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州市蔷薇科植物PNRSV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开燕 秦朗 +2 位作者 黄则月 贺振 赵景奎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明确江苏省扬州市蔷薇科植物中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PNRSV)的发生情况,采用ELISA方法,以采集自扬州市不同地点的243份蔷薇科植物叶片样品为试材,测定其中4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编码区序列,结合GenBan... 为明确江苏省扬州市蔷薇科植物中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PNRSV)的发生情况,采用ELISA方法,以采集自扬州市不同地点的243份蔷薇科植物叶片样品为试材,测定其中4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编码区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报道的相关序列对其进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扬州市蔷薇科植物中PNRSV的检出率为13%;序列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PNRSV分离物与GenBank中其它286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82%~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NRSV可以分成4个组,组间具有较为清晰的地理和寄主特异性,其中本研究获得的PNRSV分离物均位于PV32组。总之,PNRSV已经在扬州市发生并流行,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科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p1型棉蚜在6种菊科植物上的适合度研究
2
作者 季静 鲍安 +1 位作者 杨益众 张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5-1150,共6页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多食性害虫,其种群已出现明显的分化。为明确Hap1型棉蚜对早春菊科Asteraceae植物的适合度,本研究用生命表参数评价了Hap1型棉蚜在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多食性害虫,其种群已出现明显的分化。为明确Hap1型棉蚜对早春菊科Asteraceae植物的适合度,本研究用生命表参数评价了Hap1型棉蚜在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茼蒿Glebionis coronaria、莴苣Lactuca sativa和续断菊Sonchus asper等6种早春菊科植物上的生长和发育情况。研究结果发现,Hap1型棉蚜能在上述6种菊科植物上成功建立种群,但生命表参数存在差异。其中Hap1型棉蚜在茼蒿、苦荬菜和泥胡菜上的产仔天数均大于8 d,平均单头单日产仔数量在2.5头以上,寿命均大于16 d。Hap1型棉蚜在莴苣和续断菊上产仔天数为6 d左右,平均单头单日产仔数量分别为3.09头和1.72头,寿命为14 d左右。取食蒲公英的Hap1型棉蚜上产仔天数为2 d,平均单头单日产仔数量1.46头,在第8天死亡率就超过60%,寿命为6.74 d。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6种菊科植物中,苦荬菜、泥胡菜和茼蒿是Hap1棉蚜的适宜寄主,莴苣和续断菊是Hap1棉蚜的较适宜寄主,而蒲公英则不是Hap1型棉蚜的适宜寄主。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ap1型棉蚜寄主转移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制定棉蚜的绿色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植物 杂草 棉蚜 寄主 生命表 发育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昆虫豆天蛾越冬特征分析
3
作者 陆明星 贺啟艳 +4 位作者 苏颖 卢玉云 赵明 郭明明 杜予州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1176,共6页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原本是我国大豆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已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昆虫美食,但是其越冬特点仍然不清楚,这也制约了豆天蛾的产业发展。因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江苏地区食用豆天蛾的越冬行为、过冷却点变化、滞育行...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原本是我国大豆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已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昆虫美食,但是其越冬特点仍然不清楚,这也制约了豆天蛾的产业发展。因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江苏地区食用豆天蛾的越冬行为、过冷却点变化、滞育行为等特征。结果表明,豆天蛾在江苏地区主要通过老熟幼虫兼性滞育的方式进行越冬,同时,11月份的滞育强度最低。豆天蛾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符合正态分布,1月份的过冷却点较其他三个月显著降低。利用装置模拟豆天蛾幼虫入土越冬情况表明,其幼虫入土深度与环境温度略呈负相关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探明了豆天蛾的越冬特性,为后续豆天蛾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 滞育 过冷却点 幼虫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硒的嘧菌酯纳米农药制备及对番茄晚疫病菌抑制作用
4
作者 赵明 王智超 +4 位作者 胡婕妤 顾赟童 孟志远 陈小军 王子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2-158,共7页
