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扬中市2023-2024年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 1
-
-
作者
金锁
施含笑
戴振福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5年第2期25-28,共4页
-
文摘
为筛选出适宜扬中市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选择10个小麦品种进行生产对比试验。对不同品种小麦的主要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性状和抗逆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说明,扬麦33、扬麦34、扬辐麦15、农麦77实测产量均高于对照镇麦26,每667 m2实测产量分别为593.5、589.5、579.7、562.7 kg,相比对照增幅在0.3%~5.8%。扬麦33实测产量最高,每穗粒数最多;扬麦34实测产量第二,每667 m2穗数最多;扬辐麦15实测产量第三,千粒重最高;农麦77实测产量第四,千粒重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扬麦39实测产量第六,相比对照低6.1%,千粒重较高。扬麦33、扬麦34和扬辐麦15丰产性和抗逆性较好,适宜在扬中市种植,可加大以上品种的推广力度。
-
关键词
扬中市
小麦
品种对比
生产试验
产量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种肥同播技术在扬中市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 2
-
-
作者
姚久琴
吕娜娜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4年第5期35-37,共3页
-
基金
扬中市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水稻测深施肥及小麦种肥同播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项目(YN202209)。
-
文摘
为探明种肥同播技术在江苏省扬中市小麦生产上的具体应用效果,2022年在扬中市西来桥镇开展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采用种肥同播技术,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试验条件下,小麦种肥同播(缓释肥“一基一追”)“一基”为每667 m^(2)缓释肥(33∶8∶9)25 kg,“一追”为每667 m^(2)施氮钾肥(34∶0∶16)20 kg的模式下,种植综合效益最优,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提高22.55%,每667 m^(2)收益增加245.34元。经综合考虑,扬中市小麦宜采用种肥同播、缓释肥“一基一追”模式的施肥方式。
-
关键词
小麦
种肥同播
缓(控)释肥料
产量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侧深施肥技术在扬中市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 3
-
-
作者
臧彩云
吕娜娜
郭妍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4年第4期32-34,共3页
-
基金
扬中市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水稻侧深施肥及小麦种肥同播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项目(YN202209)。
-
文摘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和种植效益,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要关键环节。水稻侧深施肥是近年推广的施肥技术,是科学施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探明适合扬中市的侧深施肥技术,2022年在扬中市西来桥镇开展不同侧深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深施缓(控)释肥料(一基一追模式):一基为每667 m^(2)施缓释肥(31∶7∶13)42 kg,一追为每667 m^(2)施氮钾肥(35∶0∶10)15 kg的模式下,水稻种植综合效益最优,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提高18.54%,每667 m^(2)收益增加286.85元。
-
关键词
水稻
侧深施肥
缓(控)释肥料
产量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关于扬中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思考
- 4
-
-
作者
王小怀
-
机构
江苏省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24期335-335,339,共2页
-
文摘
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针对苏南沿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扬中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技术创新
江苏扬中
-
分类号
F30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323.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扬中市小麦品种对比生产试验小结
被引量:2
- 5
-
-
作者
郭凤梅
严伟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扬中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4年第1期27-29,33,共4页
-
文摘
为筛选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合扬中市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特引进1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相关品种对比试验。通过对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进行比较,选出群体性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扬中市内推广种植的品种。
-
关键词
扬中市小麦
品种对比
生产试验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扬中市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吴文军
姚久琴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15年第2期36-37,共2页
-
基金
2014年江苏省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项目
-
文摘
近年来,扬中市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发展迅速,但在生产过程中灌溉仍以大水漫灌、沟灌和浇灌为主,而施肥方式以人工撒施为主。水肥一体化的出现和推广将逐渐取代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从而化解传统方式造成的水肥资源浪费、农田土壤环境恶化、次生盐碱化、酸化等问题。
-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施肥方式
次生盐碱化
土壤养分
作物种类
发展前景
大水漫灌
微灌
需肥规律
生产过程
-
分类号
S275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S147.2
[农业科学—肥料学]
-
-
题名扬中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选择
- 7
-
-
作者
王小怀
-
机构
江苏省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10年第2期52-54,共3页
-
文摘
21世纪的扬中市农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只有大力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扬中市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战略选择
模式选择
-
分类号
F3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扬中市稻麦全年增产途径分析及技术措施
- 8
-
-
作者
施积文
张选怀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13年第6期35-36,共2页
-
文摘
针对扬中市近年来农业生产上出现的因稻麦双晚而影响周年高产的问题,分析了不利于稻麦双高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改进措施,以促进全年稻麦双丰收。
-
关键词
稻麦
全年增产
技术措施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对扬中市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4
- 9
-
-
作者
吴小萍
薛玉龙
常琳
沈静
金文娟
施正连
-
机构
扬中市西来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9期139-140,共2页
-
文摘
本文依据扬中市近年来农作物农药使用及减量控害工作开展情况,分析了各种减量控害措施对农药零增长的实际效应,初步找出了扬中市农药减量控害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以后持续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
关键词
农药
减量控害
工作成效
工作措施
问题
建议
江苏扬中
-
分类号
S481
[农业科学—农药学]
-
-
题名扬中市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沈静
戴振福
郭凤梅
施含笑
常琳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3年第3期26-30,共5页
-
文摘
为了提高扬中市小麦生产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及抗逆能力,选用适合本地种植、推广潜力大、抗逆性强的8个小麦品种进行生产比较试验,对茎蘖动态、农艺性状、赤霉病抗性及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镇麦12、镇麦15和镇麦15120的产量较高、品质较优,适合在扬中本地推广种植。
