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海燕 龚志云 +11 位作者 蒋甲福 周宝良 娄群峰 曹清河 席梦利 陈佩度 顾铭洪 张天真 陈发棣 陈劲枫 李宗芸 王秀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7-424,共28页
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 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技术手段。原位杂交技术与基因组、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植物的起源、进化、驯化等基础研究和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应用研究。通过形象地展示DNA、RNA、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实际位置,揭示DNA序列之间的实际位置和顺序、亲缘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结构重排、基因组拼接序列的质量、转录水平RNA和翻译水平蛋白质的位置和数量变化等。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淮地区农科院等自20世纪中期开展细胞遗传学理论技术研究,伴随学科发展不断创新,建立了较完善的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开展植物系统进化、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组学等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将主要综述江苏省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遗传学会 分子细胞遗传学 DNA分子原位杂交 染色体工程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粳818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基因的功能标记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广达 高鹏 +6 位作者 杨文艳 崔傲 赵剑华 冯志明 曹文磊 陈宗祥 左示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6-324,共9页
【目的】培育抗除草剂品种是水稻育种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发高效的功能标记可以加快抗除草剂性状的筛选工作。【方法】利用开发的dCAPS和KASP分子标记对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分型,另结合除草剂喷施试验进行表型鉴定。【结果】测序结果验证... 【目的】培育抗除草剂品种是水稻育种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发高效的功能标记可以加快抗除草剂性状的筛选工作。【方法】利用开发的dCAPS和KASP分子标记对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分型,另结合除草剂喷施试验进行表型鉴定。【结果】测序结果验证了前人发现的金粳818中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第627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erine,S)突变为天冬酰胺(asparagine,N)是其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其命名为ALS^627N。根据此变异位点的DNA序列差异,开发了两个新的功能标记dC-ALS-627和K-ALS-627,可有效区分ALS^627N纯合型、杂合型及非突变纯合型。【结论】两个标记均可以广泛用于ALS^627N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助于加快培育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新品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乙酰乳酸合成酶 功能标记 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维生素B_(1)生物合成及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孙亚丽 唐家琪 +3 位作者 毛馨晨 王子瑞 张超 于恒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9,14,共6页
维生素B_(1)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作为多个酶的辅因子,参与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人体缺乏维生素B_(1)会增加罹患心血管及神经失调性疾病的风险。与植物和微生物不同,人类和其他动物不能从头合成维生素B_(1),必须从饮食中获取... 维生素B_(1)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作为多个酶的辅因子,参与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人体缺乏维生素B_(1)会增加罹患心血管及神经失调性疾病的风险。与植物和微生物不同,人类和其他动物不能从头合成维生素B_(1),必须从饮食中获取。因此,研究植物中维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植物中的维生素B_(1)含量进行生物强化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B_(1)合成途径中有许多酶的参与,如嘧啶合成酶(THIC)、噻唑合成酶(THI1)、硫胺素磷酸合成酶(TH1)、硫胺素单磷酸酶(TH2)和硫胺素焦磷酸激酶(TPK)等。结合相关研究,对维生素B_(1)在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总结,并介绍了通过代谢工程实现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植物中维生素B_(1)含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_(1) 硫胺素 生物合成 生物强化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解析玉米苗期根系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4
作者 段娅敏 王后苗 +3 位作者 杨泽峰 徐辰武 李鹏程 王芸芸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8-857,共10页
非生物胁迫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阐明玉米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对照(CK)、干旱胁迫处理(D)、盐胁迫处理(S)以及干旱+盐复合胁迫处理(DS),对B73主胚根长进行动态监测,... 非生物胁迫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阐明玉米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对照(CK)、干旱胁迫处理(D)、盐胁迫处理(S)以及干旱+盐复合胁迫处理(DS),对B73主胚根长进行动态监测,并对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卷苗后第3 d至第7 d不同胁迫处理主胚根长均显著变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和不同胁迫处理比较组中共鉴定到1526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对照与干旱胁迫、盐胁迫和干旱+盐复合胁迫比较组中分别鉴定到207个、170个和1274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由脱落酸(ABA)合成和信号转导、转录因子介导的应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物学过程。其中,MYB家族和ERF家族转录因子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玉米幼苗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非生物胁迫 转录组学 差异表达基因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涛 王子瑞 +3 位作者 毛鑫晨 唐家琪 张超 于恒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9期17-22,共6页