随着嘧菌酯(Azo)的广泛使用,病原菌对其产生的抗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Azo的防治效果。硒在农业领域同样备受关注,适量的硒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Azo的防治效果,以模板法制备纳米硒(Se),并以此为载体通过溶... 随着嘧菌酯(Azo)的广泛使用,病原菌对其产生的抗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Azo的防治效果。硒在农业领域同样备受关注,适量的硒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Azo的防治效果,以模板法制备纳米硒(Se),并以此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发法将Azo负载到Se中,制备出Azo@Se。结果表明,Azo可成功负载到Se的孔道中,并且羧甲基壳聚糖(CMCS)成功对其进行包封,Se对Azo的载药率为19.0%,CMCS@Azo@Se的载药率为14.3%。释放试验表明,CMCS@Azo@Se对Azo的释放呈现明显的碱响应特性。Azo@Se和CMCS@Azo@Se在离体条件下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了良好且稳定的抑制作用。喷施CMCS@Azo@Se能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并不会对番茄植株产生负面影响,表明其对番茄植株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研究所制备的CMCS@Azo@Se具有可控释放特性,能够有效抑制番茄晚疫病菌,并对番茄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Azo纳米农药新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减药增效控害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嘧菌酯 纳米农药 抑菌活性 番茄晚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线虫致病杆菌YZ011对鳞翅目昆虫杀虫活性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曼曼 刘琴 +7 位作者 韩光杰 黄立鑫 夏杨 李传明 张楠 陆玉荣 徐彬 徐健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为明确本单位分离自小卷蛾斯氏线虫共生菌YZ011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本研究在测定菌株YZ011对小菜蛾和草地贪夜蛾血腔注射毒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为明确本单位分离自小卷蛾斯氏线虫共生菌YZ011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本研究在测定菌株YZ011对小菜蛾和草地贪夜蛾血腔注射毒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血腔注射100 nL 1.0×10^(6)CFU/mL菌株YZ01124 h后,小菜蛾幼虫和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5.0%和56.7%,均显著高于血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YZ011为嗜线虫致病杆菌,其基因组含有1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与其同源性最高的嗜线虫致病杆菌菌株YL001和菌株SⅡ相比,菌株YZ011含有29个特异基因簇。菌株YZ011基因组中共注释到586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本研究结果从基因组层面解析了嗜线虫致病杆菌YZ011的分子特征,对菌株YZ011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线虫致病杆菌 杀虫活性 基因组 次级代谢产物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鱼胺对草地螟幼虫密度依赖抗病性的调控作用
6
作者 陈志伟 程云霞 +3 位作者 张蕾 徐林波 江幸福 孔海龙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1,共6页
为阐明生物胺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幼虫密度依赖抗病性的调控作用,在室内温度为(22±1)℃,相对湿度为70%,光周期为L//D=16 h//8 h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密度:低密度(1头/瓶)、高密度(10头/瓶)、超高密度(30头/瓶)饲养的草地螟... 为阐明生物胺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幼虫密度依赖抗病性的调控作用,在室内温度为(22±1)℃,相对湿度为70%,光周期为L//D=16 h//8 h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密度:低密度(1头/瓶)、高密度(10头/瓶)、超高密度(30头/瓶)饲养的草地螟幼虫抗病能力和3种生物胺含量,以及外源生物胺对幼虫抗病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幼虫的抗病能力差异显著,高密度(10头/瓶)幼虫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抵抗能力显著高于低密度(1头/瓶)和超高密度(30头/瓶)幼虫。高密度的幼虫血淋巴中章鱼胺含量明显高于其他2个密度。不同密度幼虫血淋巴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无显著变化。注射不同浓度(2、20、200μg/mL)外源章鱼胺后,幼虫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存活率显著升高,对球孢白僵菌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注射20μg/mL章鱼胺后,幼虫的酚氧化酶活性和血细胞包囊作用明显增强,血细胞总数显著增多,血细胞包囊率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章鱼胺可调控草地螟幼虫的免疫功能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因此,章鱼胺在草地螟幼虫密度依赖抗病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幼虫密度 抗病能力 章鱼胺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岸盐沼湿地蓝碳时空格局
7
