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印健 高苏俊 朱海杭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86-1188,共3页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在接受细胞毒性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文中探讨HBV感染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损害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合并HBV感染的胃癌...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在接受细胞毒性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文中探讨HBV感染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损害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合并HBV感染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术后患者HBV再激活情况,所有患者进行HBV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检测。结果 102例患者有46.1%(47/102)出现肝功能异常,有40.2%(41/102)出现HBV再激活;41例HBV再激活患者中35例出现肝功能异常(85.4%),其中16例化疗剂量调整或推迟化疗,8例终止化疗。HBV再激活肝功能异常发生率(85.4%)高于未出现HBV再激活患者(19.7%,12/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前检测HBV-DNA>103拷贝/ml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高于HBV-DNA<103拷贝/ml患者(60.0%vs 27.4%,P<0.01)。结论 HBV感染的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接受化疗时存在HBV再激活并导致肝功能损害,化疗前HBV-DNA高者更易发生HBV再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化疗 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维钊 朱沁玲 +6 位作者 向晓星 马莉 居梦娴 金小龙 王永超 韩维维 徐庆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37-254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8年12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118例成年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按照不同HbAlc水平分成3组,即良好组(n=32)、一般组(n=31... 目的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8年12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118例成年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按照不同HbAlc水平分成3组,即良好组(n=32)、一般组(n=31)、较差组(n=55),比较分析3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检验检查结果、并发症和病原学检查。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不同HbAlc水平患者相比较,3组间平均年龄、住院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33、3.310,P值分别为0.016、0.044),HbAlc水平较差组较控制良好组平均发病年龄低,且住院时长更长(P值均<0.05)。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基础疾病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是高血压,其次为胆道疾病,再次为脑梗死,3组患者基础疾病在脑梗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37)。较差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腹部压痛体征少,不典型(χ^2=6.178,P=0.046),较差组CRP较其他两组更易升高(χ^2=5.985,P=0.049),更易发生脓毒血症(χ^2=6.247,P=0.044)。结论当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时,HbAlc水平不佳者年龄在发病人群中偏低,住院时间更长,临床体征不典型,易发生脓毒血症,因此,可能导致临床关注度不足,延误诊治,甚至危及生命,应引起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化脓性 糖尿病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VEGF表达及血清VEGF浓度与DCs浸润及其活性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肖炜明 吴克艳 +3 位作者 龚卫娟 丁岩冰 王艳 卜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00-705,共6页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VEGF表达和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浸润DCs密度的关联,胃癌组织VEGF阳性DCs频率与临床病期的关联,以及胃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s表面HLA-DR和CD86表达情况。方法: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VEGF表达和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浸润DCs密度的关联,胃癌组织VEGF阳性DCs频率与临床病期的关联,以及胃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s表面HLA-DR和CD86表达情况。方法: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内CD11c和VEGF的表达,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VEGF的浓度。其次分离胃癌患者和健康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GM-CSF和IL-4体外诱导为DCs,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HLA-DR和CD86的表达。最后用重组VEGF蛋白体外刺激DCs,观察VEGF对DCs表达CD86的影响。结果:胃癌细胞VEGF表达强度与肿瘤内DCs浸润密度呈负相关,血清VEGF浓度与肿瘤内DCs浸润密度无关,胃癌组织内VEGF阳性DCs频率与胃癌进展正相关,胃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s表达HLA-DR和CD86降低,VEGF可降低DCs表面CD86的表达。结论:胃癌组织可通过分泌VEGF抑制DCs活性而介导免疫逃逸,胃癌组织内浸润的DCs可分泌VEGF参与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树突状细胞 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BI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梦园 向晓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0-595,共6页
目的研究ALBI评分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以明确风险分层和增加临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8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73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 目的研究ALBI评分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以明确风险分层和增加临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8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73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标准化治疗,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及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生存情况,根据随访至2020年8月时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109)和存活组(n=16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识别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ALBI分级患者的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短期(6周)及长期预后的能力。结果随访期间,109例(39.9%)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ALBI评分[-1.49(-1.82~-1.1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79(-2.22~-1.49)](Z=5.63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血红蛋白≤100 g/L、中性粒细胞计数≥3.4×109/L、血小板≤42×109/L、白蛋白≤28 g/L、总胆红素≥21μmol/L、ALT≥42 U/L或AST≥48 U/L、肌酐≥94μmol/L、血钠≤137 mmol/L、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1.5、腹水、肝性脑病为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且ALBI分级为3级的患者较1级和2级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而预防性套扎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生存改善的保护性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HR(95%CI):2.531(1.624~3.946),P<0.001]、肌酐≥94μmol/L[HR(95%CI):1.935(1.208~3.100),P=0.006]、血钠≤137 mmol/L[HR(95%CI):1.519(1.015~2.274),P=0.042]、腹水[HR(95%CI):1.641(1.041~2.585),P=0.033]、肝性脑病[HR(95%CI):9.972(3.961~25.106),P<0.001]、ALBI 3级[HR(95%CI):1.591(1.007~2.515),P=0.047]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I 3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ALBI 1级(χ2=18.691,P<0.001)和ALBI 2级(χ2=21.364,P<0.001),ALBI 1级患者的生存率高于ALBI 2级(χ2=6.513,P=0.011)。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短期(6周)及长期预后方面,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0.730、0.706和0.701、0.685、0.659。结论ALBI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6周)及长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患者的死亡风险随ALBI分级的升高而升高,ALBI评分作为一个客观、简单的模型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秀华 向晓星 +2 位作者 马莉 徐跃元 刘国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5-1248,1252,共5页
