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编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词汇统计分析——兼论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词汇的编排
1
作者 邵克金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2,共6页
本研究对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后发现:低频词数量占比偏大。词总量及词种量的分布呈现小学阶段增长平稳、初中阶段波动较大的特点,符合课程标准对阅读量的变化要求。新增词种量的册际分布规律性... 本研究对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后发现:低频词数量占比偏大。词总量及词种量的分布呈现小学阶段增长平稳、初中阶段波动较大的特点,符合课程标准对阅读量的变化要求。新增词种量的册际分布规律性较弱,反映出科学控制教材新增词种的册际分布是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通过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发现,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词汇编排应协调好语言属性和教学属性的矛盾,可以通过发挥《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的指导作用,重视词频效应规律,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等方面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现代汉语词汇 词汇编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解读的研究与实践——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2
作者 郑昀 徐林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0,共5页
教学解读作为对教学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的活动,目前其研究路径主要有二:借鉴文学解读的教学解读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解读。考察1978年至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例,可以发现教学解读经历了“双基”时代重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 教学解读作为对教学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的活动,目前其研究路径主要有二:借鉴文学解读的教学解读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解读。考察1978年至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例,可以发现教学解读经历了“双基”时代重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学解读、三维目标背景下的多元教学解读、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解读探索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界应加强教学解读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发多样有效的教学解读策略、创新适教适学的教学解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诗学语境观视野中的语文教育新篇章——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郑昀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22,共5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曾引发语文教育“语用学”转向,包括“语境”在内的一系列语用学概念强势介入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以“语境和语文教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2011年至2018年间,基于语境词源梳理、结合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曾引发语文教育“语用学”转向,包括“语境”在内的一系列语用学概念强势介入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以“语境和语文教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2011年至2018年间,基于语境词源梳理、结合语境理论探讨语文教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有13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 语境观 《红楼梦》 阅读 篇章 诗学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志强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4-7,26,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二者密不可分。在语文课程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语文学科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二者密不可分。在语文课程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语文学科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遵循当代性原则、学科性原则、生本性原则、浸润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传承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色及施教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志强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编排颇具特色:组元方式上,文言特质服从于所在单元的任务群要求;选文排序上,彰显民族文化属性;任务设计上,体现古汉语教学的新思路。只有基于政策和学情精准施教,才能落实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古诗文的育人价...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编排颇具特色:组元方式上,文言特质服从于所在单元的任务群要求;选文排序上,彰显民族文化属性;任务设计上,体现古汉语教学的新思路。只有基于政策和学情精准施教,才能落实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古诗文的育人价值。可采用如下施教策略:从单元整体出发,提炼大概念,确定三级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媒介,重构教学内容;依据“使读”“促写”“成人”的原则实施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古诗文 编排特色 施教策略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望道“美质”写作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
作者 杨润芝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0-63,共4页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以“美质”写作教学思想统摄其作文教学法。“美质”写作教学思想主要特征为强调真实性、具有系统性和注重实用性。学习“美质”写作教学思想,有助于明晰写作教学方向;借鉴“美质”写作教学举措,有助于改革写作教...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以“美质”写作教学思想统摄其作文教学法。“美质”写作教学思想主要特征为强调真实性、具有系统性和注重实用性。学习“美质”写作教学思想,有助于明晰写作教学方向;借鉴“美质”写作教学举措,有助于改革写作教学方法;梳理“美质”写作内隐评价,有助于构建写作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望道 “美质”写作 改革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语言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昀 徐林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17,共5页