作者 赵文祯 林世伟 +5 位作者 张正龙 袁琳 杨华蕾 贾俊鹤 纪焕红 李秀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11-3124,共14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不同群落碳密度动态和蓝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2年,长江口盐沼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入侵互花米草逐渐取代芦苇成为优势种,到2022年其面积已占长江口盐沼总面积的53.33%。(2)互花米草长期入侵的岸段,其生物量和沉积物碳密度显著高于本土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群落。(3)202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总碳储量为(2794.84±691.04)Gg C,其中,互花米草湿地贡献量超过一半(57%)。从碳储量区域差异来看,崇明岛、九段沙和南汇东滩是长江口蓝碳储量的热点岸段。(4)互花米草扩张已成为1990年来长江口蓝碳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碳储量从27.88×10^(4) t(2000年)增加至160×10^(4) t(2022年),而同期芦苇、海三棱藨草碳储量在33年间分别下降了32%和8%。研究结果深化了对长江口盐沼蓝碳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为评估河口区域湿地的碳汇潜力、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和修复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沼 蓝碳 互花米草 沉积物 长江口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菌在昆虫宿主抵抗病原菌侵染中的作用
8
作者 刘喆 刘一伦 +4 位作者 柴一秋 杨益众 厉晓腊 蔡瑞杭 刘又高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的互作关系现已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共生菌不仅能够为宿主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还可合成很多活性物质参与调控宿主的生态适应性、抗逆性、多样性形成以及生殖、交配行为等。微生物类杀虫剂虽应用广泛,但...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的互作关系现已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共生菌不仅能够为宿主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还可合成很多活性物质参与调控宿主的生态适应性、抗逆性、多样性形成以及生殖、交配行为等。微生物类杀虫剂虽应用广泛,但由于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以及在田间的长期应用,逐渐在害虫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这与害虫体内共生菌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阐述了昆虫共生菌介导宿主在抵御逆境胁迫中的抗性形成,重点归纳了昆虫共生菌协助宿主在抵抗白僵菌Beauveria、绿僵菌Metarhizium、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以及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等生防真(细)菌侵染中的作用,还深入解析了共生菌对外来病原物侵染宿主的防御机制。现有研究表明,抵御外源病菌侵染的共生菌主要分布于昆虫的表皮、触角腺和肠道等器官或组织中;泛菌Pantoea、假单胞菌Pseudomonas、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杀雄菌Arsenophonus等共生菌在协助宿主对抗病原侵染中的表现较为突出,对多种昆虫宿主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这些共生菌主要通过与外源菌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和调节免疫系统3条途径来提高昆虫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本文为深入解析病原微生物-昆虫-共生菌的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开发基于共生关系调控的害虫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共生菌 外源物侵染 防御机制 微生物杀虫剂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螟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9
作者 蒋苏皖 王成 +3 位作者 程云霞 张蕾 江幸福 孔海龙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61,共8页
酚氧化酶主要以无活性的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形式存在,酚氧化酶活性在昆虫密度依赖的抗病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酚氧化酶原基因LsPPO,通过RT-qPCR研究了草地螟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 酚氧化酶主要以无活性的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形式存在,酚氧化酶活性在昆虫密度依赖的抗病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酚氧化酶原基因LsPPO,通过RT-qPCR研究了草地螟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不同密度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前、后LsPPO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LsPPO cDNA全长2055 bp,编码685个氨基酸,其中包含有6个保守组氨酸组成的2个铜离子结合位点以及硫羟酸酯区域,与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的PPO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在草地螟不同发育阶段,LsPPO转录水平以预蛹期最高,其次为3、4龄幼虫,其他发育阶段较低,草地螟不同组织LsPPO转录水平以血淋巴中最高,显著高于表皮、脂肪体和中肠。不同饲养密度的草地螟幼虫LsPPO转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感染球孢白僵菌前,以幼虫密度10头/瓶的LsPPO转录水平最低,明显低于1头/瓶和30头/瓶,但感病后以幼虫密度10头/瓶的LsPPO转录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3个密度幼虫感病后的LsPPO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感病前。综上所述,幼虫密度胁迫影响草地螟酚氧化酶原基因的转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酚氧化酶原基因 球孢白僵菌 幼虫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与本地近缘种林泽兰的竞争效应
