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杜娟 林甜 +7 位作者 孔祥锴 杜彬 段文博 吴铮 文婉玲 崔永强 蔡艺灵 刘丽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研究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年龄均≥18岁,根据... 目的研究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年龄均≥1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年龄≥80岁)以及低龄组(年龄<80岁)。详尽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前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或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等]、治疗相关信息[是否静脉溶栓、闭塞部位、串联病变、发病至到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麻醉方式、侧支循环情况、术中是否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以及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信息(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3分以上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等。结果15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70.0(57.5,80.0)岁,其中男94例(62.3%)。高龄组患者42例[27.8%;中位年龄为83(81,86)岁],低龄组患者109例[中位年龄63(54,72)岁]。与低龄组患者比较,高龄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更高[19.0(14.3,23.0)分比15.0(12.0,20.0)分,Z=-2.247,P=0.025],心房颤动患者比例更高[81.0%(34/42)比33.9%(37/109),χ^(2)=26.893,P<0.01],更多合并严重心肺疾病[50.0%(21/42)比31.2%(34/109),χ^(2)=4.631,P=0.031]。两组患者TOAST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3,P<0.01),低龄组患者以心源性栓塞[45.9%(50/109)]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4.0%(48/109)]为主要病因,高龄组患者以心源性栓塞[85.7%(36/42)]尤为突出。低龄组串联病变患者比例较高龄组高[22.9%(25/109)比4.8%(2/42),χ^(2)=6.820,P=0.009],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的比例高于高龄组[32.1%(35/109)比9.5%(4/42),χ^(2)=8.073,P=0.004]。高龄组穿刺至再通时间较低龄组患者长[81.0(46.0,131.0)min比54.5(36.8,95.0)min,Z=-2.505,P=0.012],取栓次数也较多[3.0(1.0,4.0)次比2.0(1.0,3.0)次,Z=-2.225,P=0.026]。高龄、低龄两组闭塞血管开通比例[88.1%(37/42)比84.4%(92/109)]、取栓后24 h NIHSS评分[12.0(7.0,19.5)分比8.0(4.0,16.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相比,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19.0%(8/42)比10.1%(11/109)]、90 d mRS评分[3.0(2.0,5.0)分比3.0(1.0,4.0)分]、90 d mRS评分0~2分比例[31.0%(13/42)比47.7%(52/109)]、90 d死亡比例[16.7%(7/42)比15.6%(17/1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年龄≥80岁与年龄<80岁取栓预后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取栓 预后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取栓治疗中不同麻醉方式对预后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杜娟 林甜 +6 位作者 崔永强 孔祥锴 段文博 杜彬 吴铮 文婉玲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7-504,552,共9页
目的初步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血管内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使用支架或抽吸... 目的初步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血管内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使用支架或抽吸技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27例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17例)和清醒镇静麻醉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既往卒中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平均动脉压(MAP)、术中MAP、取栓次数、取栓治疗方式[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基线NIHSS评分、取栓次数及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取栓后mTICI分级≥2b级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中MAP水平及MAP下降幅度>20%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病至导管室、穿刺至再通、发病至穿刺及发病至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身麻醉组导管室至穿刺时间[29.0(15.0,36.5)min]长于清醒镇静麻醉组[13.5(10.8,20.0)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3)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8%(4/27),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7比1/10,P=1.000)。2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90 d随访,其中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2例(44.4%),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预后良好占比(7/17比5/10)和mRS评分[3.0(0.5,5.0)分比2.0(0.0,5.0)分,Z=-0.6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方式可能延长动脉穿刺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与清醒镇静麻醉方式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取栓 麻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娟 蔡艺灵 +4 位作者 崔永强 孔祥锴 段文博 吴铮 张照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47-352,37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0例,均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2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情况,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hNIHS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0例患者中,17例(85.0%)血管内机械取栓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达2b^3级,3例(15.0%)mTICI分级2a级。基线和术后24hNIHSS评分中位值分别为21.0(16.0,27.2)分和8.5(0.8,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5,P=0.031);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及术后24h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17.0(15.2,21.5)分比27.5(21.2,35.2)分,术后24h:0.5(0.0,1.0)分比27.5(17.0,34.5)分;均P<0.05]。两组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症状性颅内出血所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栓次数、发病至再通时间中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后90d随访,20例患者中,4例(20.0%)死亡(mRS评分6分),6例(30.0%)中重度残疾(mRS评分3~5分),10例(50.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部分ABAO患者初步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预后,基线及取栓后24hNIHSS评分较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朱琳 张照龙 +2 位作者 杜娟 刘丽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9-204,共6页
