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SPAD值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6
1
作者 朱新开 盛海君 +2 位作者 顾晶 张容 李春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0,共5页
2003~2004年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1号、WH510和徐州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拔节、孕穗、抽穗)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变化特征及其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及NO3--N含量的关系,旨在为小麦上应用SPAD快速诊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2003~2004年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1号、WH510和徐州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拔节、孕穗、抽穗)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变化特征及其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及NO3--N含量的关系,旨在为小麦上应用SPAD快速诊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不同叶位小麦叶片SPAD值明显不同;小麦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因品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小麦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叶片SPAD值与全氮含量呈正相关,SPAD值高,全氮含量也高,可以用SPAD值估算全氮含量进行小麦氮素营养状况诊断,但同一品种不同叶位SPAD值与全氮含量的关系表现不一致,即用SPAD值来诊断小麦叶片氮含量时应选择完全展开并已进入功能盛期的叶片。小麦叶片SPAD值与NO3-N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筋小麦 SPAD值 叶绿素含量 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谭彩霞 郭静 +5 位作者 陈静 封超年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30,共7页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以普通小麦品种秦麦11(粒重36.942rag/粒,淀粉含量61.02%)和中优9507(粒重50.636mg/粒,淀粉含量68.36%)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以普通小麦品种秦麦11(粒重36.942rag/粒,淀粉含量61.02%)和中优9507(粒重50.636mg/粒,淀粉含量68.36%)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as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SBE)表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花后3d内检测不到其表达,花后4~6d这些基因开始表达。AGPase和SSS在花后12d左右表达量达到高峰,GBSSI和SBE在花后15d左右的表达量最大。自花后18d开始,各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中优9507在表达高峰期(即花后第12、15、18d)的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秦麦1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整个灌浆期间中优9507的四种淀粉合成酶活性高于秦麦11,尤其在灌浆中期差异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AGPase、SSS、SBE基因在花后15d的相对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GBS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GBSS酶活性间相关不显著,暗示AGPase、SSS、SBE基因在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中属于转录水平调控,而GBSSI基因属于转录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合成酶基因 荧光定量RT 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肥施用参数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新开 郭文善 +3 位作者 封超年 李春燕 彭永欣 凌启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3,共6页
为了给氮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培育以及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淮麦18、弱筋小麦宁麦9号和建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施氮参数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 为了给氮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培育以及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淮麦18、弱筋小麦宁麦9号和建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施氮参数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要实现籽粒目标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指标,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适宜范围不同。强筋小麦皖麦38要实现产量7500kg/ha以上、蛋白质含量14%以上,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为2.9~3.2kg,适宜值为3.2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68%左右(58%~78%)。中筋小麦要实现产量7500kg/ha以上、蛋白质含量12%以上,扬麦10号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适宜范围为2.6~2.9kg,适宜值为2.9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55%左右(50%~60%);淮麦18百公斤籽粒吸氮量2.8h左右,氮肥当季利用率为55%左右。弱筋小麦宁麦9号要实现产量6000kg/ha以上、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适宜范围为2.4~2.8kg,适宜值2.5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50%左右(4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用小麦 籽粒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06-135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国江 顾树平 +6 位作者 张汉强 张建汉 张强 韩才明 樊永兴 丁锦锋 李春燕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5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为探索小麦06-135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高产攻关田和播期、密度及施氮量等试验,分析高产田产量构成及群体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小麦06-135产量>8 000 kg/hm^2的群体形成特征为穗数435万—475万穗/hm^2,穗粒数44—4... 为探索小麦06-135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高产攻关田和播期、密度及施氮量等试验,分析高产田产量构成及群体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小麦06-135产量>8 000 kg/hm^2的群体形成特征为穗数435万—475万穗/hm^2,穗粒数44—46粒/穗,千粒重42—43 g;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约1.1,高峰苗/最终穗数约2.0,分蘖成穗率约38.5%,分蘖穗比例约60%。小麦06-135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28日,适宜基本苗为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07.3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系 播种期 种植密度 施肥试验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指标差异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朱新开 郭文善 +2 位作者 范琦 封超年 彭永欣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0-15,共6页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总结实粒数呈正相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可孕花数的高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产量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2