10
作者 韩梦阳 陈璐云 +4 位作者 于尤昕 王佳敏 徐刚 孙盛楠 杨国庆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38,共9页
【目的】评价本地近缘种林泽兰对紫茎泽兰的竞争效应,为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比较紫茎泽兰与本地近缘种林泽兰在单种和混种条件下植物的生物量、根系特征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分析紫茎泽兰与林泽兰的竞争效应。... 【目的】评价本地近缘种林泽兰对紫茎泽兰的竞争效应,为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比较紫茎泽兰与本地近缘种林泽兰在单种和混种条件下植物的生物量、根系特征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分析紫茎泽兰与林泽兰的竞争效应。【结果】混种模式中的紫茎泽兰与林泽兰与单种模式相比,株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均显著降低(P<0.05)。与单种相比,混种下的紫茎泽兰根长降低了66.0%,林泽兰根长降低了42.4%;紫茎泽兰平均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分别降低了66.0%、38.7%、97%、96.0%;林泽兰平均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分别降低了42.4%、7.6%、2.0%、52.2%。此外,混种模式下林泽兰根际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紫茎泽兰根际土壤全氮含量(P<0.05),非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紫茎泽兰单种模式下的非根际土壤(P<0.05)。竞争效应参数(RYT<1,RY A<1,RY E<1,CB A<0)表明紫茎泽兰与林泽兰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效应,紫茎泽兰与林泽兰2个种群间的竞争强于紫茎泽兰种群内的竞争,林泽兰的竞争能力强于紫茎泽兰。【结论】林泽兰对紫茎泽兰有较强的竞争效应,内在机制与林泽兰对土壤碳氮资源富集度更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林泽兰 相对产量 根系生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绢螟对不同品种黄瓜的生长适应性
11
作者 王遥宁 王凯 +4 位作者 陈婧 陈振 陈学好 杨晓东 苏宏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0,共6页
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是葫芦科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其发生及危害日趋严重,培育抗虫品种是害虫绿色防控的基本措施之一。选用4个黄瓜品种(津优35、富阳2号、玉秀2号、康秀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摄食不同品种黄瓜后瓜... 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是葫芦科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其发生及危害日趋严重,培育抗虫品种是害虫绿色防控的基本措施之一。选用4个黄瓜品种(津优35、富阳2号、玉秀2号、康秀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摄食不同品种黄瓜后瓜绢螟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羽化率、产卵量及产卵前期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瓜绢螟在这4种不同品种的黄瓜上均可完成生活史,但其生长发育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摄食富阳2号品种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0.70 d;而摄食康秀4号的幼虫历期最长,为13.14 d。摄食津优35的瓜绢螟蛹重最重。摄食不同品种黄瓜显著影响瓜绢螟幼虫的存活率,具体表现为津优35(98.90%)>富阳2号(88.90%)>玉秀2号(84.44%)>康秀4号(68.89%);成虫羽化率表现为津优35(89.83%)>富阳2号(86.17%)>玉秀2号(60.36%)>康秀4号(48.30%);摄食玉秀2号的瓜绢螟雌雄性比达2.28,显著高于津优35、康秀4号,但与富阳2号无显著差异;摄食康秀4号的瓜绢螟产卵前期最长(5.56 d),摄食津优35的最短(2.78 d);摄食津优35的单雌产卵量最多,为253粒,比产卵量最少的康秀4号多210粒。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瓜抗虫育种及瓜绢螟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绢螟 黄瓜品种 生长发育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12
作者 姚宏达 顾玉丽 +3 位作者 罗青红 包强 崔雪锋 李成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4,共13页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年平均NEP在61.67~154.99g(C)m^(-2)之间,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2)在变化趋势上,NEP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P<0.05),增加幅度为5.12 g(C)m^(-2) a^(-1)。NEP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而南部和东部区域NEP增加幅度较小。3)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约有0.99%(0.60%)的区域NE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4)与气候因素相比,人类活动是影响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变化的主导因素,约有96.87%的区域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了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柯柯牙绿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刺蒺藜草生防菌TL-3分离鉴定及除草效果研究