目的 评估应用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小球囊(Gateway 1.5 mm×9.0 mm或2.0 mm×9.0 mm)亚满意扩... 目的 评估应用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小球囊(Gateway 1.5 mm×9.0 mm或2.0 mm×9.0 mm)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并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6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起病及进展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狭窄血管直径、狭窄病变的分型、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狭窄病变Mori分型A型4例,B型2例.狭窄病变术前残余管腔直径(0.15±0.05)mm,狭窄程度平均(93±3)%.采用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后,狭窄病变残余管腔直径(1.03±0.21)mm,残余狭窄程度平均(50±1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9、11.74,均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穿支脑梗死事件,经康复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临床随访11~2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5例,mRS评分3分1例.结论 对于伴有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应积极进行干预,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中短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卒中 进展性卒中 基底动脉狭窄 亚满意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12
5
作者 于一娇 刘丽 +4 位作者 杜娟 李薇 林甜 路冬煦 蔡艺灵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17-1321,共5页
目的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CWS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治疗... 目的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CWS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共12例患者,男性8例(66.67%),中位年龄为60岁。高脂血症9例(75.0%),高血压8例(66.67%),糖尿病4例(33.33%),肿瘤病史3例(25.0%)。纯运动性卒中4例(33.33%),运动伴有构音障碍者4例(33.33%),运动及感觉性障碍3例(25.00%),纯感觉障碍1例(8.33%)。影像学示豆纹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6例(50%)。所有患者给予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3例症状复发患者又给予静脉溶栓和静脉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症状发作,10例mRS评分为0分,2例mRS评分分别为4分及3分。结论CWS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发作刻板,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在本组病例中发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效,静脉溶栓效果不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预警综合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能量估算法的营养方案对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赵素平 刘丽 +3 位作者 杜娟 蔡艺灵 袁军 李自如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6期662-667,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能量评估法制订的营养方案在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7月-2018年1月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经验组、公式组及间接能... 目的比较不同能量评估法制订的营养方案在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7月-2018年1月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经验组、公式组及间接能量测定组,分别采用经验能量估算法、Harris-Benedict校正公式及间接能量测定法测定的日需静息能量代谢值(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三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的上臂肌肉围度、腰围、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最终纳入90例患者,平均年龄71±8岁,男性51例(56.67%),每组各30例。治疗前三组基线资料及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治疗14 d上臂肌肉围度、血清前白蛋白及白蛋白,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治疗7 d淋巴细胞计数和治疗14 d血清白蛋白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间接能量测定组高于公式组和经验组。结论间接能量测定法能更准确地评估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能量需求,制订的营养方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缺血性卒中 间接能量测定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临床研究现状
7
作者 文婉玲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11,共7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复发的主要病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的早期预防、精准诊断和治疗是降低疾病社会损害的重要方向。作者以“(ICAD or ICAS)AND(biomarker[Title/Abstract]OR predict[Ti...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复发的主要病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的早期预防、精准诊断和治疗是降低疾病社会损害的重要方向。作者以“(ICAD or ICAS)AND(biomarker[Title/Abstract]OR predict[Title/Abstract]OR association[Title/Abstract])”为检索式检索了Medline、Embase数据库,共检出文献403篇,从ICAS的诊断、缺血事件发生及斑块稳定性、缺血性卒中复发预测3个方面分析了IC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同时就所涉及的文献初步比较了各生物标志物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希望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生物标记 临床研究 血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进展性多发脑动脉狭窄闭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朱琳 张照龙 +1 位作者 杜娟 刘丽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83-485,共3页
临床上,与甲基苯丙胺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相对少见,甲基苯丙胺可以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作者对1例罕见合并吸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快速进展性多发脑动脉狭窄闭塞病例的诊断及治... 临床上,与甲基苯丙胺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相对少见,甲基苯丙胺可以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作者对1例罕见合并吸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快速进展性多发脑动脉狭窄闭塞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报道,并复习甲基苯丙胺及乙型肝炎病毒对动脉硬化影响的相关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甲基苯丙胺 肝炎病毒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