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血清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量 殷启蒙 +6 位作者 李佳 童丹 张婉菁 刘子琦 陈璋 何洋 沈新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9期1917-1920,共4页
目的:研究见血清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及核对文献鉴定化合物的准确结构。结果:从见血清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是Moscatin(1),山药素Ⅲ(2),香柑内酯(3),异茴芹素(... 目的:研究见血清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及核对文献鉴定化合物的准确结构。结果:从见血清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是Moscatin(1),山药素Ⅲ(2),香柑内酯(3),异茴芹素(4),花椒毒素(5),欧前胡素(6)和β-谷甾醇(7)。结论: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见血清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血清 石油醚部位 分离纯化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油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刚宏林 杨莉斌 胡荣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研究筛选鸦胆子油脂质体(BJOL)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鸦胆子油脂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分离法对其回收率和包封率进行测定;电子显微镜观察鸦胆子油脂质体的形态;透射电镜研究鸦胆子油脂质体的平均粒径... 目的研究筛选鸦胆子油脂质体(BJOL)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鸦胆子油脂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分离法对其回收率和包封率进行测定;电子显微镜观察鸦胆子油脂质体的形态;透射电镜研究鸦胆子油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微电泳仪测定了所制得的鸦胆子油脂质体的Zeta电位;分光光度计测定脂质体的吸光度变化。结果鸦胆子油脂质体的包封率和回收率分别为93.53%和95.38%;脂质体大多为多室脂质体,形态圆整,双分子膜呈指纹状螺纹结构;平均粒径为129.7780nm;Zeta电位值为-23.7239mv。结论薄膜-分散法制备鸦胆子油脂质体工艺可行,同时具有重现性好,包封率高,质量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油 脂质体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素对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琴 姜新 +3 位作者 顾新霞 徐汉敏 葛晓群 陈顺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68-68,共1页
目的探讨虫草素(cordycepin,Cor)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以1μmol·L-1鱼藤酮制备PD体外细胞模型,利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测定LDH释放率;Hoechst33258核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细胞凋亡形态;DNALad... 目的探讨虫草素(cordycepin,Cor)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以1μmol·L-1鱼藤酮制备PD体外细胞模型,利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测定LDH释放率;Hoechst33258核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细胞凋亡形态;DNALadder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比率.结果①不同浓度的鱼藤酮作用不同时间均能明显降低PC12细胞存活率(P〈0.001),1μmol·L^-1时效果最为显著;②10^-6~10^-2μmol·L^-1虫草素对正常PC12细胞的增殖没有抑制作用(P〉0.05),且24h内能够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P〈0.05,P〈0.01).但1~102μmol·L^-1虫草素能够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P〈0.05,P〈0.01,P〈0.01).③将0.4,2.0,8.0pmol·L^-1虫草素分别与鱼藤酮同时给药,作用24h,48h,72h后均能使细胞存活率显著上升(P〈0.05);LDH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核染色中细胞核出现致密蓝色亮点的细胞明显减少;虫草素和鱼藤酮同时作用48h后,DNA片段化现象减少或消失,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总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结论虫草素能抑制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素 鱼藤酮 PC12 细胞凋亡 PD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蓝根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与免疫功能调节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吉萍 朱冠华 +1 位作者 袁野 刘墨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10-2016,共7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板蓝根多糖(RIP)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建立S180小鼠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以环磷酰胺(CTX)为阳性对照药,观察RIP对其的影响。连续给药12 d后,测定移植瘤小鼠的瘤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和胸腺... 本研究主要探讨板蓝根多糖(RIP)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建立S180小鼠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以环磷酰胺(CTX)为阳性对照药,观察RIP对其的影响。连续给药12 d后,测定移植瘤小鼠的瘤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和胸腺、脾脏指数;检测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和NK细胞杀伤活性以及血清中的TNF-α、INF-γ、IL-2水平;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细胞周期分析;对进行相同给药周期的腹水瘤小鼠继续正常饲养,记录各组小鼠自然死亡的时间。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RIP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其100 mg/kg和50 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5.4%,38.5%;各剂量组移植瘤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所提高,还能刺激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及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升高血清中TNF-α、INF-γ和IL-2的含量,其50 mg/kg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此外,移植瘤组织HE染色观察可见各给药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呈不同比例增大,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给药后G_0/G_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降低,G_2/M期细胞周期未见明显变化。由此提示,RIP能够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对荷瘤小鼠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多糖 S180 抗肿瘤 免疫调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sclomol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冯艺 孙子荔 +5 位作者 杜勇 俞舜 杨敏烈 吕国忠 许正新 袁凤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8期860-865,共6页
