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Ef7基因的一个新等位基因Ef7-l的遗传效应及表达分析
1
作者 赵冬生 张昌泉 +1 位作者 顾铭洪 刘巧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9-1805,共7页
水稻Ef7基因控制抽穗期。本研究从我国籼稻品种龙特甫中克隆了Ef7的等位基因Ef7-l,序列比对表明,Ef7-l编码序列与日本晴Ef7相比存在5个氨基酸的差异。利用两个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以日本晴为受体构建了含有Ef7-l的近等基因系CL63。CL63... 水稻Ef7基因控制抽穗期。本研究从我国籼稻品种龙特甫中克隆了Ef7的等位基因Ef7-l,序列比对表明,Ef7-l编码序列与日本晴Ef7相比存在5个氨基酸的差异。利用两个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以日本晴为受体构建了含有Ef7-l的近等基因系CL63。CL63在长日照条件下比轮回亲本日本晴延迟抽穗约6 d,但在短日照条件下两者抽穗期无显著差异。田间性状分析显示Ef7-l等位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能够使植株茎秆变粗,粒重显著增加,这可能是通过上调OsPHYB的表达水平而延迟水稻抽穗期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Ef7-l 等位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宏亚 张伯桥 +1 位作者 汪尊杰 程顺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72,共6页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麦作区。为了探讨该区小麦品种的变化趋势,对2004—2013年间参加该区区域试验的73份冬小麦新品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冬小麦新品系的主要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麦作区。为了探讨该区小麦品种的变化趋势,对2004—2013年间参加该区区域试验的73份冬小麦新品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冬小麦新品系的主要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且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农艺性状中,株高>最高总茎数>基本苗>生育期;产量性状中,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千粒重。从不同年度来看,2004—2005、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年度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高于农艺性状;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12—2013年度参试品系的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高于农艺性状。从遗传多样性指数年度变化趋势来看,在农艺性状中,生育期、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基本苗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总茎数的变化不明显;在产量性状中,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穗粒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小麦 冬麦区 区域试验 新品种 遗传多样性指数 产量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赖氨酸小麦转基因新品系的获得与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宏亚 张伯桥 +4 位作者 汪尊杰 马鸿翔 张旭 孙晓波 程顺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5-1210,共6页
提高小麦籽粒中赖氨酸的含量能够有效提高蛋白质的整体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小麦的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新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的发现使培育优良的高赖氨酸小麦品种成为可能.为选育长江中下游麦区高赖氨酸转基因小麦新品系,以1... 提高小麦籽粒中赖氨酸的含量能够有效提高蛋白质的整体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小麦的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新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的发现使培育优良的高赖氨酸小麦品种成为可能.为选育长江中下游麦区高赖氨酸转基因小麦新品系,以15个导入辣椒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的转基因株系为供体,以长江中下游农艺性状优良的扬麦13、扬麦15、扬麦17、扬麦20、宁0569、扬辐麦4号为亲本进行杂交、回交或滚动回交,对后代进行分子鉴定、总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从鉴定为阳性的40个转基因株系中选育出13个株系,其蛋白质和赖氨酸均有所提高,其中6个株系与改良亲本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赖氨酸含量较改良亲本对照提高了22%以上,最高达41.67%,蛋白质含量提高10.37%~29.13%.对这6个株系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2个株系(2-3和3-6)表现优异,其主要农艺性状均达到或优于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平均产量分别达7 380kg/hm2和7 456 kg/hm2,比对照扬麦15分别增产3.2%和4.3%.可见,转基因株系为该地区高赖氨酸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赖氨酸蛋白Cflr基因 杂交 回交 赖氨酸含量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粒形QTL定位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军 朱金燕 +5 位作者 周勇 杨杰 范方军 李文奇 梁国华 仲维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7-625,共9页
