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日喀则地区羊梨形虫病原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浩瀚 赵帅阳 +6 位作者 张少华 张楚晗 苏书晓 关贵全 殷宏 罗建勋 刘军龙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3,共5页
为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羊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了366份藏羊血液样品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藏羊梨形虫病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梨形虫阳性率为35.79%... 为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羊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了366份藏羊血液样品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藏羊梨形虫病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梨形虫阳性率为35.79%(131/366),其中绵羊泰勒虫阳性率为35.25%(129/366),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0.55%(2/366);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地区绵羊泰勒虫与中国新疆株(GenBank:FJ603460)、土耳其株(GenBank:AY260172)和苏丹株(GenBank:AY260171)处于同一分支;环形泰勒虫与意大利株(GenBank:MT341858)、土耳其株(GenBank:524666)和中国内蒙古株(GenBank:EU083801)处于同一分支。本试验首次报道了西藏地区存在绵羊泰勒虫,为西藏地区羊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羊 梨形虫 巢式PCR 系统进化树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序列分析
2
作者 李婷 张成成 +2 位作者 王秀玲 张小荣 吴艳涛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0-2524,共5页
旨在研究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流行现状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安徽一养殖场患有脾梗死的麻鸭中分离出1株NDRV,命名为AH812。通过RT-PCR、鸭胚分离鉴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结合σ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病毒为NDRV,... 旨在研究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流行现状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安徽一养殖场患有脾梗死的麻鸭中分离出1株NDRV,命名为AH812。通过RT-PCR、鸭胚分离鉴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结合σ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病毒为NDRV,纯净性试验显示,其他常见病原(鸭肝炎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腺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均为阴性;致病性试验通过腿部肌肉途径注射0.5ml分离病毒AH812(TCID50=10-4.25/0.1 mL),雏鸭出现脾肿大、出血等典型症状。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AH812与2020年山东分离株NDRV-N7(登录号:MW030529.1)亲缘关系最近。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得到1株NDRV病毒AH812,对麻鸭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分离 鉴定 σC基因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猪德尔塔冠状病毒N蛋白的Vero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钱炳旭 薄宗义 +7 位作者 白雪雁 张成成 郭梦娇 李梦娇 廖凯 薛峰 吴艳涛 张小荣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获得稳定表达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核衣壳(N)蛋白的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系,本研究将PDCoV-N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LVX-PDCoV-N,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表达N蛋白的慢病毒颗粒,慢病毒感染Vero细胞,... 为获得稳定表达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核衣壳(N)蛋白的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系,本研究将PDCoV-N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LVX-PDCoV-N,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表达N蛋白的慢病毒颗粒,慢病毒感染Vero细胞,嘌呤霉素加压筛选目的细胞。RT-PCR扩增N基因和测序表明细胞系基因组中存在N蛋白编码序列,Western blot和IFA试验表明N蛋白可在细胞系中稳定表达。应用制备的细胞系对临床PDCoV阳性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与ELISA检测结果符合率达到100%。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PDCoV N蛋白的Vero细胞系,为PDCoV N蛋白生物学特性研究和PDCoV的临床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核衣壳(N)蛋白 慢病毒 稳转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血清饥饿胁迫对猪骨骼肌卫星细胞代谢和自噬的影响
4
作者 高娟 范博钧 +3 位作者 吴雅婕 王怡 杨跃飞 鞠辉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为了探究长时间、不同程度饥饿胁迫条件对原代猪骨骼肌卫星细胞(SMSCs)代谢和自噬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控制SMSCs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以形成不同程度饥饿胁迫,其中20%血清培养浓度为正常对照组,15%、10%、5%和0%血清培养浓度为试验组。细胞... 为了探究长时间、不同程度饥饿胁迫条件对原代猪骨骼肌卫星细胞(SMSCs)代谢和自噬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控制SMSCs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以形成不同程度饥饿胁迫,其中20%血清培养浓度为正常对照组,15%、10%、5%和0%血清培养浓度为试验组。细胞培养96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水平,通过ATP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ATP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蛋白中自噬标志蛋白LC3b、p62以及AMPK-mTOR自噬信号通路中p-AMPK/AMPK和p-mTOR/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20%血清组相比,0%血清和5%血清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上调(P<0.01),10%血清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上调(P<0.05);各试验组线粒体膜电位均极显著下降(P<0.01),ROS水平和ATP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细胞中LC3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血清浓度降低而升高,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血清浓度降低而降低;p-mTOR/mTOR比值随血清浓度降低而降低,p-AMPK/AMPK比值随血清浓度降低而升高。结果表明,通过长期减少SMSCs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加快和凋亡发生,并且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激发细胞发生自噬,上述变化的程度与血清减少的程度呈正相关。本试验为后续探索不同程度饥饿胁迫对动物肌肉发育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饥饿 自噬 细胞代谢 AMPK/mTOR通路 骨骼肌卫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标记技术在弓形虫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潘明 李龙娇 +1 位作者 葛层层 黄思扬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弓形虫编码数量众多的分泌蛋白,储存在微线体、棒状体和致密颗粒等虫体特有的细胞器中,于虫体入侵宿主细胞前后分泌到不同部位,并在虫体的感染、寄生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些分泌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是弓形虫致病机制研究中的... 