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1
作者 黄嘉龙 彭政 +4 位作者 高涵 柯山 李文周 黄雅琼 潘辉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于2023—2024年,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实验区的鳞翅目(Lepidoptera)蛾类为研究对象,采用灯光诱捕法、吊网(腐果陷阱)诱捕法、样线采集幼虫等方式收集蛾类标本进行鉴定,并结合文献记载,建立物种多样性本底数据库。结果表明,九... 于2023—2024年,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实验区的鳞翅目(Lepidoptera)蛾类为研究对象,采用灯光诱捕法、吊网(腐果陷阱)诱捕法、样线采集幼虫等方式收集蛾类标本进行鉴定,并结合文献记载,建立物种多样性本底数据库。结果表明,九仙山实验区累计蛾类有36科442种,包含有毒蛾类58种,共计新增221种。其中科罗拉雾带天蛾(Rhodoprasina corolla)是福建省新记录种;大蚕蛾科、箩纹蛾科等大型观赏蛾类16种。研究结果可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物种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群落类型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任国学 刘金福 +3 位作者 徐道炜 洪伟 郑世群 黄志森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82-88,共7页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群落的类型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以乔木层主要树种的重要值为参考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将该黄山松群落分为8个群丛类型:黄山松+杉木-乌药-铁芒萁群丛(A...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群落的类型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以乔木层主要树种的重要值为参考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将该黄山松群落分为8个群丛类型:黄山松+杉木-乌药-铁芒萁群丛(Assoc.P.taiwanensis+Cunninghamia lanceolata-Lindera aggregate-Dicranopterislinearis);黄山松+多脉青冈-细枝柃-里白群丛(Assoc.P.taiwanensis+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Eurya loquaiana-Hicriopteris glauca);黄山松+江南山柳-短尾越桔-铁芒萁群丛(Assoc.P.taiwanensis+Clethra cavaleriei-Vacciniumcarlesii-Dicranopteris linearis);黄山松+甜槠-肿节少穗竹-里白群丛(Assoc.P.taiwanensis+Castanopsis eyrei-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Hicriopteris glauca);黄山松+吊钟花-短尾越桔-狗脊群丛(Assoc.P.taiwanensis+Enkianthus quinqueflorus-Vaccinium carlesii-Woodwardia japonica);黄山松+华丽杜鹃-短尾越桔-里白群丛(Assoc.P.taiwanensis+Rhododendron farrerae-Vaccinium carlesii-Hicriopteris glauca);黄山松+光叶水青冈-满山红-铁芒萁群丛(Assoc.P.taiwanensis+Fagus lucida-Rhododendron mariesii-Dicranopteris linearis);黄山松-满山红-平颖柳叶箬群丛(Assoc.P.taiwanensis-Rhododendron mariesii-Isachne truncata)。各群丛总体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总体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波动不大。在群落垂直结构上,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差异;各群丛间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波动较大,草本层这3个指数波动较小且数值上小于前两者。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是决定该黄山松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黄山松 系统聚类分析 群丛 物种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付达靓 刘金福 +3 位作者 黄志森 洪伟 郑世群 代立春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采用样方法,对分布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罗浮栲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总计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叶片以革质的中小型全缘单叶为主。罗浮栲是... 采用样方法,对分布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罗浮栲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总计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叶片以革质的中小型全缘单叶为主。罗浮栲是该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但林下幼树幼苗较少。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浮栲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活型 叶性质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吴文英 左勤 +3 位作者 王幼芳 凃青云 黄志森 陈文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通过3次野外实地考察采得藓类植物标本2198份,经室内鉴定,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共计47科、130属、302种(含种下单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3科、11属、74种。经区系成分分析,戴云山以东亚成分为主,占总种数的33.33%;其次是热带亚... 通过3次野外实地考察采得藓类植物标本2198份,经室内鉴定,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共计47科、130属、302种(含种下单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3科、11属、74种。经区系成分分析,戴云山以东亚成分为主,占总种数的33.33%;其次是热带亚洲成分和北温带成分,分别占总种数的22.22%和16.67%,具亚热带性质。将戴云山与台湾玉山、江西阳际峰、浙江大盘山、广西猫儿山、广西九万山、福建鹫峰山东麓、云南大围山和四川峨眉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发现,戴云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更具岭南区特色。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戴云山与岭南区的猫儿山、九万山、大围山和毗邻区——云贵区的峨眉山聚在一起,因此,建议将岭南区与华东区在福建省内的界限略向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区系 物种多样性 戴云山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种群生命表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志森 刘金福 +3 位作者 洪伟 付达靓 吴则焰 代立春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6-230,共5页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亏损率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分析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罗浮栲种群存活曲线趋...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亏损率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分析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罗浮栲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存活数随龄级增加呈现递减趋势,Ⅵ龄级后变化幅度较大;亏损率、死亡率和危险率随龄级增加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在Ⅴ龄级前的变化幅度较小,Ⅴ龄级之后增长迅速;种群生存率函数值随龄级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生命表 存活曲线 罗浮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实践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荣地 陈斌 蔡孝星 《福建林业》 2019年第2期32-35,共4页
