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
作者 陈品 陆建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7-494,共8页
近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播期与生育期、生育特征、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病虫草害发生、倒伏性、土壤生态、产量等方面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行了阐述;从播种技术、施肥技... 近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播期与生育期、生育特征、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病虫草害发生、倒伏性、土壤生态、产量等方面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行了阐述;从播种技术、施肥技术、杂草与杂草稻防除技术、抗倒栽培技术、高产栽培途径等方面对直播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进一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生理生态特性 栽培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 被引量:38
2
作者 董啸波 霍中洋 +7 位作者 张洪程 李国业 曹开蔚 程飞虎 黄大山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中国稻米》 2012年第1期25-28,共4页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措施,为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提供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双季晚稻 籼改粳 技术关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力与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6
3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8 位作者 段祥茂 徐宗进 杨波 郭保卫 杜斌 戴其根 许轲 霍中洋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0-2029,共10页
以中熟中粳超级稻徐稻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下施氮肥(0、148.5、223.5、297.0、372.0、445.5kghm-2)对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利用率、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徐稻3号的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 以中熟中粳超级稻徐稻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下施氮肥(0、148.5、223.5、297.0、372.0、445.5kghm-2)对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利用率、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徐稻3号的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表现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高、中、低地力上出现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60.8、290.5和345.5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高、中、低3种地力土壤条件下氮肥最高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268.6、293.4和335.2kghm-2。(3)培肥地力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不同地力土壤要施适量氮肥才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优化稻米的营养品质。综合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建议该区超级稻施氮范围为高地力田240.0~270.0kghm-2,中地力田285.0~315.0kghm-2,低地力田330.0~36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地力水平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6
4
作者 邢志鹏 曹伟伟 +7 位作者 钱海军 胡雅杰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刘国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为阐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三系籼粳交甬优2640(大穗型)及超级稻武运粳24(多穗型)为试验材料,依据江苏省里下河稻区稻麦周年生产实践,设置6个播期,采用毯苗机插方式,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及光... 为阐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三系籼粳交甬优2640(大穗型)及超级稻武运粳24(多穗型)为试验材料,依据江苏省里下河稻区稻麦周年生产实践,设置6个播期,采用毯苗机插方式,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但变化幅度有差异;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时期相对延迟,生育期缩短,主要生育阶段积温及其利用率明显降低;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和千粒重受播期的影响较小,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变化较大;随播期推迟,水稻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下降,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于生育前期上升,生育中、后期明显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在拔节期略有升高,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对降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呈上升趋势,收获指数下降。试验设置播期范围内,抢时早播有利于调节机插稻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形成"前小、中高、后强"的高质量水稻群体,易攻取高产。从生育安全性考虑,机插稻最迟应在6月15日播种。迟播条件下,应尽量避免选用大穗型品种,规避种植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因此大穗型品种最晚播期宜提前至6月5日。本研究可为机插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机插稻 产量 生育期 积温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水平对江苏早熟晚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41
5
作者 陈莹莹 胡星星 +5 位作者 陈京都 杨雄 马群 陈乔 葛梦婕 戴其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86-2092,共7页
以江苏省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kg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 以江苏省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kg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合评价各品种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分析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特点,筛选出18个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食味值在53.9-64.0之间。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根据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将优质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其中,通粳981、南粳46、镇稻158、常优2号等品种对氮肥响应迟钝且品质较优,这些品种即使在高产所需的高氮肥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值;镇稻661、M1148对氮肥敏感且品质较优,在保优栽培中要注意施氮肥水平对这类品种食味值的影响;其余品种为中间型。在蒸煮品质指标中,食味值与胶稠度、最高黏度及崩解值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及糊化温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氮肥 食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霍中洋 姚义 +5 位作者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43-1052,共10页