6
作者 朱新开 王祥菊 +3 位作者 郭凯泉 郭文善 封超年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选用6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倒伏条件下,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大的植株有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 选用6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倒伏条件下,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大的植株有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量、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产量下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有所上升,但蛋白质产量下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 倒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6
7
作者 刘萍 郭文善 +3 位作者 徐月明 封超年 朱新开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7-121,共5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密度再增加则呈相反趋势;扬麦12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15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密度再增加亦呈相反趋势。当密度增加至240×10^4/ha时,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密度再增加则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品种扬麦9号最优密度为240×10^4/ha,此密度下有利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生产中采用200~25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中筋品种扬麦12号最优密度为150×10^4/ha,此密度下可实现优质高产,生产中采用130~17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粒形成过程 被引量:26
8
作者 盛婧 郭文善 +2 位作者 朱新开 封超年 彭永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53-954,i002-i004,共5页
关键词 专用类型 小麦 籽粒 淀粉粒 形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短暂高温对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刘萍 郭文善 +3 位作者 浦汉春 封超年 朱新开 彭永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弱、中筋2个小麦品种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从25℃升至30℃有利于籽粒总淀粉积累,当灌浆温度超过30℃时,温度升高,总淀粉含量下降,40℃时总淀粉含量最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弱、中筋2个小麦品种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从25℃升至30℃有利于籽粒总淀粉积累,当灌浆温度超过30℃时,温度升高,总淀粉含量下降,40℃时总淀粉含量最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淀粉的形成以花后第25—27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大,花后第33—35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小。当温度超过25℃时,随温度的升高,剑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SPS酶活性呈下降趋势。40℃处理使SS、SBE酶活性最低,峰值在25—30℃之间。40℃高温胁迫下,弱筋小麦扬麦9号籽粒淀粉粒呈椭圆型,与蛋白质鞘结合较疏松,角质化程度低;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淀粉粒受到伤害,呈扁圆形,并出现裂纹,说明灌浆期短暂高温胁迫对扬麦12的影响大于对扬麦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短暂高温 灌浆期 淀粉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42
10
作者 朱新开 郭文善 +2 位作者 李春燕 封超年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4-1038,共5页
为了给小麦栽培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各节间长度除穗下节间外与产量均呈负相... 为了给小麦栽培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各节间长度除穗下节间外与产量均呈负相关,除穗下节间外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正相关;穗下节间长度/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穗长)/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与穗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负相关;千粒重与株高、各节间长、穗下节间长度/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度+穗长)/株高均呈负相关;株高构成指数与结实粒数、粒重、产量均呈正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节间构成指数与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负相关,株高及节间构成指数与穗粒数、单穗重均呈正相关。穗下节间长度/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穗长)/株高、株高构成指数可以作为产量和品质协调的育种选择指标,强筋、中筋小麦应选择株高适中、抗倒性好、穗下节间不宜过长、株高构成指数IL〈0.54的植株;弱筋小麦应选择株高偏矮、穗下节间较长、株高构成指数儿为0.56~0.58的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田常用除草剂对弱筋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正贵 封超年 +4 位作者 郭文善 夏玉荣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7-1032,共6页
采用室外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麦田常用的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绿麦隆5种除草剂对弱筋小麦扬麦13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药后5d,5种除草剂处理均导致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不同程度下降。除草剂严重影响了光合速... 采用室外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麦田常用的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绿麦隆5种除草剂对弱筋小麦扬麦13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药后5d,5种除草剂处理均导致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不同程度下降。除草剂严重影响了光合速率,几乎所有处理光合速率均受到抑制,异丙隆倍量处理抑制率最大,达27%。小麦体内SOD活性明显受到除草剂影响,表现为先升高、后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POD活性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数处理药后30d低于对照;CAT活性对除草剂比较敏感,用药后5d即显著升高,其后影响逐步减小,直至药后30d恢复到对照水平;除草剂对MDA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多数处理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弱筋小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2
12