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中,有效学习情境是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情境。指向语言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学习情境即“真实语境”下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学习情境,是具备认知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境... 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中,有效学习情境是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情境。指向语言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学习情境即“真实语境”下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学习情境,是具备认知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境,也是尊重学科特性,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情境。“真实语境”下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学习情境,可以分为共时语境视角中的学习情境和历时语境视角中的学习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 学习情境 共时语境 历时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真实语境下开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昀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3,共6页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承担着弘扬与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功能。与其直接关联的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单元选文多数存在增删修改,有鉴于此,本文引入真实语境建构模型,在原稿与选文并存的共时语境中,通过对比分析...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承担着弘扬与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功能。与其直接关联的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单元选文多数存在增删修改,有鉴于此,本文引入真实语境建构模型,在原稿与选文并存的共时语境中,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选文文字改动对彰显作品思想深刻性和语言规范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开辟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语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深度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文言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析--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志强 徐林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2,共5页
在大概念视域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以“大概念”为关联点整合学习经验,积累语言,提升审美和思维水平,理解传统文化,进而破解文言文教学的常见难题。具体包括:综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等因素提取大概念;紧扣大概念设计单元目标... 在大概念视域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以“大概念”为关联点整合学习经验,积累语言,提升审美和思维水平,理解传统文化,进而破解文言文教学的常见难题。具体包括:综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等因素提取大概念;紧扣大概念设计单元目标;结合大概念解读文本、精选知识以确定教学内容;在评价设计中,注重考查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迁移能力;在过程设计中,注重创设情境和任务来引导学生关注“意”“法”间的关联,深读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整体 单元 教学设计 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语文教学落实《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邵克金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2,共5页
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要求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 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要求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经典诵读 工程实施 语文教学 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人文精神 经典文化 诗词歌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真实情境”再认识——来自人类学情境学习观的启示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昀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4-29,共6页
人类学情境学习观以满足即时的共同体需求为学习目标,创造的不再是功能性情境,而是整个实践共同体。语文学习的“情境”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它不能被局限于某一时空或某一任务之中,它是对语文学习共同体复杂关系的召唤与吸引。“真实... 人类学情境学习观以满足即时的共同体需求为学习目标,创造的不再是功能性情境,而是整个实践共同体。语文学习的“情境”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它不能被局限于某一时空或某一任务之中,它是对语文学习共同体复杂关系的召唤与吸引。“真实”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对真实世界的“模拟”或“简化”,“真实”也是隐喻性的,它不指向“虚拟”的对立面,而是指教师能真实地提供丰富的语料信息,学生的充分参与能真实地发生。为了让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真正具有“情境性”,需要通过建模搭建从“新手”思维到“熟手”思维的桥梁。借助索绪尔共时、历时语言观中的“共时”“历时”概念,建构兼具共性与差异、能召唤有效且多样的语料资源的模型,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共同体实践的真实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情境学习观 语文 真实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及核心经典阅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经典阅读问题、原因及建议
12
作者 沈思芹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6,共5页
普及核心经典阅读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中学生总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整本书阅读量小,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一些核心经典闻所未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试的压力与网络娱乐的冲击,以及阅读规划、... 普及核心经典阅读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中学生总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整本书阅读量小,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一些核心经典闻所未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试的压力与网络娱乐的冲击,以及阅读规划、引导不力,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亟须缓解应试压力,严管网络娱乐;加强经典阅读的引导与监督,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林祥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98,共8页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所有课程合力培养的结果,将核心素养切分到各门学科,称“某某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不合适的。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聚焦...