水稻与人们的生活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保持水稻高产的同时对稻米品质进行改良已经成为育种家们的主要目标。稻米品质主要包括碾磨品质(milling quality,MQ)、外观品质(appearance quality,AQ)、蒸煮与食味品... 水稻与人们的生活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保持水稻高产的同时对稻米品质进行改良已经成为育种家们的主要目标。稻米品质主要包括碾磨品质(milling quality,MQ)、外观品质(appearance quality,AQ)、蒸煮与食味品质(eeating and cooking quality,ECQ)以及营养品质(nutritional quality,NQ)4类指标。在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概述了稻米品质性状的构成,综述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及其在稻米品质改良中的利用,以期为进一步改良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米品质 基因 品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C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计文 陶权丹 +5 位作者 王时超 华杰 刘康伟 张建祥 于梅梅 于恒秀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32-37,共6页
染色体不仅仅由DNA构成,还包含一些使染色体能具有特定形态特征以及在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稳定性中起作用的蛋白。而使染色体能具有特定形态特征的首要物质就是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s,SMC)复合体。SMC... 染色体不仅仅由DNA构成,还包含一些使染色体能具有特定形态特征以及在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稳定性中起作用的蛋白。而使染色体能具有特定形态特征的首要物质就是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s,SMC)复合体。SMC复合体包含凝聚蛋白(condensin)、黏结蛋白(cohesin)和SMC5-SMC6复合体,是染色体的重要组分。SMC蛋白的表达依赖于ATP的水解以及DNA的拓扑作用。SMC复合体参与了多重染色体行为,其中尤为显著的是染色体集缩和姐妹染色单体的黏着。此外,SMC复合体在DNA修复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对该类复合体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对SMC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 凝聚蛋白 黏结蛋白 SMC5-SMC6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测序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控制稻米淀粉黏滞性谱QTL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昌泉 胡冰 +5 位作者 朱孔志 张华 冷亚麟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4,共9页
稻米RVA谱是评价稻米蒸煮与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发掘新的控制稻米RVA谱QTL对稻米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受体、籼稻品种9311为供体并经高通量重测序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为材料,在两年两点的环境下对该群... 稻米RVA谱是评价稻米蒸煮与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发掘新的控制稻米RVA谱QTL对稻米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受体、籼稻品种9311为供体并经高通量重测序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为材料,在两年两点的环境下对该群体中控制RVA谱特征值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多重比较,分析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相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以两年两点都能检测到的显著差异位点作为稳定表达的QTL。共检测到10个稳定表达的QTL,包括控制峰值黏度的4个QTLqPKV2.1、qPKV5.1、qPKV7.1和qPKV8.1,控制热浆黏度的2个QTLqHPV5.1和qHPV7.1,控制冷胶黏度的2个QTLqCPV5.1和qCPV7.1及控制消减值的2个QTLqSBV2.1和qSBV7.1。在两年两点的检测中10个稳定表达QTL的贡献率介于-31.8%~53.2%,这10个QTL分布在第2、5、7和8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2、5和7染色体上的位点存在一因多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RVA谱 QTL 代换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株高类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远东 朱昊华 +4 位作者 吕超 张新忠 郭宝健 王菲菲 许如根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9年第2期22-27,31,共7页
为探究不同环境下大麦株高类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稳定性,以113个(NasoNijo×泰兴9425)DH系配制226个杂交种构建的永久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调查4个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3个株高类性状,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 为探究不同环境下大麦株高类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稳定性,以113个(NasoNijo×泰兴9425)DH系配制226个杂交种构建的永久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调查4个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3个株高类性状,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大麦株高类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永久F2群体株高类性状易产生中亲优势,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在50%以上,而超亲优势组合出现率不足30%;大麦株高类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基因型的影响,还受试点生态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强中亲优势高稳定性的组合较多,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的强中亲优势高稳定性组合个数分别为27、10、14个,其中2个组合的3个性状同时表现强中亲优势高稳定性;而强超亲优势高稳定性的组合相对较少,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的强超亲优势高稳定性组合个数分别为9、8、11个,其中1个组合的3个性状同时表现强超亲优势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株高 杂种优势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