在江苏苏南太湖稻区的常熟市(N 31.4°)、苏中里下河稻区的姜堰市((N 32.3°)及苏北淮北稻区的东海县(N 34.5°),分别以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江苏上述不同生态区直播稻产... 在江苏苏南太湖稻区的常熟市(N 31.4°)、苏中里下河稻区的姜堰市((N 32.3°)及苏北淮北稻区的东海县(N 34.5°),分别以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江苏上述不同生态区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置的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态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但变化程度略有不同,表现为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过迟播种导致各生态区部分类型品种不能安全成熟。产量构成因素随播期的推迟按变化程度的大小分为两类,变化较小的一类为千粒重和穗数,变化较大的一类为结实率和每穗颖花数,后者是导致产量极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总颖花量、结实率和产量与抽穗前以及全生育期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生育期温光条件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条件 生态区 播期 直播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品种类型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可 许俊伟 +5 位作者 姜元华 韦还和 张洪程 许轲 李超 丁焕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67,共5页
以常规晚粳、杂交晚粳、杂交中籼3种类型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150、225、300 kg/hm2这4种施氮水平,研究品种类型和施氮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以常规晚粳、杂交晚粳、杂交中籼3种类型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150、225、300 kg/hm2这4种施氮水平,研究品种类型和施氮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在225 kg/hm2水平;黏着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最低值在225 kg/hm2水平;弹性不受氮肥的影响;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食味值呈下降趋势;完整性则一直增加。常规晚粳的米饭各项质构、食味指标均优于杂交晚粳、杂交中籼,杂交晚粳略优于杂交中籼。硬度与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完整性极显著正相关,与黏着性、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味道、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食味计的各指标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质构指标中除弹性和黏聚性外,其他指标都与食味计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晚粳 杂交晚粳 杂交中籼 氮肥 质构 食味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水直播稻的高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卢燕 王小军 +3 位作者 张洪程 霍中洋 戴其根 许轲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1,共4页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直播稻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和直播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常规种武香粳14号和连嘉粳1号适宜的直播密度为90万株/h...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直播稻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和直播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常规种武香粳14号和连嘉粳1号适宜的直播密度为90万株/hm2,杂交种徐优403和徐优201的适宜直播密度为60万株/hm2。徐优403的产量明显高于徐优201,主要原因是徐优403的穗粒数明显高于徐优201。武香粳14号的产量明显高于连嘉粳1号,主要原因是前者穗数和穗粒数较多。杂交种的播种量要适当低于常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密度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秧立苗的根系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保卫 张春华 +11 位作者 陈厚存 张洪程 周兴涛 张军 李杰 陈京都 许轲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邢琳 朱聪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1-628,共8页
通过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直立苗等不同苗姿,研究了抛秧稻的根系生长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抛秧活棵立苗快,在根系长度、根系干质量、黄根比方面都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 通过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直立苗等不同苗姿,研究了抛秧稻的根系生长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抛秧活棵立苗快,在根系长度、根系干质量、黄根比方面都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土平躺苗,后者的立苗速度和根系生长极显著线性相关。秧苗活棵立苗后,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分蘖发生迅速且成穗率高,后期有着较强的根系活性,各生育时期保持适宜的根冠比,植株的吸氮速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根系下扎深度都显著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土平躺苗。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活棵立苗快,其根系生长显著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土平躺苗,并在各生育时期保持较强的生长势。因此,提高带土直立苗比率、减少平躺苗比率和通过促进根系生长来促进抛秧立苗,进而促进抛秧稻高产、超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秧 立苗 根系 生长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9 位作者 葛梦婕 龙厚元 常勇 马群 杨雄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8-572,共15页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南方稻区5个粳型超级稻(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扬粳4038、武粳15)为材料,同生育期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对照,在其他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和3...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南方稻区5个粳型超级稻(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扬粳4038、武粳15)为材料,同生育期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对照,在其他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和337.5kg.hm-2),从中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并将其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5个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构成、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以及倒伏性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为10.51(10.30~10.68)t.hm-2,极显著高于对照(9.77~9.82t.hm-2),增产幅度达5.2%~8.7%。与对照相比,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群体穗数多,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42442.11~44873.23×104.hm-2),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机插后早发快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苗数略高于预期穗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茎蘖增长平缓,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适中,为预期穗数的1.4~1.5倍,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高(66.9%~70.4%);其群体叶面积动态与茎蘖动态基本一致,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孕穗期,为7.72~7.97,此后平缓下降,成熟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3.30~3.74);干物重积累方面,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较对照高,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较对照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为10.80~11.08t.hm-2,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6.78~7.22t.hm-2,成熟期总干物重17.58~18.29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根冠比和根系干重均高于对照,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超级稻优势更为明显,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抽穗到蜡熟期平均伤流量3.53~3.74g.m-2.h-1)。超级稻群体形成特征:高秧苗素质促进低位分蘖发生,精确群体起点稳定提高穗数;生育中期干物质积累高,叶面积大,株型直挺,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高,源库流畅;生育后期茎鞘输出大,2次增重高,根群强健,支撑着高光效灌浆结实层的安全充实。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平下,超级稻穗多粒大,群体颖花量大,需氮量大,产量潜力高;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充实量大;群体株型改善,抗倒支撑强,适宜用作机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 形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不同熟期粳稻品种的齐穗期和安全播期预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洪熙 张祖建 +9 位作者 王才林 杨建昌 赵步洪 秦德荣 陈新红 王建平 孙菊英 季红娟 宋云生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16-1424,共9页