多年来,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生态文化,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教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省野生... 多年来,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生态文化,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教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普宣教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模式探索(上)
7
作者 涂青云 郑元捷 《福建林业》 2011年第1期27-29,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其中,尽管我们并不否认某些地域、某些领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甚至是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等种种问题,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社区发展 戴云山 福建 改革开放 经济社会 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氮转化特点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磊 李文周 +2 位作者 陈文伟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7,共8页
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法并结合MCMC数值模型,研究了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毛竹林(BF)及其邻近黄山松–杉木林(NF)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以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状态,并分析其保氮机制。结果表明:BF土壤NH_4^+-N的... 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法并结合MCMC数值模型,研究了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毛竹林(BF)及其邻近黄山松–杉木林(NF)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以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状态,并分析其保氮机制。结果表明:BF土壤NH_4^+-N的总产生速率(以N量计,13.16μg/(g×d))是NF土壤的2倍(6.25μg/(g×d)),其中黏土矿物对NH_4^+-N的解吸作用是BF产生NH_4^+-N的主要过程(55%),而NF主要以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为主(56%)。BF土壤氮素初级矿化速率为5.56μg/(g×d),显著高于NF的3.40μg/(g×d)。土壤氮素初级矿化速率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C/N比表现显著负相关(P<0.05)。BF与NF土壤NH_4^+-N总产生量的90%均被土壤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以及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所消耗。两种土壤的硝化作用微弱,BF土壤总硝化速率(以N量计,0.23μg/(g×d))与NF土壤(0.26μg/(g×d))相差不大。两种林地土壤硝化作用均以有机氮的异养硝化为主,自养硝化过程可忽略不计。BF与NF土壤中NO_3~–-N消耗速率均超过了产生速率,表明BF与NF土壤均能有效降低NO_3~–-N的潜在淋失风险,其中BF土壤中NO_3~–-N的消耗以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为主(58%),而NF土壤以NO_3~–-N异化还原为NH_4^+-N过程为主(68%)。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亚热带森林土壤的氮转化过程均以NH_4^+-N转化为主,产生的绝大多数NH_4^+-N会迅速通过微生物对NH_4^+-N的同化作用以及黏土矿物对NH_4^+-N的吸附作用固持到有机氮库中;自养硝化过程微弱,使得无机氮主要以NH_4^+-N的形式保存于土壤中,同时酸性土壤环境有效削弱了NH_4^+-N的挥发损失。此外,相对较高的NO_3~–-N微生物同化速率以及异化还原为NH_4^+-N速率,进一步有效降低了NO_3~–-N的淋溶损失以及反硝化作用的气态损失风险,使该地区森林土壤能够在多雨的条件下有效保持氮素,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成对标记 MCMC数值优化模型 氮初级转化速率 保氮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的蛀干天牛种类及为害特征
9
作者 陈正浩 唐缙涵 +3 位作者 徐建国 赖钟俊 陈斌 梁光红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2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明确为害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罗浮栲林分的蛀干害虫种类及为害特征,为准确识别害虫与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辅以无人机观测,并结合不定期枯死木套笼观察,记录罗浮栲林分蛀干害虫的为害特征,并对采集的蛀干害虫进行... [目的]明确为害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罗浮栲林分的蛀干害虫种类及为害特征,为准确识别害虫与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辅以无人机观测,并结合不定期枯死木套笼观察,记录罗浮栲林分蛀干害虫的为害特征,并对采集的蛀干害虫进行鉴定。[结果]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罗浮栲林分存在4种蛀干害虫,分别为后刺拟棘天牛(Neacanista retrospinosa)、紫缘长绿天牛(Chloridolum lameeri)、红腹柄天牛(Aphrodisium faldermannii rufiventris)和皱绿柄天牛(A.gibbicolle)。其中,后刺拟棘天牛占采集天牛总数的81.1%,为优势种群;4种天牛在形态学上差异明显,易于区分;4种天牛幼虫均蛀食韧皮部和木质部,但蛀干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也可作为初步鉴别害虫种类的参考依据。[结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罗浮栲林分目前遭受多种蛀干天牛的危害。其中,红腹柄天牛的危害相较本世纪初明显减弱;新发现了紫缘长绿天牛和皱绿柄天牛;后刺拟棘天牛种群数量较高,已造成严重损失,是当前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浮栲 后刺拟棘天牛 紫缘长绿天牛 红腹柄天牛 皱绿柄天牛 为害特征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开淼 元晓春 +2 位作者 徐建国 李文周 郭伟锋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两栖动物是衡量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类群,其多样性极易受到旅游干扰的影响,研究旅游干扰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实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5—2018年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旅游干扰... 