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调控及其他栽培措施在小麦抗倒伏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慧敏 邢志鹏 +3 位作者 张海鹏 魏海燕 张洪程 李光彦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7-862,共16页
倒伏一直是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化学调控是一种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的策略。喷施化控防倒剂(Chemical anti-lodging regulators,CARs)能够控制小麦生长,提高茎秆强度,预防倒伏。然而针对小麦高产栽培中化控抗倒伏的研究及应用还未... 倒伏一直是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化学调控是一种有效降低倒伏风险的策略。喷施化控防倒剂(Chemical anti-lodging regulators,CARs)能够控制小麦生长,提高茎秆强度,预防倒伏。然而针对小麦高产栽培中化控抗倒伏的研究及应用还未有较全面的综述。因此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国现有登记的小麦抗倒伏CARs,总结了不同CARs的特点、功效及其对小麦茎秆结构与组成、根系、冠层结构、作物生产力及品质的影响,并以高产抗倒为目标,总结了不同CARs在实现小麦高产抗倒协同提升的适宜施用时期。此外,本文全方面汇总了与CARs配套的小麦抗倒伏栽培管理措施(耕作方式、适宜密度、营养水平与水分管理),小麦抗倒伏评价方法及CARs对关键指标的影响,并展望了CARs在小麦抗倒伏高产栽培中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精准调控措施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抗倒伏 化控防倒剂 生长发育 栽培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研促教、研学融合”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
作者 郭保卫 崔卉 +3 位作者 胡雅杰 魏海燕 高辉 许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2期162-165,共4页
为提高农科学生在作物栽培学上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与科研互动融合,该文提出一种“以研促教、研学融合”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法。重点阐述该模式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与应用效果,为涉农院校提高农学类人才质量... 为提高农科学生在作物栽培学上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与科研互动融合,该文提出一种“以研促教、研学融合”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法。重点阐述该模式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与应用效果,为涉农院校提高农学类人才质量、构建新型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研促教 研学融合 作物栽培学 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大粮仓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洪程 陆建飞 +2 位作者 戴其根 高辉 魏海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共2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不仅维系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而且是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基。建议国家将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绿色大粮仓”作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国家粮食...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不仅维系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而且是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基。建议国家将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绿色大粮仓”作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工程,建设世界最大的稻田绿色生态系统,巩固提升长江经济带“国家粮仓”战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和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强 李京咏 +4 位作者 戴林秀 彭翔 杨谦 窦志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6,共7页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539 kg/hm^(2)和7...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539 kg/hm^(2)和7328 kg/hm^(2),比水稻单作模式降低29.4%~32.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当年水稻移栽后连续降雨导致缓苗不利所致,也与深水淹灌下水稻有效穂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有关。相比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茎秆的株高、穂颈高、重心高、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2.9%、17.9%、8.0%、20.9%和33.5%,第2节间茎壁厚、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平均降低38.7%、16.8%和16.6%。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仅减产2.9%,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加13.5%、倒伏指数降低1.8%。相关分析表明,茎壁厚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共作模式可保证水稻稳产,氮肥减施有助于提高该模式下水稻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管理 稻虾共作 长期淹水 产量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京咏 戴林秀 +4 位作者 彭翔 杨谦 徐强 窦志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7,共10页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1年间发表的以水稻单作为对照,以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为处理的111篇相关文献;将综合种养模式分为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共4类,应用整合分析方法评估了氮肥减施对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前提下不同综合种养模式的合理减氮范围。结果表明,在0~150和150~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分别比水稻单作提高1.15%~19.00%、1.45%~27.00%和3.47%~10.59%,其中,甲壳类和鱼类综合种养模式会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而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增加水稻产量。相比于水稻单作,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减氮范围的上限分别是26.24%、21.64%、14.04%和41.94%时,可确保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相比水稻单作,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在各个施氮区间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均有一定提升。在150~180和>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和两栖类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降低,而蒸煮和营养品质则有所提升。本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适宜的施氮区间,可为各模式合理的氮肥减施和水稻增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稻田综合种养 产量 稻米品质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喷施乙烯利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敖弟彩 周影 +6 位作者 李梓逸 杨帆 高为焱 袁孝春 窦志 高辉 徐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8-114,共7页
