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小说话”与《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温庆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话” 《红楼梦》 阅读史 经典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死人”、“呆木头”之妙——论扬州评话营造“心理场”的艺术
2
作者 董国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3-87,127-128,共5页
扬州评话等说书艺术在心理描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定场合下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互相关联冲突形成"心理场",人物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物的言行紧密关联,并与自己的语言动作紧密配合,富于即时性和特殊动态,形成对人物的生动立... 扬州评话等说书艺术在心理描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定场合下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互相关联冲突形成"心理场",人物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物的言行紧密关联,并与自己的语言动作紧密配合,富于即时性和特殊动态,形成对人物的生动立体刻画,展现出一种"不动之动"、"无声之声"的生活况味和艺术韵味。我们因而更了解各种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这种"心理场"艺术使人们对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产生崭新艺术感受。评话艺人这种生动活泼的"心理场"艺术,与相对静止且冗长的心理描写构成鲜明对比,在中西文艺对比的层面上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场 立体性 关联性 即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扬州茶肆的商业运营与文化意义
3
作者 曹沁心 汪鸣鹤 《福建茶叶》 2023年第11期126-128,共3页
扬州茶肆是集饮食、休闲、社交、娱乐为一体的地方文化载体。从清代扬州茶肆的勃兴发展可见扬州城市的时代风貌、日常社交、行市交易,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进程。茶肆丰富多样的类型特点与独具匠心的运营方式皆适应自然经济条件... 扬州茶肆是集饮食、休闲、社交、娱乐为一体的地方文化载体。从清代扬州茶肆的勃兴发展可见扬州城市的时代风貌、日常社交、行市交易,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进程。茶肆丰富多样的类型特点与独具匠心的运营方式皆适应自然经济条件下民情的需要,体现清代扬州民俗文化的特点,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阶层异同。本文利用史料记载探寻扬州茶肆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助推当代扬州茶馆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 茶肆 清代 商业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文人日记与古代小说的“书籍之交”
4
作者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1,共9页
近代文人日记不仅记载知识群体多方品阅《红楼梦》等小说,亦将小说当作一种“礼物”,用于馈赠与受馈、抄录与谈论、揶揄与遣怀的日常交际。此类“书籍之交”再现了古代小说及其图咏、谜语等“周边”在文人雅集调笑与索阅之间的动态流转... 近代文人日记不仅记载知识群体多方品阅《红楼梦》等小说,亦将小说当作一种“礼物”,用于馈赠与受馈、抄录与谈论、揶揄与遣怀的日常交际。此类“书籍之交”再现了古代小说及其图咏、谜语等“周边”在文人雅集调笑与索阅之间的动态流转。近代知识群体重“谈”轻“看”、重“看”轻“读”、重“抄”轻“阅”等行为,促使古代小说的书籍史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体的阅读经验中,亦体现在群体共同性的思想诉求中。可以说,日记不仅是古代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亦是小说知识特征被识别的载体,更是小说价值生成与流通意义的创造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日记 古代小说 《红楼梦》 “书籍之交”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舆论构造:传闻与《红楼梦》的“流言蜚语”式阅读
5
作者 温庆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214,共10页
历代读者针对《红楼梦》作者、创作、本事、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构造了形形色色的传闻。此类传闻采用先引用后评价的叙事套路,有意无意地聚拢《红楼梦》的各种信息,形成了理智与非理智相交杂的“流言蜚语”式社会舆论。这是传闻者阅读《... 历代读者针对《红楼梦》作者、创作、本事、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构造了形形色色的传闻。此类传闻采用先引用后评价的叙事套路,有意无意地聚拢《红楼梦》的各种信息,形成了理智与非理智相交杂的“流言蜚语”式社会舆论。这是传闻者阅读《红楼梦》时情趣、态度及惯习的体现,扩展了《红楼梦》在传闻者各种回忆叙事中的认知视角,展现了传闻者阅读想象的多样可能。从阅读史研究的角度看,作为一种阅读构造的传闻,增加了彼时各式人群谈论的可能性。《红楼梦》传闻的构造与传播不仅能够还原此书被观察和阅读的典型细节,亦可抽绎出《红楼梦》在世俗社会中的形象和价值。此举对于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流传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传闻构造现象,有着重要的方法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传闻 舆论构造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审美共同体问题的现象学思路——以阿诺德·伯林特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军 廉晓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当代审美共同体理论试图重构差异性共同体,现象学既是其方法基础,又从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角度探讨了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及意义。伯林特的环境审美共同体尤其体现出现象学思路,他将环境视为社会关系的母体,认为环境是诸文化要素互惠联系的... 当代审美共同体理论试图重构差异性共同体,现象学既是其方法基础,又从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角度探讨了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及意义。伯林特的环境审美共同体尤其体现出现象学思路,他将环境视为社会关系的母体,认为环境是诸文化要素互惠联系的过程并作为文化环境构成了审美经验的“语境化背景”,个体与环境相互塑造形成的连续统一体是共同体的本真面貌。伯林特的贡献在于融合了个体感知与共同体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审美共同体思路。但如何将共同体推及更大范围,仍是其理论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同体 现象学 环境共同体 伯林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城市小说书写的新变与可能
7