两栖动物是衡量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类群,其多样性极易受到旅游干扰的影响,研究旅游干扰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实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5—2018年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旅游干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记录有两栖动物26种,隶属于2目7科20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2种;模式产地物种1种,即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新记录种4种,为小竹叶臭蛙Odorrana exiliversabilis、福建掌突蟾Leptobrachella liui、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九龙棘蛙Rana jiulongensis。2)2016—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数量显著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3)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但统计上无显著差别;4)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5)相关性分析显示旅游干扰程度对两栖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对物种数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6)空气温度和水温是影响两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认为目前戴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生态旅游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没有明显负面影响,环境因子是决定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丰富度 多样性 九仙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美双 《福建林业》 2019年第2期21-23,共3页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发源地,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m,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保护区建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472.4hm2,...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发源地,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m,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保护区建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472.4hm2,其中核心区5514.1hm2,缓冲区3515.4hm2,实验区4442.9hm2,森林覆盖率为9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在德化生态县创建的意义与展望
12
作者 张荣琮 《福建林业》 2012年第6期32-35,共4页
该文基于国家级生态县生态环境保护类有关指标及德化县的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分析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德化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中的意义,指出其生态建设管理的主要成效,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县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主体协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新工作模式
13
作者 林开淼 郑那君 《福建林业》 2016年第6期31-33,20,共4页
生态科普是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生态文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自然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普及,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态科普两个方面,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 生态科普是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生态文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自然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普及,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态科普两个方面,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系统资源,其特有的珍稀性、典型性、脆弱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等特点,为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省级乃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教育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完善的理论系统。基于此,本文以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生态科普工作为例,从多主体协同角度来研究探索保护区生态科普的新工作模式,以期对保护区生态科普事业的发展和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文明 科普教育 多主体 协同 文化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现代化建设
14
作者 涂青云 《福建林业》 2020年第3期6-9,共4页
一、背景分析(一)国家战略层面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两个百年梦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进--步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到2021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背景分析(一)国家战略层面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两个百年梦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进--步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到2021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即到2049年要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然保护区 百年梦想 背景分析 战略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平台在示范保护区建设的应用
15
作者 欧阳锦彰 《花卉》 2016年第06X期91-92,共2页