为明确当前江苏各地不同熟期粳稻品种的安全播期,以江苏的4个熟期类型的5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连云港(34°83′N)、淮安(33°34′N)、扬州(32°25′N)和苏州(31°18′N)等4地,进行自5月10日起每10天1期,... 为明确当前江苏各地不同熟期粳稻品种的安全播期,以江苏的4个熟期类型的5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连云港(34°83′N)、淮安(33°34′N)、扬州(32°25′N)和苏州(31°18′N)等4地,进行自5月10日起每10天1期,共8个播期的播种试验,得出各播期的相应齐穗期。以齐穗期温光预测模型y=a+b1x1+b2x2拟合其实得的播期与齐穗期资料。用该模型拟合4个试验点、5个供试品种计20组数据,得出20个预测式,其拟合度R2在0.9927~0.9998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用各试点所在地近25年各年粳稻品种安全齐穗期及逐日平均温度,依齐穗期光温模型预测式经多次迭代推得各年的安全播期,进而求得90%保证率的安全播期并作各地生产应用分析。在江苏淮北的北部,麦稻两熟田水稻的可播栽始期为6月15日,中熟中粳的安全播期为6月21日,此类品种可用于该地直播;其他各熟期类型品种安全播期均早于当地可播栽始期,故不能用于直播。在淮北南部稻麦两熟田的可播栽始期为6月12日左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的安全播期分别在7月4日和6月22日,此两类品种可用于该地麦茬直播;早熟晚粳安全播期在6月17日、18日,在大面积生产中因接茬时间过紧应慎用于麦茬直播;中熟晚粳的安全播期为6月8日,不可用于直播。在苏中南部,水稻可播栽始期为6月8至11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两品种的安全播期分别在7月12日、3日、6月25日和28日,可用于该地直播;中熟晚粳的安全播期为6月11日,用于直播接茬时间太紧,不可应用。在苏南,水稻的可播栽始期为6月5日,供试4熟期类型品种的安全播期分别为7月18日、13日、9日至10日和7月3日,仅考虑安全齐穗各熟期类型品种均可用于麦茬直播,但因中粳类型品种直播稻生育期过短、产量不高,不宜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播期 齐穗期 安全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军 董啸波 +8 位作者 葛梦婕 张洪程 郭保卫 陈京都 姚义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高地力土壤上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中地力,中地力显著高于低地力,两年3种地力水平上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59.9和261.7 kg/hm^2、290.1和290.8kg/hm^2、346.8和344.1 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的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高地力274.1和263.0 kg/hm^2、中地力295.4和291.3 kg/hm^2、低地力332.6和337.7 kg/hm^2,不同地力水平及施氮量条件下,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差异显著,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地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3)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调节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总颖花量,产量构成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力水平上随施氮量增加,水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氮素转移率与贡献率降低,而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各项指标均表现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关系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力土壤实现氮肥高产高效目标,高地力土壤应适时控氮肥,以调整产量构成因素协同发展同时提高氮素利用率;中、低地力应加强培肥地力并增施氮肥,增大群体总颖花量及植株的氮素累积量;该地区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麦茬田上氮肥高产高效对应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64.7(259.9~274.1)kg/hm^2、290.8(290.1~295.4)kg/hm^2、344.1(332.6~346.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地力水平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秧立苗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保卫 张洪程 +12 位作者 张春华 陈厚存 许轲 周兴涛 张军 陈京都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高辉 朱聪聪 邢琳 黄幸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9,共9页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4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等不同苗姿,研究抛秧立苗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立苗速度表现为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2...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4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等不同苗姿,研究抛秧立苗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立苗速度表现为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2)无土平躺苗立苗期叶面积一直下降,其他苗姿秧苗均上升。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黄叶比率分别在抛后8d、6d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而带土秧苗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后下降,其黄叶比率显著小于无土秧苗。3)立苗期除无土平躺苗栽后2~4d地上干物质量下降外,其他苗姿秧苗栽后都上升,总体增速表现为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无土平躺苗,立苗期各苗姿秧苗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均呈现此趋势;4)水稻各生育时期茎蘖数、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群体光合势、净同化率、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速率均表现为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无土手栽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抽穗期和齐穗后20d剑叶的光合速率亦呈此趋势。带土秧苗活棵立苗比无土秧苗快,直立苗、倾斜苗比平躺苗快,且各生育期的群体生长均具优势。因此,带土秧苗抛栽并提高直立苗比率,能保持较好的光合特性和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利于水稻生长和高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抛秧 立苗 光合特性 干物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86
14
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23 位作者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桂玉清 吴文革 吴桂成 端木银熙 孙菊英 赵品恒 徐军 李杰 王艳 龚金龙 姚义 沙安勤 周有炎 李德剑 肖跃成 王宝金 吴爱国 钱宗华 於永杰 李华 《中国稻米》 2012年第1期1-14,共14页