作者 舒跃 张堂会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60,共12页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生。进入新世纪,这种进程加速前进,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城市小说创作,促使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现代性和时空书写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也昭示着未来中国城市小说发展的某些可能。新世纪...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生。进入新世纪,这种进程加速前进,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城市小说创作,促使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现代性和时空书写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也昭示着未来中国城市小说发展的某些可能。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现代性方面的新变主要表现为中西古今兼备特质、“流动性”和“碎片化”特点与“暂坐”和“废都”色彩。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时空书写方面的新变主要体现为讲述特定区域发生的特定故事以探讨人与所在之城关系、着墨城镇故事以探讨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混杂性、以参差对照和漫长性来彰显城市时间和以个体时间的单调和整体时间的丰富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辩证转换。在此情势之下,未来中国城市小说将在古今同构、虚实并置和雅俗荟萃方面彰显出发展的可能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城市小说 现代性 时空性 新变 可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被引量:9
8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大量作品表达了对于破坏环境、暴殄天物的行为的忧心 ,形成了以戒杀和爱物为主旨的生态伦理原则 ,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而其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理想。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现代转换在方法论上必须重视发掘、阐释、比较、组接四大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生态意识 民胞物与 乌托邦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弢《小说话》与现代“小说话”的跨视阈研究
9
作者 唐盼 温庆新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6,共8页
作为第一部现代“小说话”单行本著述,《小说话》是解弢将自身经历、现实社会与小说评阅相结合,由现实感触言及所阅小说,带有一定的回忆写作与现实批判倾向。尤其是,解弢基于“年岁境遇思想造诣之变迁”,形成了“《红楼梦》如红灯绿酒,... 作为第一部现代“小说话”单行本著述,《小说话》是解弢将自身经历、现实社会与小说评阅相结合,由现实感触言及所阅小说,带有一定的回忆写作与现实批判倾向。尤其是,解弢基于“年岁境遇思想造诣之变迁”,形成了“《红楼梦》如红灯绿酒,女郎谈禅”等感触。此类“省记”自白代表现代“小说话”通过小说品评推进带有激情行动与“趣味”满足感的精神记忆重构现象,亦是“小说话”者的各种人生心态通过小说品评展开“自我理解”的常见惯习。这就需要从记忆史、心态史与古代小说阅读史相融通的研究视角,全面剖析现代“小说话”对古代小说研究的文献价值、方法启示与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弢 《小说话》 《红楼梦》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现代“《红楼梦》化”的生产性批评接受 被引量:8
10
作者 温庆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2,共8页
现代评论者往往在阅读或交游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红楼梦》话题的勾连创造,最终形成以内容的"《红楼梦》化"与表达的"《红楼梦》化"作为评论者日常习惯来源与行动准则的接受视角。现代读者的"《红楼梦》化"... 现代评论者往往在阅读或交游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红楼梦》话题的勾连创造,最终形成以内容的"《红楼梦》化"与表达的"《红楼梦》化"作为评论者日常习惯来源与行动准则的接受视角。现代读者的"《红楼梦》化"批评通常是立足于批评者的当下经验与知识体系来阅读和阐释《红楼梦》文本,强调对《红楼梦》文本及所写人物进行精神分析的批评方式,更是在批评之中蕴含着进行当下社会实践所需知识依据的建构及其规训情况,从而具有典型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特征。可见",《红楼梦》化"的批评者不仅是《红楼梦》原文本知识体系的阅读者,而且成为《红楼梦》文本价值意义的建构者,更是《红楼梦》被认识的重要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化” 生产性文学批评 现代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7-212,共6页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以对于文学理论科学化的追求为百年文学理论确立了现代性风标,百年文学理论产生了许多学派,但大多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为各家各派凝定了现代性的魂魄,而百年文...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以对于文学理论科学化的追求为百年文学理论确立了现代性风标,百年文学理论产生了许多学派,但大多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为各家各派凝定了现代性的魂魄,而百年文学理论的内在理路,也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现代性内涵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百年 文学理论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目标·路径——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飞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7-50,共4页
大学文化是高校育人的深层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彰显着大学的品格和个性。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恒久的工作,需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不断明晰大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三者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文化是高校育人的深层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彰显着大学的品格和个性。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恒久的工作,需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不断明晰大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三者的内涵和特点。可以通过大学文化供给侧改革扩大文化有效供给、解决供需错位、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大学文化内生性重构和动态性调整,不断扩大大学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积极探寻大学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为增强高校文化领导力打好底色、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供给侧 有效供给 供给结构 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尧臣“水上诗路”书写的叙事性及其诗史意义
13
作者 梅国春 柏红秀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7,共7页