水稻的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由于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 水稻的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由于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粒形的差异,鉴定了代换片段上粒形相关的QTL。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39个粒形相关的QTL。其中,粒长相关的19个,其加性效应值为0.18~1.06mm,加性效应百分率为2.40%~14.13%;粒宽相关的14个,其加性效应值为0.09~0.31mm,加性效应百分率为2.71%~9.15%;粒厚相关的6个,其加性效应值为0.05~0.10mm,加性效应百分率为2.14%~4.46%。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QTL和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数量性状 粒形 代换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对面粉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吴宏亚 蒋正宁 +1 位作者 王玲 程顺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7-441,共5页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也是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籽粒硬度的形成机理、测定方法、遗传与分子机理、基因型与品质的关系及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软质小麦品种培育的设想...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也是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籽粒硬度的形成机理、测定方法、遗传与分子机理、基因型与品质的关系及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软质小麦品种培育的设想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弱筋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22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宏亚 张伯桥 +1 位作者 高德荣 程顺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6-876,共1页
长江中下游以江苏为主体的淮河以南地区及皖豫鄂接壤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是国家小麦品质区划的弱筋小麦产业带,但该地区同时也是小麦白粉病的重发区。培育高产、弱筋、品质优良且抗白粉病的新品种是解决这一地区小... 长江中下游以江苏为主体的淮河以南地区及皖豫鄂接壤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是国家小麦品质区划的弱筋小麦产业带,但该地区同时也是小麦白粉病的重发区。培育高产、弱筋、品质优良且抗白粉病的新品种是解决这一地区小麦生产中病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扬麦22就是这样一个新品种。1选育概况1998年配制杂交组合(扬麦9号×97033-2),连续回交二次后,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株选系;2005年选出优质高产新品系扬06G5进入鉴定圃;2006年扬06G5表现优异,同年秋播进入品比试验;2007年进入长江中下游多点适应性试验;2009—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2011—2012年进入国家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扬麦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优质高产 抗白粉病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长江中下游 小麦生产 小麦白粉病 适应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基粗适宜取样量及其与抗倒伏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小虎 方云霞 +9 位作者 张栋 祝阳舟 余海平 胡江 钟卫国 潘斌清 俞良 端木银熙 梁国华 钱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89,共5页
利用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代花培加倍单倍体(DH)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法在齐穗期考查了与抗倒伏相关根基粗等性状。根基粗在DH群体中呈明显的连续性变异分布。根基粗总平均数与10、20、30、40、50、60、70、80、90... 利用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代花培加倍单倍体(DH)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法在齐穗期考查了与抗倒伏相关根基粗等性状。根基粗在DH群体中呈明显的连续性变异分布。根基粗总平均数与10、20、30、40、50、60、70、80、90、100个最粗根基粗平均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根基粗总平均数(Y)与10-100个最粗根基粗平均数(X)两者关系符合直线回归方程Y=a+b X。根基粗总平均数与30、40个最粗根基粗平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根基粗与水稻抗倒伏相关的地下部根系性状以及地上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根基粗与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质量、根冠比等根系性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除分蘖数外,根基粗与地上部株高、株周长、单蘖直径、地上部干物质量之间也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根基粗与地上部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根基粗只与单蘖直径、地上部干物质量成显著线性关系,这说明单蘖直径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对根基粗的影响较大。本研究旨在寻求水稻根基粗的最适调查方法,为水稻根系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基粗 取样量 抗倒伏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弱筋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2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宏亚 张伯桥 +1 位作者 汪尊杰 程顺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9-109,112,共2页
扬麦22(原代号扬06G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品种来源:扬麦9号×3/97033-2。2009—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区试,由于其品质达到弱筋品种的国家标准且综合农艺性状突出,2011—2012年进入国家... 扬麦22(原代号扬06G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品种来源:扬麦9号×3/97033-2。2009—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区试,由于其品质达到弱筋品种的国家标准且综合农艺性状突出,2011—2012年进入国家生产试验,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4。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本文介绍了扬麦22的选育背景与经过,品种的特征、试验结果,以及作为弱筋小麦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优质弱筋 抗白粉病 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