目的:探讨Elesclomol(STA-4783)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增生性瘢痕模型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组织学检查检测瘢痕抬高指数(SEI)、免疫组化法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目的:探讨Elesclomol(STA-4783)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增生性瘢痕模型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组织学检查检测瘢痕抬高指数(SEI)、免疫组化法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给予10mmol/L浓度的Elesclomol后,与空白组动物相比,药物干预组的胶原排列由紊乱变得整齐;与对照组对比,给药组SEI由(6.27±0.43)显著降低为(2.41±0.25)(P<0.01);瘢痕横截面积由(2.17±0.22)mm^2减少到(0.92±0.14)mm^2(P<0.01);与对照组对比,药物干预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TGF-β1、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TUNEL显示细胞凋亡数由(10.9±1.8)增至(32.4±4.7)(P<0.01)。结论:Elesclomol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胶原、α-SMA、TGF-β1蛋白的表达,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sclomol 增生性瘢痕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胶原蛋白 兔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注射液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方蕾 费巧玲 +6 位作者 侯睿 高源 韩宜芯 齐睿娟 蔡润兰 周鸿 齐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9-63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SHLI)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以抗虾原肌球蛋白(ST)多抗血清致敏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次日加入SHLI 0.5%~2.0%孵育30 min,再以ST攻击诱导其脱颗粒,荧光法检测上清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SHLI)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以抗虾原肌球蛋白(ST)多抗血清致敏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次日加入SHLI 0.5%~2.0%孵育30 min,再以ST攻击诱导其脱颗粒,荧光法检测上清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以佛波酯(PMA)/A23187刺激人外周血嗜碱性白血病细胞KU812,用ELISA测定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2(PGE2)等炎症介质的水平;建立抗ST多抗血清和ST诱导的小鼠Ⅰ型超敏反应足肿胀模型,观察ip给予0.5%,1.0%和2.0%SHLI 3 d对ST攻击后1 h(速发相)和24 h(迟发相)小鼠足容积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0.5%,1.0%和2.0%SHLI均明显抑制ST所致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荧光值分别下降16%,31%和51%(P<0.01),并显著减少PMA/A23187诱导的KU812细胞上清中炎症介质TNF-α,IL-6和PGE2的含量,TNF-α分别降低35%,55%和69%(P<0.01),IL-6分别降低29%,51%和74%(P<0.01),PGE2分别降低31%,40%和55%(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速发相时SHLI 2.5和5.0 mL·kg-1使足容积差分别降低69%和83%(P<0.01),迟发相时分别降低70%和100%(P<0.05,P<0.01)。结论 SHLI可抑制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注射液 Ⅰ型超敏反应 炎症反应 虾原肌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对大鼠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涛 奚菊群 +6 位作者 刘忠军 王静成 冯新民 张亮 杨建东 黄泽楠 毕松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55,42,共8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局部注射治疗大鼠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通过复乳法制备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观察微球的表征及体外释药情况。将SD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及实验组(注射辛伐他汀PLGA微球),注射2、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局部注射治疗大鼠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通过复乳法制备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观察微球的表征及体外释药情况。将SD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及实验组(注射辛伐他汀PLGA微球),注射2、4周后处死实验动物,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评估。结果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呈球形、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1.52±0.54)μm,载药率为(23.3±1.3)%,包封率为(90.4±2.6)%。体外药物释放试验显示在最初24 h内释放率为45%,而在随后144 h内累计释放率超过81.2%。实验组治疗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所减轻,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椎间隙高度指数、MRI评分、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II型胶原、蛋白多糖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制备的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可达到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局部注射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可以改善椎间盘退变程度,促进髓核组织中II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其机制可能与HIF-1α及BMP-2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辛伐他汀 微球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酸单体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夏宏军 褚梦颖 +2 位作者 徐云婷 吴玲玲 李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7-1391,共5页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价了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银杏外种皮的无水乙醇提取物通过开放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五个银杏酸单体化合物。以别嘌呤醇为阳性药物,采用微孔板法评价它们对黄嘌呤...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价了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银杏外种皮的无水乙醇提取物通过开放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五个银杏酸单体化合物。以别嘌呤醇为阳性药物,采用微孔板法评价它们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使用酶标仪在295 nm波长下测定每孔吸光度,计算平均抑制率;实验重复3次,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IC_(50)值。结果表明,银杏酸C13∶0和银杏酸C15∶1对黄嘌呤氧化酶的IC_(50)值分别为31.81±1.87μmol/L和25.48±0.66μmol/L(n=3),显示了一定程度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外种皮 银杏酸单体化合物 黄嘌呤氧化酶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