扼要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得到的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栽培途径以及关键技术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因地制宜集成,并对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舒鹏 郭保卫 +8 位作者 霍中洋 周年兵 张洪程 程飞虎 陈忠平 陈恒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31,共9页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钵苗机插 密度 产量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早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国业 张洪程 +8 位作者 李敏 董啸波 霍中洋 程飞虎 黄大山 张军 刘萌 杨雄 王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杂交早稻(荣优9号和五丰优623)为对照,设置5个氮肥水平(分别施N 0、135、165、195和225 kg/hm2),比较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春光1号、03优66、淦鑫20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除普通杂... 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杂交早稻(荣优9号和五丰优623)为对照,设置5个氮肥水平(分别施N 0、135、165、195和225 kg/hm2),比较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春光1号、03优66、淦鑫20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除普通杂交早稻品种和个别超级稻品种(03优66)在165 kg/hm2水平外,其他超级早稻品种均在195 kg/hm2水平下产量达到最高(即表现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超级杂交早稻较普通杂交早稻产量平均增加8.42%,穗数增加10.67%,穗粒数增加13.96%,群体颖花量大是超级杂交早稻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2)在各品种的最高生产力条件下,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各生育时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除外)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且抽穗后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缓慢,群体光合势提高9.00%,从而显著增加了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3)超级杂交早稻氮素吸收总量达182.62(167.53~191.72)kg/hm2,较普通杂交早稻增加20.02%,其中拔节~抽穗期增加30.09%,抽穗~成熟期增加28.92%。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明显提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却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早稻 普通杂交早稻 生产力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水平对优质粳稻蒸煮食味品质与质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大伟 李敏 +1 位作者 郭保卫 张洪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62-66,共5页
为优质粳稻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055、武运粳27为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kg/hm2、75kg/hm2、150kg/hm2、225kg/hm2、300kg/hm2、375kg/hm2和450kg/hm2),研究其对优质粳稻主要品质特性与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 为优质粳稻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055、武运粳27为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kg/hm2、75kg/hm2、150kg/hm2、225kg/hm2、300kg/hm2、375kg/hm2和450kg/hm2),研究其对优质粳稻主要品质特性与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稻米加工和营养品质提高,外观品质呈先降后升趋势,蒸煮食味品质呈下降趋势,质构特性变差,口感偏硬。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南粳5055较武运粳27米饭的质构特性更稳定,品质更优。生产上南粳5055与武运粳27的氮肥水平宜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针对不同品种对氮肥敏感性差异相应调整施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粳稻 氮肥水平 蒸煮食味品质 质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中部双季晚稻籼粳杂交稻高产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年兵 程飞虎 +8 位作者 陈波 舒鹏 张洪程 花劲 霍中洋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07,113,共6页
试验选用20个中熟晚粳和14个迟熟晚粳为材料,以5个当地代表性的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CK),在江西省上高县研究了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及稻米品质等指标的差异,以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试验结果... 试验选用20个中熟晚粳和14个迟熟晚粳为材料,以5个当地代表性的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CK),在江西省上高县研究了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及稻米品质等指标的差异,以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粳稻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其中,中熟晚粳增产16.93%,晚熟晚粳增产13.10%;两种类型粳稻品种均能安全成熟,全生育期均显著长于籼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较充分,粳稻品种在生长中后期株型结构合理,抗倒性强,稻米加工品质较优。综上表明,引种粳稻品种可显著提高江西双季晚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因此,针对江西双季晚稻"合理接茬、安全成熟、轻简化栽培及对遭受自然灾害发生风险更小"的要求,推荐了5个偏早熟的中熟晚粳和3个迟熟晚粳品种,供因地制宜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两种类型单季杂交稻产量与群体特征的差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年兵 陈波 +4 位作者 舒鹏 张洪程 程飞虎 陈国梁 陈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67-72,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单季杂交稻在江西省上高地区产量和群体特征的差异。[方法]以4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和4个杂交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2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等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杂交籼稻...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单季杂交稻在江西省上高地区产量和群体特征的差异。[方法]以4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和4个杂交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2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等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穗型大、穗数足、结实率与千粒重保持正常水平,籼粳杂交稻生长中后期具有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的特点。[结论]籼粳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可供江西省上高地区示范推广的品种有甬优538和甬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产量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在黔中地区的生态适应性
20
作者 李敏 罗德强 +4 位作者 江学海 周维佳 张洪程 姬广梅 王学鸿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43-46,共4页
为探明粳稻品种在黔中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对照,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12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各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品种较适宜在本地区种... 为探明粳稻品种在黔中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对照,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12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各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品种较适宜在本地区种植,表现为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全生育期158d,株高97~108cm,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介于701.5~721.8kg/667m2,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左右,有效穗数为13.3万~15.6万穗/667m2,穗粒数为198.6~236.7粒,结实率为78.8%~83.6%,千粒重约27g,最终产量为628.3~723.0kg/667m2。常规粳稻品种产量为414.0~606.9kg/667m2,平均产量515.6kg/667m2,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受阻,穗型较小,库容充实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黔中地区 生态适应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