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所有课程合力培养的结果,将核心素养切分到各门学科,称“某某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不合适的。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取代“学科核心素养”,理顺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系,规避了“学科核心素养”未能反映学科性质的缺憾,避免了“学科核心素养”带来的认识上的误区。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观和教学观的转变:课程即问题,教学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学习新探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旭 韦冬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X期4-8,共5页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1]以发展学生适应时代的关键学习能力为目的,重点围绕充实...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1]以发展学生适应时代的关键学习能力为目的,重点围绕充实各学科学业质量要求与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新一轮教学改革自此拉开了大幕。2018年伊始,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不仅标志着教育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还为高中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变革提供了行动指南。从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来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了高中语文学科文言文学习模式的变革,具体分析了其内涵及特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学习 普通高中 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 人才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条件与途径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旭 韦冬余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2-44,共3页
中学文言文深度学习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理念上、以文言文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中学文言文深度学习具有体验性与思辨性、建构性与迁移性、原则性与创生性,以专业方案的理解指导和自主研习的关键能力为条件,通过营造文言感知情境、创生... 中学文言文深度学习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理念上、以文言文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中学文言文深度学习具有体验性与思辨性、建构性与迁移性、原则性与创生性,以专业方案的理解指导和自主研习的关键能力为条件,通过营造文言感知情境、创生文言训练活动、翻转文言认知空间等途径实现对文言文的深度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深度学习 内涵 特质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品”情致——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旭 韦冬余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8-61,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小品文中的妙品。在内容上,苏轼借助"苏味"小生境的营造,描绘了沉静淡泊的"庭院"、反常合道的"月"与"竹柏"以及随遇而安的"闲人"三个重要的意象。在形式上,...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小品文中的妙品。在内容上,苏轼借助"苏味"小生境的营造,描绘了沉静淡泊的"庭院"、反常合道的"月"与"竹柏"以及随遇而安的"闲人"三个重要的意象。在形式上,苏轼呈现了一贯的"自然"真体格,其自然隽永的语用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促使文章从"日记"转变成为一篇文思俱佳的"小品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 情致 《记承天寺夜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在春集体习作“商讨”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润芝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61-65,共5页
于在春集体习作"商讨"包括"材料商讨过程"和"文字商讨过程",具有基于集体平台、借助表格工具、借力支架搭建、助力教评互动等特点。于在春集体习作"商讨"创新了写作教学的形式,与提升学生语文... 于在春集体习作"商讨"包括"材料商讨过程"和"文字商讨过程",具有基于集体平台、借助表格工具、借力支架搭建、助力教评互动等特点。于在春集体习作"商讨"创新了写作教学的形式,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在春 集体习作 商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语文教科书之美
18
作者 徐林祥 《语文建设》 2025年第16期4-9,共6页
语文教科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从表达的内容来看,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类型;从呈现的形式来看,有语音美、语形美、语体美、语用美等类型,且内容美与形式美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就文学作品而言,又呈现为意象美... 语文教科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从表达的内容来看,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类型;从呈现的形式来看,有语音美、语形美、语体美、语用美等类型,且内容美与形式美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就文学作品而言,又呈现为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 美育资源 语文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乔木的写作观及其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玮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63,共4页
胡乔木的写作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人生、服务社会的写作目的观,二是源于生活、贴近时代的写作内容观,三是充分准备、一气呵成、多次修改的写作过程观,四是引人看、看得懂、打动人的写作评价观。他的写作观对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 胡乔木的写作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人生、服务社会的写作目的观,二是源于生活、贴近时代的写作内容观,三是充分准备、一气呵成、多次修改的写作过程观,四是引人看、看得懂、打动人的写作评价观。他的写作观对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乔木 写作观 写作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人论世”视角解析《故都的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昀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5-49,共5页
语文教育领域多运用“知人论世”阐释作品思想内涵,文学阐释学领域多侧重“文本”“知人”“论世”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借鉴以上两个领域的研究,“知人论世”作为文本解读法的关键要素可确定为:作者在个体生命经历和时代精神影响... 语文教育领域多运用“知人论世”阐释作品思想内涵,文学阐释学领域多侧重“文本”“知人”“论世”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借鉴以上两个领域的研究,“知人论世”作为文本解读法的关键要素可确定为:作者在个体生命经历和时代精神影响下形成的文体审美创作观,以及作者通过经典文本创作对文体审美规范演进历程发挥的推动作用。从“知人论世”方面考证分析郁达夫独特的散文韵律观和散文智性观、新文学浪潮影响下的《当代文学》办刊理念、《故都的秋》对“情景变异”民族审美趣味的借鉴与超越,有助于揭示《故都的秋》的文本意蕴与经典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故都的秋》 文本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