-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抗逆性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扬中市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与综合防除对策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沈静
常琳
薛玉龙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0期77-79,共3页
-
文摘
通过七级目测法和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扬中市麦田杂草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扬中市麦田杂草主要有11科23种,禾本科杂草优势种为日本看麦娘、菵草、早熟禾,阔叶杂草优势种为稻槎菜、猪殃殃。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冬前化除面积小、杂草抗药性上升、防除技术不到位、防除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综合防除对策,即在加强麦田草情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人工防除相结合的策略。
-
关键词
麦田
杂草种类
发生特点
防除对策
江苏扬中
-
分类号
S451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
-
题名扬中市稻田杂草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常琳
沈静
张晓剑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油坊镇农业农村局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3年第4期23-25,28,共4页
-
文摘
杂草作为农田四大有害生物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扬中市杂草发生危害日益严重,杂草抗性水平上升显著,化学除草剂使用量逐年上升。通过“七级目测法”和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稻田杂草进行系统调查,扬中市稻田杂草主要有9个科28种。为服务水稻绿色生产,有效控制杂草危害,持续推进除草剂减量增效,提出综合防治策略。
-
关键词
稻田
杂草种类
发生特点
防控策略
-
分类号
S451.21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
-
题名绿色食品菜苜蓿大棚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戴振福
姚久琴
吴文军
-
机构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江花家庭农场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0期69-69,71,共2页
-
基金
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
文摘
本文在无公害菜苜蓿大棚栽培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扬中市绿色食品菜苜蓿大棚栽培技术规程,以期推进绿色菜苜蓿生产的标准化,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菜苜蓿
绿色食品
大棚栽培
技术规程
-
分类号
S649
[农业科学—蔬菜学]
S626
[农业科学—园艺学]
-
-
题名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技术探讨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高晓明
姚久琴
王小怀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04年第2期23-24,共2页
-
文摘
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明显,在适宜的用量20%三唑酮乳油300~450ml/hm^2和适宜的防治时期(孕穗期至扬花期)及最佳的用药方法下,防效可达到98%左右,有利于提高千粒重达2.55g左右,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三唑酮
防治
剂量
-
分类号
S435.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水稻武运粳30号机插秧高产攻关技术集成研究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施积文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15年第6期24-27,共4页
-
文摘
通过对水稻新品种武运粳30号进行机插秧高产攻关试验研究,探讨了武运粳30号高产形成规律、栽培途径,集成了武运粳30号高产攻关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
关键词
水稻
武运粳30号
机插秧
高产攻关
技术集成
-
分类号
S511.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连年轮作休耕的技术模式及耕地肥力变化定位观察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瞿怀康
黄金霞
臧彩云
瞿廷广
-
机构
扬中市八桥镇农业农村局
扬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22年第6期25-27,40,共4页
-
文摘
扬中市率先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至今已经5年,通过示范对比和典型调查,分析轮作休耕模式,确定轮作换茬为主要模式,冬耕晒垡为辅助模式;总结形成轮作换茬—绿肥(秧草)栽培技术;从2016年秋播起,连续5年定位观察轮作休耕后土壤肥力变化,发现土壤有机质增加3.3 g/kg,增加9.8%,全氮增加0.2 g/kg,增加8.7%,有效磷增加1.7 mg/kg,增加7.4%,速效钾增加12 mg/kg,增加12.6%,土壤容重减少0.07,总孔隙度增加9.5%。轮作换茬这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最为明显。
-
关键词
轮作休耕
技术模式
定位观察
土壤肥力
-
分类号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
-
题名抛秧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计算机模拟决策
- 17
-
-
作者
薛玉龙
郭九林
金正勇
徐爱萍
-
机构
江苏省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1-572,584,共3页
-
文摘
根据多年对抛秧稻高产优质栽培特性的研究,结合本地农业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决策,提高了抛秧稻生产预见性,实现高产高效。
-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抛秧稻
优质栽培
应用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计算机优化决策技术在抛秧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8
-
-
作者
朱纪林
郭九林
-
机构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业装备技术》
2005年第2期17-19,共3页
-
文摘
通过对抛秧水稻计算机优化技术示范区的生产实践,分析了计算机优化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总结了计算机优化栽培抛秧水稻大田产量9750kg/hm2的关键技术,探讨了推广应用该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保障措施。
-
关键词
计算机优化决策技术
抛秧栽培
水稻
推广应用
-
分类号
S24
[农业科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
-
题名秧草专用缓释肥应用技术研究
- 19
-
-
作者
戴振福
金文娟
朱爱云
姚久琴
吴文军
-
机构
扬中市新坝镇江花家庭农场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61-62,65,共3页
-
文摘
设施大棚秧草是冬茬栽培,水肥无法配套,肥料利用率低,施肥量日益加大。本试验探讨了秧草专用缓释肥应用技术,结果表明,江苏艾萨斯新型肥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秧草专用缓释肥对秧草出苗有影响,中期机械收割的嫩茎叶产量增加极显著。建议进一步研究秧草专用缓释肥的配方及使用方法,尤其是施用量及基肥施用技术,确保秧草全苗,优化肥力释放时间。
-
关键词
秧草
缓释肥
出苗密度
茎粗
产量
-
分类号
S649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大棚茄子栽培技术及发展建议
- 20
-
-
作者
张颖
-
机构
江苏省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园艺站
-
出处
《农村科学实验》
2023年第16期70-72,共3页
-
文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茄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当前条件下,传统大棚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茄子种植工作的需要,而现代大棚种植技术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大棚茄子栽培的首选方式。现阶段,我国大棚茄子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茄子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受到较多百姓的喜爱,茄子种植有季节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栽培茄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通过采用农业大棚栽培茄子,茄子在反季节也能够种植,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阐述大棚茄子栽培技术,并提出合适的发展建议,为提升茄子品质和产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
关键词
大棚茄子
栽培技术
发展建议
-
分类号
S641.1
[农业科学—蔬菜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