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复电复律转复无效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鲍正宇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1,共2页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病凶险,甚至可引起猝死等并发症[1-2]。我们报道一例电复律转复“无效”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与借鉴。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心悸10 d, 加重3 h”于2022...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病凶险,甚至可引起猝死等并发症[1-2]。我们报道一例电复律转复“无效”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与借鉴。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心悸10 d, 加重3 h”于2022年10月16日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 电抗休克 射频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及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述 张晶 +3 位作者 严凤娣 燕建峰 袁彬 何胜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观察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疗程2周,于治疗... 目的:观察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疗程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NO、内皮素(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丹参多酚酸盐组ET值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P<0.01),NO、VEGF值较治疗前上升更明显(P<0.01)。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功能 丹参多酚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介入患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及MACE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邓毅凡 何胜虎 +3 位作者 王大新 戴承晔 徐笑挺 张晶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048-1052,共5页
目的:研究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急诊介入术(PCI)后患者残粒样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入院诊断ACS并行急诊PCI患者共90人,术后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将其随机分为两... 目的:研究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急诊介入术(PCI)后患者残粒样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入院诊断ACS并行急诊PCI患者共90人,术后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服用阿托伐他汀,研究组42例加用依折麦布治疗,检测治疗前后RLP-C水平,并通过定期随访获取患者治疗期间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RLP-C水平明显下降(P<0.05),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药物不良反应没有增加。结论:依折麦布联合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行急诊PCI术后患者RLP-C水平,减少MACE,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介入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依折麦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钱志敏 纪军 +4 位作者 陈述 徐冰 张晶 程铖 何胜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破裂组年龄、入院心率、女性、肌钙蛋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尿素明显升高(P<0.05,P<0.01),急诊PCI、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72.38%,P=0.011;(119.33±19.37)g/L vs (139.29±17.65)g/L,P=0.001;(4.13±0.62)×10^12/L vs (4.60±0.69)×10^12/L,P=0.010;47.62%vs 73.33%,P=0.020;23.81%vs 52.38%,P=0.017]。结论女性、高龄、再灌注时间延迟、入院心率快、高NT-ProBNP、高肌钙蛋白、低血红蛋白、低红细胞计数是AMI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早期的再灌注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预防AMI后发生心脏破裂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肌钙蛋白 心率 血红蛋白类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乔华 何胜虎 +4 位作者 纪军 陈述 刘晓东 徐日新 谢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脑钠肽(BNP)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比较,在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尿量(每小时平均尿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NP治疗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张天凤 王大新 何胜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血压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收缩压:(140±21)mmHg比(113±11)mmHg;平卧位舒张压:(87±10)mmHg比(73±8)mmHg;平卧位脉压:(53±13)mmHg比(41±7)mmHg,均为P<0.05]。倾斜后两组之间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方面,80%伴高血压的VVS患者需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达到稳定状态。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中分别有11例(36.7%)和4例(13.3%)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服或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VVS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病程、晕厥发作诱因及晕厥先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制定合理的降压和综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作为目前治疗VVS的基本药物,其价值和特异性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