以南粳5718为供试水稻材料,在水稻拔节1叶龄期叶面喷施浓度为200 mL/hm^(2)(ET1处理)、400 mL/hm^(2)(ET2处理)、600 mL/hm^(2)(ET3处理)的乙烯利,同时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处理(CK),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乙烯利施用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抗倒... 以南粳5718为供试水稻材料,在水稻拔节1叶龄期叶面喷施浓度为200 mL/hm^(2)(ET1处理)、400 mL/hm^(2)(ET2处理)、600 mL/hm^(2)(ET3处理)的乙烯利,同时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处理(CK),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乙烯利施用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ET1处理的水稻产量几乎不变,水稻株高显著下降了6.60%,茎壁厚度增加了10.46%,基部节间抗折力、折断弯矩和弯曲应力分别增加了23.47%、23.47%和29.63%,倒伏指数显著降低了31.28%,抗倒伏能力增强。尽管在ET2、ET3处理下水稻茎秆的倒伏指数比CK处理降低了18.25%~20.15%,但其抗折力、弯曲力矩也有所降低,且水稻减产12.13%~15.74%。综合来看,ET1处理的水稻稳产、抗倒伏效果最好。在ET1处理下,水稻倒伏特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折力主要与折断弯矩、弯曲应力呈正相关,与株高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可知,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喷施低浓度乙烯利可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稻虾共作 乙烯利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膏用量对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陈雨琼 孟轶 +4 位作者 徐志恒 都晗萌 戴其根 张洪程 廖萍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2,104,共5页
石膏是一种常用的盐碱稻田土壤化学改良剂,可促进水稻丰产,但施用石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在含盐量为0.3%左右的滨海盐碱稻田探究不同石膏施用量(0 t/hm^(2),3 t/hm^(2)... 石膏是一种常用的盐碱稻田土壤化学改良剂,可促进水稻丰产,但施用石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在含盐量为0.3%左右的滨海盐碱稻田探究不同石膏施用量(0 t/hm^(2),3 t/hm^(2),6 t/hm^(2)和12 t/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石膏相比,施石膏显著提高了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进而增加了水稻产量(11.8%~30.6%),且产量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稻米加工品质方面,施石膏显著提高了精米率(1.5%~2.7%)和整精米率(2.2%~5.8%),对糙米率影响不显著;在外观品质方面,施石膏显著降低了垩白度(-24.0%~-16.2%)和垩白粒率(-43.1%~-32.6%),对长宽比无显著影响;在蒸煮食味特性方面,施石膏显著提高了胶稠度(7.6%~26.2%),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19.4%~-3.6%),而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升(6.1%~15.4%)。此外,施石膏显著改善了稻米糊化特性,崩解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消减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施用石膏可协同提高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且改善效果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石膏 产量 稻米品质 滨海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8
作者 郭保卫 崔卉 +3 位作者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胡雅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2期153-156,163,共5页
为提升农学学子学习作物栽培学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创新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分析新农科背景下作物栽培学课程开展“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重点阐述该创新模式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 为提升农学学子学习作物栽培学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创新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分析新农科背景下作物栽培学课程开展“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重点阐述该创新模式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及应用效果,为新农科背景下提高农学类人才质量,构建新型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以赛促教 赛教融合 作物栽培学 创新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纳米锌对稻米锌含量和根际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9
作者 张海鹏 李莞意 +3 位作者 施静 廖福兴 浦佳玲 杨艳菊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94,共9页
为了提高稻米中的锌含量,制备了生物炭基纳米锌复合材料,并用于改善稻根微环境和促进水稻籽粒锌吸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基纳米锌不仅增加了稻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还显著增加了稻根土壤有效锌含量,进而促进了水稻植株和稻米锌含量的增... 为了提高稻米中的锌含量,制备了生物炭基纳米锌复合材料,并用于改善稻根微环境和促进水稻籽粒锌吸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基纳米锌不仅增加了稻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还显著增加了稻根土壤有效锌含量,进而促进了水稻植株和稻米锌含量的增加,证实了生物炭基纳米锌对根区微环境和稻米锌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该项研究为提高稻米锌含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纳米锌 锌含量 锌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碳足迹评价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蒋榕 徐强 +4 位作者 李京咏 戴林秀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77-1587,共11页
客观全面地评价稻虾共作模式的碳足迹对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碳足迹进行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有助于增加评价结果的稳健性,并为未来进一步优化参数和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提供借鉴。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 客观全面地评价稻虾共作模式的碳足迹对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碳足迹进行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有助于增加评价结果的稳健性,并为未来进一步优化参数和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提供借鉴。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以单位面积、单位产值和单位营养密度单元(NDU)为功能单位对水稻单作和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碳足迹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单作和稻虾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为14126 kg(CO_(2)-eq)∙hm^(−2)和13140 kg(CO_(2)-eq)∙hm^(−2)。由于稻虾共作有更高的经济产值和营养密度输出,该模式的单位产值碳足迹[0.11 kg(CO_(2)-eq)∙¥^(–1)]和单位NDU碳足迹[3.05 kg(CO_(2)-eq)∙NDU^(–1)]分别比水稻单作降低81.4%和49.3%,而该模式的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85745¥∙hm^(−2))比水稻单作增加511.5%。热点分析表明,CH_(4)排放(59.8%)、电力消耗(13.8%)和饲料投入(12.3%)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碳足迹构成贡献较大,这几个参数比其他输入参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也更大。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下,稻虾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179~15613 kg(CO_(2)-eq)∙hm^(−2)。本研究结果突显了稻虾共作模式丰富的营养产出功能,并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的角度剖析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可为具有多功能产出的农业生产系统进行更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 稻虾共作 生命周期评价 不确定性分析 营养密度单元 农业生态系统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