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气候变化对宁夏马铃薯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吴志岐 郭军伟 +1 位作者 庞艳梅 陈超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9-86,99,共9页
马铃薯是喜凉、不耐高温的作物,全球气候变暖给马铃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马铃薯实际生产中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为马铃薯产业布局、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选取宁夏1981-2020年马... 马铃薯是喜凉、不耐高温的作物,全球气候变暖给马铃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马铃薯实际生产中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为马铃薯产业布局、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选取宁夏1981-2020年马铃薯发育期观测资料和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逐级订正法,研究马铃薯生产潜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气候因子变化及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宁夏马铃薯平均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而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的分布与其相反。近40年来宁夏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21.4 kg/hm^(2)·10a。1981-2020年宁夏马铃薯生育期太阳辐射量减小对其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以负效应为主,仅在最南部为正效应;平均气温升高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是正效应,仅在吴忠市盐池县和同心县为负效应;降水量的增加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宁夏马铃薯主产区以正效应为主,除了吴忠市同心县;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除同心县以外均为正效应。总之,气候暖湿化有利于宁夏马铃薯的增产,而太阳辐射量的减小对马铃薯生长不利。未来需引进耐寒、耐旱、光合效率高的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密度在30000株/hm^(2),调整播期,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促进当地马铃薯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生产潜力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陆面物理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强 孙昭萱 王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27-1737,共11页
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长期观测的陆面物理量资料,在分析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陆面辐射分量、能量分量、地表反照率和Bowen比等陆面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陆面能量不平衡差额的分布规律,发... 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长期观测的陆面物理量资料,在分析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陆面辐射分量、能量分量、地表反照率和Bowen比等陆面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陆面能量不平衡差额的分布规律,发现黄土高原定西地区陆面物理量特征与其他地区很不同,揭示出的土壤温度日波动向深层的传播规律和8~9月土壤5 cm低温层现象、土壤30 cm"湿层"和6~7月表层逆湿特征、反照率不对称"V"型日变化结构、感热通量的年双峰分布特征、能量平衡分量的不同位相性等均是对陆面物理特征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定西地区 陆面辐射收支 陆面能量平衡 Bowen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6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毛飞 唐世浩 +1 位作者 孙涵 张佳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9-507,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6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在1998年推荐的、并唯一承认的Penman-Menteith模式计算潜在蒸散量;比较了降水量、积温降水比、气温降水比、蒸散降水比和降水蒸散比5种湿润度指标在青藏高原的适... 利用青藏高原6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在1998年推荐的、并唯一承认的Penman-Menteith模式计算潜在蒸散量;比较了降水量、积温降水比、气温降水比、蒸散降水比和降水蒸散比5种湿润度指标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青藏高原各气候区干湿状况及其界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种指标中,用降水蒸散比得到的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区的分区结果比较合理;近46年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湿润度和每个气候区的平均湿润度均呈增加趋势,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的界线呈向西北推进趋势,气候在向暖湿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干湿气候区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切变线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37
4
作者 姚秀萍 孙建元 +1 位作者 康岚 马嘉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4-300,共7页
高原切变线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重要天气系统。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在移动过程中,通常会引发青藏高原附近及其下游东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回顾了以往有关高原切变线的结构、移动特征、发生、发展机理以及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 高原切变线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重要天气系统。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在移动过程中,通常会引发青藏高原附近及其下游东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回顾了以往有关高原切变线的结构、移动特征、发生、发展机理以及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高原切变线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提高对高原切变线的认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提供基础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研究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英 李跃清 赵兴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在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建立的大气综合观测站观测资料,以2006年1月和7月涡旋相关资料分别代表冬季和夏季,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近地层包括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在内的平均场特征,以及湍流强度、无量... 