13
作者 王桦 陈艺豪 +5 位作者 徐晓阳 郭丽珠 李宇宇 苏宏华 郝丽芬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9,共10页
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长刺蒺藜草植株上分离得到菌株TL-3,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TL-3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纸皿法和室内生防试验测定TL-3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TL-3发酵液对长刺蒺藜草根、芽生长的抑制率较高... 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长刺蒺藜草植株上分离得到菌株TL-3,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TL-3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纸皿法和室内生防试验测定TL-3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TL-3发酵液对长刺蒺藜草根、芽生长的抑制率较高,分别为67.65%、59.65%,对茎叶发病率高达63.89%,但其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较低,为10.02%。TL-3发酵液对6种常见农田杂草的除草活性表现为:对藜、稗草、反枝苋和虎尾草致病效果明显,发病率分别为85.65%、84.94%、50.91%、41.51%,病情指数分别为85.93、87.04、44.35、45.15,其中藜和稗草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杂草(P<0.05);其对狗尾草和马唐的发病率分别为23.28%、29.25%,病情指数分别为29.44、27.98。进一步测定菌株TL-3发酵液对16种牧草和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的发病率分别为45.07%、40.88%,病情指数为40.26、44.39,紫花苜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和作物(P<0.05),草木樨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牧草和作物(P<0.05);玉米、小麦、燕麦和扁蓿豆的发病率分别为26.32%、24.32%、29.07%和28.90%,大豆、番茄、卷心菜和白菜的发病率分别为11.11%、10.71%、14.29%和9.21%,茄子、辣椒、披碱草、羊草、黄瓜和菠菜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无明显症状,说明菌株TL-3安全性较好。综上,菌株TL-3对长刺蒺藜草致病效果明显,可在羊草为主的人工草地或荒地使用,是防治长刺蒺藜草的新解决方案,有开发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刺蒺藜草 互隔交链孢霉 杂草 安全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a-miR166i-3p介导活性氧积累途径正调控水稻纹枯病抗性
14
作者 冯涛 张朝阳 +6 位作者 黄新妮 王月 钟旭志 冯志明 刘欣 左示敏 欧阳寿强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目的】纹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在感病的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徐稻3号和高抗籼粳交后代群体YSBR1中,Osa-miR166i-3p响应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侵染。明确Osa-miR166i-3p在水稻抗纹枯病过程中发挥的... 【目的】纹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在感病的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徐稻3号和高抗籼粳交后代群体YSBR1中,Osa-miR166i-3p响应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侵染。明确Osa-miR166i-3p在水稻抗纹枯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同时探究下游基因可能涉及的通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构建Osa-miR166i-3p的敲除和过表达载体,使用农杆菌转化法创制徐稻3号背景下的转基因植株,通过测序及检测Osa-miR166i-3p表达水平验证转基因植株真实性。在温室环境对筛选后的植株进行纹枯病菌接种,统计病斑长度,同时对大田环境下正常生长的转基因植株及对照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考察。选取立枯丝核菌接种后0 h、8 h、16 h的水稻叶鞘组织构建文库进行RNA-seq分析,对Osa-miR166i-3p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结果】与徐稻3号相比,在敲除植株中Osa-miR166i-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在过表达植株中则明显升高。接种立枯丝核菌后,Osa-miR166i-3p敲除植株病斑长度增加,对纹枯病的抗性下降;过表达植株病斑长度减小,对纹枯病的抗性增强。大田中转基因植株及对照的株高、穗长、每穗枝梗数、千粒重的统计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过表达和敲除Osa-miR166i-3p不影响水稻的农艺性状。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接种立枯丝核菌8 h后的Osa-miR166i-3p过表达植株中,多个过氧化物酶基因被诱导表达。【结论】综上所述,Osa-miR166i-3p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第三类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水稻中活性氧的积累,正调控水稻纹枯病抗性,可为提高水稻抗病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Osa-miR166i-3p 生物学功能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树“青烫病”病因探究