作者 姜宗庆 封超年 +3 位作者 黄联联 郭文善 朱新开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为给优质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0mg/kg)上研究了施磷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中优9507在... 为给优质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0mg/kg)上研究了施磷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中优9507在施磷量(P2O5)0~144kg/ha,中筋小麦扬麦12号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在施磷量(P2O5)0~108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继续增加施磷量,籽粒产量则呈下降趋势。中优9507与扬麦12号清蛋白含量施磷处理均高于不施磷处理,扬麦9号施磷则降低了清蛋白含量;增施磷肥后中优9507球蛋白含量下降,扬麦12号先下降后上升,而扬麦9号球蛋白含量有所上升;在上述施磷量范围内,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下降,继续增加施磷量,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下降,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用小麦 施磷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晶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珏 封超年 +3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0-265,共6页
为给小麦抗高温胁迫栽培提供依据,采用高温胁迫与自然温度对比的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和人工气候室控温(温室控制误差±2℃,湿度控制误差±1%),研究了花后高温胁迫对弱筋小麦扬麦15号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破损淀粉及晶体特性... 为给小麦抗高温胁迫栽培提供依据,采用高温胁迫与自然温度对比的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和人工气候室控温(温室控制误差±2℃,湿度控制误差±1%),研究了花后高温胁迫对弱筋小麦扬麦15号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破损淀粉及晶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期35℃以上高温处理后,籽粒直链、支链及总淀粉积累量和粒重均低于对照(CK,常温),表现为CK>花后25~27d>花后20~22d>花后15~17d>花后10~12d>花后5~7d,且淀粉直/支比谷点不同程度前移,籽粒破损淀粉增加。35℃和40℃高温胁迫下,淀粉粒晶体结构仍呈典型的A型特征,但籽粒淀粉相对结晶度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后移,相对结晶度降低,且淀粉晶体在2θ为15°、17°和18°左右的尖峰强度均低于CK。花后前期高温较后期高温对小麦淀粉积累和破损淀粉影响更大,相对结晶度则后期高温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胁迫 淀粉积累 破损淀粉 晶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除草剂对小麦籽粒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正贵 于倩倩 +4 位作者 周立云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封超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1-795,共5页
为评价除草剂的负效应,研究了大田条件下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和绿麦隆5种除草剂春季施用对强筋小麦烟农19和弱筋小麦扬麦13的籽粒产量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处理后对小麦株高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高... 为评价除草剂的负效应,研究了大田条件下苯磺隆、使它隆、异丙隆、骠马和绿麦隆5种除草剂春季施用对强筋小麦烟农19和弱筋小麦扬麦13的籽粒产量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处理后对小麦株高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高剂量抑制作用强,低剂量抑制作用较弱,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异丙隆2倍量处理,其抑制率达对照的9.6%;苯磺隆、绿麦隆、异丙隆药后5d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SPAD值,使它隆及骠马处理则不明显。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受到除草剂的抑制,仍以异丙隆2倍量抑制作用最为显著。除草剂对小麦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效应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整体表现为喷施除草剂后15d之前较为显著,其后多数指标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无草条件下施用除草剂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减产最明显的是异丙隆和苯磺隆处理,其次为绿麦隆、骠马和使它隆。供试2个小麦品种中,扬麦13表现出比烟农19对除草剂具有更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小麦 籽粒产量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短暂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萍 郭文善 +3 位作者 浦汉春 封超年 朱新开 彭永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16-1522,共7页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花后短暂高温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开花至花后33d,35℃以上高温处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温度越高上升越显著;花后33d以后遇高温胁迫...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花后短暂高温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开花至花后33d,35℃以上高温处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温度越高上升越显著;花后33d以后遇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影响相对较轻。籽粒灌浆前期,花后6~8d35℃以上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花后1~3d处理影响次之;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9~21d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花后36~38d处理的影响较小,且灌浆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灌浆中后期大。剑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25%处理较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高温胁迫导致粒重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对上升。花后短暂高温胁迫导致弱、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后短暂高温 小麦 蛋白质含量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朱新开 郭凯泉 +2 位作者 郭文善 封超年 彭永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521,共7页