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在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建立的大气综合观测站观测资料,以2006年1月和7月涡旋相关资料分别代表冬季和夏季,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近地层包括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在内的平均场特征,以及湍流强度、无量纲化风脉动方差相似性和地表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月和7月稳定度基本集中在±0.5和±0.25之间;湍流在<2 m.s-1的风速环境中发展最为旺盛,随着风速的增大湍流强度减小迅速;无量纲化三维风脉动方差符合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的"1/3"定律,其最佳通用相似函数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都可以拟合得到;地表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月以感热为主,潜热很小;7月以潜热为主,感热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理塘地区 湍流强度 无量纲化方差相似性 地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e散射激光雷达研究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治华 王宏波 +4 位作者 何捷 郑玉臣 杨经国 李跃清 赵兴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38,共3页
基于Mie散射大气激光雷达,对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应用Klett算法对大气激光雷达回波信号进行了反演,得到大气消光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然后,通过对大气后向散射系数曲线进行拟合得到大气边界层混合... 基于Mie散射大气激光雷达,对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应用Klett算法对大气激光雷达回波信号进行了反演,得到大气消光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然后,通过对大气后向散射系数曲线进行拟合得到大气边界层混合层高度以及卷夹层厚度等特征参量。基于实测数据对成都地区大气回波信号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混合层高度较低,卷夹层厚度较薄,且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较缓慢,这与成都地区特殊的地理状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MIE散射 大气激光雷达 大气边界层 大气后向散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拟青藏高原东南部极端旱涝年降水的参数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遥 李跃清 +1 位作者 蒋兴文 董元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9-631,共13页
为了进一步评估和提高区域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WRF模式,采用不同模式参数(包括边界位置、积云对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南部极端旱(2006年)、涝(1998年)年夏季降水。对比不同参数模... 为了进一步评估和提高区域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WRF模式,采用不同模式参数(包括边界位置、积云对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南部极端旱(2006年)、涝(1998年)年夏季降水。对比不同参数模拟的降水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无论是旱年还是涝年,除南边界以外的模式边界位置对高原主体和东南部降水模拟的影响较小;边界层方案对降水空间形态的模拟影响较小,而对降水量级的影响较大;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空间形态和量级的影响均较大;采用15 km水平分辨率时可显著改善模式对高原主体和东南部降水的模拟水平。WRF采用适当的参数组合能较好地模拟高原主体和东南部降水的空间分布,但降水量偏大。整体而言,能较好模拟旱年降水的边界层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组合也能较好模拟涝年降水。模式模拟的高原南侧降水偏多可能使高原南侧西风偏强,并进一步造成云南西南部降水偏多;湖南南部降水偏多可能在云南东北部至贵州地区激发出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偏差,该偏差环流在四川盆地形成异常强的偏北风,导致低纬度地区进入四川盆地的水汽偏小,从而在四川盆地形成明显的相对干偏差。因此,模式在四川盆地降水模拟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做好参数的本地化工作,还需要关注盆地以外地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WRF模式 参数敏感性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草甸下垫面涡旋相关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烺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英 赵兴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3-714,共12页
目前利用涡旋相关仪观测地表通量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涡旋相关法是建立在方程假设简化的基础上,这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及通量结果的质量状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理塘站2006年7月中到8... 目前利用涡旋相关仪观测地表通量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涡旋相关法是建立在方程假设简化的基础上,这对观测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及通量结果的质量状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理塘站2006年7月中到8月中的数据为例,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并将质量控制后的通量计算结果与原始值进行比较。质量控制后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总和有所增长,动量通量值则受质量控制影响较大。质量评价的结果为: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中高质量数据所占比例为68.2%、60.6%、6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相关法 质量控制 质量评价 地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泥石流滑坡的雷达监测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栋 郁淑华 江玉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30-133,共4页
青藏高原东部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多发区, 强降水是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但是那里的地面雨量站密度过稀, 故缺乏代表性, 很难准确表示任一区域雨量。而雷达却能估计雷达扫描范围内各点的雨强, 从而为实现对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 青藏高原东部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多发区, 强降水是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但是那里的地面雨量站密度过稀, 故缺乏代表性, 很难准确表示任一区域雨量。而雷达却能估计雷达扫描范围内各点的雨强, 从而为实现对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提供条件。通过对不同雷达属性参数不统一处理技术、主要站点和泥石流多发点的位置信息自动显示技术、当前雷达回波与数据库表中记录信息自动进行对比分析的技术等研究, 建立了青藏高原东侧泥石流滑坡灾害雷达监测系统, 从而实现了对青藏高原东部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预警。该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去监测估计降水和预警灾害发生, 改变了过去的主观判断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对降水情况作出定量估计, 不但提高了短时预报的准确性, 也提高了预报方式的自动化水平, 同时也可以配合其它预报方法使灾害预警更加准确,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滑坡 雷达 灾害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温与印度洋海温遥相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平 高丽 毛晓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0-806,共7页