现如今科技的发达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同时数字化在各行各业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字化实际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收集、整理、整合以及完善补充的调查手法,整理好保护区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数字化平台在福建戴... 现如今科技的发达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同时数字化在各行各业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字化实际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收集、整理、整合以及完善补充的调查手法,整理好保护区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数字化平台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应用。研究发现数字平台建设的难点以及建设的关键技术,找出解决的方案,优化数字化平台在示范保护区建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平台 保护区建设 示范建设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低氮添加改变黄山松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组成及稳定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元晓春 张晓晴 +6 位作者 周茜 吴联钻 陈俊明 曾泉鑫 柏欣宇 李文周 陈岳民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hm^(-2)·a^(-1))。利用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探究了短期(三年)氮添加对0~10 cm土壤DOM分子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FT-ICRMS分析结果表明,DOM分子主要集中在250~400Da,碳氢氧化合物占全部化合物的50%以上。在DOM分子的八种类别中,木质素类分子在土壤DOM分子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单宁类和缩合芳烃,而易分解的小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丰度较低。尽管氮添加未改变DOM含量和光学特性,但DOM的分子组成变化显著。相比于高氮处理,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DOM中碳水化合物分子的相对丰度,降低幅度73.33%。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活性的增加。此外,低氮添加下双键当量(DBE)显著增加,说明DOM的分子稳定性有所提升。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DBE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氨基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木质素及缩合芳烃等大分子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短期氮添加下DOM的分子稳定性可能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小分子的减少而非难分解分子的增加。综合而言,本研究为理解氮沉降下土壤DOM的行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可溶性有机质 分子组成 分子稳定性 氮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罗浮栲群落维管植物组成及其地理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金福 黄志森 +4 位作者 付达靓 洪伟 郑世群 陈金英 吴则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3,共7页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裸子植物有2科3属3种,被子植物有33科54属97种。群落植物组成上,包含物种多的科和属数量少,而包含物种少的科和属数量多。该群落维管...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裸子植物有2科3属3种,被子植物有33科54属97种。群落植物组成上,包含物种多的科和属数量少,而包含物种少的科和属数量多。该群落维管植物在科、属级上以热带成分为主;此外,该群落维管植物是华东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成分上与华南、华中地区联系紧密。可见,戴云山罗浮栲群落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罗浮栲 维管植物组成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罗浮栲林主要乔木树种营养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黄志森 郑新娟 洪伟 徐道炜 吴则焰 何中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3,共7页
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 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同一龄级不同物种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罗浮栲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2~0.3的有33对,占27.5%;大于0.3的有51对,占42.5%,群落中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具有较大程度重叠,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相似且竞争格局明显。乔木层中,个体多度分布较大的罗浮栲与其它树种生态位重叠在0.042~0.424,罗浮栲与其它物种在资源利用上所受到的竞争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按照经典的分层频度分析,罗浮栲种群属于典型的衰退种,与群落演替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罗浮栲 营养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多维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冯雪萍 何中声 李文周 李霖 陈文伟 刘梦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7,64,共9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群落较其他群落相对不稳定,灌丛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总体上,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保护区植被保护效果较好;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角度分析,受群落自身性质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同一群落多样性大小与其稳定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更新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朱德煌 刘金福 +4 位作者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李文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为探讨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的分化与动态更新,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研究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存在差异,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更新生态位宽度,物... 为探讨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的分化与动态更新,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研究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存在差异,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更新生态位宽度,物种间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不同。在群落乔木层,黄山松的更新生态宽度最大,因此,黄山松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黄山松与其它物种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为0.1~0.39,表明黄山松与其它树种存在共用资源利用谱。黄山松与窄基红褐柃(Euryarubiginosa)和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与这些物种的竞争和排斥作用明显,不利于黄山松幼苗和幼树更新,因此建议采用人工抚育措施并加强保护,提高黄山松幼苗和幼树的成活率,使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黄山松 更新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