为探索稻田套播强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适宜氮肥运筹比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2004至2006年在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两地研究了5种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6∶1∶3∶0、5∶1∶4∶0、5∶1∶2∶2、3∶3∶2∶... 为探索稻田套播强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适宜氮肥运筹比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2004至2006年在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两地研究了5种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6∶1∶3∶0、5∶1∶4∶0、5∶1∶2∶2、3∶3∶2∶2和3∶3∶1∶3)对稻茬强筋小麦子粒产量和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氮比例上升:1)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但对清蛋白与球蛋白含量影响较小,对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影响较大;2)子粒淀粉含量下降,面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解值和最终粘度呈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3)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增加;4)子粒产量逐渐升高,但后期施肥比例过高,产量有所下降。因此,稻田套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氮肥运筹宜采用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3∶2∶2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套播强筋小麦 氮肥运筹 品质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支链淀粉链长分配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春燕 封超年 +4 位作者 王亚雷 张容 郭文善 朱新开 彭永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40-1245,共6页
以糯性与非糯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直、支链淀粉蓝值、支链淀粉链长分配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的蓝值和最大吸收波长均显著大于支链淀粉;支链淀粉蓝值和最大吸收波长表现为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强筋小麦... 以糯性与非糯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直、支链淀粉蓝值、支链淀粉链长分配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的蓝值和最大吸收波长均显著大于支链淀粉;支链淀粉蓝值和最大吸收波长表现为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强筋小麦>糯小麦,蓝值和最大吸收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蓝值和吸收波长越大,说明支链淀粉含较长的支链。经SephadexG75分离支链淀粉的支链,可得到3个组分,非糯小麦长B链(DP≥65.8)组分占支链淀粉百分含量最低,中等B链(29<DP<65.8)组分其次,短B链和A链(DP≤29)组分高达65%左右,前两个组分含量表现为弱筋小麦>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且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也存在差异;而糯小麦未能洗脱出长B链。相关分析表明,除崩解值外,长B链与黏度各特征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晶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长B链含量显著影响淀粉的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直链淀粉含量 链长分配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沈燕 封超年 +3 位作者 李邵 郭文善 朱新开 彭永欣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以扬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小麦苗期使用的5种农药(杀虫剂:毒死蜱和辛硫磷;除草剂:苯磺隆、使它隆和唑草酮)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农药中毒死蜱和唑草酮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的影响与对照相... 以扬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小麦苗期使用的5种农药(杀虫剂:毒死蜱和辛硫磷;除草剂:苯磺隆、使它隆和唑草酮)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农药中毒死蜱和唑草酮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影响大于其他3种药剂;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干旱和正常条件下各农药处理间第一叶SPAD值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第二叶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老叶比新叶对农药处理的反应灵敏;对MDA的影响,除辛硫磷外,其余农药均与对照相比明显上升,其中唑草酮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幼苗脯氨酸的含量,毒死蜱和唑草酮的处理在处理后第5 d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农药对幼苗POD的影响,处理后第5 d毒死蜱和唑草酮的处理也明显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对5种农药而言,杀虫剂辛硫磷和除草剂苯磺隆较杀虫剂毒死蜱和除草剂唑草酮对干旱条件下的小麦幼苗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小麦 幼苗 干旱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开花灌浆初期喷施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及生化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沈燕 封超年 +4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李邵 蒋小忠 彭永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85-989,共5页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菌灵、毒死蜱和乐果均能导致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显著增加,其中毒死蜱和毒死蜱加多菌灵处理分别使虫量增加255.2%和425.6%。花后27d测定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酚含量和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除吡虫啉和咪鲜胺外的农药处理均使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增加,酚含量和PPO活性降低,以多菌灵加毒死蜱处理的调控效应最大。经相关分析,麦田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小麦叶、穗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呈正相关,与小麦叶中酚含量和PPO活性呈负相关,说明农药对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农药使小麦植株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而引起。把灰飞虱虫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宜轮换使用多菌灵与咪鲜胺,防治麦蚜时宜选用吡虫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农药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产量及花后旗叶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新开 郭凯泉 +3 位作者 李春燕 封超年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0-904,共5页
为给稻田套播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淮北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240 kg.hm-2)相同... 为给稻田套播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淮北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240 kg.hm-2)相同条件下,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氮比例的上升,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PFP)和氮肥农学效率(NAE)逐渐升高,但后期施肥比例过高,产量有所下降,以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3∶2∶2的处理籽粒产量、PFP和NAE最高。随花后生育进程的推移,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速率变缓,MDA含量上升速率也减缓。本试验条件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减缓花后旗叶衰老,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稻田套播 氮肥运筹比例 旗叶衰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