梅尧臣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其“水上诗路”书写以运河行旅为主线,通过个体生命史与漕运交通网的交融,建构了“诗史互涉”的叙事范式。具体表现有:以“目击者”的在场视角,融合“以诗存史”的实录精神,构建起兼具历史真实与诗性表达... 梅尧臣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其“水上诗路”书写以运河行旅为主线,通过个体生命史与漕运交通网的交融,建构了“诗史互涉”的叙事范式。具体表现有:以“目击者”的在场视角,融合“以诗存史”的实录精神,构建起兼具历史真实与诗性表达的叙事体系;以地理空间脉络构成叙事骨架,将人地绾合的叙事深化,呈现淮河民生疾苦的微观镜像;以“纳景入事”的笔法,创造性地将自然物象嵌入事件进程,促成物象的叙事功能转化。梅尧臣“水上诗路”的诗史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宋诗“阻浅”题材的书写,更在于完成了从地理记录到诗史建构的范式转捩。其以“平淡朴厚”对抗虚饰的叙事策略,既颠覆了西昆体的浮华窠臼,亦为苏轼、黄庭坚等后世诗人的行旅书写提供了范式蓝本,在唐宋诗转型中具有枢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水上诗路 叙事性 诗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内涵新论——文类意识对“文学性”内涵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0-146,共7页
文学性内涵研究中强调文类意识的必要性体现为:从文学性内涵研究指涉的对象而论,文类是基本对象;从文学性内涵研究的具体策略而论,文类是基本切入点;从文学性内涵研究的最终目的而论,文类是基本检验标准。在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 文学性内涵研究中强调文类意识的必要性体现为:从文学性内涵研究指涉的对象而论,文类是基本对象;从文学性内涵研究的具体策略而论,文类是基本切入点;从文学性内涵研究的最终目的而论,文类是基本检验标准。在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诗学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性内涵观研究现状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文学性内涵观,即文学性在于由新层次论产生的新张力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类意识 文学性 内涵 张力 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与传授: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旨趣及教学启示 被引量:4
15
作者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5,共7页
黄人《中国文学史》以利于教学为先导、以教育启迪为中心,通过对文学史基本史实的详细讲解等方式,促使初学者掌握研习文学史的方法。该文学史兼具“传记体”色彩的“文学家代表”、兼具目录学意义的作品考辨及资料汇编、兼具选本学意义... 黄人《中国文学史》以利于教学为先导、以教育启迪为中心,通过对文学史基本史实的详细讲解等方式,促使初学者掌握研习文学史的方法。该文学史兼具“传记体”色彩的“文学家代表”、兼具目录学意义的作品考辨及资料汇编、兼具选本学意义的“作品选”等若干个性编纂旨趣。此举试图将近代出版界所热衷的“文汇”“辞典”“作文之法”等杂融于一体,尽可能扩大初学者的知识面,使其知晓传统文史的主体。这种编纂实践以授课教材行世、以利于学生研习及进行教育启蒙为指导思想,对当下中国文学史的教材编纂及教学策略如何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国家需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人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学史 教学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学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唯其如此,强化并突出能指形式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符号 能指形式 审美语义 语义的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目录学与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之编纂 被引量:5
17
作者 温庆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8,共6页
传统目录学对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如此书据《汉书·艺文志》作为梳理上古时期文学衍变的主要依据、将古小说衍变的探讨纳入目录学视域加以观照、传统书目学的提要式表达系此书行文的主要方式等。同时,在教育... 传统目录学对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如此书据《汉书·艺文志》作为梳理上古时期文学衍变的主要依据、将古小说衍变的探讨纳入目录学视域加以观照、传统书目学的提要式表达系此书行文的主要方式等。同时,在教育启智、"日新其德"等意图的推动下,传统目录学与"外来经验"的交融导致此书采取以西学诠"文学"、"学术"衍变的授课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初学者知晓古代文学衍变大势之后,亦能了解彼时的学术动态,从而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改良以顺应时势。这种编纂思路有助于我们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者如何在中西交通的环境中寻求传统学术的近代改良及其面临的艰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裕恂 《中国文学史稿》 目录学视域 学术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建明 谢锡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2,共5页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是对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突现与否而展开,尤其对民生的关怀。天人合一的思...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是对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突现与否而展开,尤其对民生的关怀。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人文色彩。中和是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根本,其既是艺术辨证法,又是艺术和谐观,中国古典文学一直发射出人文精神的流光溢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 民生 天人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秦文化的“周化”及其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3
19
作者 倪晋波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9-123,128,共5页
秦人早期偏处"中国"西陲的陇上地区,文化落后,后来在与周人持续的政治接触中,其文化获得发展契机。从西周中期的物质层面到春秋早期的精神层面,秦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即"周化"进程逐渐深入,编修《秦记》... 秦人早期偏处"中国"西陲的陇上地区,文化落后,后来在与周人持续的政治接触中,其文化获得发展契机。从西周中期的物质层面到春秋早期的精神层面,秦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即"周化"进程逐渐深入,编修《秦记》、自许"诸夏"就是显证。春秋中后期,秦人的"周化"努力达到顶峰,于本民族粗砺质朴的固有气质中融入了大量礼乐文化因素,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春秋秦文化。具有显著"周化"特质的春秋秦文化是此期秦文学生成的基本文化语境,同周人持久的文化接触和华夏民族认同则是其文学发生和变化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周化” 文化语境 秦文学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的解构与文学的张扬——试论《世说新语》引《诗》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立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2期19-22,共4页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世说新语》 引用 特点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