目的:探讨Th22细胞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例乙肝肝硬化、14例乙肝相关性PHC合并肝硬化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 目的:探讨Th22细胞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例乙肝肝硬化、14例乙肝相关性PHC合并肝硬化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Th22、Th1、Th17和Treg细胞所占比例,并逐层分析比较。结果:Th22和Th17细胞在PH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Th1细胞在PHC组和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PHC组低于肝硬化组(P>0.05)。Treg细胞PHC组、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依次下降(P<0.05)。肿瘤直径与Th17和Th22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h1和Th17细胞无显著相关性(P>0.05)。HBV DNA与Th1、Th17、Th22和Treg细胞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Th22细胞可能与Th1、Th17和Treg细胞一样,均参与PHC的发生和进展,且与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无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类似或通过Th17细胞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炎病毒 乙型 TH22细胞 发病机制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抗结直肠癌及其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乔大伟 李玉芳 +2 位作者 肖云 姜礼双 卜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难以根除且极易发生转移,给治疗带来难度。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半枝莲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进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有信号传导通路、相关抑癌基因、端粒酶活性、机体免疫力4个方面...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难以根除且极易发生转移,给治疗带来难度。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半枝莲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进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有信号传导通路、相关抑癌基因、端粒酶活性、机体免疫力4个方面。本文综述半枝莲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的治疗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结直肠癌 转移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g/Th17、Th1/Th2平衡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免疫学机制及诊疗新靶点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维钊 向晓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74-1877,共4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发生在肝脏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阳性,转氨酶异常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目前的研究显示,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Th1/Th2失衡是AIH发生发展机制之一。而OX40...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发生在肝脏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阳性,转氨酶异常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目前的研究显示,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Th1/Th2失衡是AIH发生发展机制之一。而OX40与其配体OX40L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成员,二者结合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的协同性刺激因子参与免疫应答,能够调节Treg/Th17、Th1/Th2平衡,影响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进程。但目前其在AIH的研究鲜有报道。查阅相关文献,围绕Treg/Th17、Th1/Th2平衡在AIH中的作用及免疫诊疗新靶点OX40/OX40L与AIH的潜在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和胆汁酸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梦园 向晓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31-2834,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产生的细菌成分及代谢产物调节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胆汁酸激活其受体后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及能量、物质代谢。肠道菌群与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产生的细菌成分及代谢产物调节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胆汁酸激活其受体后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及能量、物质代谢。肠道菌群与胆汁酸通过肠肝循环相互作用,二者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旨在综述肠道菌群、胆汁酸稳态失调及二者相互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胃肠道微生物组 胆酸类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乔大伟 李玉芳 +3 位作者 张蕾 姜礼双 孔桂美 卜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5-548,共4页
肝是结直肠癌转移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动物模型能较好的复制临床肿瘤患者的特征,其建模方法主... 肝是结直肠癌转移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动物模型能较好的复制临床肿瘤患者的特征,其建模方法主要分为异种原位与异种异位种植模型。本文综述结直肠癌肝转移PDTX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其应用范围,以期为实验建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肝转移 原代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OX40/OX40L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维钊 朱沁玲 +8 位作者 向晓星 马莉 顾达 童聪 王婷婷 何家俊 刘军 王璐 陈超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40-2745,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前后外周血中OX40/OX40L(CD134/CD134L)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9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前后外周血中OX40/OX40L(CD134/CD134L)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9年8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确诊AIH、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按照相关诊断标准分为AIH组(29例)、PBC组(26例)、重叠综合征组(19例)(即A、P、C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30例。在规范化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OX40/OX40L在外周血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比较OX40/OX40L在治疗前后、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配对样本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A、P、C 3组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OX40阳性率依次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14.80±4.99)%、(17.11±2.71)%、(25.18±5.55)%、(6.6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23,P<0.001);3组CD8+T淋巴细胞的OX40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4.86±1.54)%、(6.40±1.88)%、(7.33±2.12)%、(4.09±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6,P<0.001);A、P、C 3组及对照组CD14+单核细胞的OX40L阳性率依次为(19.84±6.11)%、(21.17±4.35)%、(29.13±6.32)%、(4.8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04,P<0.001);但在CD19+B淋巴细胞中,A、P、C 3组的OX40L阳性率却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依次为(17.62±3.86)%、(14.75±4.32)%、(10.13±2.56)%、(4.50±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21,P<0.001)。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的OX40阳性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水平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1,P=0.538)。在其余3种细胞中,虽然OX40/OX40L的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在CD4+T淋巴细胞中,A、P、C组OX40阳性率依次为(11.00±1.98)%、(13.72±1.03)%、(19.72±3.47)%,均高于对照组[(6.67±2.26)%](F=11.365,P<0.001);在CD14+单核细胞中,3种疾病的OX40L阳性率依次为(11.82±2.23)%、(15.19±4.42)%、(24.51±4.09)%,高于对照组[(4.86±2.34)%](F=13.748,P<0.001);在CD19+B淋巴细胞中,3种疾病的OX40L阳性率依次为(9.09±3.25)%、(6.81±2.20)%、(7.48±2.85)%,高于对照组[(4.50±1.38)%](F=8.052,P<0.001)。A、P、C 3组与治疗前OX40/OX40L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4+单核细胞、CD19+B淋巴细胞的表达相比,治疗后均呈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OX40/OX40L在AIH、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表达升高,经治疗后下降,表明OX40/OX40L通路参与了上述疾病发病机制,其中OX40在CD8+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作用或更能反映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重叠综合征 受体 OX40 OX40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