变体库利用效率的尝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亚芳 潘存红 +5 位作者 李爱宏 汤雯 武茹 陈宗祥 许爱霞 潘学彪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44-850,共7页
T-DNA标签法是一种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为基础来创造插入突变体库,从而高通量地分离和克隆植物功能基因的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结合水稻一个双拷贝T-DNA插入... T-DNA标签法是一种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为基础来创造插入突变体库,从而高通量地分离和克隆植物功能基因的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结合水稻一个双拷贝T-DNA插入突变体的发现和鉴定研究,通过特异PCR检测、侧翼序列与目标性状的共分离分析,在1个双插入位点均为杂合的植株的后代株系中分拆了2个插入事件,分离出目标性状存在遗传分离且只带有1个插入事件的后代株系,为后续的共分离检测和基因克隆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由此产生了对插入突变体库中的非串联多拷贝插入标签系进行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T-DNA标签系 双拷贝T-DNA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株脆性突变水稻在奶牛瘤胃内降解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宗友 苏衍菁 +1 位作者 赵国琦 严长杰 《中国奶牛》 2011年第4期7-11,共5页
通过本试验确定全株脆性突变水稻是否可作为优质饲料稻的中间育种材料,以便为进一步解决南方饲草缺乏和开发饲料资源打下基础。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牛,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了全株脆性突变(Brittleness Mutation,BM... 通过本试验确定全株脆性突变水稻是否可作为优质饲料稻的中间育种材料,以便为进一步解决南方饲草缺乏和开发饲料资源打下基础。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牛,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了全株脆性突变(Brittleness Mutation,BM)水稻及其亲本中花11(Zhonghua11)在瘤胃内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黄熟期全株BM水稻营养成分与对照亲本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全株BM水稻半纤维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亲本(P<0.01),而NFE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对照亲本(P<0.01);(2)24h后的各个时间点,全株BM水稻DM降解率极显著低于对照亲本(P<0.01),NDF、A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则极显著高于对照亲本(P<0.01);(3)对于瘤胃有效降解率,全株BM水稻DM有效降解率极显著低于对照亲本(P<0.01),NDF、ADF和半纤维素有效降解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与对照亲本相比,全株脆性突变水稻的厚壁组织细胞壁明显变薄。全株脆性突变水稻可以作为优质饲料稻选育的中间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脆性突变水稻 营养价值 尼龙袋法 饲料稻 中间育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香粳糯新品种扬粳糯2号选育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长海 潘存红 +4 位作者 李爱宏 肖宁 余玲 李育红 吴云雨 《种子科技》 2020年第19期6-8,共3页
扬粳糯2号是采用扬粳2010为母本、镇稻19号为父本,通过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型香糯稻新品种。在江苏省特殊用途品种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糯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香味纯正等优势,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扬粳糯2号是采用扬粳2010为母本、镇稻19号为父本,通过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型香糯稻新品种。在江苏省特殊用途品种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糯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香味纯正等优势,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粳糯 扬粳糯2号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麦-玉轮作农田蒸散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成 李兆哲 +2 位作者 王让会 丁奠元 徐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7-325,共9页
为探讨华北典型轮作农田蒸散(ET)变化规律,以山东禹城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麦-玉)轮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实测的8年观测数据与增强回归树方法,分析了农田ET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逐日ET变... 为探讨华北典型轮作农田蒸散(ET)变化规律,以山东禹城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麦-玉)轮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实测的8年观测数据与增强回归树方法,分析了农田ET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逐日ET变化范围在0~9.6 mm/d之间,且不同阶段(小麦季、玉米季和农闲期)ET总量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每年小麦季ET的峰值和总量均明显高于玉米季,而农闲期ET占全年ET总量的比例不足4%。净辐射是影响麦-玉轮作田不同阶段ET变化的首要因素,对各阶段ET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麦季(81.4%)、玉米季(52.7%)、农闲期(36.8%)。除净辐射外,其他环境因子对ET的影响则具有阶段性差异。饱和水汽压差对小麦季和玉米季ET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土壤含水率和风速对农闲期ET的贡献率相对较高。研究可为变化环境下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作物模型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蒸散 麦-玉轮作 环境因子 增强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