利用1960—2000年青藏高原5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考察了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异特征;利用同期印度洋海温资料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着重研究了青藏高原气温与印度洋海温之间的遥相关关系,并初步探讨了物理机制问题... 利用1960—2000年青藏高原5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考察了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异特征;利用同期印度洋海温资料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着重研究了青藏高原气温与印度洋海温之间的遥相关关系,并初步探讨了物理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气温中部低,四周高,41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振幅不断加大;高原气温与印度洋海温之间存在显著的主要遥相关模态,这与印度洋海温异常激发遥相关波列影响到高原气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气温 印度洋海温 遥相关关系 SVD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气象对稻米营养品质动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清 朱勇 +2 位作者 彭国照 王学峰 张茂松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1-775,共5页
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和人体必须氨基酸是表征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选用优质稻品种“云恢290”在云南的蒙自、开远、石屏进行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和稻米品质的实验室化验分析结果,采用积分回归方法y=α0+∫Tα(t)x(t)dt研究了云... 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和人体必须氨基酸是表征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选用优质稻品种“云恢290”在云南的蒙自、开远、石屏进行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和稻米品质的实验室化验分析结果,采用积分回归方法y=α0+∫Tα(t)x(t)dt研究了云南高原气象条件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和人体必须氨基酸形成的动态影响,建立了动态模拟模型,为云南优质稻生产中品种布局、根据生产目的需要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影响蛋白质、氨基酸的主导气象因子有所不同,蛋白质主要受日照时数和最高温度的影响,而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主要受日照时数及最低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 稻米 营齐品质 气象条件 动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积温1 000~1 200℃,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积温1 000~1 200℃,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h;牧草在返青后6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快。返青后112 d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在返青到抽穗期、枯黄期为正效应,其中,拔节到抽穗期、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除籽实成熟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间对牧草产量形成影响在返青到分蘖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间变化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生长 产量变化 气象条件 亚高山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李川 陈静 朱燕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38-144,共7页
利用川西高原近五十年逐日观测资料,研究了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化,并与高原主体的拉萨和四川盆地代表站成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在变暖。但其变暖幅度比拉萨弱,比成都强;且海拔越高,变暖趋势... 利用川西高原近五十年逐日观测资料,研究了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化,并与高原主体的拉萨和四川盆地代表站成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在变暖。但其变暖幅度比拉萨弱,比成都强;且海拔越高,变暖趋势越明显。川西高原气候变暖最明显的是最低气温,其升温幅度及趋势要比年平均温度明显。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降水略有增加,与拉萨的降水趋势较一致,与成都的不同甚至相反,近五十年来成都降水下降趋势明显,值得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TURY模型在川西北高原草原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超 李秋月 +1 位作者 郭斌 庞艳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1-718,共8页
利用草地生态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川西北高原的石渠和若尔盖为代表站点,基于试验站多年牧草观测资料,对草地生态系统模型(CENTURY)在川西北高原草地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 利用草地生态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川西北高原的石渠和若尔盖为代表站点,基于试验站多年牧草观测资料,对草地生态系统模型(CENTURY)在川西北高原草地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模拟的石渠和若尔盖牧草地上部生物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比较吻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85和0.48,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4g·m^-2和122.4g·m^-2,CENTURY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牧草地上部生物量,适用于气候变化对川西北高原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验证后的CENTURY模型对1961-2017年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模拟结果显示,近57年来石渠和若尔盖牧草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5.4g·m^-2·(10a)-1和17.2g·m^-2·(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适用性 验证 川西北高原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国照 张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6-160,共5页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 利用优质稻品种“合系 39号”, 在川西高原南部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稻米蛋白质、氨基酸等的实验室分析资料, 采用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方法, 分析了从齐穗前35天到成熟期间温度...