15
作者 冯思璨 蒋小玉 +2 位作者 施恒松 杨丽娜 纪兆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23-129,共7页
对桃树“青烫病”病因进行了探究,一方面对从桃树“青烫病”病枝病根分离的细菌和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另一方面对河南荥阳与孟州两地“青烫病”桃树根部发病土和未发病桃树根部健康土进行分析,比较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通过G... 对桃树“青烫病”病因进行了探究,一方面对从桃树“青烫病”病枝病根分离的细菌和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另一方面对河南荥阳与孟州两地“青烫病”桃树根部发病土和未发病桃树根部健康土进行分析,比较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通过GC-MS测定土样可溶性有机物的成分等,以探明可能的发病原因。结果表明,从“青烫病”桃树病样中分离的真菌和细菌均不能使桃枝条致病;发病土的含水量、pH高于健康土,而其土壤中细菌数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可溶性无机盐含量低于健康土。通过GC-MS测定可溶性有机物发现,健康土相较于发病土苯甲酸等有机酸类、氨基酸类与糖醇化合物含量较高,而2-硝基苯酚等酚类含量较低。因此,发病土与健康土在细菌数量、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物组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青烫病”发病原因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烫病” 桃树 土壤理化性质 可溶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机器学习方法的典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CO_(2)通量模拟研究
16
作者 唐欢 叶剑 +3 位作者 殷华 高振翔 王锦杰 李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2-1184,共13页
为探究典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CO_(2)通量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其模拟能力,本研究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土壤和作物生长等数据,通过类别型特征提升(CATBoost)、极限... 为探究典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CO_(2)通量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其模拟能力,本研究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土壤和作物生长等数据,通过类别型特征提升(CATBoos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和K近邻法(KNN)六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其对逐日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对不同机器学习模型而言,CATBoost模型对农田NEE、GPP和Re模拟的准确性都优于其他模型,XGBoost模型次之。对不同输入变量组合而言,当包含气象变量、土壤变量和作物变量时各机器学习模型的模拟效果最佳,其次是包含气象变量和作物变量,而包含气象变量和土壤变量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弱。对不同农田类型而言,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在不同输入变量组合下表现出冬小麦田NEE、GPP和Re的模拟效果优于对应的夏玉米田,其中冬小麦田GPP和Re的模拟准确性相近,且优于NEE;而夏玉米田NEE和GPP的模拟准确性相近,且优于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因素 模拟能力 冬小麦 夏玉米 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物源物质对水稻的促生与抗性诱导作用
17
作者 王幽兰 严陈飞 +3 位作者 嵇雪 沈博 陈宸 陈夕军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98-101,共4页
为探明施用不同生物源物质对水稻的促生与抗性诱导作用,特于2023年—2024年选用S-诱抗素、寡聚糖、有机肥开展了相关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使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素、寡聚糖、有机肥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 为探明施用不同生物源物质对水稻的促生与抗性诱导作用,特于2023年—2024年选用S-诱抗素、寡聚糖、有机肥开展了相关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使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素、寡聚糖、有机肥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使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素、寡聚糖、有机肥对发芽的水稻种子进行培养,高浓度的S-诱抗素处理会抑制水稻种子胚根和胚芽的伸长,而一定浓度的寡聚糖处理、有机肥处理则可以促进水稻种子胚根和胚芽的伸长;与清水对照相比,叶面喷施S-诱抗素、寡聚糖、有机肥对4叶期水稻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在施药后一定时间内均能诱导水稻植株体内的防御酶活性提高,并引起抗性相关物质的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物质 水稻 促生 抗性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用药登记现状及前景