弓形虫编码数量众多的分泌蛋白,储存在微线体、棒状体和致密颗粒等虫体特有的细胞器中,于虫体入侵宿主细胞前后分泌到不同部位,并在虫体的感染、寄生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些分泌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是弓形虫致病机制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弓形虫亚细胞器的分离和组分鉴定上存在样品纯化困难和蛋白质组学信息覆盖率低等不足,且该技术在检测瞬时的或较弱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时灵敏性较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邻近标记技术(PL)克服了传统技术的局限性。PL是将具有特定催化活性的工具酶与诱饵蛋白进行融合,进而添加生物素或生物素苯酚对诱饵蛋白邻近的靶蛋白进行生物素酰化标记的一门技术。该技术整合了酶促反应效率高的优点,可将特定空间内的蛋白进行高效标记,并可检测较弱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近年来在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本文对基于生物素连接酶(BirA)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EX)催化的PL在弓形虫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介绍2种标记方法在弓形虫分泌蛋白的挖掘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贡献,为弓形虫致病机制的研究和弓形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标记技术(PL) 弓形虫 蛋白质组学 生物素连接酶(BirA)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防治干乳期奶牛乳腺炎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肖霞 李维静 +2 位作者 胡雪 顾梦恬 卜仕金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101,共4页
为了探讨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乳腺炎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和氯唑西林对乳腺炎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且,... 为了探讨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乳腺炎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和氯唑西林对乳腺炎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且,随机选择 60头进入干乳期的临床健康奶牛,在最后一次挤奶后每头牛的每个乳区分别灌注一管受试药物或对照药物(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对入选的每头奶牛分别在干奶前、以及产后1、3、5d,采集每个乳区的乳样进行体细胞计数和细菌学检查。在药物处理后至产后14d 内,每天对受试动物进行临床型乳腺炎检查。结果显示,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对分离自奶牛乳腺炎的大肠杆菌 MIC50分别为 4、8、8μg/mL >128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50分别为 0.125、0.25、2、1 μg/mL;对乳房链球菌的 MIC50分别为 4、8、16、128 μg/mL;对停乳链球菌的 MIC50分别为 8、8、8、128 μg/mL;对无乳链球菌 MIC50分别为 0.25、4、0.25、32 μg/mL。临床药学研究显示,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于乳期奶牛乳腺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不同细菌感染治愈率介于 66.6%~100%之间,新感染发生率低于 8.3%。在治愈率、新感染率及细菌学清除率方面和对照药物(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头孢洛宁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干乳期奶牛每乳区灌注一管 250mg 的头孢洛宁干乳期乳房注入剂能有效治疗干乳期隐性乳腺炎和预防新的乳腺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洛宁 奶牛乳房炎 敏感性 干乳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特异的人工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红芹 姜翠翠 +2 位作者 张鑫宇 夏晓莉 孙怀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4-506,510,共4页
根据小RNA(microRNA,miRNA)前体分子结构特点而设计并合成的人工miRNA(artificial miRNA,amiRNA)也可以在体内通过与内源miRNA相同或相似的途径发挥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作用,目前amiRNA技术在调控基因表达、抗病毒领... 根据小RNA(microRNA,miRNA)前体分子结构特点而设计并合成的人工miRNA(artificial miRNA,amiRNA)也可以在体内通过与内源miRNA相同或相似的途径发挥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作用,目前amiRNA技术在调控基因表达、抗病毒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人工合成小RNA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汪铭锐 吴俊花 +4 位作者 王飞 邵红霞 钱琨 叶建强 秦爱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7-606,共10页
拟制备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为CIAV的诊断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有用制剂。以PCR技术扩增CIAV VP2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 拟制备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为CIAV的诊断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有用制剂。以PCR技术扩增CIAV VP2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并筛选分泌抗CIAV VP2蛋白mAb的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截短表达CIAV VP2基因方法鉴定mAb识别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CIAV VP2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命名为CIAV-VP2-4A12;亚类鉴定结果表明,该mAb重链为IgG_(1)型,轻链为kappa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mAb可以识别大肠杆菌,Sf9细胞和转染pCAGGS-VP2-Flag的DF1细胞中表达的VP2蛋白。使用原核表达截短蛋白进行表位鉴定,发现该mAb识别抗原表位序列是^(155)KTVRW^(159),序列比对发现该表位在CIAV中高度保守。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针对CIAV VP2蛋白的特异性mAb,并精确鉴定了其识别表位,为VP2蛋白功能的研究以及CIAV的诊断方法研发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VP2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尾丝虫ASP1蛋白佐剂活性区不同标签融合表达与佐剂活性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威 卢会鹏 +4 位作者 张晓凯 李洋洋 张鑫宇 夏晓莉 孙怀昌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50,共7页
为了探明纯化标签对盘尾丝虫活化相关分泌蛋白1(activation-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 1,ASP1)佐剂活性的影响,将其佐剂活性区PR-1编码序列分别与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ELK16自聚肽或His标签进行融合表达,... 为了探明纯化标签对盘尾丝虫活化相关分泌蛋白1(activation-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 1,ASP1)佐剂活性的影响,将其佐剂活性区PR-1编码序列分别与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ELK16自聚肽或His标签进行融合表达,用相变循环、离心洗涤和镍亲和层析进行融合蛋白纯化;将ELP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VP2基因片段进行融合表达,用蛋白酶切除ELP标签后与不同标签融合PR-1免疫小鼠,两次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VP2特异IgG、IgG1和IgG2c滴度,用试剂盒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的IFN-γ、TNF-α、IL-6、IL-10浓度。结果显示,ELP-PR1、ELK-PR1、His-PR1和ELP-VP2融合蛋白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均获得正确表达,纯化蛋白纯度大于90%;3种标签融合PR-1均能增强免疫小鼠的抗原特异IgG、IgG1和IgG2应答,并能刺激小鼠产生IFN-γ、TNF-α、IL-6或IL-10细胞因子。在3种PR-1融合蛋白中,ELP-PR1的佐剂活性最强,ELK-PR1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相当。本研究探索了不同纯化标签对PR-1免疫佐剂活性的影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型亚单位疫苗佐剂研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尾丝虫活化相关分泌蛋白1 PR-1佐剂活性区 融合标签 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