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 利用优质稻品种“合系 39号”, 在川西高原南部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稻米蛋白质、氨基酸等的实验室分析资料, 采用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方法, 分析了从齐穗前35天到成熟期间温度、日照、温度日较差等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影响, 建立了气候生态主导因子的动态影响综合模型。结果表明, 温度的影响从齐穗前20天至齐穗后40天, 温度日较差和日照的影响从齐穗前30天至齐穗后40天, 且不同时期的影响系数不同, 但蛋白质、氨基酸的变化基本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蛋白质及氨基酸 气象条件 动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6
作者 王顺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3-1164,共12页
回顾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开展高原积雪异常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趋势。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 回顾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开展高原积雪异常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趋势。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雪变化最显著且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因此该地区积雪异常更值得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原积雪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春季和冬季积雪略有减少。目前,关于高原积雪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积雪异常对降水和旱涝影响及其预测指示性研究两方面。高原积雪主要通过季风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而影响水资源系统。高原积雪异常对我国降水影响大,且范围广,可作为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其对我国旱涝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旱涝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积雪 水资源 降水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东南侧稻米淀粉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国照 王景波 柏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57-160,共4页
研究了温度、日照时数及温度日较差对稻米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气象条件对淀粉含量影响的综合模型。为四川优质稻区域布局规划和技术调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安宁河流域 稻米淀粉含量 气象条件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场中尺度带通滤波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忠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04-510,共7页
关于带通滤波方法在气象场中尺度分析中的应用,有许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如此,在这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例如,目前人们对带通滤波器的构造比较随意,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才能设计出比较合适和理想... 关于带通滤波方法在气象场中尺度分析中的应用,有许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如此,在这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例如,目前人们对带通滤波器的构造比较随意,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才能设计出比较合适和理想的滤波器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带通滤波方法在中尺度分析研究中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场 中尺度 带通滤波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卫星遥感信息数字化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刚毅 李跃清 侯凯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3期33-38,共6页
利用GMS-5卫星遥感亮温(TBB)资料,按演化科学原理,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物理学特征进行了数字化分析,并对武汉"98.7"暴雨进行了实例暴雨的细化预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 气象卫星遥感 数字化 暴雨预测 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不同生命史东移高原涡的动力结构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屠妮妮 郁淑华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7,共15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27日和2013年6月4-10日两次东移出高原的高原涡过程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变机制的诊断分析,探讨两次长、短路径高原涡过程的结构特征和造成不同生命史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路径短的扎多涡活动过程中,...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25-27日和2013年6月4-10日两次东移出高原的高原涡过程进行结构特征和演变机制的诊断分析,探讨两次长、短路径高原涡过程的结构特征和造成不同生命史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路径短的扎多涡活动过程中,南亚高压呈扁平状,高空急流偏南,高原涡处在下滑槽中移出高原;路径长的曲麻莱涡活动过程中,南亚高压有些北拱,高原涡处在南亚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空,副高偏南,高原涡随低槽东移加强,并伴有西南涡东移。(2)两次高原涡过程结构特征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扎多涡在高原上增强时、曲麻莱涡与西南涡耦合及之后再度加强时的结构特征,前者低涡处在600~350 hPa较深厚的正涡度、上升运动层内,还具有对流层高层强辐散的结构特征;后者具有对流层高、中、低层正涡度贯通、对流层内为上升运动、对流层低层辐合,对流层高层弱辐散的结构特征,其中对流层低层由整个对流层内为最强正涡度,演变为整个对流层内为最强正涡度、最强上升运动、最强辐合。(3)总涡度收支诊断表明,散度项变化对低涡总涡度变率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扎多涡的强度变化与散度项变化一致。曲麻莱涡在与西南涡伴行过程中,垂直输送项、水平平流项的影响在加强。(4)涡中心区500 hPa正涡度变率的收支分析看出,高原涡在没有西南涡活动时,对高原涡的500 hPa正涡度变率贡献的主要是涡度辐合造成的;在有西南涡活动时,随着与西南涡垂直方向叠合、伴行,正涡度垂直输送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结构特征 涡度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