18
作者 殷越 张佳 +5 位作者 侯燕华 张文姝 张楠 聂东兴 朱玉溪 林荣华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基因重组技术是培育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重要方法,耐除草剂作物的种植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除草选择,在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提高作物安全性、改善环境和简化栽培模式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重点从我国转基因作物概况、耐除草... 基因重组技术是培育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重要方法,耐除草剂作物的种植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除草选择,在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提高作物安全性、改善环境和简化栽培模式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重点从我国转基因作物概况、耐除草剂作物研发、种植推广进展以及针对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用除草剂登记管理等方面进行概述,论述了耐除草剂作物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目标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除草剂作物 除草剂 农药登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扫描电镜在水稻二化螟幼虫(Chilo suppressalis)分龄中的应用
19
作者 史晓利 朱凤 +2 位作者 刘中现 陆明星 杨洋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虫源来自室内稻苗饲养的二化螟种群,二化螟越冬幼虫采自稻田稻桩,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技术,系统研究水稻二化螟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在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之间的变化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分龄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1~6龄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平均分别为6.2、13.0、18.4、30.0、41.0和49.2个;而越冬幼虫腹足趾钩数平均为41.0个。同时,水稻二化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腹足趾钩数显著增多,各龄幼虫腹足趾钩数的差异性显著,但越冬幼虫的腹足趾钩数与5龄幼虫腹足趾钩数差异不显著。水稻二化螟幼虫1~6龄幼虫的头壳宽度随着虫龄的增大而加宽,平均头宽分别为0.25、0.45、0.68、0.98、1.15和1.31 mm,越冬幼虫头壳宽度平均为1.44 mm,各龄幼虫头宽有显著差异,并且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头宽长度最长。利用二化螟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可以准确地将二化螟各个龄期和越冬幼虫加以区分;同时,也明确了基于腹足趾钩数和头宽的二化螟不同龄期幼虫和越冬幼虫的分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环境扫描电镜 分龄 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适合度及寄主选择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凯 程禹铭 +2 位作者 孙清明 杨益众 苏宏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6-354,共9页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为多食性害虫,对大田作物、蔬菜和花卉等造成严重为害。本文以芹菜Apium graveolen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分葱Allium fistulosum L.var.caespitosum Makino和青菜Brassica chinensi...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为多食性害虫,对大田作物、蔬菜和花卉等造成严重为害。本文以芹菜Apium graveolen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分葱Allium fistulosum L.var.caespitosum Makino和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为对象,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甜菜夜蛾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以及幼虫的寄主选择行为。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历期、蛹重、产卵量等参数在寄主植物间有显著差异。取食分葱的甜菜夜蛾幼虫历期最长,取食反枝苋最短。取食青菜的蛹重最重,产卵量最高;取食芹菜的产卵量最低,取食分葱的蛹重最轻。甜菜夜蛾在芹菜、反枝苋、分葱和青菜4种寄主植物上均能实现种群繁殖,其中,与芹菜、分葱相比,反枝苋和青菜更加有利于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甜菜夜蛾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落卵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反枝苋(222.1粒/♀),分葱(181.6粒/♀),芹菜(96.3粒/♀),青菜(26.2粒/♀)。在幼虫寄主选择试验中,甜菜夜蛾对青菜的取食选择率最高,分葱最低;3龄幼虫的选择性最强,5龄幼虫的选择性相对较弱。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产卵选择与幼虫的取食选择偏好不一致,而幼虫取食选择与其生长发育趋势一致,为利用推-拉策略防控甜菜夜蛾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寄主植物 生长发育 寄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